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霧生成器及包括霧生成器的美容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霧生成器及包括霧生成器的美容裝置。
背景技術:
公知的美容裝置包括朝向面部等排出霧以進行皮膚護理的霧生成器。霧具有美容效果并且增加皮膚的水分。此類美容裝置的一種示例包括霧生成器,其中使得護膚液之類液體霧化的霧生成機構容納在主體殼中,所述主殼體為盒形并且具有不突出的外形。所生成的霧從設在主殼體中的排出口排出。排出口的開口位于主體殼的側壁,并且設在側壁上的蓋子平行于側壁移動以使得排出口開合(參考第2006-40981號日本國家階段專利公開,圖I和2)。當不使用所述裝置時,蓋子關閉排出口以防止外物進入排出口。第2006-40981號日本國家階段專利公開所描述的結構中,使用者通過向著主殼 體推動蓋子而使之移動。由此,為了保證蓋子的移動,使用者可在向著主體殼推動蓋子時增大施加到蓋子上的力。這會阻礙蓋子的平滑移動。由此,蓋子的平滑操作時理想的。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改進操作性的霧生成器以及包括這一霧生成器的美容
>J-U ρ α裝直。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是一種霧生成器,包括利用液體生成霧的霧生成機構。管狀主體殼包括排出由所述霧生成機構所生成霧的排出口。排出口蓋可沿所述主體殼的軸向移動以打開和閉合所述排出口。所述排出口蓋沿所述主體殼的圓周方向延伸以圍繞所述主體殼的外圓周。本發明提供了增進可操作性的霧生成器以及具有這一霧生成器的美容裝置。
圖1(a)為示出包括根據本發明霧生成器的美容裝置的立體圖,其處于排出口閉合的狀態;圖1(b)為示出包括根據本發明霧生成器的美容裝置的立體圖,其處于排出口打開的狀態;圖2為美容裝置的沿軸向的剖視圖;圖3為美容裝置的分散立體圖;圖4為美容裝置的排出口的沿軸向的剖視圖;圖5為美容裝置的沿圖2中線A-A的剖視圖;圖6為美容裝置的后視立體圖,其處于容器帽從美容裝置取下的狀態;圖7(a)為美容裝置的排出口蓋的后視圖;圖7(b)為美容裝置的排出口蓋的沿圖7(a)中線B-B的后視圖;圖8(a)為排出口處于閉合狀態下的磁體和電源開關位置的剖視圖8(b)為排出口處于打開狀態下的磁體和電源開關位置的剖視圖;圖9為示出從底座架方向的裝置主體的立體圖;及圖10為另一實施例中根據排出口位置改變霧量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現參考附圖描述包括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霧生成器的美容裝置。參考圖I (a)和I (b),圓柱形并且緊湊的美容裝置I形成為便攜式并且可放在包中進行攜帶。使用者用手保持美容裝置1,并且調整美容裝置I的方向和位置以從排出口 2朝向所需部分(臉、臂等)排出霧。下文的描述中,美容裝置I的包括排出口 2的一側稱為前側,而其相反側則稱為后側。參考圖2和3,美容裝置包括殼體12和排出口蓋子13,殼體12為大致的圓筒形并·且容納美容裝置主體11的部分,排出口蓋子13沿殼體12的軸向移動以打開和閉合排出口
2。裝置主體11的殼體12包括第一端部(圖2所示的上側)和第二端部(圖2所示的下側)。容納液體(本實施例中,為護膚液)的容器14和覆蓋容器14的容器帽15以可取下的方式附接至殼體12的第一端部。其上示出電池插入方向等信息的電池標簽17和其上列出美容裝置I的使用預警等信息的警告標簽18粘附至殼體12的后側外表面。裝置主體11包括容納在殼體12中的矩形底座21。底座21從第一端部插入殼體12,并且形成為其無法從殼體12的第二端部取出。第一電路板23固定至底座21的前側。螺釘26將第二電路板25固定至第一電路板23,其中在第二電路板25與第一電路板23之間設有導線24。電池27 (本實施例中,為尺寸AAA電池)設在底座21的后側。底座21包括第一端部(圖2所示的上側)和第二端部(圖2所示的下側)。與其中一個電池27的負電極接觸的負電極端子31設在底座21的第一端部中。通過正電極端子41而連接至另一電池27的正極的可移動接觸端子32設在底座21的第二端部中。負電極端子31和可移動接觸端子32連接至第一電路板23。圓筒形的并且具有閉合端的底座架33通過螺釘34固定至底座21的第二端部。底座架33固定至底座22并且從殼體12的第二端部凸出。此外,由橡膠之類彈性材料形成的O形環35和36分別設在底座架33與殼體12以及底座架33與電池更換蓋16之間。這對底座架33與殼體12之間的間隙以及底座架33與電池更換蓋16之間的間隙進行密封,以防止液體進入。底座架33的底部包括插入孔37和端子孔38。電池27可穿過插入孔37插入。可移動接觸端子32包括與正電極端子41接觸的接觸部32a。可移動接觸端子32的接觸部32a從端子孔38突出。電池更換蓋16覆蓋底座架33的從殼體12突出的部分。電池更換蓋16包括與殼體12的第二端部接觸的開口端。大致平面的正電極端子架39設在電池更換蓋16中。與其中一個電池27的正電極接觸的正電極端子41固定在電池更換蓋16的底部與正電極端子架39之間。通過將電池更換蓋16附接至底座架33,其中一個電池27的正電極和可移動接觸端子32的接觸部32a與正電極端子41形成接觸。等級標簽42粘附至電池更換蓋16的外側底面。等級標簽42上標有序列號等信息。片狀部件43設在電池更換蓋16和等級標簽42之間以防止液體通過但可允許氣體通過。參考圖3和4,包括排出口 2的噴嘴51固定至底座21的第一端部。由透光的半透明材料形成的噴嘴51包括固定部52和排出口形成部53。固定部52為大致的圓筒形且包括閉合端。形成為彎曲板的排出口形成部53從固定部52的前部朝向第一端部延伸。O形環54設在固定部52與殼體12之間以密封殼體12與噴嘴51的固定部52之間的間隙并且防止液體進入。排出口 2為大致的圓筒形并且包括兩個沿排出口形成部53的厚度方向(圖4中的橫向方向)的相對開孔。由聚碳酸酯等形成的光導向部56設在噴嘴51中靠近排出口形成部53并且延伸通過固定部52。參考圖2,光導向部56將光從安裝在第一電路板23上的發光二極管(LED) 57導向入排出口 2中。如圖3和4所示,大致平面的噴嘴架59設在排出口形成部53的后側以將利用容器14中的液體生成霧的霧生成機構58夾于其中。噴嘴59包括與排出口 2同軸的通孔60,并且由螺釘61固定至噴嘴51。本實施例的霧生成機構58配置為產生超聲振蕩并且使得由容器14供給的液體霧 化。更具體地,霧生成機構58包括環形振蕩器62和固定至振蕩器62的薄的盤形振蕩板63。振蕩板63包括多個細孔(未不)。本實施例的振蕩器62由壓電兀件形成并且通過導線64連接至第一電路板23。振蕩器62根據施加的電壓沿徑向擴張或收縮。這使得振蕩板63生成超聲振蕩。填充件65設在振蕩器62與噴嘴51的排出口形成部53之間。填充件66設在振蕩器62與噴嘴架59之間。這密封了振蕩器62與噴嘴51的排出口形成部53之間的間隙以防止液體進入。設在振蕩器62后側的填充件66包括管狀插入部67,其插入噴嘴架59的通孔60。形成為彎曲板的前蓋68設在排出口形成部53的前側,以覆蓋排出口形成部53的前側。前蓋68包括與排出口 2同軸的通孔69。在排出口 2的前部配合入通孔69的狀態下,前蓋68通過螺釘70固定至噴嘴架59。本實施例中,殼體12和前蓋68形成大致管狀的、包括排出口 2的主體殼。前蓋68包括界定出半圓形頂部71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包括接合孔72。在前蓋68的前側外表面上形成凸部73。容器14由透光的透明材料形成,并且為大致的盒形。容器14設在殼體12的軸線的后部,以使容器14的長度方向與殼體12的軸向平行。向前開口的管狀供給口 81形成在容器14的更靠近殼體12的端部。由此,當美容裝置I保持為其第一端部位于上側時,供給口 81位于容器14的下側。容器14包括背向殼體12的壁82。壁82包括凸部83。供給口81按壓配合入填充件66的插入部67,并且凸部83與前蓋68的接合孔72接合。這將容器14與裝置主體11連結在一起。容器帽15為大致的圓筒形、包括閉合端、且覆蓋容器14。容器帽15的內圓周面包括槽85,其位于與前蓋68的凸部73相對應的位置。槽85和凸部73的接合將容器帽15附接至前蓋68。參考圖I和5,排出口蓋13為大致的弧形并且沿殼體12的圓周方向繞殼體12延伸。本實施例中,排出口蓋13可在包括第一端(圖1(a)所示狀態的位置)和第二端(圖1(b)所示狀態的位置)的移動范圍內移動。排出口蓋13在位于可移動范圍的第一端時覆蓋(閉合)排出口 2,在位于移動范圍的第二端時暴露(打開)排出口 2。更具體地,參考圖5,排出口蓋13延伸的圓周范圍超過殼體12的圓周的一半,并且切去殼體12的后側以使得殼體12為大致的弧形。換言之,排出口蓋13形成為覆蓋殼體12的除后部之外的外圓周表面。排出口蓋13的相對兩側與殼體12接合。這限制排出口蓋13沿徑向(垂直于殼體12軸向的方向)移動。排出口蓋13包括兩個界定出鉤部91的圓周端,鉤部91彎入排出口蓋13。鉤部91配合至在殼體12上沿軸向延伸的直軌92。這沿殼體12的軸向對排出口蓋13的運動進行導向。參考圖6,排出口蓋13的兩個圓周端之間的距離比容器14的短側距離(如圖6所示的橫向方向)稍大。由此,容器14可在排出口蓋13閉合排出口 12的狀態下附接至裝置主體11以及從裝置主體11上取下。參考圖4,吸收液體的液體吸收器93設在排出口蓋13的內表面13a上的面向排出口 2的位置。本實施例的液體吸收器93由無紡布形成。參考圖4、7(a)和7 (b),美容裝置I包括鎖定機構94。當排出口蓋13位于閉合排出口 2的位置時,鎖定機構94可在鎖定狀態與解鎖狀態之間切換。鎖定機構94在鎖定狀態下限制排出口蓋13的移動,并且在解鎖狀態下允許排出口蓋13的移動。 更具體地,鎖定機構94包括鎖座101、鎖鈕103、及彈簧104。鎖座101設在噴嘴51上并且包括通孔102。鎖鈕103從鎖座101的通孔102向后暴露。彈簧104向后推壓鎖鈕103。如圖4所示,通過螺釘105將鎖座101固定至噴嘴51的固定部52。螺釘105與噴嘴51的固定部52之間設有O形環以密封螺釘105與固定部52之間的間隙并且防止液體進入。參考圖7(b),鎖鈕103包括與排出口蓋13的鉤部91中形成的鎖槽91a嚙合的舌片103a。鎖槽91a形成為當排出口蓋13位于閉合排出口 2的位置時與舌片103a嚙合。彈簧104推壓鎖鈕103以使舌片103a與鎖槽91a嚙合。這限制了排出口蓋13的移動。這一狀態下,鎖定機構94處于鎖定狀態。推動鎖鈕103以使得舌片103a與鎖槽91a分離。這一狀態下,鎖定機構94處于解鎖狀態并且允許排出口蓋13的移動。美容裝置I配置為以非接觸的方式操作,并且根據排出口蓋13的位置開啟或關閉電源開關111以開始或停止向霧示出機構58的供電。更具體地,參考圖3,8 (a)、及8(b),磁體112在與電源開關111相對應的位置固定至排出口蓋13。本實施例中,磁體112設在四邊形框形的座部113上,所述座部113形成在排出口蓋13的內表面113a中。從而,在如圖8(a)所示的狀態下,排出口蓋13閉合排出口 2。這樣,磁體112與電源開關111分離。這使得電源開關111關閉。在如圖8(b)所示的狀態下,排出口蓋13朝向第二殼體12的第二端部移動以打開排出口 2。當磁體12更靠近電源開關111時,電源開關111的磁力開啟電源開關111。在電源開關111開啟的狀態下,安裝在第一電路板23上的微機114 (參考圖
3)控制從電池27供給至霧生成機構58的電力,并且生成霧。此外,美容裝置I配置為霧生成機構58生成可變量的霧。更具體地,本實施例的微機114執行PWM控制以使施加至霧生成機構58 (振蕩器62)的電壓是可變的。參考圖2,調節開關115,其用作對霧生成機構58生成霧的量進行設定的設定裝置,安裝在第二電路板25上。參考圖9,調節開關115包括從穿通底座架33的操作孔117突出的操作杠桿116。本實施例中,使用者在“HI”位置和“L0”位置之間操作操作杠桿116。當操作杠桿116位于“HI”位置時,向振蕩器62施加高電壓以增大霧量。當操作杠桿116位于“L0”位置時,向振蕩器62施加低電壓以減小霧量。微機114識別調節開關115的操作杠桿116的位置,并且根據識別位置向振蕩器62施加電壓以改變由霧生成機構58生成的霧量。
如前所述,電池更換蓋16覆蓋底座架33。由此,操作杠桿116由電池更換蓋16覆蓋。本實施例中,操作杠桿116對應于操作部,電池更換蓋16對應于與操作部蓋,底座架33對應于連接部件,O形環36對應于密封件。本實施例的美容裝置I中,電池27和容器14之類比較重的組件設在殼體12的軸線之后。由此,美容裝置I的重心位于殼體12的軸線之后。從而,當美容裝置I在其軸線大致垂直于重力方向的狀態下以其側面擱置時,美容裝置I的后側面朝下。這防止了排出口 2面朝下。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I)排出口蓋13沿殼體12的圓周方向繞殼體12的外圓周延伸。由此,使用者可握住排出口蓋13。這保證可在不對著殼體12推動排出口蓋13的情況下使得排出口蓋13移動,并且改進了排出口蓋13的操作性。 (2)排出口蓋13為弧形,并且排出口蓋13延伸的圓周范圍超過殼體12的圓周的一半。此外,排出口蓋13沿徑向的移動被限制。這可確保排出口蓋13不與殼體12分離。(3)開始和停止供電的電源開關111由簧片開關形成。此外,磁體112設在排出口蓋13中。這根據排出口蓋13的位置以非接觸的方式開啟或關閉電源開關111。因此,排出口 13的移動使得電源開關111開啟或關閉。這比使用者須操作獨立電源開關更為方便。這進一步保證了不會在排出口蓋13閉合排出口的狀態下排霧。此外,霧聚集在排出口蓋13的內表面上而會引發的液體泄漏也得以抑制。此外,以非接觸的方式開啟或關閉電源開關111。較之電源開關設在外部時,美容裝置I的防水性增加。(4)排出口蓋13形成為容器14可在排出口蓋13閉合排出口的狀態下附接至裝置主體11或者從其取下。由此,無論排出口蓋13的位置如何,容器14可附接至裝置主體11或者從其取下,增加了方便性。在本實施例中的根據排出口蓋13的位置來開啟或關閉電源開關111的結構中,這樣尤其有效,這是因為在容器14的附接或取下過程中可減小電源開關111的誤開啟,。(5)美容裝置I包括鎖定機構94,鎖定機構94限制排出口蓋13在閉合排出口 2的狀態下的移動。由此,可防止排出口蓋13打開排出口 2的誤移動,并且可防止灰塵之類的外物進入排出口 2。在本實施例中的根據排出口蓋13的位置來開啟或關閉電源開關111的結構中,這樣尤其有效,因為可防止霧排出。(6)通過對調節開關115的操作杠桿116的位置進行調節而改變霧生成機構所生成霧的量。由此,使用者可根據個人喜好調節排出霧的量。這改變方便性。(7)調節開關115包括操作杠桿116,其從形成在底座架33中的操作孔117突出。覆蓋操作杠桿116的電池更換蓋16以可取下的方式附接到底座架33。O形環36設在底座架33和電池更換蓋16之間。因此,保護操作杠桿116不會流入液體。由此,當液體誤濺出時,可防止液體通過操作杠桿116(操作孔117)進入殼體12。這改進了防水性。(8)吸收液體的液體吸收器93設在排出口蓋13的內表面13a上朝向排出口 2的位置。例如,當排出霧時,液體聚集在排出口 2的內表面上。這樣,通過關閉排出口蓋13,液體吸收器93可吸收來自排出口 2的內表面的液體。這防止了液體朝殼體12的外表面泄漏。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理解,本發明可以許多其他具體形式實現而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具體地,應理解,本發明可以以下形式實現。上述實施例中,本實施例的液體吸收器93由無紡布形成。然而,液體吸收器93可以海綿之類任何能夠吸收液體的元件形成。此外,液體吸收器不必設在排出口蓋13的內表面13a上。上述實施例中,通過調節開關115改變霧生成機構58所生成霧的量。或者,可根據排出口蓋13的位置改變霧量。圖10所示的示例中,簧片開關121a和121b沿殼體12的軸向相鄰地設在第一電路板23上。如圖10的虛線所示,根據固定至排出口蓋13的磁體112的位置,獨立地開啟和關閉簧片開關121a和121b。微機114根據簧片開關121a和121b中的開啟的一個向振蕩器62施加電壓。微機114根據簧片開關121a和121b中的開啟的一個向振蕩器62施加電壓以改變霧生成機構58所生成霧的量。這一結構中,可通過移動排出口蓋13調節所排出霧的量。這使得可在排出霧的同時容易地改變霧量,并且增進了方便性。圖10所示的結構中,電源開關111可獨立于簧片開關121a和121b設置。或者,簧片開關121a和121b可用作電源開關。 上述實施例中,微機114執行PWM控制以改變施加至振蕩器62的電壓并且改變霧生成機構58所生成霧的量。或者,除了施加高電壓和低電壓之外,還可通過輸入不同的頻率、施加間歇電壓等來改變霧量。上述實施例中,通過操作開關116的位置改變霧生成機構58所生成霧的量。或者,可分兩級設定所生成的霧量。此外,可連續地設定霧量而不是分級地設置霧量。此外,可固定霧生成機構58所生成霧的量。上述實施例中,鎖定機構94通過使得由彈簧104推壓的鎖鈕103的舌片103a與排出口蓋13的鉤部91中的鎖槽91a嚙合而限制排出口蓋13的移動。或者,鎖定機構可包括排出口蓋13中的槽和殼體12中的凸部以使它們嚙合,從而限制排出口蓋13的移動。此夕卜,美容裝置I不必包括鎖定機構94。上述實施例中,排出口蓋13形成為容器14可在排出口蓋13閉合排出口 2的狀態下附接至裝置主體11或從其取下。或者,例如,排出口蓋13可為圓筒形。這樣,當容器14附接至裝置主體11或從其取下時,排出口蓋13必須朝向殼體12的下端移動。上述實施例中,電源開關111由簧片開關形成。或者,電源開關111可由其他類型的非接觸式開關形成,例如,光電開關。上述實施例中,移動排出口蓋13以開啟和關閉電源開關111。或者,可采用由使用者操作的獨立電源開關。上述實施例中,排出口蓋13延伸的圓周范圍超過殼體12的圓周的一半。或者,排出口蓋13可延伸的圓周范圍可大約為殼體12的圓周的一半,或者不到一半。上述實施例中,殼體12為大致的圓筒形。或者,殼體12可為多邊形管,諸如四邊形管。這樣,排出口蓋13繞殼體12設置以覆蓋殼體12的至少兩側。上述實施例中,通過超聲波使得振蕩板63發生振蕩以利用液體生成霧。或者,例如,可使得液體沸騰而生成霧。或者,可使電極放電(靜電霧化)以生成霧。上述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的美容裝置I可用于利用護膚液生成霧。也可使用水(純水)之類的其他類型的液體來生成霧。上述實施例中,本發明實現為包括霧生成器的美容裝置I。本發明還可實現為任何其他類型的包括霧生成器的裝置,諸如便攜式加濕器。本文所述的示例和實施例應認為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并且本發明不限于本 文所給出的細節,而是可在所附權利要求的范圍和等同物內進行修改。
權利要求
1.一種霧生成器,包括 利用液體生成霧的霧生成機構; 管狀主體殼,其包括排出由所述霧生成機構所生成霧的排出口 '及 排出口蓋,其可沿所述主體殼的軸向移動以打開和閉合所述排出口,其中所述排出口蓋沿所述主體殼的圓周方向延伸以圍繞所述主體殼的外圓周。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霧生成器,其中所述排出口蓋形成為在所述主體殼的徑向其移動被限制。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霧生成器,還包括電源開關,啟動和關閉所述電源開關以開始和結束向所述霧生成機構施加電力,其中根據所述排出口蓋的位置啟動和關閉所述電源開關。
4.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霧生成器,其中 所述霧生成機構包括容器,所述容器含有用以生成所述霧的液體,并且 所述排出口蓋形成為,當所述排出口蓋位于閉合所述排出口的位置時,所述容器可附接至所述霧生成機構或者從所述霧生成機構移除。
5.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霧生成器,還包括在鎖定位置和解鎖位置之間移動的鎖定機構,當處于所述鎖定位置時,所述鎖定機構限制所述排出口蓋的移動,當處于所述解鎖位置時,所述鎖定機構允許所述排出口蓋的移動。
6.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霧生成器,還包括 設定單元,其配置為設定由所述霧生成機構所生成霧的量;及 控制單元,其根據所述由設定單元設定的霧量控制所述霧生成機構的操作。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霧生成器,其中 所述設定單元包括由使用者操作的操作部,并且 所述主體殼包括覆蓋所述操作部的操作部蓋。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霧生成器,還包括 連接至所述操作部蓋的連接部件;及 設在所述操作部蓋和所述連接部件之間以防止液體進入的密封件。
9.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霧生成器,其中所述設定單元配置為根據所述排出口蓋的位置改變所述霧量。
10.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霧生成器,其中所述霧排出口蓋包括內表面和液體吸收器,所述液體吸收器設在所述內表面上并且吸收液體。
11.一種包括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霧生成器的美容裝置。
全文摘要
一種霧生成器(1),包括利用液體生成霧的霧生成機構、管狀殼體(12)、及排出口蓋(13),所述管狀殼體(12)包括排出所生成霧的排出口(2),所述排出口蓋(13)可沿所述殼體(12)的軸向移動以打開和閉合所述排出口(2)。所述排出口蓋(13)沿所述殼體(12)的圓周方向延伸以圍繞所述殼體(12)的外圓周。
文檔編號A61H33/12GK102885689SQ201210235280
公開日2013年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6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20日
發明者竹內利浩, 布村真人, 筏井和康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