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醫學衛生消毒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預防醫學衛生消毒車,其結構包括底盤和消毒液儲存罐,底盤底面設置有行走輪,行走輪鏈輪上掛接有一鏈條;底盤上方固定設置有機架,機架上通過轉軸設置有轉盤,鏈條掛接在轉盤聯動鏈輪上;轉盤的圓周上設置有一鉸軸,曲柄一端與鉸軸鉸接,氣缸缸頭上的單向排氣閥連接壓氣管,壓氣管末端連通到消毒緩沖罐的罐頂內。該預防醫學衛生消毒車利用行走輪的轉動來提供動力,帶動氣缸運作,形成壓縮空氣,使壓縮空氣給于消毒緩沖罐氣體壓力,將消毒液分布分散的噴灑在該預防醫學衛生消毒車行走的區域,其覆蓋行走區域和行走區域兩側,覆蓋面大,且無需電力,僅需推行即可實現消毒液的噴灑,有效消毒行走區域。
【專利說明】預防醫學衛生消毒車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預防醫學衛生消毒車。
【背景技術】
[0002]一般的,預防醫學是從醫學科學體系中分化出來的,它是研究預防和消滅病害,講究衛生,增強體質,改善和創造有利于健康的生產環境和生活條件的科學。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不同之處在于它是以人群為對象,而不是僅限于以個體為對象。醫學發展的趨勢之一,是從個體醫學發展到群體醫學,今天許多醫學問題的真正徹底解決,不可能離開群體和群體醫學方法。
[0003]預防醫學是以“環境-人群-健康”為模式,以人群為研究對象,以預防為主要思想指導,運用現代醫學知識和方法研究環境對健康影響的規律,制定預防人類疾病發生的措施,實現促進健康,預防傷殘和疾病為目的的一門科學。預防醫學的特點包括:工作對象包括個體和群體,工作重點是健康和無癥狀患者,對策與措施更具積極預防作用,更具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觀和宏觀相結合,研究重點是環境與人群健康之間的關系。
[0004]預防醫學多以預防為主,預防最關鍵的前期工作就體現在環境的消毒上,醫院的消毒工作大多是由消毒人員利用背箱式噴壺對醫院外環境和內環境進行噴灑消毒液,其工作勞動強度大,器械容易損壞。在醫院各個內環境亟待設計一種方便的消毒移動器材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技術任務是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預防醫學衛生消毒車。
[0006]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按以下方式實現的,該預防醫學衛生消毒車,其結構包括底盤和消毒液儲存罐,
[0007]底盤底面設置有行走輪,行走輪上設置有行走輪鏈輪,行走輪鏈輪上掛接有一鏈條;
[0008]底盤上方固定設置有機架,機架上通過轉軸設置有轉盤,轉盤上設置有轉盤聯動鏈輪,鏈條掛接在轉盤聯動鏈輪上;
[0009]轉盤的圓周上設置有一鉸軸,曲柄一端與鉸軸鉸接,曲柄另一端與活塞連桿尾端鉸接,活塞連桿設置在氣缸內,活塞連桿桿身和氣缸內壁之間設置有直線軸承,活塞連桿頂端設置有活塞,活塞設置在氣缸內腔,氣缸缸頭上設置有單向進氣閥和單向排氣閥;
[0010]底盤后部設置有支撐座,支撐座上設置有一級空氣過濾器,一級空氣過濾器連接二級空氣過濾器,二級空氣過濾器連接空氣精濾器,空氣精濾器末端連接到氣缸缸頭的單向進氣閥上;
[0011]氣缸缸頭上的單向排氣閥連接壓氣管,壓氣管末端連通到消毒緩沖罐的罐頂內,
[0012]底盤前部設置有消毒液儲存罐,消毒液儲存罐連接輸液管,輸液管上設置有手動泵和單向排液閥,輸液管的末端連通到消毒緩沖罐內腔,輸液管管壁和消毒緩沖罐罐頂密封連接;
[0013]消毒緩沖罐內設置有排液管,排液管由消毒緩沖罐罐底經消毒緩沖罐罐壁連通至罐外的分液管,分液管的末端設置有噴霧器;噴霧器分布設置在U型架上,U型架的兩個側架分別設置于底盤左右兩側,U型架的底架設置于底盤下方,U型架自下而上半包圍底盤并與底盤固定連接。
[0014]底盤底面前部設置有兩只行走輪,后部設置有兩只萬向輪。
[0015]消毒緩沖罐的罐體上設置有液位計。
[0016]消毒緩沖罐罐頂設置有安全閥。
[0017]氣缸固定設置在機架上。
[0018]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所產生的有益效果是:
[0019]該預防醫學衛生消毒車利用行走輪的轉動來提供動力,帶動氣缸運作,形成壓縮空氣,使壓縮空氣給于消毒緩沖罐氣體壓力,將消毒液分布分散的噴灑在該預防醫學衛生消毒車行走的區域,其覆蓋行走區域和行走區域兩側,覆蓋面大,且無需電力,僅需推行即可實現消毒液的噴灑,有效消毒行走區域。
[0020]安全閥的設置可以確保安全,高壓時泄氣,以免出現危險的情況。
[0021]液位計能良好的觀察消毒緩沖罐內的液面,需要時可以及時補充,且有了消毒緩沖罐的設置可以避免整個消毒液儲存罐內的液體受到污染。
[0022]其空氣過濾器的設置也能很好的保證消毒液的有效成分,避免空氣雜質污染消毒液藥性。
[0023]該預防醫學衛生消毒車設計合理、結構簡單、安全可靠、使用方便、易于維護,具有很好的推廣使用價值。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4]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25]附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U型架的結構示意圖。
[0026]附圖中的標記分別表示:
[0027]1、底盤,2、行走輪,3、萬向輪,
[0028]4、行走輪鏈輪,5、鏈條,
[0029]6、機架,7、轉軸,8、轉盤,9、轉盤聯動鏈輪,
[0030]10、鉸軸,11、曲柄,12、活塞連桿,13、直線軸承,14、活塞,15、單向進氣閥,16、單向排氣閥,
[0031]17、支撐座,18、一級空氣過濾器,19、二級空氣過濾器,20、空氣精濾器,
[0032]21、壓氣管,22、消毒緩沖罐,23、消毒液儲存罐,24、輸液管,25、手動泵,26、單向排液閥,
[0033]27、排液管,28、分液管,29、噴霧器,30、U型架,
[0034]31、液位計,32、安全閥,33、氣缸,34、推手。
【具體實施方式】
[0035]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預防醫學衛生消毒車作以下詳細說明。
[0036]如附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預防醫學衛生消毒車,其結構包括底盤I和消毒液儲存罐23,
[0037]底盤I底面設置有行走輪2,行走輪2上設置有行走輪鏈輪4,行走輪鏈輪4上掛接有一鏈條5 ;
[0038]底盤I上方固定設置有機架6,機架6上通過轉軸7設置有轉盤8,轉盤8上設置有轉盤聯動鏈輪9,鏈條5掛接在轉盤聯動鏈輪9上;
[0039]轉盤8的圓周上設置有一鉸軸10,曲柄11 一端與鉸軸10鉸接,曲柄11另一端與活塞連桿12尾端鉸接,活塞連桿12設置在氣缸33內,活塞連桿12桿身和氣缸33內壁之間設置有直線軸承13,活塞連桿12頂端設置有活塞14,活塞14設置在氣缸內腔,氣缸缸頭上設置有單向進氣閥15和單向排氣閥16 ;
[0040]底盤I后部設置有支撐座17,支撐座17上設置有一級空氣過濾器18,一級空氣過濾器18連接二級空氣過濾器19,二級空氣過濾器19連接空氣精濾器20,空氣精濾器20末端連接到氣缸缸頭的單向進氣閥15上;
[0041]氣缸缸頭上的單向排氣閥16連接壓氣管21,壓氣管21末端連通到消毒緩沖罐22的罐頂內,
[0042]底盤前部設置有消毒液儲存罐23,消毒液儲存罐23連接輸液管24,輸液管24上設置有手動泵25和單向排液閥26,輸液管24的末端連通到消毒緩沖罐22內腔,輸液管24管壁和消毒緩沖罐22罐頂密封連接;
[0043]消毒緩沖罐22內設置有排液管27,排液管27由消毒緩沖罐罐底經消毒緩沖罐罐壁連通至罐外的分液管28,分液管28的末端設置有噴霧器29 ;噴霧器29分布設置在U型架30上,U型架30的兩個側架分別設置于底盤左右兩側,U型架的底架設置于底盤I下方,U型架30自下而上半包圍底盤并與底盤固定連接。
[0044]底盤I底面前部設置有兩只行走輪2,后部設置有兩只萬向輪3。
[0045]消毒緩沖罐22的罐體上設置有液位計31。
[0046]消毒緩沖罐22罐頂設置有安全閥32。
[0047]氣缸33固定設置在機架6上。
[0048]底盤后端連接有推手34。
【權利要求】
1.預防醫學衛生消毒車,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盤和消毒液儲存罐, 底盤底面設置有行走輪,行走輪上設置有行走輪鏈輪,行走輪鏈輪上掛接有一鏈條; 底盤上方固定設置有機架,機架上通過轉軸設置有轉盤,轉盤上設置有轉盤聯動鏈輪,鏈條掛接在轉盤聯動鏈輪上; 轉盤的圓周上設置有一鉸軸,曲柄一端與鉸軸鉸接,曲柄另一端與活塞連桿尾端鉸接,活塞連桿設置在氣缸內,活塞連桿桿身和氣缸內壁之間設置有直線軸承,活塞連桿頂端設置有活塞,活塞設置在氣缸內腔,氣缸缸頭上設置有單向進氣閥和單向排氣閥; 底盤后部設置有支撐座,支撐座上設置有一級空氣過濾器,一級空氣過濾器連接二級空氣過濾器,二級空氣過濾器連接空氣精濾器,空氣精濾器末端連接到氣缸缸頭的單向進氣閥上; 氣缸缸頭上的單向排氣閥連接壓氣管,壓氣管末端連通到消毒緩沖罐的罐頂內, 底盤前部設置有消毒液儲存罐,消毒液儲存罐連接輸液管,輸液管上設置有手動泵和單向排液閥,輸液管的末端連通到消毒緩沖罐內腔,輸液管管壁和消毒緩沖罐罐頂密封連接; 消毒緩沖罐內設置有排液管,排液管由消毒緩沖罐罐底經消毒緩沖罐罐壁連通至罐外的分液管,分液管的末端設置有噴霧器;噴霧器分布設置在U型架上,U型架的兩個側架分別設置于底盤左右兩側,U型架的底架設置于底盤下方,U型架自下而上半包圍底盤并與底盤固定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預防醫學衛生消毒車,其特征在于底盤底面前部設置有兩只行走輪,后部設置有兩只萬向輪。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預防醫學衛生消毒車,其特征在于消毒緩沖罐的罐體上設置有液位計。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預防醫學衛生消毒車,其特征在于消毒緩沖罐罐頂設置有安全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預防醫學衛生消毒車,其特征在于氣缸固定設置在機架上。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預防醫學衛生消毒車,其特征在于底盤后端連接有推手。
【文檔編號】A61L2/22GK204092653SQ201420536827
【公開日】2015年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18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18日
【發明者】李登印 申請人:李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