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奶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奶瓶。
背景技術:
傳統的奶瓶由瓶身、瓶蓋以及彈性奶頭組成,奶瓶除了彈性奶頭上的小孔之外都是緊密密封的,在嬰兒吮吸奶液時,瓶內的液體體積減少,空氣體積增大。然而,外界空氣無法進入奶瓶,瓶內產生負氣壓。瓶內形成負氣壓后,增加液體從彈性奶頭流出阻力,從而迫使嬰兒費力地吮吸彈性奶頭以獲取奶液。當瓶內形成較大負氣壓后,外界空氣容易隨呼吸進入奶瓶內,使奶瓶中產生大量氣泡。這些含有氣泡的奶液被嬰兒吸吮進入腹內,當吸入腹內的氣體累積達一定數量后,會誘使嬰兒吐奶,而且在胃和消化道中過量的空氣會造成腹 痛。維生素C具有很強的還原性,極容易被氧化流失,而維生素A、E具有氧化性;當維生素C含量降低至一定程度后,維生素A和E也開始流失。外界空氣從彈性奶頭上的小孔進入瓶體的過程中,空氣與奶液的接觸時間長,使奶液中維生素A、C、E含量明顯減低,甚至完全流失。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有必要針對上述的問題,提供一種奶瓶。它可以消除在吮吸奶液時瓶內形成負氣壓及減少空氣與奶液的接觸時間。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了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奶瓶,其中包括
瓶身,具有一瓶頸;
頂蓋,安裝于瓶身;
奶嘴,所述奶嘴具有徑向延伸的固定部,固定部位于頂蓋與瓶頸之間;
通氣裝置,所述通氣裝置安裝于奶嘴與瓶頸之間;所述通氣裝置包括空氣引入件、通氣管以及彈性塞閥;所述空氣引入件包括空氣通道,空氣通道一端與通氣管相通,另一端與外界空氣相通,通氣管安裝于空氣引入件的下端;彈性塞閥包括內塞、環形密封圈,環形密封圈和內塞之間形成環形凹槽,通氣管的下端卡持于環形凹槽內,環形密封圈的直徑大于內塞的直徑;所述通氣管下端與彈性塞閥之間存在導氣通道;奶瓶處于直立姿態時,環形密封圈緊貼于通氣管外側;奶瓶處于喂養姿態時,環形密封圈離開通氣管外側,瓶外空氣通過空氣通道、通氣管以及導氣通道進入瓶內。上述內塞通過其與通氣管內壁的摩擦力將彈性塞閥固定在通氣管下端。所述內塞可為圓柱體、圓柱體與環形體的結合體等,內塞的外直徑等于或略大于通氣管下端內徑。在內塞外壁與通氣管內壁之間具有第一孔隙,在環形凹槽槽底與通氣管底端之間具有第二孔隙,所述導氣通道由第一孔隙與第二孔隙組成,第一孔隙與第二孔隙相通。上述內塞外壁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與通氣管內壁形成第一孔隙。上述通氣管下端內壁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與內塞外壁形成第一孔隙。
上述環形凹槽槽底設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與通氣管底端形成第二孔隙。上述通氣管底端設有開放式通氣孔,所述開放式通氣孔與環形凹槽槽底形成第二孔隙,所述環形密封圈可將開放式通氣孔完全覆蓋。作為優選,所述環形密封圈的內徑略大于通氣管下端外徑,環形密封圈與通氣管存在第一間隙。當奶瓶處于直立姿態時,環形密封圈在瓶內液體的作用下,發生變形,環形密封圈緊貼于通氣管下端外壁。當奶瓶處于喂養姿態時,外界空氣通過空氣引入件的空氣通道、通氣管、導氣通道及第一間隙進入瓶內。作為優選,所述瓶身上設有上液位線。作為優選,所述通氣管下端的直徑大于通氣管其它部分的直徑。
作為優選,所述內塞的外壁設有凸環圈。作為優選,當所述第一孔隙與第二孔隙位于不同組件時,內塞的外徑小于通氣管內徑,凸環圈外徑等于或大于通氣管內徑。作為優選,所述彈性塞閥下端還設有拉柄,抽動拉抦,可將彈性塞閥與通氣管分離。上述環形密封圈內壁或通氣管下端外壁的表面是粗糙的。本發明奶瓶處于喂養姿態時,環形密封圈離開通氣管下端外壁,外界空氣通過空氣引入件的空氣通道、通氣管、第一孔隙、第二孔隙進入瓶內,可防止吸出液體時在瓶內形成真空。因此,液體能連續地從奶嘴流出,令使用本發明奶瓶吸奶的嬰兒不易吞咽下空氣并發展成腹痛。外界空氣從通氣管下端進入瓶內,可減少空氣與奶液的接觸時間,從而降低奶液中維生素的流失。
圖I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分解視圖。圖2為圖I的A部局部放大視圖。圖3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空氣引入件的主視圖。圖4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空氣引入件的俯視圖。圖5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彈性塞閥的剖視圖。圖6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彈性塞閥的俯視圖。圖7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分解視圖。圖8為圖2的A部局部放大視圖。圖9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奶嘴的剖視圖。圖10為本發明第二實施空氣引入件的剖視圖。圖11為本發明第二實施空氣引入件的俯視圖。圖12為本發明第二實施通氣管的主視圖。圖13為本發明第二實施彈性塞閥的剖視圖。圖14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分解視圖。圖15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奶嘴的剖視圖。圖16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奶嘴的俯視圖。圖17為本發明第三實施空氣引入件的剖視圖。圖18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分解視圖。
圖19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導液蓋的剖視圖。圖20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導液蓋的俯視圖。圖21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彈性壓蓋的主視圖。圖22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彈性壓蓋的俯視圖。瓶身11、21、31、41瓶頸 111、211、411
上液位線112頂蓋12、22、32、42
側邊部分121奶嘴13、23、33、43 固定部 131、231、331通氣裝置 14、24、34、44
空氣引入件 141、241、341、441 通氣管 142、242、342、442 彈性塞閥143、243、343、443環形支承座1411
空氣通道1412、2412、3411、4463環形定位圈1413 導氣凹槽1414、2416、4465上空氣通道1415
下空氣通道1416、4466肋板1417
環形凸緣1421、2422內塞1431、2431
環形密封圈1432、2432環形凹槽1433、2433
第一凹槽 1434、2434凸環圈 1435、2435
第三凹槽1436拉柄1437、4467
第一凸環圈232第二凸環圈233
延伸環2411、4453環形邊緣2413、4462
環形導氣槽2414、3412導氣通孔2415、3413
開放式通氣孔2421單向進氣閥332
導氣槽333活瓣3321
導液蓋445透蓋4451
第一通孔4452彈性壓蓋446
導液板4461第二通孔4464。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下面將結合附圖以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描述。圖I至圖6示出了依據本發明所披露的第一實施例的奶瓶。如圖I所示,本發明奶瓶包括
瓶身11,所述瓶身11具有一個開放的瓶頸111和圍繞開放瓶頸111外側的螺紋,瓶身11上設有上液位線112 ;
頂蓋12,所述頂蓋12具有一個帶有螺紋的側邊部分121,帶螺紋的側邊部分121能夠將頂蓋12與瓶身11相固定,或者將頂蓋12與瓶身11松開;
奶嘴13,所述奶嘴13具有徑向延伸的固定部131,固定部131位于頂蓋12與瓶頸111之間;
通氣裝置14,所述通氣裝置14安裝于奶嘴13與瓶頸111之間;所述通氣裝置14包括空氣引入件141、通氣管142以及彈性塞閥143 ;通氣管142安裝于空氣引入件141下端,彈性塞閥143安裝于通氣管142下端。所述空氣引入件141如圖3至圖4所示,空氣引入件141包括環形支承座1411、空氣通道1412、環形定位圈1413。所述環形支承座1411外徑與瓶頸111外徑相等,環形支承座1411安裝于瓶頸111上端。所述空氣通道1412包括上空氣通道1415以及下空氣通道1416。上空氣通道1415貫穿于環形支承座1411外壁。下空氣通道1416安裝在上空氣通道1415中部正下方,兩者相通。上空氣通道1415兩端通過頂蓋12與瓶身11之間的螺紋間隙與外界空氣相通。下空氣通道1416下端與通氣管142上端相連接。所述環形支承座1411于上空氣通道1415外端正下方設有導氣凹槽1414,所述導氣凹槽1414與上空氣通道1415相通。所述環形定位圈1413位于環形支承座1411下方,環形定位圈1413的外徑與瓶頸111的內徑相等,用于將空氣引入件141定位在瓶頸111上。所述空氣引入件141還包括肋板1417,所述肋板1417 —端與上空氣通道1415連接,另一端與環形支承座1411內側連接。所述空氣引入件141由彈性材料制成。所述通氣管142如圖I至圖2所示,通氣管142下端直徑大于上端直徑,通氣管 142上端連接在下空氣通道1416中。通氣管142下端外壁設有環形凸緣1421,所述環形凸緣1421外側表面粗糙。所述通氣管142可由PP、PA、PES、PPSU等材料制成。所述彈性塞閥143如圖5至圖6所示,彈性塞閥143包括內塞1431、環形密封圈1432。環形密封圈1432和內塞1431之間形成環形凹槽1433,內塞1431的外徑與導氣管下端內徑相等,環形密封圈1432內徑與環形凸緣1421的外徑相等。所述內塞1431其下部為圓柱體,上部為環形體,內塞1431的外壁上設有第一凹槽1434,第一凹槽1434與通氣管142內壁形成第一孔隙。環形凹槽1433槽底設有第三凹槽1436,第三凹槽1436與通氣管142底端形成第二孔隙。第一孔隙與第二孔隙是相通的。所述內塞1431下部還設有凸環圈1435,所述彈性塞閥143安裝于通氣管142下端后,凸環圈1435產生形變,作用于內塞1431下部,同時內塞1431下部對通氣管142下端內壁產生作用力,進而加大內塞1431與通氣管142之間的摩擦力,使彈性塞閥143固定在通氣管142下端。所述彈性塞閥底部還設有拉柄1437,抽動拉柄1437可容易將彈性塞閥143與通氣管142分離。當奶瓶處于喂養姿態時,彈性塞閥143位于奶液液面之上,吸吮奶液后,瓶內瞬時形成負氣壓,環形密封圈1432在內外空氣壓強差的作用下,離開環形凸緣1421,外界空氣通過空氣引入件141的空氣通道1412、通氣管142、第一孔隙及第二孔隙進入瓶內。當奶瓶處于直立姿態時,環形密封圈1432在奶液壓力的作用下,緊貼于通氣管142下端的環形凸緣1421,瓶內奶液不能通過彈性塞閥143進入通氣管142。圖7至圖13示出了依據本發明所披露的第二實施例的奶瓶。如圖7所示,本發明奶瓶包括瓶身21、頂蓋22、奶嘴23及通氣裝置24,其中奶嘴23安裝于瓶身21與頂蓋22之間,通氣裝置24安裝于奶嘴23與瓶身21之間。所述通氣裝置24包括空氣引入件241、通氣管242、彈性塞閥243。空氣引入件241下端與通氣管242上端相連接,彈性塞閥243固定在通氣管242的下端。本實施例中的瓶身21及頂蓋22與第一實施例中的瓶身11及頂蓋12相同,在此就不再詳細描述。所述奶嘴23如圖9所示,奶嘴23具有一向外延伸的固定部231,奶嘴23下端邊緣內側設有第一凸環圈232,奶嘴下端邊緣外側設有第二凸環圈233。所述第二凸環圈233與固定部231之間形成定位槽,可將奶嘴23定位在頂蓋22上。所述空氣引入件241如圖10至圖11所示,空氣引入件241總體為環形,包括向上的延伸環2411、空氣通道2412及向外延伸的環形邊緣2413。所述空氣通道2412包括環形導氣槽2414、導氣通孔2415及導氣凹槽2416。奶嘴23與通氣裝置24相配合時,奶嘴23的第一凸環圈232緊貼于延伸環2411內壁,可防止空氣從空氣引入件241進入奶嘴23中。所述環形導氣槽2414位于延伸環2411的外側,環形導氣槽2414外徑與瓶頸211內徑相等。所述環形邊緣2413位于環形導氣槽2414外側,環形邊緣2413外徑與瓶頸211外徑相等,所述環形邊緣2413安裝于瓶頸211上端。通過環形導氣槽2414及環形邊緣2413,可將空氣引入件241定位在瓶頸211上。所述導氣通孔2415位于環形 導氣槽2414的槽底,所述導氣凹槽2416位于環形邊緣2413上,導氣凹槽2416 —側與環形導氣槽2414相通,另一側與外界空氣相通。所述通氣管242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中的通氣管242總體上與第一實施例中的通氣管142相同,所不相同的是本實施例中的通氣管242下端設有開放式通氣孔2421。所述空氣引入件241與通氣管242 —體成型,通氣管242位于空氣引入件241的導氣通孔2415正下方。空氣引入件241與通氣管242的材料可為PP、PA、PES、PPSU等。所述彈性塞閥243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中的彈性塞閥243總體上與第一實施例中的彈性塞閥143相同,所不相同的是本實施例中的環形凹槽2433的槽底沒有第二凹槽,本實施例中的環形密封圈2432可將開放式通氣孔2421完全覆蓋著,開放式通氣孔2421與環形凹槽2433槽底之間形成第二孔隙。如圖8所示,第一凹槽2434與開放式通氣孔2421位置相對應,即第一孔隙與第二孔隙相通。作為優選,所述內塞2431的外徑小于通氣管242下端內徑,所述凸環圈2435最大外徑等于或略大于通氣管242下端內徑。使得內塞2431通過彈力緊貼于通氣管242下端內壁。凸環圈2435與環形凹槽2433的槽底之間存在一環形空隙,通過環形空隙,可將第一孔隙與第二孔隙連通,即不需要保證第一凹槽2434與開放式通氣孔2421位置相對應。當奶瓶處于喂養姿態時,彈性塞閥243位于奶液液面之上,吸吮奶液后,瓶內瞬時形成負氣壓,環形密封圈2432在內外空氣壓強差的作用下,離開環形凸緣2422,外界空氣通過空氣引入件241的空氣通道2412、通氣管242、第一孔隙及第二孔隙進入瓶內。當奶瓶處于直立姿態時,環形密封圈2432在奶液壓力的作用下,緊貼于通氣管242下端的環形凸緣2422,瓶內奶液不能通過彈性塞閥243進入通氣管242。圖14至圖17示出了依據本發明所披露的第三實施例的奶瓶。如圖14所示本發明奶瓶包括瓶身31、頂蓋32、奶嘴33及通氣裝置34,其中奶嘴33安裝于瓶身31與頂蓋32之間,通氣裝置34安裝于奶嘴33與瓶身31之間。所述通氣裝置34包括空氣引入件341、通氣管342、彈性塞閥343。空氣引入件341下端與通氣管342上端相連接,彈性塞閥343固定在通氣管342的下端。本實施例中的瓶身31、頂蓋32及通氣管342與第一實施例中的對應組件相同,在此就不再詳細描述。所述奶嘴33如圖15至圖16所示,本實施例中的奶嘴33總體上與第二實施例中的奶嘴33相同,所不相同的是本實施例中的奶嘴33其固定部331設有單向進氣閥332、其外側面設有導氣槽333,所述單向進氣閥332與導氣槽333相通。所述單向進氣閥332包括兩活瓣3321,當奶瓶外于非使用狀態時,兩活瓣3321貼合在一起,可防止塵埃進入通氣裝置34內。所述空氣引入件341如圖17所示,本實施例中的空氣引入件341與第二實施例中的空氣引入件214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的空氣通道3411由環形導氣槽3412及導氣通孔3413組成,即不存在導氣凹槽2416。本實施例中的彈性塞閥343與第一實施例中的彈性塞閥243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的彈性塞閥343其環形密封圈內徑大于環形凸緣,環形密封圈與通氣管342的環形凸緣形成第一間隙。當奶瓶處于喂養姿態時,彈性塞閥343位于奶液液面之上。吸吮奶液后,瓶內瞬時形成負氣壓,環形密封圈在通氣裝置34空氣及瓶內空氣壓強差及環形密封圈自身保持力的作用下,離開環形凸緣。通氣裝置34內部的空氣通過第一孔隙及第二孔隙進入瓶內。這時,通氣裝置34內部氣壓低于外界氣壓,單向進氣閥332的兩活瓣3321分離,外界空氣通過導氣槽333、單向進氣閥332進入通氣裝置34。通過上述過程,外界空氣可進入瓶內,從而消除瓶內負壓。當奶瓶處于直立姿態時,環形密封圈在奶液壓力的作用下,緊貼于通氣管 342下端的環形凸緣,瓶內奶液不能通過彈性塞閥343進入通氣管342。圖18至圖22示出了依據本發明所披露的第四實施例的奶瓶。如圖18所示本發明奶瓶包括瓶身41、頂蓋42、奶嘴43及通氣裝置44,其中奶嘴43安裝于瓶身41與頂蓋42之間,通氣裝置44安裝于奶嘴43與瓶身41之間。所述通氣裝置44包括空氣引入件441、通氣管442、彈性塞閥443。空氣引入件441下端與通氣管442上端相連接,彈性塞閥443固定在通氣管442的下端。本實施例中的瓶身41、頂蓋42、通氣管442及彈性塞閥443與第一實施例中的對應組件相同,在此就不再詳細描述。所述空氣引入件441包括導液蓋445及彈性壓蓋446。所述導液蓋445如圖19至圖20所示,導液蓋445包括透蓋4451及延伸環4453。所述透蓋4451的外徑與瓶頸411的外徑相等,透蓋4451上設有第一通孔4452,所述延伸環4453設在第一通孔4452的下方,且延伸環4453上端與透蓋4451相連接。所述彈性壓蓋446如圖21至圖22所示,彈性壓蓋446包括導液板4461、環形邊緣4462、空氣通道4463。所述環形邊緣4462設在導液板4461的周緣,環形邊緣4462的外徑與瓶頸411外徑相等,所述環形邊緣4462安裝于瓶頸411上端。導液板4461的外徑與瓶頸411內徑相等。所述空氣通道4463包括導氣凹槽4465及下空氣通道4466。所述導氣凹槽4465設在導液板4461上,其一端與環形邊緣4462外側相通,另一端與下空氣通道4466相通。所述下空氣通道4466設在導液板4461下方。所述通氣管442上端與下空氣通道4466相連接。所述導液板4461設有第二通孔4464。彈性壓蓋446與導液蓋445相配合后,導液板4461上表面與透蓋4451下表面緊密貼合,延伸環4453緊貼于第二通孔4464內側,透蓋4451下表面與導液板4461上表面貼合,導氣凹槽4465與導液板4461形成第一空氣通道。當奶瓶處于喂養姿態,液體能通過延伸環4453流到奶嘴43。所述導液板4461下端還設有拉柄4467,抽動拉柄4467,可容易將導液蓋445與彈性壓蓋446分尚開。當奶瓶處于喂養姿態時,彈性塞閥443位于奶液液面之上。吸吮奶液后,瓶內瞬時形成負氣壓,環形密封圈在內外空氣壓強差的作用下,離開環形凸緣,外界空氣通過第一空氣通道、下通氣通道、通氣管442、第一孔隙及第二孔隙進入瓶內。當奶瓶處于直立姿態時,環形密封圈在奶液壓力的作用下,緊貼于通氣管442下端的環形凸緣,瓶內奶液不能通過彈性塞閥443進入通氣管442。本發明奶瓶處于喂養姿態時,外界空氣可進入瓶內,從而消除瓶內負壓。液體能連續地從奶嘴自己地流出,令使用本發明奶瓶吸奶的嬰兒不易吞咽下空氣并發展成腹痛。外界空氣從通氣管下端進入瓶內,可減少空氣與奶液的接觸時間,從而降低奶液中維生素的流失。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明專利范圍 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奶瓶,其特征在于包括 瓶身,具有一瓶頸; 頂蓋,安裝于瓶身; 奶嘴,所述奶嘴具有徑向延伸的固定部,固定部位于頂蓋與瓶頸之間; 通氣裝置,所述通氣裝置安裝于奶嘴與瓶頸之間;所述通氣裝置包括空氣引入件、通氣管以及彈性塞閥;所述空氣引入件包括空氣通道,空氣通道一端與通氣管相通,另一端與外界空氣相通,通氣管安裝于空氣引入件的下端;彈性塞閥包括內塞、環形密封圈,環形密封圈和內塞之間形成環形凹槽,通氣管的下端卡持于環形凹槽內,環形密封圈的直徑大于內塞的直徑;所述通氣管下端與彈性塞閥之間存在導氣通道;奶瓶處于直立姿態時,環形密封圈緊貼于通氣管外側;奶瓶處于喂養姿態時,環形密封圈離開通氣管外側,瓶外空氣通過空氣通道、通氣管以及導氣通道進入瓶內。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奶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塞為圓柱體、圓柱體與環形體的結合體,內塞的外直徑等于或大于通氣管下端內徑。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奶瓶,其特征在于在內塞外壁與通氣管內壁之間具有第一孔隙,在環形凹槽槽底與通氣管底端之間具有第二孔隙,所述導氣通道由第一孔隙與第二孔隙組成,第一孔隙與第二孔隙相通。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奶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隙由內塞外壁的第一凹槽與通氣管內壁形成。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奶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孔隙由環形凹槽槽底的第三凹槽與通氣管底端形成。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奶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形密封圈內壁或通氣管下端外壁的表面是粗糙的。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奶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氣引入件還包括環形支承座,所述環形支承座外徑大于或等于瓶頸外徑,環形支承座安裝于瓶頸上端;所述空氣通道包括上空氣通道及下空氣通道;上空氣通道貫穿于環形支承座外壁,下空氣通道安裝在上空氣通道中部正下方,兩者相通,所述下空氣通道與所述通氣管上端相連通。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奶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氣引入件還包括延伸環及環形邊緣;所述空氣通道包括環形導氣槽、導氣通孔及導氣凹槽;所述環形導氣槽位于延伸環的外側;所述環形邊緣位于環形導氣槽外側,環形邊緣外徑大于或等于瓶頸外徑,所述環形邊緣安裝于瓶頸上端;所述導氣通孔位于環形導氣槽的槽底,導氣通孔與所述通氣管上端相連通;所述導氣凹槽位于環形邊緣上,導氣凹槽一側與環形導氣槽相通,另一側與外界空氣相通。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奶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奶嘴固定部設有單向進氣閥,其外側面設有導氣槽,單向進氣閥與導氣槽相通;所述空氣引入件還包括延伸環及環形邊緣;所述空氣通道包括環形導氣槽及導氣通孔;所述環形導氣槽位于延伸環的外側;所述環形邊緣位于環形導氣槽外側,所述導氣通孔與導氣管上端相連接,所述環形邊緣外徑大于或等于瓶頸外徑,所述環形邊緣安裝于瓶頸上端;所述導氣通孔位于環形導氣槽的槽底。
10.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奶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氣引入件包括導液蓋及彈性壓蓋;所述導液蓋包括透蓋及延伸環,所述透蓋的外徑與瓶頸的外徑相等,透蓋上設有第一通孔,所述延伸環設在第一通孔的下方,且延伸環上端與透蓋相連接;所述彈性壓蓋包括導液板、環形邊緣及空氣通道,所述導液板安裝于透蓋下方,兩者緊密貼合,所述環形邊緣設在 導液板的周緣,所述環形邊緣外徑大于或等于瓶頸外徑,所述環形邊緣安裝于瓶頸上端,所述空氣通道包括導氣凹槽及下空氣通道,所述導氣凹槽設在導液板上,其一端與環形邊緣外側相通,另一端與下空氣通道相通,所述下空氣通道設在導液板下方,所述下空氣道與所述通氣管上端相連通。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奶瓶,包括瓶身、頂蓋,奶嘴及通氣裝置。奶嘴安裝于頂蓋與瓶頸之間,通氣裝置安裝于奶嘴與瓶頸之間。所述通氣裝置包括空氣引入件、通氣管以及彈性塞閥,通氣管上端與空氣引入件連接,彈性塞閥安裝在通氣管下端。當奶瓶處于喂養姿態時,彈性塞閥處于瓶內液體液面之上,吸吮液體,彈性塞閥的環形密封圈離開通氣管外壁,外界空氣由通氣裝置進入瓶內,從而消除瓶內負氣壓。外界空氣由通氣管下端進入瓶內,可減少空氣與奶液的接觸時間,從而降低奶液中維生素的流失。
文檔編號A61J9/04GK102716041SQ20121023276
公開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6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6日
發明者龐永國 申請人:龐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