專利名稱:一種治療小兒霉菌性腸炎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組合物,尤其涉及一種治療小兒霉菌性腸炎的中藥制劑。
背景技術:
霉菌性腸炎是由霉菌侵襲腸道粘膜引起的一種潰瘍性偽膜性腸道炎癥。本病一般只限于抵抗力被疾病或藥物消弱的患者,多見于因腫瘤而行放化療的病人,以及長期接受抗生素或激素治療、有糖尿病等消耗性慢性疾病、長期營養不良的人群。細菌性腸炎多發于營養不良或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的小兒,大便次數增多,每日3 5次,少數可達10次,為黃色稀便,泡沫較多,帶有粘液,有時可見豆腐渣樣細塊,大便鏡檢可見真菌抱子和菌絲,糞便培養可有真菌生長。病程多遷延,治療也比較麻煩。西藥治療該病副作用大,療效不理想。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小兒霉菌性腸炎的中藥組合物。中醫認為,霉菌性腸炎多在脾胃氣陰虧虛的基礎上發生,氣虛則推動無力,陰虧則胃腸失于濡潤下降,最終導致腸道氣機運行不暢,濁邪內聚不散,久而蘊成濕熱毒邪,久留不去。中醫以健脾益氣、清熱化濕、消脹止瀉為治則。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該治療小兒霉菌性腸炎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制成椿皮8_12份、生地黃8_12份、砂仁20-30份、蒼術10-20份、橘皮10-20份、荔枝核10-15份、萊菔子10-15份、雞內金5_9份、北沙參8_12份、天冬10-20 份、五味子8-12份。優選的,該治療小兒霉菌性腸炎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制成椿皮10 份、生地黃10份、砂仁25份、蒼術15份、橘皮15份、荔枝核12份、萊菔子12份、雞內金7 份、北沙參10份、天冬15份、五味子10份。將上述中藥按傳統方法制成煎劑,濾渣備用。方中椿皮歸大腸、胃、肝經,清熱燥濕,收澀止帶,止瀉止血;生地黃清熱生津,滋陰養血;砂仁歸脾經、胃經、腎經,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蒼術歸脾、胃、肝經,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橘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荔枝核歸肝、腎經,行氣散結,祛寒止痛;萊菔子歸肺、脾、胃經,消食除脹,降氣化痰;雞內金歸脾、胃、小腸、膀胱經,消食健胃,澀精止遺; 北沙參入肺、脾經,養陰清肺,益胃生津;天冬歸肺、腎、胃、大腸經,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五味子歸肺、心、腎經,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臨床資料I、一般資料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間明白診斷為霉菌性腸炎的患兒共99 例,其中男60例,女39例,年齡 I個月24例, 3個月21例, 6個月19例, I歲20 例, 2歲11例, 5歲4例。病前用過I種抗生素13例,2種以上抗生素81例,用過激素95例,乳母乳頭皴裂感染真菌I例。病程急性32例,拖延性48例,慢性19例;腹瀉99 例,腹脹71例,食欲差62例,肛門紅82例。綠色泡沫樣稀爛便74例,豆腐渣樣水樣便43例。少數糞便有發酵氣息,大批黏液,無膿血,便量少。多數病例在病初伴有低熱、嘔吐、腹痛,并發鵝口瘡43例,尿布皮炎19例,隨機分為治療組51例和對照組48例。兩組在性別、 年齡、病程等方面比擬,經統計學處置差別無明顯性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2、診斷標準參照《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I]及補充建議[2],并結合臨床擬定(I)大便稀黃,泡沫較多,或呈豆腐渣樣,或帶黏液。病程在I周以內為急性,2周至2月為遷延性,2月以上為慢性。(2)伴低熱、面黃、脫水及全身其他部位霉菌感染,或并發營養不良、消化道外感染。(3)有用激素、抗生素史,此次使用激素、抗生素治療無效,并排除細菌性腸炎。(4)大便鏡檢見真菌孢子和假絲,大便培養有霉菌生長。3、治療方法治療組采用本發明所述的中藥組合物保留灌腸治療。椿皮10g、生地黃10g、砂仁25g、蒼術15g、橘皮15g、荔枝核12g、萊菔子12g、雞內金7g、北沙參10g、天冬 15g、五味子10g。將上方加水500mL煎至lOOmL,濾渣備用。將一次性硅膠導尿管外涂少量液體石蠟后,連接吸入中藥煎劑的注射器,自肛門緩慢插入10-15cm,注入藥液,拔管后稍稍抬高患兒臀部,盡可能長時間保留藥液。每日I次。6月以下者,每次IOmL ;6月以上者,每次20mL。I周為I個療程。對照組給予制霉菌素、思密達和復合乳酸菌膠囊治療。制霉菌素5-10萬U/ (kg ·(!),分2-3次口服。思密達年齡2-6月每次0. 5g,7-12月每次lg,1-2歲每次2g,3-5 歲每次3g,均每日3次。復合乳酸菌膠囊每次0.5-1片,每日3次。I周為I個療程。兩組患兒中若伴有脫水、酸中毒、電解質紊亂、營養不良或其他部位念珠菌感染病灶者,均適當給予液體療法及對癥、支持治療。4、療效判定標準參照1998年《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I],治愈用藥72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好轉用藥72h內糞便次數及性狀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用藥72h后糞便性狀、次數及全身癥狀無明顯好轉甚至惡化。5、治療結果(I)兩組均治療I周后統計療效。兩組綜合療效比較見表I。表I兩組綜合療效比較
絚別例數治愈好轉無效'總有效率%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小兒霉菌性腸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制成椿皮8-12份、生地黃8-12份、砂仁20-30份、蒼術10-20份、橘皮10-20份、荔枝核10-15份、萊菔子10-15份、雞內金5-9份、北沙參8-12份、天冬10-20份、五味子8_12 份。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治療小兒霉菌性腸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制成椿皮10份、生地黃10份、砂仁25份、蒼術15份、橘皮15 份、蒸枝核12份、萊菔子12份、雞內金7份、北沙參10份、天冬15份、五味子10份。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小兒霉菌性腸炎的中藥組合物。中醫認為,霉菌性腸炎多在脾胃氣陰虧虛的基礎上發生。為此,本發明選擇具有健脾益氣、清熱化濕、消脹止瀉的中藥椿皮、生地黃、砂仁、蒼術、橘皮、荔枝核、萊菔子、雞內金、北沙參、天冬、五味子加水煎汁,濾渣灌腸。經我院臨床試驗,總有效率達到96.4%,止瀉時間、鏡檢正常及霉菌消失的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治療方法簡單,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文檔編號A61K36/9064GK102579954SQ20121007480
公開日2012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0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10日
發明者王霄霞 申請人:王霄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