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痤瘡的藥物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醫(yī)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痤瘡的藥物組合物。
背景技術:
痤瘡(pimple)是皮膚科的最常見的病種之一,多發(fā)于青春期,又叫青春痘、面皰或粉刺、毛囊炎,通常好發(fā)于面部、頸部、胸背部、肩膀和上臂。臨床以白頭粉刺、黑頭粉刺、炎性丘疹、膿皰、結節(jié)、囊腫等為主要表現(xiàn)。除兒童外,人群中約有80% 90%的人患本病或曾經(jīng)患過本病(包括輕癥在內(nèi))?,F(xiàn)代醫(yī)學認為,本病的發(fā)病主要與雄激素、皮脂分泌增多、毛囊口上皮角化亢進、痤瘡丙酸桿菌及遺傳等因素有關。青春期雄激素的產(chǎn)生增加刺激皮脂 腺增生,皮脂分泌增多,痤瘡患者的毛囊上皮角化異常,不能正常脫落,使毛囊口變小。寄生在毛囊內(nèi)的痤瘡丙酸桿菌產(chǎn)生的酶分解皮脂生成的游離脂肪酸刺激毛囊引起炎癥反應。以四環(huán)素為代表的抗生素是治療尋常性痤瘡的傳統(tǒng)和第一線藥物,但由于痤瘡丙酸桿菌的耐藥菌株日益增多,故其療效欠佳。目前尚缺乏治療痤瘡有效及安全的治療方法。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技術任務是針對以上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治療痤瘡的藥物組合物,可以有效的緩解痤瘡癥狀。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痤瘡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原料包括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藥側柏葉8份,澤蘭15份,牡丹皮15份,紅背葉8份,金錢草15份,棗樹皮10份,珍珠母12份,蟬蛻6份。優(yōu)化方案中,原料還包括重量配比為3份的小棕包。其中所述的
側柏葉,為柏科植物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 )Franco的干燥枝梢及葉。性味苦、澀,寒。歸肺、肝、脾經(jīng)。功可涼血止血,生發(fā)烏發(fā)。澤蘭,為唇形科植物地瓜兒苗Lycopus lucidus Turcz. var. hirtus Regel的莖葉。性味苦、辛,微溫。歸肝、脾經(jīng)。功可活血化瘀,行水消腫。牡丹皮,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根皮。性味辛、苦,微寒。入心、肝、腎經(jīng)。功可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紅背葉,為大戟科山麻桿屬植物紅背山麻桿Alchornea trewioides (Benth.)Muell.-Arg的葉。性味甘,涼。功可清熱利濕,散瘀止血,殺蟲止癢。金錢草,為報春花科草本植物過路黃LysimachiachristinalHance的全草。性味甘、淡,寒。歸肝、膽、腎、膀胱經(jīng)。功可清熱利水通淋,除濕退黃,解毒。棗樹皮,為鼠李科植物棗Ziziphus jujuba Mill.的樹皮。性味苦M ;溫。歸肺;大腸經(jīng)。功可收斂止瀉,祛痰,鎮(zhèn)咳,消炎,止血。小棕包,為百合科黎蘆屬植物蒙自黎蘆Veratrum mengtzeanum Loes. f.的根及全草。性味辛;微苦;寒。功可散瘀止痛;斂瘡殺蟲。
蝶脫,為蝶科昆蟲黑蚱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icius的幼蟲羽化后所脫落的皮殼。性味甘、寒。入肺、肝經(jīng)。功可散風熱,利咽喉,退目翳,定驚癇。珍珠母,為蛘科動物三角帆蛘Hyriopsis cumingii (Lea)、裙紋冠蛘Cristariaplicata (Leach)或珍珠貝科動物馬氏珍珠貝Pteria martensii (Dunker)的貝殼。性味咸,寒。歸肝、心經(jīng)。功可平肝潛陽,定驚明目?,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紅背葉具有廣譜抗菌和抗寄生蟲作用,紅背葉堿在試管內(nèi)對結核桿菌(H3 7RV)稍有抑制作用,有殺滅阿米巴原蟲的作用,臨床應用其鹽酸鹽皮下注射亦有效;水提物用于驅(qū)除絳蟲、蛔蟲及鞭蟲等有效;小棕包中所含的藜蘆留二烯胺及其衍生物有驅(qū)蟲作用,體外對結核桿菌、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均有抑制作用。金錢草在試管內(nèi)對金黃色與白色葡萄球菌有輕度抑制作用。牡丹皮局部外用可以使局部血管擴張,血循環(huán)加速,緩和肌肉痙攣性疼痛,具有廣譜抗菌作用。用棗樹皮粉加香油、黃蠟制成軟膏外涂治療感染創(chuàng)面。有收斂、消炎、止痛、止癢等作用。經(jīng)過治療的創(chuàng)面肉芽新鮮,上皮生長良好。珍珠母含碳酸鈣90%以上,有機質(zhì)約O. 34% ;尚含少量鎂、鐵、硅酸鹽、硫酸鹽、磷酸鹽和氯化物。外用時所含碳酸鈣也可以作為磨擦劑成份。組方原理痤瘡又稱“面瘡”,痤瘡相當于中醫(yī)學的“肺風粉刺”,是一種與性腺內(nèi)分泌功能失調(diào)有關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癥皮膚病,好發(fā)于青少年顏面部位。臨床以面部粉刺、丘疹、膿皰或結節(jié)、囊腫為特征,易反復發(fā)作。中醫(yī)認為其病因病機多在飲食不節(jié),過食辛辣油膩、肥甘厚味以致熱郁陽明經(jīng)所致。因為面為陽明布散之地,陽明經(jīng)又為多氣多血之鄉(xiāng),陽明經(jīng)濕熱、濕毒郁久不解,則好發(fā)為痤瘡,根據(jù)辨證施治,對此濕熱內(nèi)蘊證型,其治則以涼血化瘀,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為立法。本發(fā)明方中側柏葉、澤蘭、牡丹皮、紅背葉從血分入,涼血化瘀;紅背葉、金錢草從濕而治,清熱解毒除濕;紅背葉還可殺蟲止癢;蟬蛻散風熱;棗樹皮收斂消炎,防止活散太過;珍珠母平肝潛陽。如痤瘡重癥,可加小棕包局部外用,增加其散瘀止痛、斂瘡殺蟲功效。本發(fā)明制備方法的積極效果在于
I、本發(fā)明可以用于口服制劑。2、本發(fā)明還可以作為外用制劑局部使用,制備出的產(chǎn)品無刺激性、無致敏反應,適合長期使用。2、珍珠母既可以口服起到平肝潛陽的作用,外用時又可以用作磨擦劑成份存在。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實際情況,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詳細說明。實施例1,包括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側柏葉8g,澤蘭15g,牡丹皮15g,紅背葉8g,金錢草15g,棗樹皮10g,珍珠母12g,蟬蛻6g。將本發(fā)明中藥原料中的珍珠母先煎煮15 20分鐘,然后加入側柏葉、澤蘭、牡丹皮、紅背葉、金錢草、棗樹皮、蟬蛻,水煎2遍,取煎液,合并過濾后口服,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服用。實施例2,包括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側柏葉8份,澤蘭15份,牡丹皮15份,紅背葉8份,金錢草15份,棗樹皮10份,珍珠母12份,蟬蛻6份,小棕包3份。將本發(fā)明中藥原料中的側柏葉、澤蘭、牡丹皮、紅背葉、金錢草、棗樹皮、蟬蛻混合,水煎2遍,取煎液,加入粉碎后過100目篩的珍珠母粉末和小棕包粉末,取適量局部濕敷,一日三次。
本發(fā)明有益效果為臨床資料充分證明,有關資料如下。I.材料與方法
1.I病例來源和分組研究病例來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8月門診診斷為痤瘡的患者,分為外用組和口服組。外用組34例,男10例,女24例,平均年齡(26. 12±6. 99)歲;口服組28例,男7例,女21例,平均年齡(24. 16 ±7. 27)歲。外用組病程5個月 11年,口服組病程3個月 10年。兩組資料在年齡、性別、病程、臨床分級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 05),具有可比性。I. 2診斷標準診斷標準參照《臨床皮膚病學》制定。多發(fā)于青春期男女;好發(fā)于面部、上胸及背部等皮脂腺發(fā)達部位,可呈對稱分布;皮損為炎性丘疹、粉刺、膿皰、結節(jié)、囊腫和疤痕,伴有皮脂溢出,呈慢性經(jīng)過。臨床輕重分級參照Pillsbury四級改良分級法,分為輕度(I級)黑頭粉刺,散發(fā)至多發(fā),炎性皮疹散發(fā),總病灶數(shù)小于30個;中度(II級)粉刺,并有中等數(shù)量的丘疹和淺在性膿皰,總病灶數(shù)31-50個;中度(III級):深在性炎癥性丘疹和膿皰,總病灶數(shù)5廣100個,結節(jié)少于3個,發(fā)生于顏面、頸部、胸背部;重度(IV級):深在性炎癥性結節(jié)/囊腫性痤瘡或聚合性痤瘡,多數(shù)有疼痛并形成囊腫,病灶數(shù)在100個以上,結節(jié)/囊腫在3個以上,容易形成疤痕。I. 3癥狀分級計分標準①主癥皮損程度0分正常(治療前無或治療后消失);2分僅有粉刺;4分粉刺、丘疹并見;6分粉刺、丘疹、膿皰并見,可有結節(jié)。皮損數(shù)量0分正常(治療前無或治療后消失);2分總病灶數(shù)少于30個;4分總病灶數(shù)在50之間;6分總病灶數(shù)在100之間,可有結節(jié)。皮損顏色0分正常(治療前無或治療后消失);2分粉刺尖端色白或黑;4分粉刺尖端色黑,丘疹色微紅;6分丘疹色紅,膿皰黃綠色。皮損腫痛0分正常(治療前無或治療后消失);2分輕微腫痛;4分局部腫痛明顯,無或略有破潰;6分腫硬疼痛明顯,明顯破潰,流血性膿液。②次癥顏面油膩0分無;I分有;2分明顯。口干黏苦0分無;I分有;2分明顯。大便秘結0分無;I分有,大便干燥,Γ2天I次;2分大便干燥,3天以上I次。尿黃0分無;I分有;2分尿黃,灼熱。I. 4治療方法外用組采用本發(fā)明實施例2中所述藥物取適量局部濕敷,一日三次??诜M采用本發(fā)明實施例I中所述藥物口服,每日2次。外用組和口服組療程均為4周。I. 5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訂。皮損積分,即皮損程度、數(shù)量、顏色、腫痛4項積分之和。皮膚損害消退率=[(療前皮損積分一療后皮損積分)/療前皮損積分]X 100%。綜合療效判定綜合證候療效率(積分減少比率)=[(治療前綜合療效積分-治療后綜合療效積分)/治療前綜合療效積分]X 100%。臨床痊愈皮損消退,或僅遺留有色素沉著,癥狀消失,積分值減少> 95%。顯效皮損大部分消退,癥狀明顯減輕,積分值減少70% 90%。有效皮損部分消退,癥狀改善,積分值減少50% 70%。無效皮損消退不明顯,或臨床癥狀反見加重,積分值減少< 50%。 I. 6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SPSS 13. O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X 2檢驗。2.結果
2.I臨床療效比較外用組臨床痊愈2例,顯效8例,有效22例,總有效率(臨床痊愈+顯效+有效)為94. 12% ; 口服組顯效3例,有效22例,總有效率為89. 29%。治療后兩組皮損積分、綜合證候總積分均較治療前有極顯著性差異(P〈0. 01)。治療后兩組皮損積分、綜合證候總積分有極顯著性差異(P〈0. 01),外用組皮損消退率為61. 31%,綜合證候療效率為62. 77%,高于口服組皮損消退率和綜合證候療效率。2.2不良反應外用組中2例為局部皮膚不適感,但無需停藥。口服組中I例服藥后有輕度胃腸道反應,表現(xiàn)為胃脘不適及輕度腹瀉,停藥后即緩解。 3.結論本研究結果提示,本發(fā)明用于治療痤瘡,可以口服,可以外用,均具有療效好的特點,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痤瘡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原料包括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藥側柏葉8份,澤蘭15份,牡丹皮15份,紅背葉8份,金錢草15份,棗樹皮10份,珍珠母12份,蟬蛻6份。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治療痤瘡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原料還包括重量配比為3份的小棕包。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治療痤瘡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原料包括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藥側柏葉8份,澤蘭15份,牡丹皮15份,紅背葉8份,金錢草15份,棗樹皮10份,珍珠母12份,蟬蛻6份。臨床實驗證明本發(fā)明治療痤瘡具有療效好和安全性較高的特點,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文檔編號A61K36/725GK102716217SQ20121019220
公開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6月12日
發(fā)明者付玉環(huán), 劉軍, 劉媛媛, 徐泊文, 李艷紅, 楊志宏, 楊殿福, 田玉娜, 要瑞莉 申請人:唐山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