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外用中藥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外用中藥制備方法,屬中藥【技術領域】。它由下述重量的原料藥制成:川烏50g白附子50g僵蠶50g南星50g白及50g;將上述中藥混合均勻共研細粉,用姜汁調成糊狀后,取藥膏涂患側額面部,一日1-2次,7-10天為一個療程,其臨床效果顯著,有效率達到86%以上,其次,它副作用小,使用方便,尤其是不能內服藥物的情況下,治療效果顯著,療效無反復,并具有制備和使用方法簡單,療效快、成本低等優點。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外用中藥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外用中藥制備方法,屬中藥【技術領域】。【背景技術】
[0002]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又稱Bell麻痹,是因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所致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本病確切的病因未明,長期以來認為與嗜神經病毒感染有關,受涼或上呼吸道感染后發病,可能是莖乳孔內的面神經急性病毒感染和水腫所致神經受壓或局部血液循環障礙而產生面神經麻痹。多數人認為,本病亦屬一種自身免疫反應,部分患者可由帶狀皰疹病毒引起膝狀神經節炎。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外用中藥制備方法,它副作用小,使用方便,尤其是不能內服藥物的情況下,治療效果顯著。
[0004]本發明解決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外用中藥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它由下述重量的原料藥制成:川烏50g白附子50g僵蠶50g南星50g 白及 50g。
[0005]本發明制備及使用方法:首先精選藥材,去除原料藥內的雜質,混合均勻共研細粉,用姜汁調成糊狀;取藥膏涂患側額面部,一日1-2次,7-10天為一個療程。
[0006]藥理作用
[0007]川烏:辛、苦,熱。有大毒。歸`心、肝、腎、脾經。主要功效為祛風濕,溫經止痛。《長沙藥解》載其“溫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開通關腠,驅逐寒濕之力甚捷”。現代藥理研究有明顯的抗炎、鎮痛作用。
[0008]白附子:辛、甘,溫。有毒。歸胃、肝經。主要功效為祛風痰,止痙,止痛,解毒散結。常用于治療中風,口眼嚙斜,驚風癲癇等。
[0009]僵蠶:咸、辛,平。歸肝、肺、胃經。主要功效為祛風定驚,化痰散結。《本草綱目》載:“散風痰結核、瘰疬、頭風、風蟲齒痛,皮膚風瘡,丹毒作癢。”現代藥理研究有抑菌作用。
[0010]南星:苦、辛,溫。有毒。歸肺、肝、脾經。主要功效為燥濕化痰,祛風解疫,外用散結消腫。《本草綱目》:“治驚癇,口眼哨斜,喉痹。”常用于治療風痰留滯經絡,半身不遂,手足頑麻,口眼哨斜等。
[0011]白及:苦、甘、澀,寒。歸肺、胃、肝經。主要功效為收斂止血,消腫生肌。臨床研究可用于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白及與川烏原屬本草十八反,《本草綱目》言“相惡、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經有權,在用者識悟爾”,本方利用二者相反相成,經臨床實踐證實無不良反應,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0012]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將上述中藥混合均勻共研細粉,用姜汁調成糊狀后,取藥膏涂患側額面部,一日1-2次,7-10天為一個療程,其臨床效果顯著,有效率達到86%以上,其次,它副作用小,使用方便,尤其是不能內服藥物的情況下,治療效果顯著,療效無反復,并具有制備和使用方法簡單,療效快、成本低等優點。
[0013]典型病例
[0014]例I王XX,女,62歲,2013年6月8日初診,主訴:突發左側口角歪斜約7小時。診見:T35.8°C,左眼閉合不全,左側額紋、鼻唇溝變淺。鼓腮左側口角漏氣。血常規:WBC5.58X IO9 / L,N0.55,L0.34,尿常規:未見異常。西醫診斷:特發性面神經麻痹,中醫辨證屬風寒阻絡。治法:祛風散寒通絡,給予本發明藥物外敷,涂藥2天,諸癥改善,繼續外敷8天。使用方法:取藥膏涂患側額面部,一日2次。
[0015]例2李XX,男,66歲,2013年5月9日初診,主訴:右側額紋、鼻唇溝變淺,右側口角漏氣3天。診見:T36.3°C,右側額紋、鼻唇溝變淺,鼓腮右側口角漏氣。血常規:WBC6.08X IO9 / L,N0.64,L0.26,尿常規:未見異常。西醫診斷:特發性面神經麻痹,中醫辨證屬風痰痹阻經絡。治法:祛風化痰通絡,給予本發明藥物外敷,涂藥3天,諸癥改善,繼續外敷11天。使用方法:取藥膏涂患側額面部,一日2次。
[0016]例3呂X X,男,41歲,2013年3月7日初診,主訴:右側額紋變淺、鼓腮漏氣I天。診見:T36.2°C,右側額紋、鼻唇溝變淺,鼓腮時右側口角漏氣。血常規:WBC9.57X 109 / L,N0.73, L0.21,尿常規:未見異常。西醫診斷:特發性面神經麻痹,中醫辨證屬風痰痹阻經絡。治法:祛風化痰通絡,給予本發明藥物外敷,敷藥3天,諸癥改善,繼續外敷7天。使用方法:取藥膏涂患側額面部,一日2次。
[0017]例4王X X,女,40歲,2012年8月20日初診,主訴:右眼閉合不全I周余,加重伴右側口角漏氣I天。診見:T36.8°C,右眼閉合不全,右側額紋、鼻唇溝變淺,鼓腮時右側口角漏氣。血常規:WBC6.0XlO9 / L,N0.73,L0.16,尿常規:未見異常。西醫診斷:特發性面神經麻痹,中醫辨證屬風痰痹阻經絡。治法:祛風化痰通絡,給予本發明藥物外敷,敷藥3天,諸癥改善,繼續外敷10天。使用方法:取藥膏涂患側額面部,一日2次。
[0018]例5汪XX,男,23歲,2013年I月8日初診,主訴:左側口角歪斜、鼓腮漏氣I周。診見:T36.6°C,左側額紋、鼻`唇溝變淺,左側口角歪斜,鼓腮時左側口角漏氣。血常規:WBC4.81X109 / L,N0.59,L0.33,尿常規:未見異常。西醫診斷:特發性面神經麻痹,中醫辨證屬風寒挾痰痹阻經絡。治法:祛風散寒、化痰通絡,給予本發明藥物外敷,敷藥3天,諸癥明顯改善,繼續外敷7天。使用方法:取藥膏涂患側額面部,一日2次。
[0019]例六康X X,女,42歲,2013年11月I日初診,主訴:左側口角流涎、鼓腮漏氣I天。診見:T36.5°C,左眼閉合不全,左側額紋消失,左側鼻唇溝變淺,鼓腮時左側口角漏氣。血常規:WBC6.43X IO9 / L,N0.66,L0.30,尿常規:未見異常。西醫診斷:特發性面神經麻痹,中醫辨證屬風痰痹阻經絡。治法:祛風化痰通絡,給予本發明藥物外敷,敷藥2天,諸癥明顯改善,繼續外敷10天。使用方法:取藥膏涂患側額面部,一日2次。
【具體實施方式】
[0020]實施例1:川烏50g白附子50g僵蠶50g南星50g白及50g。本發明制備及使用方法:首先精選藥材,去除原料藥內的雜質,混合均勻共研細粉,用姜汁調成糊狀。取藥膏涂患側額面部,一日1-2次,7-10天為一個療程。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外用中藥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它由下述重量的原料藥制成:川烏50g白附子50g僵`蠶50g南星50g白及50g。
【文檔編號】A61K36/898GK103816386SQ201410080397
【公開日】2014年5月28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7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7日
【發明者】程桂芝, 杜景衛, 李偉, 陳清花 申請人:程桂芝, 杜景衛, 李偉, 陳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