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痛風的中藥及其使用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痛風的中藥,各種成分的重量配比為:生芪110~130克,當歸25~35克,熟地25~35克,制川烏25~35克,制附子25~35克,黑小豆25~35克,麻黃10~20克,細辛16~20克,桂枝40~50克,白芍40~50克,防風25~35克,蜂蜜140~160克,鮮生姜40~50克,菟絲子25~35克,補骨脂25~35克,枸杞25~35克,仙靈脾25~35克。其使用方法,按照中藥∶水為1∶10的重量比混合均勻,并裝在密封袋內,敷于腳上,并將腳浸沒在水內,水溫保持在37-40度之間,泡40-60分鐘即可。
【專利說明】治療痛風的中藥及其使用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醫療保健藥品【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心腦血管病的中藥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痛風(gout)是嘌呤代謝障礙引起的代謝性疾病,但發病有明顯的異質性,除高尿酸血癥外可表現為急性關節炎、痛風石、慢性關節炎、關節畸形、慢性間質性腎炎和尿酸性尿路結石。臨床上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痛風多由先天性嘌呤代謝異常引起,常與肥胖、糖類脂類代謝紊亂、高血壓、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等聚集發生,繼發性痛風則由某些系統性疾病或者藥物引起。
[0003]痛風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謝增加,尿酸產生過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滑膜、滑囊、軟骨及其他組織中引起的反復發作性炎性疾病。本病以關節液和痛風石中可找到有雙折光性的單水尿酸鈉結晶為其特點。多見于體形肥胖的中老年男性和絕經期后婦女。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方式改變,其患病率逐漸上升。多發人體各部位,關節劇烈疼痛,痛不欲生的“痛”,很快1-7天痛像“風” 一樣吹過去了,所以叫“痛風”。40+男性多發(95% ),女性一般在絕經后常見,因為雌激素對尿酸的形成有抑制作用;但是在更年期后會增加發作比率。高尿酸血癥與痛風的發生無直接關系,只是高尿酸有更高發生痛風的可能,一些人高尿酸血癥一生都不會引發痛風,而一些人在發現高尿酸血癥一周或者一個月之內會發生第一次痛風第一次痛風后,一般會有1-2年的間歇期,也有10年間歇期(5% ), 期間需積極治療,預防痛風石的形成。
[0004]目前痛風治療主要是根據臨床癥狀針對給藥,主要是在發作期吃秋水仙堿加止痛藥,以便快速消炎,解除痛苦,間歇期吃別嘌呤等藥物降低尿酸,預防再次發作?;旧希壳巴达L所用西藥都具有嚴重的副作用,而且治標不治本,特別是劇毒的秋水仙堿,副作用太大,且治療成本高,治療療程長,難以持久。但是如果不及時治療又會引起腎機能障礙、缺血性心臟病、腎結石、肥胖癥、高血脂癥、糖尿病等并發癥,因此急需一種治療效果好、使用方便的藥。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治療痛風的中藥及其使用方法,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上述問題,其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而且其配方科學,使用方便,便于患者長期堅持治療,有利于患者徹底治療疾病。
[0006]為了達到上述設計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7]一種治療痛風的中藥,各種成分的重量配比為:生芪110~130克,當歸25~35克,熟地25~35克,制川烏25~35克,制附子25~35克,黑小豆25~35克,麻黃10~20克,細辛16~20克,桂枝40~50克,白芍40~50克,防風25~35克,蜂蜜140~160克,鮮生姜40~50克,菟絲子25~35克,補骨脂25~35克,枸杞25~35克,仙靈脾25~35克。
[0008]優選地,各種成分的重量配比為:生芪120克,當歸30克,熟地30克,制川烏30克,制附子30克,黑小豆30克,麻黃15克,細辛18克,桂枝45克,白芍45克,防風30克,蜂蜜150克,鮮生姜45克,菟絲子30克,補骨脂30克,枸杞30克,仙靈脾30克。
[0009]一種所述治療痛風的中藥的使用方法,按照中藥:水為1: 10的重量比混合均勻,并裝在密封袋內,敷于腳上,并將腳浸沒在水內,水溫保持在37——40度之間,泡40-60分鐘即可。
[0010]本發明所述的治療痛風的中藥及其使用方法的有益效果是: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而且其配方科學,使用方便,便于患者長期堅持治療,有利于患者徹底治療疾病。
[0011]患者使用本產品可溫通經絡營養臟腑,活血化瘀祛風化濕,緩解痛風,改善睡眠,降低血糖,調理脾胃增強腸胃蠕動。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下面對本發明的最佳實施方案作進一步的詳細的描述。
[0013]實施例1:
[0014]本發明所述的治療痛風的中藥,其各種成分的配比為:
[0015]生芪110克,當歸35克,熟地25克,制川烏35克,制附子25克,黑小豆35克,麻黃10克,細辛20克,桂枝40克,白芍50克,防風25克,蜂蜜160克,鮮生姜40克,菟絲子35克,補骨脂25克,枸杞35克,仙靈脾25克。
[0016]實施例2:
[0017]本發明所述的治療痛風的中藥,其各種成分的配比為:
[0018]生芪130克,當歸25克,熟地35克,制川烏25克,制附子35克,黑小豆25克,麻黃20克,細辛16克,桂枝50克,白芍40克,防風35克,蜂蜜140克,鮮生姜50克,菟絲子25克,補骨脂35克,枸杞25克,仙靈脾35克。
[0019]實施例3:
[0020]本發明所述的治療痛風的中藥,其各種成分的配比為:
[0021]生芪120克,當歸30克,熟地30克,制川烏30克,制附子30克,黑小豆30克,麻黃15克,細辛18克,桂枝45克,白芍45克,防風30克,蜂蜜150克,鮮生姜45克,菟絲子30克,補骨脂30克,枸杞30克,仙靈脾30克。
[0022]上述實施例1~3所述的治療痛風的中藥的加工過程:將藥劑配制后打磨成藥粉,按克數裝與無紡布袋內。十袋為一個療程,一天一袋。
[0023]其使用方法:將60克上述中藥放于600毫升水中攪勻(一瓶礦泉水的水量即可),然后將伴有中藥的水分倒在兩個方便袋里套在腳上將袋口系于腳脖,接著將套有方便袋的雙腳放進泡腳桶內,水溫必須保持在37—40度之間,且水高要沒過腿肚,泡40—60分鐘即可。
[0024]中醫學中有“痛風”病名,且歷代醫家有所論述。元.朱丹溪《格致余論》就曾列
痛風專篇,云:“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后或涉水或立濕地......寒涼外搏,熱
血得寒,汗濁凝滯,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于陽也。”明.張景岳《景岳全書.腳氣》中認為,外是陰寒水濕,今濕邪襲人皮肉筋脈;內由平素肥甘過度,濕壅下焦;寒與濕邪相結郁而化熱,停留肌膚......病變部位紅腫潮熱,久則骨蝕。清.林佩琴《類癥治裁》:“痛風,痛痹
之一癥也,......初因風寒濕郁痹陰分,久則化熱致痛,至夜更劇?!蓖瑫r現代醫學所講的痛
風還相當于中醫的“痛痹”、“歷節”、“腳氣”等癥。
[0025]中醫對痛風病因與發病機制的認識有以下幾方面:
[0026]1.素體陽盛,臟腑蘊毒:臟腑積熱是形成毒邪攻入骨節的先決條件,積熱日久,熱郁為毒是發生本病的根本原因。
[0027]2.濕熱濁毒,留注關節:濕熱濁毒,根于脾胃,留滯經脈,壅閉經絡,流注關節,若正虛邪戀,濕毒不去,循經竄絡,附于骨節,形成痰核,堅硬如石。所以濕熱濁毒是形成痛風石的主要原因。[0028]3.脾虛為本,濕濁為標:素體脾虛加之飲食不節,損傷脾胃,運化失調,釀生濕濁,外注皮肉關節,內留臟腑,發為本病。
[0029]4.外邪侵襲:外邪留滯肌肉關節致氣血不暢,經絡不通,不通則痛,久則可致氣血虧損,血熱致瘀,絡道阻塞,引起關節腫大、畸形及僵硬。
[0030]中醫治療痛風,急性發作期以祛邪為主,治法有除濕泄濁,祛風散寒,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等。
[0031]所述的中藥能夠調節嘌呤代謝,抑制尿酸鹽的持續沉淀、積累,并化解已沉淀、積累的尿酸鹽,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0032]上述實施例所述的中藥經臨床試驗,有效率為100%,治愈率87%。以下為臨床試驗的一些典型病例:
[0033]案例一:
[0034]案例:王國棟,男,63歲。多年痛風,經常發熱,疲勞,頭痛,腹瀉,便秘,關節疼痛。試用上述中藥泡腳后,覺著很不錯,堅持了兩個月后,疲勞,頭痛,腹瀉,關節疼痛完全沒有了,睡眠也得到改善,氣色比從前好多了。
[0035]案例二:
[0036]劉明珍,女、55歲,痛風;癥狀:倦怠、厭食、頭痛等。
[0037]使用上述配比中藥后覺得效果不錯,堅持一個月后,倦怠、厭食基本消失,頭疼癥狀明顯好轉,兩個月后,頭疼癥狀消失。
[0038]此外,上述中藥還可用于治療糖尿病。
[0039]糖尿病案例:李玉林,男,50歲。近期單位體檢,查出患有糖尿病。李玉林平時特別喜歡泡腳,偶然看見上述中藥的泡腳藥,并且還能治療糖尿病,喜出望外,堅持了兩個月后多尿多食,體重下降,四肢無力癥狀明顯減輕,全家人都特別高興。
[0040]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發明所做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便于該【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能理解和應用本發明,不能認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而不必經過創造性的勞動。因此,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發明的揭示,對本發明做出的簡單改進都應該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痛風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各種成分的重量配比為:生芪Iio~130克,當歸25~35克,熟地25~35克,制川烏25~35克,制附子25~35克,黑小豆25~35克,麻黃10~20克,細辛16~20克,桂枝40~50克,白芍40~50克,防風25~35克,蜂蜜140~160克,鮮生姜40~50克,菟絲子25~35克,補骨脂25~35克,枸杞25~35克,仙靈脾25~35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 治療痛風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各種成分的重量配比為:生芪120克,當歸30克,熟地30克,制川烏30克,制附子30克,黑小豆30克,麻黃15克,細辛18克,桂枝45克,白芍45克,防風30克,蜂蜜150克,鮮生姜45克,菟絲子30克,補骨脂30克,枸杞30克,仙靈脾30克。
3.一種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療痛風的中藥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中藥:水為1: 10的重量比混合均勻,并裝在密封袋內,敷于腳上,并將腳浸沒在水內,水溫保持在37——40度之間,泡40——60分鐘即可。
【文檔編號】A61K36/9068GK103893710SQ201210579722
【公開日】2014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8日
【發明者】賈曉萍 申請人:賈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