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內置彈簧的人工微動關節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內置彈簧的人工微動關節,所述內置彈簧的人工微動關節包括:第一組件,所述第一組件包括螺紋部和尾部,所述尾部設置有棱柱狀凹槽或凸起;以及,第二組件,所述第二組件為內部中空柱狀物,一端為末端部,另一端為前端部,所述前端部與彈性連接部連接;彈性連接部,所述彈性連接部內部中空,所述彈性連接部連接第一組件的尾部與第二組件的前端部,形成人工微動關節。通過本發明裝置所具有的人工微動關節結構,保持微動關節正常的關節活動度,恢復微動關節的生理功能,降低內固定斷裂、關節功能障礙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在實現上述治療目標的同時,手術時本發明裝置的植入簡單可靠,降低手術者的操作難度及對患者的創傷。
【專利說明】一種內置彈簧的人工微動關節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醫療用骨科的人工關節裝置,尤其涉及應用于微動關節周圍骨折、微動關節脫位等微動關節損傷的人工關節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微動關節,又稱為平面關節,是人體多軸關節的一種,如肩鎖關節、下脛腓關節、下尺橈關節等;一些微動關節參與一些重要關節的運動,當這些微動關節損傷后,通常導致這些重要關節的功能障礙,如肩鎖關節損傷后影響肩關節的運動、下脛腓關節損傷后影響踝關節的運動。
[0003]微動關節周圍骨折、微動關節脫位等微動關節損傷手術治療原則為:恢復微動關節的正常解剖,保持微動關節的穩定性;恢復微動關節的生理功能,保持微動關節的微動功能;術后可以早期功能鍛煉,預防關節粘連。目前治療微動關節損傷的手術方案眾多,臨床上主流手術方案分為兩大類:
[0004]一,跨關節固定,如下脛腓聯合損傷時用一至兩枚螺釘固定下脛腓關節,其缺點為:術后關節內會出現較高的應力,臨床表現為內固定斷裂、移位、關節功能障礙等;
[0005]二,不跨關節固定,以治療肩鎖關節脫位、鎖骨遠端骨折合并喙鎖韌帶損傷的鉤鋼板系統為代表,通過鉤鋼板鉤突插入肩峰后下方,鉤鋼板體部固定于鎖骨外側端上面,利用杠桿原理復位,手術操作簡單,固定可靠,但術后通常會出現肩關節疼痛、肩關節功能障礙等。
[0006]尋求一種創傷小,可以有效維持微動關節穩定性直至韌帶愈合,符合微動關節生理特性,操作相對容易的內固定是一個難題,這對提高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恢復患者受損關節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大意義。
【發明內容】
[0007]鑒于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本發明。
[0008]因此,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微動關節周圍骨折、微動關節脫位等微動關節損傷提供一種人工關節,可以輔助微動關節損傷的復位、維持微動關節穩定性的同時,具備多軸關節的作用,可以保持微動關節正常的關節活動度,恢復微動關節的生理功能,降低內固定斷裂、關節功能障礙等不良預后的發生率;在實現上述治療目標的同時,手術時本發明裝置的植入及微動關節損傷愈合后本發明裝置的取出均簡單可靠,降低手術者的操作難度及對患者的創傷。
[0009]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內置彈簧的人工微動關節,所述內置彈簧的人工微動關節包括:
[0010]第一組件,所述第一組件包括螺紋部和尾部,所述尾部設置有棱柱狀凹槽或凸起;以及,
[0011]第二組件,所述第二組件為內部中空柱狀物,一端為末端部,另一端為前端部,所述前端部與彈性連接部連接;
[0012]彈性連接部,所述彈性連接部內部中空,所述彈性連接部連接第一組件的尾部與第二組件的前端部,形成人工微動關節。
[0013]作為本發明所述內置彈簧的人工微動關節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彈性連接部為塑料管件或橡膠管件,內部中空。
[0014]作為本發明所述內置彈簧的人工微動關節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塑料管件或橡膠管件的管壁內設置有彈簧。
[0015]作為本發明所述內置彈簧的人工微動關節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彈簧的一端與第二組件的前端部連接,所述彈簧的另一端與第一組件的尾部連接。
[0016]作為本發明所述內置彈簧的人工微動關節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第一組件內部設置有孔道。
[0017]作為本發明所述內置彈簧的人工微動關節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第一組件還包括有桿部。
[0018]作為本發明所述內置彈簧的人工微動關節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第二組件的末端部上設置有外螺紋。
[0019]作為本發明所述內置彈簧的人工微動關節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第二組件末端部的內部中空為棱柱狀中空。
[0020]采用本發明所述技術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技術效果:通過本發明裝置所具有的類似于螺釘的作用,輔助微動關節損傷復位的同時維持微動關節穩定性;通過本發明裝置所具有的彈性連接部結構,保持微動關節正常的關節活動度,恢復微動關節的生理功能,降低內固定斷裂、關節功能障礙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在實現上述治療目標的同時,手術時本發明裝置的植入及微動關節損傷本發明裝置的取出簡單可靠,降低手術者的操作難度及對患者的創傷。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1]圖1是本發明所述內置彈簧的人工微動關節一種實施例的整體示意圖。
[0022]圖2是本發明所述第一組件的另一種實施例的示意圖,內部帶有細孔。
[0023]圖3是本發明所述第二組件的另一種實施例的示意圖,尾部帶有外螺紋,可以和鎖定接骨板配合使用。
[0024]圖4是本發明如圖3所示實施例中第二組件的左視示意圖。
[0025]圖5是本發明所述內置彈簧的人工微動關節的具體實施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27]如圖1~圖5所示,圖中,第一組件1、尾部101、桿部102、螺紋部103、孔道104、第二組件2、彈性連接部3、前端部202、末端部203。
[0028]下面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 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發明,而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0029]本發明的描述中,術語“內”、“外”、“上”、“下”、“前”、“后”、“底”、“頂”等指示方位
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而不是要求本發明必須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0030]如圖1所示,圖1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內置彈簧的人工微動關節的整體示意圖。在這一實施例中,該內置彈簧的人工微動關節包括:第一組件1,所述第一組件I由螺紋部103、桿部102和尾部101組成;以及,第二組件2,所述第二組件2 —端成型有彈性連接部3。這樣,第一組件I中所述尾部101連接第二組件2中所述彈性連接部3,將第一組件I與第二組件2連接,形成微動關節。該尾部形成微動關節可以在三維軸向上進行細微移動,使得第一組件相對第二組件可以三維軸線上移動及旋轉、轉動、彎曲一定角度。如此,可以保持微動關節正常的 關節活動度,恢復微動關節的生理功能,降低內固定斷裂、關節功能障礙等不良預后的發生率。
[0031]如圖2所示,圖2為本發明第一組件部分另一個實施例的示意圖。該實施例與圖1中實施例的主要區別在于第一組件內部成型有細孔。通過該實施例可以清楚的了解到,第一組件I內部設置有孔道104,所述孔道104可以通過克氏針,方便本發明裝置的植入。在該實施例中,第一組件I中的尾部101表面設置的散點狀凹槽結構,例如十字形凹槽,當然也可以是凸起結構,便于起子或套筒可以穿過第二組件的內部中空,進而旋緊第一組件。
[0032]如圖3、圖4所示,圖4為本發明所述第二組件部分另一個實施例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如圖3所示實施例中第二組件的左視示意圖。該實施例與圖1中實施例的主要區別在于第二組件末端部設置有外螺紋,這樣第二部件可以與鎖定接骨板進行配合使用。通過這一實施例可以清楚的了解到,第二組件2的前端有前端部202,所述前端部202與所述彈性連接部3相連,其另一端為末端部203,所述末端部203內設置為棱柱狀結構且與所述前端部202另一端相通。所述末端部203設置有外螺紋,當術中發現患者骨骼質量較差,為了增加第二組件2的穩定性,降低鎖骨發生骨折的概率,可以選擇第二組件2末端部203設置有螺紋,結合鎖定接骨板使用。這樣第二組件2及其他鎖定螺釘與鎖定接骨板通過螺紋鎖定,降低第二組件2穩定性對骨骼質量的依賴,增強第二組件2的穩定性,同時降低第二組件2周圍發生骨折的概率。
[0033]如圖5所示,圖5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內置彈簧的人工微動關節的具體實施示意圖。
[0034]起子外徑比第二組件2空心結構的內徑相同,可以伸入、穿過第二組件,與第一組件的尾部101接觸,起子末端與尾部101的表面設置的散點狀凹槽結構或凸起結構相匹配。起子可以設置為空心結構,可以通過克氏針。
[0035]在植入本發明裝置時,起子直接穿過第二組件2的中空結構,起子末端與散點狀凹槽結構或凸起結構匹配后直接轉動第一組件I在骨內前行,第二組件2在起子導向下由第一組件I帶動在骨內前行,當末端部203與骨面發生接觸后,阻礙第一組件I螺紋部103在骨內前行,使本發明裝置具有類似于螺釘的作用,輔助微動關節損傷復位,并維持微動關節的穩定性。本發明裝置類似于螺釘,第二組件2的末端部203與骨面之間還可以加入一個墊片或接骨板;當第二組件2末端部203設置有螺紋時,其作用類似于鎖定螺釘,與鎖定接骨板相匹配鎖定;當本發明所述裝置植入體內后,通過該人工關節的微動關節結構,保持微動關節正常的關節活動度,降低內固定斷裂、關節功能障礙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在實現上述治療目標的同時,手術本發明所述裝置的植入及取出類似于一枚螺釘,操作簡單,降低手術者的操作難度及對患者的創傷。
[0036]結合肩鎖關節脫位描述本發明所述裝置的使用過程:
[0037]第一步:按標準手術流程,消毒鋪單并按標準手術入路暴露肩鎖關節、鎖骨遠端及喙突,復位并利用克氏針或復位鉗臨時固定肩鎖關節,透視確認肩鎖關節復位良好;
[0038]第二步:植入本發明所述裝置,這一步驟中如采用內部無中空結構的第一組件1,選擇合適大小的轉頭,用醫用電轉在鎖骨合適部位指向喙突,經鎖骨在喙突上打孔并攻絲;選擇直徑稍大的轉頭在鎖骨上已存在的孔進行擴孔,以方便第二組件2的植入;測量釘孔深度,根據測得的釘孔深度,選擇合適長度的本發明所述裝置,利用起子將螺紋I經鎖骨擰入喙突,直至第二組件2末端部203與鎖骨骨面相接觸。
[0039]這一步驟中如采用內部設置有中空的孔道104的第一組件1,則用醫用空心電轉經相應克氏針打孔、 并在鎖骨上進行擴孔,攻絲,并測量釘孔深度,根據測得的釘孔深度擇合適長度的本發明所述裝置,經相應克氏針,植入本發明所述裝置。
[0040]內部設有中空的孔道104的第一組件I的優點在于放置位置靈活;內部設置中空的孔道104的第一組件I經相應克氏針放置的優點在于定位良好,使得放置第一組件I這一過程更為精準;具體使用何種第一組件I根據手術需要。
[0041]當術中發現患者骨骼質量較差,為了增加第二組件2的穩定性,降低鎖骨發生骨折的概率,可以選擇第二組件2末端部203設置有螺紋,結合鎖定接骨板使用,這一方案操作步驟如下:選擇合適長度、類型的鎖定接骨板,塑形后放置合適位置,經鎖定套筒用醫用電轉在鎖骨合適部位指向喙突,經鎖骨在喙突上打孔并攻絲;更換直徑較大的鎖定套筒后選擇直徑稍大的轉頭在鎖骨上已存在的孔進行擴孔,并測量釘孔深度,根據測得的釘孔深度擇合適長度的本發明所述裝置,利用起子將螺紋部103經鎖骨擰入喙突,直至第二組件2末端部203與鎖定接骨板相接觸,通過起子末端與末端部203內設置的棱柱狀結構相匹配后轉動第二組件2,使設置有螺紋的末端部203與鎖定接骨板的螺紋相匹配鎖定,這一過程中第一組件I桿部102在第二組件2內向末端部203方向滑動,再次利用起子轉動螺紋部103在骨內前行直至消除第一組件I桿部102在第二組件2內向末端部203方向滑動的這段距離;然后在接骨板其他釘孔用醫用電轉打孔,并擰入合適長度的鎖定螺釘。這樣第二組件2及其他鎖定螺釘與鎖定接骨板通過螺紋鎖定,降低第二組件2穩定性對骨骼質量的依賴,增強第二組件2的穩定性,同時降低第二組件2周圍發生骨折的概率。
[0042]第三步:再次透視確認肩鎖關節復位及內固定位置良好,修補肩鎖韌帶及喙鎖韌帶,沖洗創面并確切止血后依次縫合至皮膚。
[0043]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
1.一種內置彈簧的人工微動關節,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置彈簧的人工微動關節包括: 第一組件(1),所述第一組件(I)包括螺紋部(103)和尾部(101),所述尾部(101)設置有棱柱狀凹槽或凸起;以及, 第二組件(2),所述第二組件(2)為內部中空柱狀物,一端為末端部(203),另一端為前端部(202 ),所述前端部(202 )與彈性連接部(3 )連接; 彈性連接部(3),所述彈性連接部內部中空,所述彈性連接部連接第一組件的尾部(101)與第二組件的前端部(202),形成人工微動關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內置彈簧的人工微動關節,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連接部為塑料管件或橡膠管件,內部中空。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內置彈簧的人工微動關節,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管件或橡膠管件的管壁內設置有彈簧。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內置彈簧的人工微動關節,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的一端與第二組件的前端部(202)連接,所述彈簧的另一端與第一組件的尾部(101)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內置彈簧的人工微動關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組件Cl)內部設置有孔道(104)。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內置彈簧的人工微動關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組件(1)還包括有桿部(102)。
7.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內置彈簧的人工微動關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組件(2)的末端部(203)上設置有外螺紋。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內置彈簧的人工微動關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組件(2)末端部(203)的內部中空為棱柱狀中空。
【文檔編號】A61B17/86GK103720509SQ201210390866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5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15日
【發明者】徐達強 申請人:無錫市世一電力機械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