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胸腔穿刺引流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涉及一種胸腔穿刺引流針具,尤其涉及一種鈍頭胸腔穿刺引流針具。
背景技術:
胸腔穿刺抽取胸腔積液或積氣是胸部外科常見有創操作之一,胸腔穿刺的并發癥有胸膜反應、血胸、氣胸、穿刺口出血、胸壁蜂窩組織炎、膿胸和空氣栓塞等。造成上述并發癥的原因分述如下血胸多由于刺破肋間動、靜脈所致;氣胸可由于膠管未夾緊,漏入空氣所致,也可因穿刺過程中患者劇烈咳嗽肺組織表面被穿刺針劃傷所致;胸壁蜂窩組織炎及膿胸均為穿刺時消毒不嚴格引起細菌感染;穿刺針接觸胸膜可引起胸膜反應,其臨床表現為胸悶、胸痛、面色蒼白、心跳加快和頭昏等不適。上述并發癥的發生有必然因素,但現有技術的胸腔穿刺針設計上的缺陷也是導致并發癥發生的因素之一。
·
現有技術的胸腔穿刺針的針頭為尖頭斜面,在穿刺過程中,這種穿刺針可能會對患者造成以下損傷第一,穿刺針頭有損傷肋間血管造成大出血的風險。第二,穿刺針尖端有損傷肺組織造成氣胸的風險。第三,針尖鋒利,易刺激胸膜而產生胸膜反應。第四,在遇到患者胸腔積液包裹局限時,操作者需要反復調整穿刺針的深淺和方向,調整時,穿刺針更容易刺激胸膜而引發胸膜反應。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鈍頭胸腔穿刺針。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胸腔穿刺引流針,包括破皮針、內芯和接頭,其中,所述破皮針的針頭為斜行斷面開口 ;所述內芯為空心管狀,其頭端為半球形或錐形鈍頭,所述內芯插入所述破皮針內;所述接頭與所述內芯的尾端相連接。進一步地,在所述內芯上設有若干側孔,所述側孔距所述頭端的距離不超過I厘米。通過在內芯上設置側孔,在使用本發明的胸腔穿刺引流針抽胸水或者胸腔內積氣時,能夠比較充分的抽出胸水或積氣并防止胸水中的粘稠物堵塞穿刺針。進一步地,所述破皮針的長度為O. 8-1. 5厘米;所述接頭可通過軟管與注射器或引流裝置相連接。接頭與注射器相連用于一次性穿刺抽液或抽氣,接頭與引流裝置相連接時用于胸腔閉式引流。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的胸腔穿刺針的內芯為鈍頭,避免了穿刺過程中損傷肺組織和刺激胸膜的風險,減輕了醫務人員的操作壓力。同時,通過在內芯上設置側孔能夠比較充分的抽出胸水或積氣并防止胸水中的粘稠物堵塞穿刺針。
圖1為本發明的胸腔穿刺引流針的破皮針和內芯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胸腔穿刺引流針的破皮針和內芯的立體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的胸腔穿刺引流針的破皮針插入內芯時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如圖1和圖2所示,本發明的胸腔穿刺引流針包括破皮針2、內芯3和接頭6。破皮針2的針頭I為斜行斷面開口,破皮針的長度為O. 8-1. 5厘米。內芯3為空心管狀,其頭端4為錐形鈍頭。在內芯3上設有若干側孔5,側孔5距頭端4的距離不超過I厘米。如圖3所示,內芯3插入破皮針2內。接頭6與內芯3的尾端相連接,接頭6可通過軟管與注射器或引流裝置相連接。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來限定本發明的實施范圍;如果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對本發明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均應涵蓋在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當中。
權利要求
1.一種胸腔穿刺引流針,其特征在于,包括破皮針、內芯和接頭,其中, 所述破皮針的針頭為斜行斷面開口; 所述內芯為空心管狀,其頭端為半球形或錐形鈍頭,所述內芯插入所述破皮針內; 所述接頭與所述內芯的尾端相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穿刺引流針,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內芯上設有若干側孔,所述側孔距所述頭端的距離不超過I厘米。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胸腔穿刺引流針,其特征在于,所述破皮針的長度為O.8-1. 5 厘米。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胸腔穿刺引流針,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頭可通過軟管與注射器或引流裝置相連接。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胸腔穿刺引流針,包括破皮針、內芯和接頭,所述破皮針的針頭為斜行斷面開口;所述內芯為空心管狀,其頭端為半球形或錐形鈍頭,所述內芯插入所述破皮針內;所述接頭與所述內芯的尾端相連接。作為優選,在所述內芯上設有若干側孔,所述側孔距所述頭端的距離不超過1厘米。本發明的胸腔穿刺針的內芯為鈍頭,避免了穿刺過程中損傷肺組織和刺激胸膜的風險,減輕了醫務人員的操作壓力。同時,通過在內芯上設置側孔能夠比較充分的抽出胸水或積氣并防止胸水中的粘稠物堵塞穿刺針。
文檔編號A61B17/34GK103040504SQ201310010989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11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11日
發明者盧斌, 鄭建林, 王小軍, 羅玄 申請人:江蘇藍域創新技術投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