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穿戴式心率檢測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可穿戴式心率檢測裝置,包括中間部和腕帶,腕帶上設置有RFID定位電子標簽,中間部的上表面上設置有狀態指示燈,中間部內設置有可穿戴式心率檢測裝置電路,可穿戴式心率檢測裝置電路包括控制器模塊、鐘電路模塊、數據存儲電路模塊和供電電池,控制器模塊的輸入端接有第一微處理器模塊,第一微處理器模塊與第二微處理器模塊相接,第一微處理器模塊的輸入端接有心率信號采集模塊,控制器模塊的輸出端接有報警電路模塊和狀態指示燈,控制器模塊通過ZigBee無線通信模塊與監控主機進行雙向通信,RFID定位電子標簽與監控主機進行通信。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工作可靠性高,實用性強,使用效果好。
【專利說明】-種可穿戴式心率檢測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設備,尤其是涉及一種可穿戴式心率檢測裝置。
【背景技術】
[0002] 我國是世界上擁有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老齡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人口的 老齡化給社會的經濟發展和醫療保健等事業帶來巨大影響。老年人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 對于生活和生命質量也有著不同層次的需求,因此,社會、單位、家庭與個人不可避免地面 對老齡化帶來的嚴峻考驗。同時,老年人也是各種慢性病和突發性疾病的多發人群,需要其 他人的照顧,單純依靠子女已很難勝任照料好老人的任務,于是部分老人(或子女)選擇了 養老院。因此如何處理好入住養老院的老年人這一特殊人群的健康管理,尤其在出現一些 突發性疾病,如心絞痛、腦血栓等情況時,能夠及時發現,進而采取相應救護措施,使老年人 在老有所養的基礎上提高生存能力,降低生命危險,是我們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3]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可穿 戴式心率檢測裝置,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穿戴方便,處理速度快,計算精度高,工作可靠 性高,智能化程度高,實用性強,使用效果好,便于在養老院推廣使用。
[0004]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可穿戴式心率檢測裝 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間部和設置在中間部兩側的腕帶,所述腕帶上設置有RFID定位電 子標簽,所述中間部為扁平盒裝結構,所述中間部的上表面上設置有狀態指示燈,所述中間 部內設置有可穿戴式心率檢測裝置電路,所述可穿戴式心率檢測裝置電路包括控制器模 塊、與控制器模塊相接的時鐘電路模塊和數據存儲電路模塊,以及為各用電模塊供電的供 電電池,所述控制器模塊的輸入端接有第一微處理器模塊,所述第一微處理器模塊與第二 微處理器模塊相接,所述第一微處理器模塊的輸入端接有心率信號采集模塊,所述控制器 模塊的輸出端接有報警電路模塊和狀態指示燈,所述控制器模塊通過ZigBee無線通信模 塊與監控主機連接并進行雙向通信,所述RFID定位電子標簽與監控主機連接并進行通信。
[0005] 上述的一種可穿戴式心率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模塊包括芯片 MSP430F149、二極管D3、晶振Y0和Y1,非極性電容C22、C38和C39,以及電阻R12、R13和 R40 ;所述芯片MSP430F149的第1引腳與供電電池的輸出端VCC相接,所述芯片MSP430F149 的第8引腳通過晶振Y0與第9引腳相接,所述芯片MSP430F149的第22引腳與插孔J3相 接,所述芯片MSP430F149的第53引腳與晶振Y1的一端和非極性電容C38的一端均相接, 所述芯片MSP430F149的第52引腳與晶振Y1的另一端和非極性電容C39的一端均相接,所 述非極性電容C38的另一端和非極性電容C39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芯片MSP430F149的第 62引腳通過R40接地,所述芯片MSP430F149的第63引腳接地,所述芯片MSP430F149的第 58引腳與電阻R13的一端相接,所述電阻R13的另一端與電阻R12的一端和二極管D3的 正極均相接,所述電阻R12的另一端、二極管D3的負極和非極性電容C22的一端均與供電 電池的輸出端VCC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2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MSP430F149的第28 引腳、第29引腳、第30引腳、第31引腳、第32引腳和第33引腳分別對應與排母J1的第2 引腳、第5引腳、第4引腳、第3引腳、第7引腳和第6引腳相接。
[0006] 上述的一種可穿戴式心率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處理器模塊包括芯 片AST9D01L、芯片頂XI、晶振Y3、極性電容C4、非極性電容CO、Cl、C2、C3、和C5,以及電阻 R0、R1、R2、R3、R4、R5、R6、R7、R8、R9、R10、R11、R12、R13、R14、R15、R16、R17 和 R18 ;所述芯 片AST9D01L的第1引腳與晶振Y3的一端和非極性電容C1的一端均相接,所述晶振Y3的 另一端和非極性電容C2的一端均與芯片AST9D01L的第64引腳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1 的另一端和非極性電容C2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芯片AST9D01L的第2引腳接地,所述芯片 AST9D01L的第3引腳和非極性電容C3的一端均與供電電池的輸出端VCC相接,所述非極性 電容C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AST9D01L的第4引腳與極性電容C4的正極相接,所述極性 電容C4的負極接地,所述芯片AST9D01L的第12引腳與電阻R3的一端相接,所述電阻R3的 另一端與芯片AST9D01L的第14引腳和電阻R4的一端均相接,所述電阻R4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芯片AST9D01L的第17引腳與電阻R5的一端和電阻R6的一端均相接,所述電阻R5的 另一端與芯片AST9D01L的第18引腳相接,所述電阻R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AST9D01L 的第33引腳、第34引腳、第35引腳、第36引腳、第37引腳、第38引腳、第39引腳、第40 引腳、第41引腳、第42引腳、第43引腳和第44引腳分別對應與電阻R7的一端、電阻R8的 一端、電阻R9的一端、電阻R10的一端、電阻R11的一端、電阻R12的一端、電阻R13的一 端、電阻R14的一端、電阻R15的一端、電阻R16的一端、電阻R17的一端和電阻R18的一端 相接,所述電阻R7的另一端、電阻R8的另一端、電阻R9的另一端、電阻R10的另一端、電阻 R11的另一端、電阻R12的另一端、電阻R13的另一端、電阻R14的另一端、電阻R15的另一 端、電阻R16的另一端、電阻R17的另一端和電阻R18的另一端均與芯片IMX1的第2引腳 和第5引腳相接,所述芯片頂XI的第3引腳和第6引腳均與芯片AST9D01L的第55引腳相 接,所述芯片AST9D01L的第54引腳通過電阻R1與供電電池的輸出端VCC相接,所述芯片 AST9D01L的第57引腳與電阻R0的一端和非極性電容C0的一端均相接,所述電阻R0的另 一端與供電電池的輸出端VCC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AST9D01L 的第58引腳與非極性電容C5的一端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5的另一端和芯片AST9D01L 的第59引腳均接地,所述芯片AST9D01L的第63引腳通過電阻R2與供電電池的輸出端VCC 相接,所述芯片AST9D01L的第6引腳、第50引腳、第51引腳、第52引腳、第53引腳和第57 引腳分別對應與排針J2的第2引腳、第7引腳、第5引腳、第4引腳、第3引腳和第6引腳 相接。
[0007] 上述的一種可穿戴式心率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心率信號采集模塊由反射 式光敏傳感器Sensor、非極性電容C6、發光二極管D1和D2,以及電阻R23和R24組成;所 述反射式光敏傳感器Sensor的第1引腳與芯片AST9D01L的第4引腳相接,所述反射式光 敏傳感器Sensor的第2引腳、非極性電容C6的一端和電阻R23的一端均與芯片AST9D01L 的第16引腳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6的另一端和電阻R24的一端均與芯片AST9D01L的第 13引腳相接,所述電阻R23的另一端和電阻R24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發光二極管D1的負 極與芯片頂XI的第1引腳相接,所述發光二極管D2的負極與芯片MX1的第4引腳相接, 所述發光二極管D1的正極和發光二極管D2的正極均與供電電池的輸出端VCC相接。
[0008] 上述的一種可穿戴式心率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處理器模塊包括芯 片AST4509Q、極性電容C17、非極性電容C11、C12、C13、C14、C15、C16和C18,以及電阻R19、 R20、R21和R22 ;所述芯片AST4509Q的第1引腳與非極性電容C13的一端和電阻R22的 一端均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13的另一端和電阻R22的另一端均與芯片AST4509Q的第 20引腳相接,所述芯片AST4509Q的第2引腳通過非極性電容C12與第3引腳相接,所述芯 片AST4509Q的第4引腳通過非極性電容C11與芯片AST9D01L的第12引腳相接,所述芯 片AST4509Q的第7引腳和第13引腳均接地,所述芯片AST4509Q的第9引腳與極性電容 C17的正極相接,所述極性電容C17的負極和非極性電容C18的一端均接地,所述非極性電 容C18的另一端和芯片AST4509Q的第10引腳均與供電電池的輸出端VCC相接,所述芯片 AST4509Q的第11引腳和第14引腳分別對應與芯片AST9D01L的第9引腳和第8引腳相接, 所述芯片AST4509Q的第16引腳與非極性電容C16的一端和電阻R21的一端均相接,所述 非極性電容C16的另一端和電阻R21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芯片AST4509Q的第17引腳與 非極性電容C15的一端和電阻R20的一端均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15的另一端、電阻R20 的另一端和電阻R19的一端均與芯片AST4509Q的第18引腳相接,所述電阻R19的另一端 通過非極性電容C14與芯片AST4509Q的第19引腳相接。
[0009] 上述的一種可穿戴式心率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ZigBee無線通信模塊包括 芯片CC1100、晶振Y2、電阻R30、電感LI、L2、L3和L4,以及非極性電容C23、C24、C25、C26、 C27、C28、C29、C30、C31、C32、C33、C34、C35、C36 和 C37 ;所述芯片 CC1100 的第 1 引腳、第 2 引腳、第3引腳、第6引腳、第7引腳和第20引腳分別對應與芯片MSP430F149的第15引腳、 第16引腳、第13引腳、第12引腳、第17引腳和第14引腳相接,所述芯片CC1100的第4引 腳通過非極性電容C26接地,所述芯片CC1100的第5引腳通過非極性電容C25接地,所述 芯片CC1100的第9引腳通過非極性電容C27接地,所述芯片CC1100的第11引腳通過非極 性電容C31接地,所述芯片CC1100的第14引腳通過非極性電容C30接地,所述芯片CC1100 的第15引腳通過非極性電容C29接地,所述芯片CC1100的第17引腳通過電阻R30接地, 所述芯片CC1100的第18引腳通過非極性電容C28接地,所述芯片CC1100的第8引腳與非 極性電容C23的一端和晶振Y2的一端均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23的另一端和非極性電容 C24的一端均接地,所述非極性電容C24的另一端和晶振Y2的另一端均與芯片CC1100的 第10引腳相接,所述芯片CC1100的第16引腳和第19引腳均接地,所述芯片CC1100的第 13引腳與非極性電容C32的一端和電感L1的一端均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32的另一端 接地,所述芯片CC1100的第12引腳與電感L3的一端和非極性電容C33的一端均相接,所 述電感L3的另一端通過非極性電容C34接地,所述電感L1的另一端和非極性電容C33的 另一端均與電感L2的一端相接,所述電感L2的另一端與非極性電容C35的一端和電感L4 的一端均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3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電感L4的另一端與非極性電容C36 的一端和非極性電容C37的一端均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3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非極性電 容C37的另一端與天線相接。
[0010]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0011] 1、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體積小、穿戴方便。
[0012] 2、本實用新型采用芯片AST9D01L和芯片AST4509Q,計算精度高、工作可靠性高。
[0013] 3、本實用新型能夠通過ZigBee無線通信模塊將心率信息實時發送給監控主機, 當用戶出現突發性疾病導致心率信號出現異常時,監控主機能夠根據RFID定位電子標簽 實現對用戶的準確定位,以便工作人員能夠迅速及時的采取相應救護措施,降低用戶的生 命危險。
[0014] 4、本實用新型智能化程度高,實用性強,使用效果好,便于在養老院推廣使用。
[0015]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穿戴方便,處理速度快,計算精度高, 工作可靠性高,智能化程度高,實用性強,使用效果好,便于在養老院推廣使用。
[0016] 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8]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電路原理框圖。
[0019] 圖3為本實用新型控制器模塊的電路原理圖。
[0020] 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微處理器模塊的電路原理圖。
[0021] 圖5為本實用新型心率信號采集模塊的電路原理圖。
[0022] 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微處理器模塊的電路原理圖。
[0023] 圖7為本實用新型ZigBee無線通信模塊的電路原理圖。
[0024] 附圖標記說明:
[0025] 1-控制器模塊;2-時鐘電路模塊; 3-數據存儲電路模塊;
[0026] 4一供電電池;5-心率信號米集模塊;6-1-第一微處理器模塊;
[0027] 6-2-第二微處理器模塊; 7-報警電路模塊;
[0028] 8一狀態指不燈;9一ZigBee無線通/[目模塊;10-監控主機;
[0029] 11 一腕帶; 12-中間部; 13-RFID定位電子標簽。
【具體實施方式】
[0030]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中間部12和設置在中間部12兩側的腕帶11, 所述腕帶11上設置有RFID定位電子標簽13,所述中間部12為扁平盒裝結構,所述中間部 的上表面上設置有狀態指示燈8,所述中間部12內設置有可穿戴式心率檢測裝置電路,所 述可穿戴式心率檢測裝置電路包括控制器模塊1、與控制器模塊1相接的時鐘電路模塊2和 數據存儲電路模塊3,以及為各用電模塊供電的供電電池4,所述控制器模塊1的輸入端接 有第一微處理器模塊6-1,所述第一微處理器模塊6-1與第二微處理器模塊6-2相接,所述 第一微處理器模塊6-1的輸入端接有心率信號采集模塊5,所述控制器模塊1的輸出端接有 報警電路模塊7和狀態指示燈8,所述控制器模塊1通過ZigBee無線通信模塊9與監控主 機10連接并進行雙向通信,所述RFID定位電子標簽13與監控主機10連接并進行通信。
[0031] 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控制器模塊1包括芯片MSP430F149、二極管D3、晶 振Y0和Y1,非極性電容C22、C38和C39,以及電阻R12、R13和R40 ;所述芯片MSP430F149 的第1引腳與供電電池4的輸出端VCC相接,所述芯片MSP430F149的第8引腳通過晶振Y0 與第9引腳相接,所述芯片MSP430F149的第22引腳與插孔J3相接,在腕帶11內設置有一 根導線,導線的一端與供電電池的輸出端VCC相接,導線的另一端設置有插針,該插針插入 插孔J3 ;所述芯片MSP430F149的第53引腳與晶振Y1的一端和非極性電容C38的一端均 相接,所述芯片MSP430F149的第52引腳與晶振Y1的另一端和非極性電容C39的一端均相 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38的另一端和非極性電容C39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芯片MSP430F149 的第62引腳通過R40接地,所述芯片MSP430F149的第63引腳接地,所述芯片MSP430F149 的第58引腳與電阻R13的一端相接,所述電阻R13的另一端與電阻R12的一端和二極管D3 的正極均相接,所述電阻R12的另一端、二極管D3的負極和非極性電容C22的一端均與供 電電池4的輸出端VCC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2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MSP430F149的 第28引腳、第29引腳、第30引腳、第31引腳、第32引腳、第33引腳分別對應與排母J1的 第2引腳、第5引腳、第4引腳、第3引腳、第7引腳、第6引腳相接。
[0032] 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微處理器模塊6-1包括芯片AST9D01L、芯片 頂XI、晶振Y3、極性電容C4、非極性電容CO、Cl、C2、C3、和C5,以及電阻R0、Rl、R2、R3、R4、 R5、R6、R7、R8、R9、RIO、Rll、R12、R13、R14、R15、R16、R17 和 R18 ;所述芯片 AST9D01L 的第 1引腳與晶振Y3的一端和非極性電容C1的一端均相接,所述晶振Y3的另一端和非極性電 容C2的一端均與芯片AST9D01L的第64引腳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1的另一端和非極性 電容C2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芯片AST9D01L的第2引腳接地,所述芯片AST9D01L的第3 引腳和非極性電容C3的一端均與供電電池4的輸出端VCC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3的另 一端接地,所述芯片AST9D01L的第4引腳與極性電容C4的正極相接,所述極性電容C4的 負極接地,所述芯片AST9D01L的第12引腳與電阻R3的一端相接,所述電阻R3的另一端與 芯片AST9D01L的第14引腳和電阻R4的一端均相接,所述電阻R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 AST9D01L的第17引腳與電阻R5的一端和電阻R6的一端均相接,所述電阻R5的另一端與 芯片AST9D01L的第18引腳相接,所述電阻R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AST9D01L的第33引 腳、第34引腳、第35引腳、第36引腳、第37引腳、第38引腳、第39引腳、第40引腳、第41 引腳、第42引腳、第43引腳和第44引腳分別對應與電阻R7的一端、電阻R8的一端、電阻 R9的一端、電阻R10的一端、電阻R11的一端、電阻R12的一端、電阻R13的一端、電阻R14 的一端、電阻R15的一端、電阻R16的一端、電阻R17的一端和電阻R18的一端相接,所述電 阻R7的另一端、電阻R8的另一端、電阻R9的另一端、電阻R10的另一端、電阻R11的另一 端、電阻R12的另一端、電阻R13的另一端、電阻R14的另一端、電阻R15的另一端、電阻R16 的另一端、電阻R17的另一端和電阻R18的另一端均與芯片頂XI的第2引腳和第5引腳相 接,所述芯片頂XI的第3引腳和第6引腳均與芯片AST9D01L的第55引腳相接,所述芯片 AST9D01L的第54引腳通過電阻R1與供電電池4的輸出端VCC相接,所述芯片AST9D01L的 第57引腳與電阻R0的一端和非極性電容C0的一端均相接,所述電阻R0的另一端與供電電 池4的輸出端VCC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AST9D01L的第58引 腳與非極性電容C5的一端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5的另一端和芯片AST9D01L的第59引 腳均接地,所述芯片AST9D01L的第63引腳通過電阻R2與供電電池4的輸出端VCC相接, 所述芯片AST9D01L的第6引腳、第50引腳、第51引腳、第52引腳、第53引腳和第57引腳 分別對應與排針J2的第2引腳、第7引腳、第5引腳、第4引腳、第3引腳和第6引腳相接; 排針J2插入排母J1,使得芯片AST9D01L和芯片MSP430F149之間能夠進行數據傳輸。
[0033] 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心率信號采集模塊5由反射式光敏傳感器Sensor、 非極性電容C6、發光二極管D1和D2,以及電阻R23和R24組成;所述反射式光敏傳感器 Sensor的第1引腳與芯片AST9D01L的第4引腳相接,所述反射式光敏傳感器Sensor的第 2引腳、非極性電容C6的一端和電阻R23的一端均與芯片AST9D01L的第16引腳相接,所述 非極性電容C6的另一端和電阻R24的一端均與芯片AST9D01L的第13引腳相接,所述電阻 R23的另一端和電阻R24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發光二極管D1的負極與芯片MX1的第1引 腳相接,所述發光二極管D2的負極與芯片MX1的第4引腳相接,所述發光二極管D1的正 極和發光二極管D2的正極均與供電電池4的輸出端VCC相接;實際布設時,反射式光敏傳 感器Sensor、發光二極管D1和D2均布設在中間部12內靠近其下表面的位置處,這樣使得 反射式光敏傳感器Sensor檢測到的心率信號更加準確。
[0034] 如圖6所不,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微處理器模塊6-2包括芯片AST4509Q、極性電 容 C17、非極性電容 Cll、C12、C13、C14、C15、C16 和 C18,以及電阻 R19、R20、R21 和 R22 ;所 述芯片AST4509Q的第1引腳與非極性電容C13的一端和電阻R22的一端均相接,所述非極 性電容C13的另一端和電阻R22的另一端均與芯片AST4509Q的第20引腳相接,所述芯片 AST4509Q的第2引腳通過非極性電容C12與第3引腳相接,所述芯片AST4509Q的第4引 腳通過非極性電容C11與芯片AST9D01L的第12引腳相接,所述芯片AST4509Q的第7引腳 和第13引腳均接地,所述芯片AST4509Q的第9引腳與極性電容C17的正極相接,所述極 性電容C17的負極和非極性電容C18的一端均接地,所述非極性電容C18的另一端和芯片 AST4509Q的第10引腳均與供電電池4的輸出端VCC相接,所述芯片AST4509Q的第11引腳 和第14引腳分別對應與芯片AST9D01L的第9引腳和第8引腳相接,所述芯片AST4509Q的 第16引腳與非極性電容C16的一端和電阻R21的一端均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16的另一 端和電阻R21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芯片AST4509Q的第17引腳與非極性電容C15的一端 和電阻R20的一端均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15的另一端、電阻R20的另一端和電阻R19的 一端均與芯片AST4509Q的第18引腳相接,所述電阻R19的另一端通過非極性電容C14與 芯片AST4509Q的第19引腳相接。
[0035] 如圖7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ZigBee無線通信模塊9包括芯片CC1100、晶振Y2、 電阻 R30、電感 LI、L2、L3 和 L4,以及非極性電容 C23、C24、C25、C26、C27、C28、C29、C30、 C31、C32、C33、C34、C35、C36和C37 ;所述芯片CC1100的第1引腳、第2引腳、第3引腳、第 6引腳、第7引腳和第20引腳分別對應與芯片MSP430F149的第15引腳、第16引腳、第13 引腳、第12引腳、第17引腳和第14引腳相接,所述芯片CC1100的第4引腳通過非極性電 容C26接地,所述芯片CC1100的第5引腳通過非極性電容C25接地,所述芯片CC1100的第 9引腳通過非極性電容C27接地,所述芯片CC1100的第11引腳通過非極性電容C31接地, 所述芯片CC1100的第14引腳通過非極性電容C30接地,所述芯片CC1100的第15引腳通 過非極性電容C29接地,所述芯片CC1100的第17引腳通過電阻R30接地,所述芯片CC1100 的第18引腳通過非極性電容C28接地,所述芯片CC1100的第8引腳與非極性電容C23的 一端和晶振Y2的一端均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23的另一端和非極性電容C24的一端均接 地,所述非極性電容C24的另一端和晶振Y2的另一端均與芯片CC1100的第10引腳相接, 所述芯片CC1100的第16引腳和第19引腳均接地,所述芯片CC1100的第13引腳與非極 性電容C32的一端和電感L1的一端均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3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 CC1100的第12引腳與電感L3的一端和非極性電容C33的一端均相接,所述電感L3的另一 端通過非極性電容C34接地,所述電感L1的另一端和非極性電容C33的另一端均與電感L2 的一端相接,所述電感L2的另一端與非極性電容C35的一端和電感L4的一端均相接,所述 非極性電容C3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電感L4的另一端與非極性電容C36的一端和非極性電 容C37的一端均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3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非極性電容C37的另一端與 天線相接。
[0036]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過程是:將該設備戴在用戶手腕上,反射式光敏傳感器 Sensor實時檢測用戶的心率信號,并將檢測到的心率信號輸出給第一微處理器模塊6-1和 第二微處理器模塊6-2,第一微處理器模塊6-1再將心率信號輸出給控制器模塊1,控制器 模塊1通過ZigBee無線通信模塊9將心率信號發送給監控主機10,監控主機10可以隨時 掌握用戶的心率信息;當用戶心率信號在正常范圍時,狀態指示燈8為綠色;當用戶出現突 發性疾病而導致心率信號出現異常,狀態指示燈8變為紅色,同時監控主機10得到異常的 心率信號,監控主機能夠根據RFID定位電子標簽實現對用戶的準確定位,則工作人員能夠 迅速及時對用戶采取相應救護措施,降低用戶的生命危險,保障生命的安全;當腕帶11被 扯斷時,腕帶11內的導線同時斷開,控制器模塊1將報警電路模塊7產生的報警信號通過 ZigBee無線通信模塊9發送給監控主機10,方便工作人員掌握用戶的佩戴情況。
[0037]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 據本實用新型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化,均仍 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 一種可穿戴式心率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間部(12)和設置在中間部(12) 兩側的腕帶(11),所述腕帶(11)上設置有RFID定位電子標簽(13),所述中間部(12)為扁 平盒裝結構,所述中間部的上表面上設置有狀態指示燈(8),所述中間部(12)內設置有可 穿戴式心率檢測裝置電路,所述可穿戴式心率檢測裝置電路包括控制器模塊(1)、與控制器 模塊(1)相接的時鐘電路模塊(2)和數據存儲電路模塊(3),以及為各用電模塊供電的供電 電池(4),所述控制器模塊(1)的輸入端接有第一微處理器模塊(6-1),所述第一微處理器 模塊(6-1)與第二微處理器模塊(6-2)相接,所述第一微處理器模塊(6-1)的輸入端接有 心率信號采集模塊(5),所述控制器模塊(1)的輸出端接有報警電路模塊(7)和狀態指示燈 (8),所述控制器模塊(1)通過ZigBee無線通信模塊(9)與監控主機(10)連接并進行雙向 通信,所述RFID定位電子標簽(13)與監控主機(10)連接并進行通信。
2.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穿戴式心率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模塊 (1)包括芯片MSP430F149、二極管D3、晶振Y0和Y1,非極性電容C22、C38和C39,以及電阻 R12、R13和R40 ;所述芯片MSP430F149的第1引腳與供電電池⑷的輸出端VCC相接,所述 芯片MSP430F149的第8引腳通過晶振Y0與第9引腳相接,所述芯片MSP430F149的第22 引腳與插孔J3相接,所述芯片MSP430F149的第53引腳與晶振Y1的一端和非極性電容C38 的一端均相接,所述芯片MSP430F149的第52引腳與晶振Y1的另一端和非極性電容C39的 一端均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38的另一端和非極性電容C39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芯片 MSP430F149的第62引腳通過R40接地,所述芯片MSP430F149的第63引腳接地,所述芯片 MSP430F149的第58引腳與電阻R13的一端相接,所述電阻R13的另一端與電阻R12的一 端和二極管D3的正極均相接,所述電阻R12的另一端、二極管D3的負極和非極性電容C22 的一端均與供電電池(4)的輸出端VCC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2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 MSP430F149的第28引腳、第29引腳、第30引腳、第31引腳、第32引腳和第33引腳分別對 應與排母J1的第2引腳、第5引腳、第4引腳、第3引腳、第7引腳和第6引腳相接。
3.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穿戴式心率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處理 器模塊(6-1)包括芯片AST9D01L、芯片頂XI、晶振Y3、極性電容C4、非極性電容C0、C1、C2、 C3、和 C5,以及電阻 R0、R1、R2、R3、R4、R5、R6、R7、R8、R9、R10、R11、R12、R13、R14、R15、R16、 R17和R18 ;所述芯片AST9D01L的第1引腳與晶振Y3的一端和非極性電容Cl的一端均相 接,所述晶振Y3的另一端和非極性電容C2的一端均與芯片AST9D01L的第64引腳相接,所 述非極性電容C1的另一端和非極性電容C2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芯片AST9D01L的第2引 腳接地,所述芯片AST9D01L的第3引腳和非極性電容C3的一端均與供電電池(4)的輸出 端VCC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AST9D01L的第4引腳與極性電容 C4的正極相接,所述極性電容C4的負極接地,所述芯片AST9D01L的第12引腳與電阻R3的 一端相接,所述電阻R3的另一端與芯片AST9D01L的第14引腳和電阻R4的一端均相接,所 述電阻R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AST9D01L的第17引腳與電阻R5的一端和電阻R6的一 端均相接,所述電阻R5的另一端與芯片AST9D01L的第18引腳相接,所述電阻R6的另一端 接地,所述芯片AST9D01L的第33引腳、第34引腳、第35引腳、第36引腳、第37引腳、第38 引腳、第39引腳、第40引腳、第41引腳、第42引腳、第43引腳和第44引腳分別對應與電 阻R7的一端、電阻R8的一端、電阻R9的一端、電阻R10的一端、電阻R11的一端、電阻R12 的一端、電阻R13的一端、電阻R14的一端、電阻R15的一端、電阻R16的一端、電阻R17的 一端和電阻R18的一端相接,所述電阻R7的另一端、電阻R8的另一端、電阻R9的另一端、 電阻R10的另一端、電阻R11的另一端、電阻R12的另一端、電阻R13的另一端、電阻R14的 另一端、電阻R15的另一端、電阻R16的另一端、電阻R17的另一端和電阻R18的另一端均 與芯片MX1的第2引腳和第5引腳相接,所述芯片頂XI的第3引腳和第6引腳均與芯片 AST9D01L的第55引腳相接,所述芯片AST9D01L的第54引腳通過電阻R1與供電電池(4) 的輸出端VCC相接,所述芯片AST9D01L的第57引腳與電阻R0的一端和非極性電容C0的 一端均相接,所述電阻R0的另一端與供電電池(4)的輸出端VCC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0 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AST9D01L的第58引腳與非極性電容C5的一端相接,所述非極性 電容C5的另一端和芯片AST9D01L的第59引腳均接地,所述芯片AST9D01L的第63引腳通 過電阻R2與供電電池(4)的輸出端VCC相接,所述芯片AST9D01L的第6引腳、第50引腳、 第51引腳、第52引腳、第53引腳和第57引腳分別對應與排針J2的第2引腳、第7引腳、 第5引腳、第4引腳、第3引腳和第6引腳相接。
4. 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可穿戴式心率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心率信號采 集模塊(5)由反射式光敏傳感器Sensor、非極性電容C6、發光二極管D1和D2,以及電阻R23 和R24組成;所述反射式光敏傳感器Sensor的第1引腳與芯片AST9D01L的第4引腳相接, 所述反射式光敏傳感器Sensor的第2引腳、非極性電容C6的一端和電阻R23的一端均與 芯片AST9D01L的第16引腳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6的另一端和電阻R24的一端均與芯片 AST9D01L的第13引腳相接,所述電阻R23的另一端和電阻R24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發光 二極管D1的負極與芯片MX1的第1引腳相接,所述發光二極管D2的負極與芯片MX1的 第4引腳相接,所述發光二極管D1的正極和發光二極管D2的正極均與供電電池(4)的輸 出端VCC相接。
5. 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可穿戴式心率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處理 器模塊(6-2)包括芯片AST4509Q、極性電容C17、非極性電容C11、C12、C13、C14、C15、C16和 C18,以及電阻R19、R20、R21和R22 ;所述芯片AST4509Q的第1引腳與非極性電容C13的一 端和電阻R22的一端均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13的另一端和電阻R22的另一端均與芯片 AST4509Q的第20引腳相接,所述芯片AST4509Q的第2引腳通過非極性電容C12與第3引 腳相接,所述芯片AST4509Q的第4引腳通過非極性電容C11與芯片AST9D01L的第12引腳 相接,所述芯片AST4509Q的第7引腳和第13引腳均接地,所述芯片AST4509Q的第9引腳 與極性電容C17的正極相接,所述極性電容C17的負極和非極性電容C18的一端均接地,所 述非極性電容C18的另一端和芯片AST4509Q的第10引腳均與供電電池(4)的輸出端VCC 相接,所述芯片AST4509Q的第11引腳和第14引腳分別對應與芯片AST9D01L的第9引腳 和第8引腳相接,所述芯片AST4509Q的第16引腳與非極性電容C16的一端和電阻R21的 一端均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16的另一端和電阻R21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芯片AST4509Q 的第17引腳與非極性電容C15的一端和電阻R20的一端均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15的另 一端、電阻R20的另一端和電阻R19的一端均與芯片AST4509Q的第18引腳相接,所述電阻 R19的另一端通過非極性電容C14與芯片AST4509Q的第19引腳相接。
6. 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可穿戴式心率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ZigBee無 線通信模塊(9)包括芯片CC1100、晶振Y2、電阻R30、電感LI、L2、L3和L4,以及非極性電 容 C23、C24、C25、C26、C27、C28、C29、C30、C31、C32、C33、C34、C35、C36 和 C37,所述芯片 CC1100的第1引腳、第2引腳、第3引腳、第6引腳、第7引腳和第20引腳分別對應與芯 片MSP430F149的第15引腳、第16引腳、第13引腳、第12引腳、第17引腳和第14引腳相 接,所述芯片CC1100的第4引腳通過非極性電容C26接地,所述芯片CC1100的第5引腳通 過非極性電容C25接地,所述芯片CC1100的第9引腳通過非極性電容C27接地,所述芯片 CC1100的第11引腳通過非極性電容C31接地,所述芯片CC1100的第14引腳通過非極性 電容C30接地,所述芯片CC1100的第15引腳通過非極性電容C29接地,所述芯片CC1100 的第17引腳通過電阻R30接地,所述芯片CC1100的第18引腳通過非極性電容C28接地, 所述芯片CC1100的第8引腳與非極性電容C23的一端和晶振Y2的一端均相接,所述非極 性電容C23的另一端和非極性電容C24的一端均接地,所述非極性電容C24的另一端和晶 振Y2的另一端均與芯片CC1100的第10引腳相接,所述芯片CC1100的第16引腳和第19 引腳均接地,所述芯片CC1100的第13引腳與非極性電容C32的一端和電感L1的一端均相 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3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CC1100的第12引腳與電感L3的一端和 非極性電容C33的一端均相接,所述電感L3的另一端通過非極性電容C34接地,所述電感 L1的另一端和非極性電容C33的另一端均與電感L2的一端相接,所述電感L2的另一端與 非極性電容C35的一端和電感L4的一端均相接,所述非極性電容C3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 電感L4的另一端與非極性電容C36的一端和非極性電容C37的一端均相接,所述非極性電 容C3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非極性電容C37的另一端與天線相接。
【文檔編號】A61B5/0245GK203828919SQ201420221551
【公開日】2014年9月17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30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30日
【發明者】李愛國, 高孟佶, 張朝陽, 劉莎莎 申請人:西安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