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肝臟手術的轉流管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用于肝臟手術的轉流管,為雙層套管,包括外管和內管,所述內管套設于外管內,所述外管與內管互不連通,所述內管下部側壁設置有與內管連通的轉流接口管,轉流接口管下方設置有與外管側壁連通的引流接口管,所述內管內部形成轉流道,所述外管與內管之間的環腔形成灌注道,所述外管上部側壁開設有若干灌注孔。在肝臟外科手術中,將本實用新型置于肝后,能在轉流下腔靜脈和門靜脈血流的同時,滿足肝臟灌注及灌注液引流的需要。
【專利說明】用于肝臟手術的轉流管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肝臟手術的轉流管。
【背景技術】
[0002]臨床醫療中的肝臟外科手術包括有全肝血流阻斷下的肝切除、自體肝移植、肝臟隔離灌注化療等,為防止肝臟創面及大血管出血,常在阻斷肝后下腔靜脈、門靜脈的情況下,使用靜脈轉流泵將下肢及腹腔靜脈血轉流至頸靜脈或上腔靜脈。然而,此靜脈轉流方式建立過程復雜且操作難度較高,在實際操作中,需在門靜脈、股靜脈、頸靜脈分別插管,轉流的過程中容易造成人體的血流動力學紊亂。待轉流建立后,需進行肝臟灌注,在進行肝臟灌注前,需對肝后下腔靜脈和門靜脈插管,建立肝臟的灌注通道和灌注液引流道。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肝臟手術的轉流管,在肝臟外科手術中,將該轉流管置于肝后,能在轉流下腔靜脈和門靜脈血流的同時,滿足肝臟灌注及灌注液引流的需要。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一種用于肝臟手術的轉流管,為雙層套管,包括外管和內管,所述內管套設于外管內,所述外管與內管互不連通,所述內管下部側壁設置有與內管連通的轉流接口管,轉流接口管下方設置有與外管側壁連通的引流接口管,所述內管內部形成轉流道,所述外管與內管之間的環腔形成灌注道,所述外管上部側壁開設有若干灌注孔。
[0005]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外管和內管的長度相同,所述外管和內管的長度為70至200mmo
[0006]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外管管徑為20至50mm,所述內管管徑為10至40mm,夕卜管管徑大于內管管徑。
[0007]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轉流接口管長度為10至50mm,管徑為10至30mm。
[0008]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引流接口管長度為10至50mm,管徑為10至30mm。
[0009]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灌注孔多圈均勻圍繞排列于外管側壁上。所述灌注孔的孔徑為2至8_。
[0010]本實用新型外管的管壁外表面可以涂覆肝素涂層。
[0011]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2]1.將本實用新型運用于肝臟手術中,則無需進行股靜脈、頸靜脈插管,無需轉流泵進行體外轉流,因此降低造成血流動力學紊亂的風險;
[0013]2.在建立好轉流后,無需進一步建立肝后下腔靜脈插管,通過本實用新型即可進行灌注液的引流;
[0014]3.運用本實用新型可減少血管插管及切開的頻次,因此可降低術后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率,降低出血風險。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實用新型外部結構示意圖;
[0016]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圖;
[0017]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位置示意圖;
[0018]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0019]圖中:1一外管,2—內管,3—轉流接口管,4一引流接口管,5—灌注孔,6—肝臟,7—肝上下腔靜脈,8—肝下下腔靜脈,9 一門靜脈,10 —門靜脈插管,11 一灌注管道。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0021]實施例一:
[0022]如圖1和2所示,一種用于肝臟手術的轉流管,為雙層套管,包括外管I和內管2,所述內管2套設于外管I內,所述外管I與內管2互不連通,所述內管2下部側壁設置有與內管2連通的轉流接口管3,轉流接口管3下方設置有與外管I側壁連通的引流接口管4,所述內管2內部形成轉流道,所述外管I與內管2之間的環腔形成灌注道,所述外管I上部側壁開設有若干灌注孔5。
[0023]所述外管I和內管2的長度相同,所述外管I和內管2的長度為70 mm。所述外管I管徑為20 mm,所述內管2管徑為10 mm,外管I管徑大于內管2管徑。所述轉流接口管3長度為10 mm,管徑為10 mm。所述引流接口管4長度為10 mm,管徑為10 mm。所述灌注孔5多圈均勻圍繞排列于外管I側壁上。所述灌注孔5的孔徑為2 mm。本實用新型的各部位采用以上尺寸,外管I和內管2的長度滿足兒童肝后下腔靜脈的長度;外管I管徑與肝后下腔靜脈內徑相符;內管2管徑較外管I管徑減少10mm,這樣使得外管I與內管2之間的環腔形成的灌注道的內徑為10_,以供灌注液的流動;轉流接口管3的長度可滿足連接管道的需要,管徑可滿足門靜脈9血流的需要;引流接口管4的長度可滿足連接管道的需要,管徑可滿足灌注液引流的需要;灌注孔5的排列方式和孔徑尺寸的設置,可均勻分散灌注道的吸引力,防止灌注道的堵塞。
[0024]同時,本實用新型外管I的管壁外表面可以涂覆肝素涂層。肝素涂層能提高生物相容性,可減輕由于血液與異物接觸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提高轉流過程的安全性。
[0025]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為:
[0026]如圖3至圖4所示,在肝臟手術中,當需要肝臟6隔離灌注時,首先完全游離肝臟6周圍韌帶,解剖肝門、肝上下腔靜脈7、肝下下腔靜脈8,阻斷門靜脈9、肝動脈、肝上下腔靜脈7、肝下下腔靜脈8,縱形切開肝下下腔靜脈8,置入本實用新型,按圖3所示的方位擺放本實用新型并加以固定,按圖4所示的方式,將門靜脈插管10連接至轉流接口管3,排出轉流道中的空氣后,再開放肝上下腔靜脈7、肝下下腔靜脈8、門靜脈9,完成肝下下腔靜脈、門靜脈-肝上下腔靜脈的轉流過程。在門靜脈9靠近肝門一側置入門靜脈插管10,將灌注管道11連接至門靜脈插管10及轉流接口管3,將灌注液從門靜脈灌注管道11灌注進入肝臟6,灌注液按實心箭頭方向流動,經引流接口管4流出,完成肝臟6灌注。在肝臟6灌注的同時,完成肝臟手術操作,或隔離灌注化療。
[0027]實施例二:
[0028]實施例二與實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與實施例一中各部位的尺寸不同。所述外管I和內管2的長度相同,所述外管I和內管2的長度為100 _。所述外管I管徑為30 mm,所述內管2管徑為20 mm,外管I管徑大于內管2管徑。所述轉流接口管3長度為20 mm,管徑為15 mm。所述引流接口管4長度為20 mm,管徑為15mm。所述灌注孔5多圈均勻圍繞排列于外管I側壁上。所述灌注孔5的孔徑為4 mm。
[0029]實施例三:
[0030]實施例三與實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與實施例一中各部位的尺寸不同。所述外管I和內管2的長度相同,所述外管I和內管2的長度為150 mm。所述外管I管徑為40 mm,所述內管2管徑為30 mm,外管I管徑大于內管2管徑。所述轉流接口管3長度為40 mm,管徑為20 mm。所述引流接口管4長度為40 mm,管徑為20 mm。所述灌注孔5多圈均勻圍繞排列于外管I側壁上。所述灌注孔5的孔徑為6 mm。
[0031]實施例四:
[0032]實施例二與實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與實施例一中各部位的尺寸不同。所述外管I和內管2的長度相同,所述外管I和內管2的長度為200 mm。所述外管I管徑為50 mm,所述內管2管徑為40 mm,外管I管徑大于內管2管徑。所述轉流接口管3長度為50 mm,管徑為30 mm。所述引流接口管4長度為50 mm,管徑為30 mm。所述灌注孔5多圈均勻圍繞排列于外管I側壁上。所述灌注孔5的孔徑為8 mm。外管I和內管2的長度滿足成人肝后下腔靜脈的長度。
[0033]本實用新型所公布的是較佳的實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極易根據上述實施例進行替換或變形,不能以此來限定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范圍,因此依本實用新型范圍所作的等效變化,仍屬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肝臟手術的轉流管,為雙層套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I)和內管(2),所述內管(2)套設于外管(I)內,所述外管(I)與內管(2)互不連通,所述內管(2)下部側壁設置有與內管(2 )連通的轉流接口管(3 ),轉流接口管(3 )下方設置有與外管(I)側壁連通的引流接口管(4),所述內管(2)內部形成轉流道,所述外管(I)與內管(2)之間的環腔形成灌注道,所述外管(I)上部側壁開設有若干灌注孔(5 )。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肝臟手術的轉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I)和內管(2)的長度相同,所述外管(I)和內管(2)的長度為70至200mm。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肝臟手術的轉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I)管徑為20至50mm,所述內管(2)管徑為10至40mm,外管(I)管徑大于內管(2)管徑。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肝臟手術的轉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轉流接口管(3)長度為10至50mm,管徑為10至30mm。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肝臟手術的轉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接口管(4)長度為10至50mm,管徑為10至30mm。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肝臟手術的轉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注孔(5)多圈均勻圍繞排列于外管(I)側壁上。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肝臟手術的轉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注孔(5)的孔徑為.2 至 8mm η
【文檔編號】A61M25/00GK203852713SQ201420258132
【公開日】2014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20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20日
【發明者】范曉禮, 陳治泉, 范林, 李弦, 王彥峰, 葉啟發 申請人:武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