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腮腺炎病毒性腦病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腮腺炎病毒性腦病的中藥。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流行性腮腺炎中醫學稱“痄腮”,是病毒經呼吸道侵入引起腮腺急性非化膿性傳染病,好發于幼兒及學齡前兒童。冬春兩季發病較多。多數患者無前驅癥狀而發現耳下腫大壓痛;少數并發腦膜炎腮腺炎病毒性腦病是流行性腮腺炎常見的并發癥,以腮腺明顯腫大伴疼痛為臨床特征,合并多臟器損害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中醫認為,本病是由于外感時行溫毒,更挾痰火積熱,郁熱壅陰少陽之絡,循經外發而為病。中醫治療本病,以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祛瘀、益氣扶正為治則,臨床上上常根據不同癥型辨證施治。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技術上的不足,提供一種療效好、療程短,緩解率高,成本低,無毒副作用的一種治療腮腺炎病毒性腦病的中藥。為了上述目的,一種治療腮腺炎病毒性腦病的中藥,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配比的原料藥組成大青葉8 12g、石上柏8 10g、連翅8 12g、板藍根8 12g、苦參6 8g、桑葉6 8g、玄參8 12g、生石膏8 10g、穿心蓮4 6g、瓜萎4 6g、前胡6 8g、川彎6 9g、白]E 4 6g、白花蛇舌草6 8g、夏枯草6 9g、防己4 6g、黃苗6 9g、黨參8 12g、炒薏該仁8 12g、獲茶6 8g。本發明中的大青葉味苦,性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治溫病熱盛煩渴,流行性感冒。《別錄》"療時氣頭痛,大熱,口瘡。"現代研究,大青葉對乙型腦炎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等也有抑制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石上柏為卷柏科卷柏屬植物深綠卷柏的全草,味甘、微苦、澀,性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止血,抗癌。連翹味苦,性微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疏散風熱,有“瘡家圣藥”之稱。《本經》主寒熱,鼠痿,瘰疬,癰腫惡瘡,癭瘤。現代藥理研究,具有抗微生物作用,鎮吐、抗肝損害作用。板藍根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利咽之功效。現代研究,具有抗病毒、抗菌、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苦參味苦、性寒。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祛風殺蟲。用于濕熱瀉痢、水腫、皮膚瘙癢、濕毒瘡瘍。《藥性論》:治熱毒風,皮肌煩躁生瘡,赤癩眉脫,主除大熱嗜睡。桑葉味淡、微苦、澀。功能主治有散風除熱、清肝明目之功效。現代研究,富含稀有元素有機硒、鍺,是天然的強抗氧化劑,可清除體內自由基,使蓄積在人體內的毒素和廢物被氧化,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促進新陳代謝和微循環,還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玄參的功能主治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滋陰。用于溫熱病熱和營血、身熱、煩渴、舌絳、發斑、骨蒸勞嗽、虛煩不寤、津傷便秘、目澀昏花、咽喉喉腫痛、瘰疬痰核、癰疽瘡毒。大黃(清熱瀉火藥)辛、甘,微寒。歸肺、胃經。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收斂生肌。《醫學衷中參西錄》:石膏之質,中含硫氧,是以涼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實熱者,放膽用之直勝金丹。穿心蓮味苦,性寒。歸心、肺、大腸、膀胱經。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燥濕。現代研究,穿心蓮能增強免疫力,抑制病毒繁殖。當與其他能增強免疫力的藥物。瓜萎性寒,味甘,微苦。歸肺、胃、大腸經。功能與主治
清熱滌痰,寬胸散結,潤燥滑腸。用于痰濁黃稠,胸痹心痛,結胸痞滿.......前胡性微寒,味
苦、辛。歸肺;脾;肝經。功能主治外感風熱、肺熱痰郁、咳喘痰多、痰黃稠粘、哎逆食少、胸膈滿悶。《本草匯言》:前胡,散風寒、凈表邪、溫肺氣、消痰嗽之藥也。現代研究,前胡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傘花內酯及紫花前胡內酯(紫花前胡素)有抗菌、抗真菌作用。川芎辛溫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達巔頂;又入血分,下行可達血海。功能主治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用于安撫神經,正頭風頭痛,癥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痹痛。現代研究,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川芎有明顯的鎮靜作用。《本草衍義》今人所用最多,頭面風不可闕也。白芷性溫,味辛。功能主治祛風濕,活血排膿,生肌止痛。用于頭痛、牙痛、鼻
淵、癰疽瘡瘍、皮膚瘙癢.......現代研究,具有解熱、鎮痛與抗炎作用。夏枯草苦、辛,寒。
功能主治清火明目,散結消腫、利尿。治瘟病、乳癰、目痛、黃疸、淋病、高血壓。白花蛇舌草 味苦甘、寒、無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利水消腫。防己辛。味苦、辛,寒。足太陽本藥。行十二經絡,瀉上焦血分濕熱。祛風水,除溫瘧,退癰腫,療蟲瘡。防己配伍黃芪防己苦寒降瀉、利水消腫、祛風除濕;黃芪甘溫補中、益氣固表、利水消腫,防己重在祛邪,主降;黃芪偏于補益,主升。二者相使為用,共奏益氣利水消腫之功效。黨參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之功效。現代研究,含多種糖類、酚類、留醇、揮發油、黃芩素葡萄糖甙、皂甙及微量生物堿,具有增強免疫力、擴張血管、降壓、改善微循環、增強造血功能等作用。炒薏苡仁味甘淡,性涼。歸脾、胃、肺經。具有健脾除濕、清熱排膿、除痹、利水的功能。現代研究,具有增強免疫力和抗炎作用,鎮靜、鎮痛及解熱作用。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藥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用。現代醫學研究茯苓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及保肝臟作用。以上藥物配伍、相得益彰。本發明遵循中醫的處方原則,水煎服用,經多年臨床應用驗證,有效率95%以上,治愈率85%以上,無毒副作用。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實施I :一種治療腮腺炎病毒性腦病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按下述配比稱取原料原料藥物大青葉8 12g、石上柏8 10g、連翅8 12g、板藍根8 12g、苦參6 8g、桑葉6 8g、玄參8 12g、生石膏8 10g、穿心蓮4 6g、瓜萎4 6g、前胡6 8g、川彎6 9g、白]E 4 6g、白花蛇舌草6 8g、夏枯草6 9g、防己4 6g、黃苗6 9g、黨參8 12g、炒薏該仁8 12g、獲茶6 8g。實施2 :—種治療腮腺炎病毒性腦病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按下述配比稱取原料藥物大青葉10g、石上柏8g、連翅8g、板藍根8g、生石膏8g、苦參6g、桑葉6g、玄參8g、穿心蓮4g、瓜萎4g、前胡8g、川彎6g、白]E 4g、白花蛇舌草6g、夏枯草6g、防己4g、黃苗9g、黨參8g、炒薏該仁8g、獲茶6g。臨床療效總結一、一般資料本方多年來在臨床應用廣泛,老少皆宜,治療上百例患者,療效頻佳。
二、診斷標準患病前接觸過腮腺炎病史,多發冬季和春季,起病急,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明顯腫脹,疼痛,頭痛發熱,頻繁嘔吐,且腦膜刺激征為陽性;腦脊液壓力升高;白細胞數量增多。三、服藥方法水煎服、成人每日I劑、每劑煎200ml,早、晚分服;8 12歲為2/3劑;5 8歲1/2劑;3 5歲1/3劑;I 3歲1/4劑。I歲以內1/5劑,均早、晚分服。四、療效判斷標準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好轉臨床癥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無變化或加重。五、治療效果本發明多年來在臨床應用,有效率在95%以上,治愈率在85%以·上。六、典型病例I、張X,女,13歲,2009年4月就診,患者主訴發熱2天,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明顯腫脹,疼痛3天,在當地衛生院口服病毒靈,不見好轉,伴頭痛,頻繁嘔吐,查體體溫38. 2度,腦膜刺激征為陽性,家長要求服本發明中藥共8劑,每日I劑,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至今未復發。2、李XX,男,9歲,2010年12月就診,患者主訴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明顯腫脹5天,伴頭痛、噴噴射性嘔吐I天,查體腦膜刺激征為陽性,腰穿腦脊液檢查壓力增高。經對癥治療2天不見好轉,家屬要求服本發明中藥12劑,為成人2/3劑,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腦膜刺激征陰性,至今未復發。3、高X,女,7歲,2012年I月就診,患者家長代訴,腮腺腫脹3天,伴頭痛、嘔吐I天,加重半天,查體腦膜刺激征為陽性,患者家長要求服本發明中藥10劑,為成人1/2劑后,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至今未復發。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腮腺炎病毒性腦病的中藥,其特征在于下列配比的中藥原料藥組成大青葉8 12g、石上桕10 15g、連翅8 12g、板藍根8 12g、苦參6 8g、桑葉6 8g、玄參8 12g、穿心蓮4 6g、瓜萎4 6g、前胡6 8g、川彎6 9g、白]E 4 6g、白花蛇舌草6 8g、夏枯草6 9g、防己4 6g、黃甚6 9g、黨參8 12g、炒薏該仁8 12g、獲考:6 8g0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腮腺炎病毒性腦病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配比的藥物組成大青葉8~12g、石上柏8~10g、連翹8~12g、板藍根8~12g、苦參6~8g、桑葉6~8g、玄參8~12g、生石膏8~10g、穿心蓮4~6g、瓜蔞4~6g、前胡6~8g、川芎6~9g、白芷4~6g、白花蛇舌草6~8g、夏枯草6~9g、防己4~6g、黃芪6~9g、黨參8~12g、炒薏苡仁8~12g、茯苓6~8g。中醫治療本病,以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祛瘀、益氣扶正為治則,臨床上上常根據不同癥型辨證施治。
文檔編號A61P31/14GK102895555SQ20121025561
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5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5日
發明者鄧芙蓉 申請人:鄧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