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取骨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取骨器。
背景技術:
在手術過程中,有時需要在患者的髂骨上取松質骨,用于骨的移植,現有的取骨器一般包括取骨外筒,在取骨外筒的前端端部設有切齒,當轉動取骨外筒時,其前端的切齒將骨頭切開并使其呈圓柱,切開后的松質骨容納于取骨外筒的容骨腔內。現有的作法是,直接將取骨器從髂骨中取出,在通常情況下,取骨外筒內的圓柱形松質骨會與髂骨主體部分斷開,當取骨外筒取出之后,所取出的圓柱形松質骨會保存在取骨外筒內,再從取骨外筒內將松質骨取出用于移植。但在一些情況下,取骨外筒內的松質骨并沒有與髂骨主體部分斷 開,在取出取骨外筒時,取骨外筒內的松質骨從取骨外筒內脫出,而留在髂骨主體部分,影響取骨的效果,甚至再次取骨,不僅延長受傷時間,還增加對患者的創傷,如果多次取骨不成功,會對患者造成不利影響。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有效、快速取出松質骨的取骨器。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提供的取骨器包括取骨筒,取骨筒的前端端部設有切齒、后端連接有錘擊柄,其結構特點是取骨筒靠近前端的筒內壁固裝有沿取骨筒徑向伸出的切斷刀。取骨筒的筒內壁上還裝有位于切斷刀上方的限位臺。所述限位臺為固接在取骨筒筒內壁且與其為一體的環臺。所述切斷刀呈三棱柱狀且相鄰兩柱側面的交界處為刃口。所述取骨筒的后端固接有呈六棱狀的旋擰柱,所述錘擊柄固接在旋擰柱的后部。采用上述結構后,在使用時,使用手術錘錘擊后部的錘擊柄,取骨筒前端的切齒將松質骨切開,切開后的松質骨容納于取骨筒的內腔中,當內腔的松質骨的量符合要求時,再旋擰取骨筒,切割刀將內腔的松質骨與髂骨主體部分斷開,這樣取骨時更徹底,效率更高,也減少對患者的創傷。限位臺的設置有利于確定取骨筒內腔中松質骨的量;旋擰柱的設置有利于旋轉取骨筒,便于切割刀將內腔的松質骨與髂骨主體部分斷開。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有效、快速取出松質骨的優點,并且效率高、大大減少了對患者的創傷。
以下結合附圖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沿圖I中A-A線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I和圖2所示的取骨器,其包括取骨筒1,取骨筒I的前端端部設有呈環形鋸齒紋狀設置的切齒2、后端連接有錘擊柄3,取骨筒I的后端固接有呈六棱狀的旋擰柱6,旋擰柱6的形狀設置可以有利于扳手的夾持,便于旋轉該取骨筒1,上述錘擊柄3固接在旋擰柱6的后部。取骨筒I靠近前端的筒內壁固裝有沿取骨筒徑向伸出的切斷刀4,切斷刀4呈三棱柱狀且相鄰兩柱側面的交界處為刃口,如圖I所示,即切斷刀4具有三條刃口,一條刃口位于底部、兩條刃口位于兩側部,底部設置的刃口便于取骨筒I伸入切骨時,切斷刀隨之 向下進入,側部的兩條刃口用于旋擰取骨筒I時對所取松質骨與髂骨主體的切斷。取骨筒I的筒內壁上還裝有位于切斷刀4上方的限位臺5,限位臺5為固接在取骨筒I筒內壁且與其為一體的環臺,環臺前部表面與取骨筒前端之間的筒內腔為盛放所取松質骨的空腔。
權利要求1.一種取骨器,包括取骨筒(I ),取骨筒(I)的前端端部設有切齒(2)、后端連接有錘擊柄(3),其特征是取骨筒(I)靠近前端的筒內壁固裝有沿取骨筒徑向伸出的切斷刀(4)。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取骨器,其特征是取骨筒(I)的筒內壁上還裝有位于切斷刀(4)上方的限位臺(5)。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取骨器,其特征是所述限位臺(5)為固接在取骨筒(I)筒內壁且與其為一體的環臺。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取骨器,其特征是所述切斷刀(4)呈三棱柱狀且相鄰兩柱側面的交界處為刃口。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取骨器,其特征是所述取骨筒(I)的后端固接有呈六棱狀的旋抒柱(6),所述錘擊柄(3)固接在旋抒柱(6)的后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取骨器,其包括取骨筒,取骨筒的前端端部設有切齒、后端連接有錘擊柄,取骨筒靠近前端的筒內壁固裝有沿取骨筒徑向伸出的切斷刀;取骨筒的筒內壁上還裝有位于切斷刀上方的限位臺;限位臺為固接在取骨筒筒內壁且與其為一體的環臺;切斷刀呈三棱柱狀且相鄰兩柱側面的交界處為刃口;取骨筒的后端固接有呈六棱狀的旋擰柱,所述錘擊柄固接在旋擰柱的后部。本實用新型具有有效、快速取出松質骨的優點,并且效率高、大大減少了對患者的創傷。
文檔編號A61B17/56GK202554038SQ20122022778
公開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1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1日
發明者孫延山, 郭永智 申請人:孫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