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癌癥化療后消化道副作用的中藥顆粒劑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癌癥化療后消化道副作用的中藥顆粒劑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顆粒劑由活性成分、粘合劑以及藥學上可以接受的輔料制成,其中活性成分由于以下配比的中藥制成:黃芪600-800g、麥冬250-350g、紅參150-250g、麩炒白術150-250g、茯苓150-250g、甘草200-300g、玄參200-300g、當歸200-300g、烏梅250-350g、法半夏250-350g、廣藿香200-300g、陳皮200-300g、莪術200-300g。該藥物用于因使用抗癌放、化療藥物而損傷脾胃,導致氣陰兩傷,胃失和降而引起嘔吐或干嘔的腫瘤患者,能夠緩解不欲飲食,倦怠乏力,口干,舌紅或舌淡紅少津,脈細弱等癥狀。
【專利說明】治療癌癥化療后消化道副作用的中藥顆粒劑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中草藥【技術領域】,特別提供一種治療癌癥化療后消化道副作用的中藥顆粒劑和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癌癥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一種疾病,其死亡率位居各種疾病之首。化療是其主要治療方法之一,但多數化療藥物在治療中常引起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癥狀,被稱為化療后惡心嘔吐反應 Chemotherapy-1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 (CINV)。急性劇烈的惡心、嘔吐可以導致患者脫水、電解質紊亂、營養不良,嚴重者可能因消化道粘膜損傷而出血、感染甚至死亡,從而使患者對化療心存恐懼,依從性明顯降低,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及患者生存質量。因此,盡可能預防和減輕癌癥患者化療后惡心嘔吐反應,是保證化療順利進行的重要環節。 [0003]中醫認為,惡性腫瘤患者多屬脾胃本虛,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一敗,百藥無效。《名醫方論》說:胃氣既虧,三焦因之失職,陽無所歸而不升,陰無所納而不降,是以濁邪留滯,伏飲為逆。化療屬中醫的攻法的范疇,易傷人體正氣,尤其是腫瘤術后患者,素體本虛,更不耐伐,而化療藥物類似中藥的苦寒之劑,苦寒藥物最易傷及脾胃之氣,導致機體虛衰,脾胃功能失調,脾失健運,水谷不化,聚濕生痰,故出現食欲下降,腹脹等癥;胃失和降,胃中濁氣上逆,上薰咽喉,故出現惡心嘔吐等癥。因此治療應以扶正培本,健脾化濕,和胃降逆為基本治療法則。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癌癥化療后消化道副作用的中藥顆粒劑及其制備方法,該藥物用于因使用抗癌放、化療藥物而損傷脾胃,導致氣陰兩傷,胃失和降而引起嘔吐或干嘔的腫瘤患者,能夠緩解不欲飲食,倦怠乏力,口干,舌紅或舌淡紅少津,脈細弱等癥狀。
[0005]本發明具體提供了一種治療癌癥化療后消化道副作用的中藥顆粒劑,其特征在于:所述顆粒劑由活性成分、粘合劑以及藥學上可以接受的輔料制成,其中活性成分由以下配比的中藥制成:黃芪600-800g、麥冬250-350g、紅參150_250g、麩炒白術150_250g、茯苓150-250g、甘草 200-300g、玄參 200-300g、當歸 200-300g、烏梅 250-350g、法半夏 250-350g、廣藿香200-300g、陳皮200-300g、莪術200-300g ;其中活性成分、粘合劑以及藥學上可以接受的輔料的質量比優選為:1:0.2-0.9:0.5-1.5。
[0006]本發明所述治療癌癥化療后消化道副作用的中藥顆粒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劑優選為50-95%乙醇(體積百分比)。所述藥學上可以接受的輔料為糊精、蔗糖、乳糖之一種或多種。
[0007]本發明所述治療癌癥化療后消化道副作用的中藥顆粒劑,其特征在于:其制備所需中藥為原藥材、原藥材切制的飲片或破碎后的藥材粉末。[0008]本發明還提供了所述治療癌癥化療后消化道副作用的中藥顆粒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具體制備工藝如下:
[0009]將麩炒白術、當歸、廣藿香、陳皮和莪術加水4-10倍量,浸泡0-4小時,提取揮發油4-8小時,收集揮發油,保存備用;蒸餾后的水溶液濾過,另器保存;殘渣與黃芪、麥冬、紅參、茯苓、甘草、玄參、烏梅、法半夏加水煎煮2-3次,每次加水6-12倍量,提取1-3小時,濾過,合并兩次濾液及上述蒸餾后的水溶液,靜置,上清液在50-9(TC下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1.10-1.40的清膏,減壓干燥至干,粉碎成細粉,備用;取揮發油,按揮發油與β-環糊精1:4-12 (ml/g)的比例,加入β-環糊精飽和水溶液中,攪拌包合l_3h,靜置,濾過,殘渣干燥至干,研成細粉,與水提取浸膏粉合并,加入藥學上可以接受的輔料,混勻,制粒,干燥,整粒,分裝,即得。
[0010]其中所述藥學上可以接受的輔料的加入量為500-1500g。
[0011]本發明所述中藥顆粒劑是針對瘤毒之內邪和化療藥物外在因素作用于機體后所產生的脾胃氣陰兩虛癥候而立,配方合理,用藥簡練,臨床療效確定。本品方中,黃芪甘微溫,入脾、肺經,補氣升陽,補脾益氣。氣屬陽,津液屬陰,氣能生津,故黃芪益氣以生津為主藥。紅參,甘微溫,入脾、肺經,大補元氣,補脾益氣生津,為補脾要藥;白術,苦甘溫,入脾、胃經,補脾益氣;茯苓,甘平,入脾、胃、肺等經,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健脾祛濕,以“補氣防壅”。甘草,甘平,入十二經,補脾益氣。參苓術草組成四君子湯,益氣健脾。“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虛氣血生化乏源,不能統血,黃芪、白術、補中益氣。脾胃得健,氣血得生。上四味為臣藥,以助君藥,健脾益氣。麥冬,甘微寒,入胃、心、肺經,養陰清熱,益胃生津。玄參,甘苦寒,入胃、肺、腎經,養陰生津,亦為臣藥,助麥冬滋養胃陰之力。玄參、麥冬增液湯(少生地)增液以養陰,二味合而為臣藥。一組重在補氣健脾,一組重在益胃生津,相得益彰,使脾氣得健,胃陰得養,共奏益氣養陰,補脾益胃之功。烏梅,酸平,生津和胃。半夏,辛溫,入脾、胃經,降逆止嘔,下氣 散結。藿香,辛微溫,入脾、胃經,和中止嘔。上三味為佐藥,輔佐君臣之藥,旨在治標,以達和胃降逆,理氣止嘔之功效。當歸、莪術二味亦為佐藥,有扶正祛邪之意。莪術,行氣破血,以驅瘤毒之邪。陳皮一味,理氣健脾,《本草綱目》:“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為使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共用以達病所。以上諸藥,可謂配伍得當,組方嚴謹,標本兼治,共奏益氣養陰,降逆止嘔之功。
[0012]本發明中藥顆粒劑具有益氣健脾、養陰和胃、降逆止嘔之功效。臨床研究顯示,對因化療引起的嘔吐癥狀的止嘔總緩解率為90.38% ;對由此而引起的中醫證候總療效率為92.31% ;同時對嘔吐伴隨的惡心、不欲飲食、倦怠乏力等癥狀均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對肺癌(包括肺轉移癌)應用化療方案引起嘔吐的總緩解率為93.75%,表明該藥能明顯改善肺癌化療方案引起的嘔吐癥狀。動物實驗研究顯示,中藥顆粒具有延緩嘔吐發生的潛伏期,減少嘔吐次數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抑制動物體內腫瘤生長的作用,并呈現量效關系;調節動物免疫異常的作用,增加機體的免疫力。
【具體實施方式】
[0013]實施例1
[0014]治療癌癥化療后消化道副作用的中藥顆粒劑對順鉬致家鴿嘔吐模型的影響
[0015]藥物原材料包括:黃芪700g、麥冬250g、紅參230g、麩炒白術250g、茯苓240g、甘草250g、玄參250g、當歸270g、烏梅250g、法半夏340g、廣藿香210g、陳皮300g、莪術240g ;50% 乙醇 300ml ;鹿糖 650g。
[0016]將麩炒白術、當歸、廣藿香、陳皮和莪術加水5倍量,浸泡4小時,提取揮發油5小時,收集揮發油,保存備用;蒸餾后的水溶液濾過,另器保存;殘渣與黃芪、麥冬、紅參、茯苓、甘草、玄參、烏梅、法半夏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水6倍量,提取2小時,濾過,合并兩次濾液及上述蒸餾后的水溶液,靜置,上清液在80°C下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1.10的清膏,減壓干燥至干,粉碎成細粉,備用;取揮發油,按揮發油與β-環糊精1:4 (ml/g)的比例,加入β -環糊精飽和水溶液中,攪拌包合2h,靜置,濾過,殘渣干燥至干,研成細粉,與水提取浸膏粉合并,加入蔗糖,混勻,制粒,干燥,整粒,分裝,即得。
[0017]1、動物與試劑
[0018]家鴿,體重400~600克;注射用順鉬,齊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020071DB ;昂丹司瓊片,齊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08004KE;甲氧氯普胺片,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103005。
[0019]2、實驗方法
[0020]取體重400~600g家鴿60只,雌雄兼用,按體重隨機分為模型組、甲氧氯普胺片(2.70mg.kg—1)組、昂丹司瓊片(0.72mg.kg—1)組和中藥顆粒(5.47g生藥.kg'10.94g生藥.kg—1和21.88g生藥.kg—1)組,每組10只。各組按照表3的劑量灌胃給藥,給藥體積20ml.kg'每天灌胃給藥1次,連續給藥3天,模型組給予等容積的純凈水。
[0021]末次給藥前禁食8小時 ,末次給藥后60min,各組家鴿腹腔注射順鉬8mg.kg—1,給藥體積為4ml.kg'觀察各組家鴿在給予順鉬后4h內的嘔吐反應,記錄其嘔吐發生的潛伏期(從給予順鉬到開始嘔吐所經歷的時間)、嘔吐次數(給予順鉬后發生每一陣嘔吐的次數,從家鴿發生伸脖、張口、聳肩、腹收縮到恢復平靜計為一次陣嘔)和嘔吐頻率(每陣嘔吐中家鴿伸脖、張口、聳肩、腹收縮的次數)。
[0022]3、實驗結果
[0023]用t檢驗法比較各組間家鴿嘔吐發生的潛伏期、嘔吐次數和嘔吐頻率差異的顯著性,結果見表1。結果表明,各給藥組均能延長順鉬引起家鴿嘔吐發生的潛伏期,減少家鴿的嘔吐次數和嘔吐頻率,與模型組比有統計學意義,p<0.01。
[0024]表1中藥顆粒對順鉬致家鴿嘔吐模型的影響(〕士S)
[0025]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癌癥化療后消化道副作用的中藥顆粒劑,其特征在于:所述顆粒劑由活性成分、粘合劑以及藥學上可以接受的輔料制成,其中活性成分由以下配比的中藥制成:黃芪 600-800g、麥冬 250-350g、紅參 150_250g、麩炒白術 150_250g、茯苓 150_250g、甘草 200-300g、玄參 200-300g、當歸 200_300g、烏梅 250_350g、法半夏 250_350g、廣藿香200-300g、陳皮 200-300g、莪術 200_300g。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治療癌癥化療后消化道副作用的中藥顆粒劑,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成分、粘合劑以及藥學上可以接受的輔料的質量比為:1:0. 2-0.9:0. 5-1. 5。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治療癌癥化療后消化道副作用的中藥顆粒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劑為50-95%乙醇。
4.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治療癌癥化療后消化道副作用的中藥顆粒劑,其特征在于:所述藥學上可以接受的輔料為糊精、蔗糖、乳糖之一種或多種。
5.按照權利要求1、2或3所述治療癌癥化療后消化道副作用的中藥顆粒劑,其特征在于:其制備所需中藥為原藥材、原藥材切制的飲片或破碎后的藥材粉末。
6.一種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治療癌癥化療后消化道副作用的中藥顆粒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具體制備工藝如下: 將麩炒白術、當歸、廣藿香、陳皮和莪術加水4-10倍量,浸泡0-4小時,提取揮發油4-8小時,收集揮發油,保存備用;蒸餾后的水溶液濾過,另器保存;殘渣與黃芪、麥冬、紅參、茯苓、甘草、玄參、烏梅、法半夏加水煎煮2-3次,每次加水6-12倍量,提取1-3小時,濾過,合并兩次濾液及上述蒸餾后的水溶液,靜置,上清液在50-90°C下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1.10-1. 40的清膏,減壓干燥至干,粉碎成細粉,備用;取揮發油,按揮發油與β-環糊精1:4-12 (ml/g)的比例,加入β-環糊精飽和水溶液中,攪拌包合l_3h,靜置,濾過,殘渣干燥至干,研成細粉,與水提取浸膏粉合并,加入藥學上可以接受的輔料,混勻,制粒,干燥,整粒,分裝,即得。
7.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治療癌癥化療后消化道副作用的中藥顆粒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藥學上可以接受的輔料的加入量為500-1500g。
【文檔編號】A61P35/00GK103623338SQ201310275217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2日 優先權日:2013年7月2日
【發明者】王玉琢, 賈冬, 尤獻民 申請人:遼寧省中醫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