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能量處置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140343閱讀:1362來源:國知局
能量處置裝置的制造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使用供給到處置部的能量來處置處置對象的能量處置裝置。



背景技術:

專利文獻1公開了如下一種超聲波處置器具(能量處置器具):由包括壓電元件等的超聲波換能器產生的超聲波振動通過波導管而傳遞到處置部,并使用作為傳遞到處置部的能量的超聲波振動來處置處置對象。在該超聲波處置器具中,在被手術操作者保持的保持單元安裝有作為電源的電池。另外,超聲波處置器具設置有被源于電池的電源電力(電池電力)驅動的能量生成部。該能量生成部由驅動電路、放大電路等形成,通過被驅動,生成作為能量的振動產生電力。通過向超聲波換能器供給振動產生電力,來由超聲波換能器產生超聲波振動。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96045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在使用能量的處置中,存在向處置部同時供給第一能量(例如高頻電力)和第二能量(例如超聲波振動)這種多個能量的情況。在該情況下,需要從電池同時供給對生成第一能量(例如高頻電力)的第一能量生成部進行驅動的電力和對生成第二能量(例如振動產生電力)的第二能量生成部進行驅動的電力。因此,需要使從作為電源的電池輸出的電源電力增大,但是由于電源電力增大而導致電池大型化和重量化。另外,從處置中的操作性的觀點出發,要求安裝于被手術操作者保持的保持單元的電池小型化和輕量化,電池的電源電力(電容量)的上限也受到限制。

本發明是著眼于上述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不使從電源輸出的電源電力增大就能夠同時使用多個能量來適當地進行處置的能量處置裝置。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某個方式的能量處置裝置具備:電源,其被規定了作為每單位時間內輸出的電源電力的最大值的最大電源電力;第一能量生成部,其被供給源于所述電源電力的第一驅動電力,通過被所述第一驅動電力驅動來生成第一能量;第二能量生成部,其被供給源于所述電源電力的第二驅動電力,通過被所述第二驅動電力驅動來生成與所述第一能量不同的第二能量;處置部,其能夠同時使用所述第一能量和所述第二能量來進行處置;電力檢測部,其隨時間經過檢測所述第一驅動電力和所述第二驅動電力;以及控制部,其通過基于所述電力檢測部中的檢測結果控制所述第一能量生成部和所述第二能量生成部,來將每所述單位時間內供給的所述第一驅動電力與所述第二驅動電力的總和隨時間經過連續保持為所述電源的所述最大電源電力以下。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不使從電源輸出的電源電力增大就能夠同時使用多個能量來適當地進行處置的能量處置裝置。

附圖說明

圖1是概要地示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能量處置器具的外觀的立體圖。

圖2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能量處置器具的結構的概要圖。

圖3是示出向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處置部供給處置中使用的能量的狀態下的能量處置器具中的處理的流程圖。

圖4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在第一能量模式下進行控制的狀態下的、針對高頻電流的阻抗與第一驅動電力之間的關系的概要圖。

圖5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在第一能量模式下進行控制的狀態下的、第一驅動電力和第二驅動電力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的概要圖。

圖6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在第二能量模式下進行控制的狀態下的、第一驅動電力和第二驅動電力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的概要圖。

圖7是示出向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所涉及的處置部供給處置中使用的能量的狀態下的能量處置器具中的處理的流程圖。

圖8是示出向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所涉及的處置部供給能量的狀態下的第一驅動電力和第二驅動電力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的概要圖。

圖9是示出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能量處置器具的結構的概要圖。

圖10是示出向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處置部供給處置中使用的能量的狀態下的能量處置器具中的處理的流程圖。

圖11是示出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在第一能量模式下進行控制的狀態下的、第一驅動電力和第二驅動電力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的概要圖。

圖12是示出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在第二能量模式下進行控制的狀態下的、第一驅動電力和第二驅動電力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的概要圖。

圖13是示出向第二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所涉及的處置部供給能量的狀態下的第一驅動電力和第二驅動電力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的概要圖。

圖14是示出向第二實施方式的第二變形例所涉及的處置部供給處置中使用的能量的狀態下的能量處置器具中的處理的流程圖。

圖15是示出向第二實施方式的第二變形例所涉及的處置部供給能量的狀態下的第一驅動電力和第二驅動電力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的概要圖。

圖16是示出向第二實施方式的第二變形例所涉及的處置部供給能量的狀態下的、針對高頻電流的阻抗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的概要圖。

圖17是示出向第二實施方式的第二變形例所涉及的處置部供給能量的狀態下的發熱體的溫度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的概要圖。

圖18是示出向第二實施方式的第三變形例所涉及的處置部供給處置中使用的能量的狀態下的能量處置器具中的處理的流程圖。

圖19是示出向第二實施方式的第三變形例所涉及的處置部供給能量的狀態下的第一驅動電力和第二驅動電力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的概要圖。

圖20是示出向第二實施方式的第四變形例所涉及的處置部供給處置中使用的能量的狀態下的能量處置器具中的處理的流程圖。

圖21是示出向第二實施方式的第四變形例所涉及的處置部供給能量的狀態下的第一驅動電力和第二驅動電力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的概要圖。

具體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6來說明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

圖1是示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能量處置器具(能量處置裝置)1的外觀的圖,圖2是示出包含能量處置器具1的內部的結構的圖。如圖1所示,能量處置器具1具有長邊軸C。與長邊軸C平行的長邊方向的一側是前端側(圖1的箭頭C1側),與前端側相反的一側是基端側(圖1的箭頭C2側)。在本實施方式中,能量處置器具1同時使用作為第一能量的高頻電力P1和作為與第一能量不同的第二能量的超聲波振動(振動產生電力P2)來對生物體組織等處置對象進行處置。

如圖1和圖2所示,能量處置器具1具備能夠由手術操作者保持的保持單元2。保持單元2具備手柄組件3以及振子組件5。手柄組件3具備沿著長邊軸C延伸設置的外殼主體部(手柄主體部)6、朝向與長邊軸C交叉的方向從外殼主體部6延伸設置的固定手柄7以及以能夠相對于固定手柄7開閉的狀態安裝于外殼主體部6的可動手柄8。另外,振子組件5具備形成外殼的振子外殼11。振子外殼11從基端側與外殼主體部6連結,由此振子組件5與手柄組件3連結,形成保持單元2。此外,在保持單元2中,即可以是振子組件5能夠從手柄組件3卸下,也可以是振子組件5不能夠從手柄組件3卸下。

另外,手柄組件3具備從外殼主體部6的前端側與外殼主體部6連結的作為旋轉操作輸入部的旋轉操作旋鈕12。旋轉操作旋鈕12能夠以長邊軸C為中心相對于外殼主體部6旋轉。另外,在外殼主體部6安裝有作為能量操作輸入部的能量操作按鈕13以及被輸入能量模式的切換操作的作為模式切換部的模式切換桿15。

能量處置器具1具備沿著長邊軸C延伸設置的外鞘16、貫穿外鞘16的探頭17以及安裝于外鞘16的前端部的鉗部件18。外鞘16從手柄組件3的前端側與手柄組件3連結。而且,在外殼主體部6的內部(手柄組件3的內部),外鞘16與振子外殼11連結。探頭17從外殼主體部6的內部通過外鞘16的內部而朝向前端側延伸設置。探頭17的中心軸為長邊軸C。探頭17設置有從外鞘16的前端朝向前端側突出的探頭前端部21。鉗部件18能夠相對于外鞘16轉動。通過使可動手柄8相對于固定手柄7打開或關閉,鉗部件18轉動,從而鉗部件18相對于探頭前端部21進行打開動作或關閉動作。另外,外鞘16、探頭17以及鉗部件18能夠與旋轉操作旋鈕12一體地以長邊軸C為中心相對于外殼主體部6旋轉。由探頭17的探頭前端部21和鉗部件18形成使用能量(在本實施方式中是高頻電力P1和超聲波振動)來處置生物體組織等處置對象的處置部(末端執行器)10。在本實施方式中,將處置對象把持在鉗部件18與探頭前端部(探頭處置部)21之間來進行處置。

在外殼主體部6的內部(手柄組件3的內部),探頭17的基端側連接有變幅構件22。變幅構件22安裝(被支承)于振子外殼11。在變幅構件22安裝有作為振動產生部的超聲波振子23。超聲波振子23設置于振子外殼11的內部(保持單元2的內部),具備(在本實施方式中是4個)壓電元件25。另外,在處置部10中,在鉗部件18設置有由導電材料形成的鉗部件側電極部(電極部)27,在探頭前端部21設置有由導電材料形成的探頭側電極部(電極部)28。

如圖2所示,在保持單元2的內部設置有作為電源的電池31。電池31輸出作為直流電力的電源電力(電池電力)W0。在本實施方式中,電池31以可卸下的方式安裝于保持單元2。在被安裝于保持單元2的狀態下,電池31既可以配置在固定手柄7的內部,也可以配置在振子外殼11的內部。電池31在制造時被規定了作為每單位時間內輸出的電源電力W0的最大值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因而,在電池31中,在每單位時間內不會以大于最大電源電力W0max的電力值輸出電源電力W0。

另外,保持單元2的內部設置有控制部32。控制部32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或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專用集成電路)以及存儲器等存儲部形成。控制部32具備電源監視部33、最大電力更新部35、優先能量設定部36以及剩余電力計算部37。電源監視部33、最大電力更新部35、優先能量設定部36以及剩余電力計算部37例如由設置于CPU或ASIC中的電子電路形成。由電源監視部33隨時間經過監視電池31,由控制部32獲取與監視結果有關的信息。通過監視電池31,適當地檢測因經時劣化、溫度變化等引起的電池31的特性變化。由此,還適當地檢測因電池31的特性變化而引起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的變化。制造時等規定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例如存儲于存儲部等中。當檢測出最大電源電力W0max的變化時,由最大電力更新部35更新存儲部等中存儲的被規定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存儲更新后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

另外,保持單元2的內部設置有第一能量生成部41和第二能量生成部51。第一能量生成部41和第二能量生成部51各自經由總線等接口而與電池31電連接,例如由包含放大電路的驅動電路形成。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驅動狀態和第二能量生成部51的驅動狀態被控制部32控制,并且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驅動狀態和第二能量生成部51的驅動狀態被反饋給控制部32。

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供給源于從電池31輸出的電源電力W0的第一驅動電力W1。第一能量生成部41被第一驅動電力W1驅動,生成作為第一能量的高頻電力P1。第一驅動電力W1的電力值(大小)與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驅動狀態對應地變化。另外,保持單元2的內部設置有第一電力檢測部(電力檢測部)42,該第一電力檢測部(電力檢測部)42隨時間經過檢測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第一電力檢測部42例如由檢測電路形成,第一電力檢測部42中的檢測結果經由總線等接口而傳遞到控制部32。

由第一能量生成部41生成的高頻電力P1被供給到設置于處置部10的鉗部件側電極部27和探頭側電極部28。通過被供給高頻電力P1,鉗部件側電極部27和探頭側電極部28作為高頻電力P1的電極發揮功能,在鉗部件側電極部27與探頭側電極部28之間產生高頻電壓(電位差)V1。在該狀態下,通過將處置對象把持在鉗部件18與探頭前端部21之間,高頻電流I1通過處置對象而在鉗部件側電極部27與探頭側電極部28之間(即電極部27、28之間)流過。如上述那樣,在處置部10中,使用被作為第一能量供給的高頻電力P1來進行處置。保持單元2的內部設置有阻抗檢測部43,該阻抗檢測部43隨時間經過檢測針對高頻電流I1的阻抗Z1(即,處置對象的阻抗)。阻抗檢測部43例如由檢測電路形成,阻抗(高頻阻抗)Z1的檢測結果經由總線等接口而傳遞到控制部32。此外,作為第一能量的高頻電力P1的電力值與第一驅動電力W1的電力值對應地變化,在第一驅動電力W1隨時間經過固定的情況下,高頻電力P1也隨時間經過固定。另外,隨著第一驅動電力W1增大,高頻電力P1也增大。

向第二能量生成部51供給源于從電池31輸出的電源電力W0的第二驅動電力W2。第二能量生成部51被第二驅動電力W2驅動,生成作為與第一能量不同的第二能量的振動產生電力P2。第二驅動電力W2的電力值(大小)與第二能量生成部51的驅動狀態對應地變化。另外,保持單元2的內部設置有第二電力檢測部(電力檢測部)52,該第二電力檢測部(電力檢測部)52隨時間經過檢測向第二能量生成部51供給的第二驅動電力W2。第二電力檢測部52例如由檢測電路形成,第二電力檢測部52中的檢測結果經由總線等接口而傳遞到控制部32。

由第二能量生成部51生成的振動產生電力P2被供給到設置于振子外殼11的內部的超聲波振子(振動產生部)23。通過向超聲波振子23供給振動產生電力P2,各個壓電元件25流過作為交流電流的振動產生電流I2,并且在各個壓電元件25中振動產生電流I2被轉換為超聲波振動。由此,由超聲波振子23產生超聲波振動。產生的超聲波振動通過變幅構件22和探頭17朝向前端側傳遞到探頭前端部21。而且,處置部10使用被作為第二能量供給的超聲波振動來進行處置。保持單元2的內部設置有電流檢測部53,該電流檢測部53隨時間經過檢測振動產生電流I2。電流檢測部53例如由檢測電路形成,振動產生電流I2(例如交流電流的有效值)的檢測結果經由總線等接口而傳遞到控制部32。此外,作為第二能量的振動產生電力P2的電力值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電力值對應地變化,在第二驅動電力W2隨時間經過固定的情況下,振動產生電力P2也隨時間經過固定。另外,隨著第二驅動電力W2增大,振動產生電力P2也增大。

另外,保持單元2的內部(外殼主體部6的內部)設置有操作輸入檢測部45,該操作輸入檢測部45檢測通過能量操作按鈕13進行的能量操作的輸入。操作輸入檢測部45例如是開閉狀態與有無能量操作的輸入對應地變化的開關。通過操作輸入檢測部45檢測能量操作的輸入,表示能量操作的輸入的操作信號通過信號路徑等而傳遞到控制部32。通過被傳遞操作信號,控制部32將第一能量生成部41和第二能量生成部51控制為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且向第二能量生成部51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的狀態。由此,在由第一能量生成部41生成高頻電力(第一能量)P1的同時,由第二能量生成部51生成振動產生電力(第二能量)P2。而且,在向處置部10供給高頻電力(第一能量)P1的同時供給超聲波振動(第二能量)。

另外,保持單元2的內部設置有能量模式檢測部46,該能量模式檢測部46檢測基于模式切換桿15的切換操作而切換的能量模式。能量模式檢測部46例如是檢測模式切換桿15的位置的傳感器,能量模式檢測部46中的檢測結果經由總線等接口而傳遞到控制部32。能量模式在第一能量模式與第二能量模式之間切換。控制部32的優先能量設定部36基于能量模式檢測部46的檢測結果,來在第一能量(高頻電力P1)和第二能量(振動產生電力P2和超聲波振動)中設定在處置部10的處置中優先級高的一方。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第一能量模式下高頻電力P1被設定為優先級高的優先能量,在第二能量模式下振動產生電力P2和超聲波振動被設定為優先級高的優先能量。

另外,將向生成優先能量的能量生成部(41或51)供給的驅動電力(W1或W2)設為優先驅動電力。在第一能量模式下,向生成作為優先能量的高頻電力P1的第一能量生成部41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為優先驅動電力。在第二能量模式下,向生成作為優先能量的振動產生電力P2的第二能量生成部51供給的第二驅動電力W2為優先驅動電力。在同時進行第一驅動電力W1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供給和第二驅動電力W2向第二能量生成部51的供給的狀態下,控制部32的剩余電力計算部37隨時間經過計算剩余電力(Q1或Q2),該剩余電力(Q1或Q2)是從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減去優先驅動電力(W1或W2)所得到的差值。在第一能量模式下,隨時間經過計算從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減去作為優先驅動電力的第一驅動電力W1所得到的第一剩余電力Q1。在第二能量模式下,隨時間經過計算從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減去作為優先驅動電力的第二驅動電力W2所得到的第二剩余電力Q2。控制部32基于隨時間經過計算出的剩余電力(Q1或Q2),來控制第一能量生成部41和第二能量生成部51。

接著,對能量處置器具1的作用和効果進行說明。在使用能量處置器具1來對生物體組織等處置對象進行處置時,手術操作者保持保持單元2來將外鞘16、探頭17以及鉗部件18插入到體內。然后,將處置對象配置在探頭前端部21與鉗部件18之間,并且使可動手柄8相對于固定手柄7關閉。由此,鉗部件18相對于探頭前端部21關閉,從而處置對象被把持在鉗部件18與探頭前端部21之間。在處置對象被把持的狀態下,利用能量操作按鈕13輸入能量操作。

圖3是示出向處置部10供給處置中使用的能量(第一能量和第二能量)的狀態下的能量處置器具1中的處理的流程圖。如圖3所示,當被輸入了能量操作時,操作輸入檢測部45檢測出能量操作的輸入(步驟S101-“是”)。當檢測出能量操作的輸入時,能量模式檢測部46進行能量模式的檢測(S102)。在檢測出的能量模式為第一能量模式的情況下(步驟S103-“是”),優先能量設定部36將作為第一能量的高頻電力P1設定為在處置部10的處置中優先級高的能量(步驟104)。因此,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成為優先驅動電力。

當高頻電力P1被設定為優先能量時,控制部32通過控制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驅動狀態來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步驟S105)。此時,第一驅動電力W1比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小。通過被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第一能量生成部41生成作為第一能量的高頻電力P1(步驟S106)。然后,高頻電力P1被供給到處置部10的鉗部件側電極部27和探頭側電極部28,從而在鉗部件側電極部27與探頭側電極部28之間產生高頻電壓(電位差)V1。由此,高頻電流I1通過處置對象而在鉗部件側電極部27與探頭側電極部28之間流過。此時,阻抗檢測部43隨時間經過檢測處置對象的阻抗(高頻阻抗)Z1。通過使高頻電流I1流過處置對象而使處置對象改性并且凝固。

在第一驅動電力W1為優先驅動電力的第一能量模式下,控制部32基于阻抗Z1控制第一能量生成部41來調整第一驅動電力W1的電力值。通過調整第一驅動電力W1,來調整與第一驅動電力W1對應地變化的高頻電力P1。此外,高頻電力P1使用高頻電流I1、高頻電壓V1以及阻抗Z1而成為式(1)那樣。

[式1]

P1=I1·V1=I12·Z1=V12/Z1 (1)

圖4是示出控制部32在第一能量模式下進行控制的狀態下的、針對高頻電流I1的阻抗Z1與第一驅動電力W1之間的關系(即第一驅動電力W1的負載特性)的圖。在圖4中,橫軸表示阻抗Z1,縱軸表示第一驅動電力W1。此外,高頻電力P1與第一驅動電力W1對應地變化,因此在將縱軸設為高頻電力P1來代替第一驅動電力W1的情況下,針對阻抗Z1,也示出與圖4同樣的負載特性(變化特性)。在第一能量模式下,控制部32基于阻抗Z1的檢測結果來如圖4所示那樣使第一驅動電力W1相對于阻抗Z1變化。在此,將使高頻電流I1隨時間經過保持固定的第一驅動電力W1的控制設為恒流控制,將使第一驅動電力W1(高頻電力P1)隨時間經過保持固定的第一驅動電力W1的控制設為恒定電力控制,其中,高頻電流I1是通過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而流過處置對象的電流。另外,將使高頻電壓V1隨時間經過保持固定的第一驅動電力W1的控制設為恒壓控制,其中,高頻電壓V1是通過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而施加于鉗部件側電極部27與探頭側電極部28之間的電壓。

控制部32基于阻抗Z1的檢測結果,通過恒流控制、恒定電力控制以及恒壓控制中的某一控制,以使第一驅動電力W1減小的方式調整第一驅動電力W1。例如,在阻抗Z1為接近于0的值的情況下(在圖4中是阻抗Z1為Z1p以下的情況),進行恒流控制。另外,在阻抗Z1大的情況下(在圖4中是阻抗Z1大于Z1q的情況),進行恒壓控制。而且,在阻抗Z大于進行恒流控制的范圍且小于進行恒壓的范圍的情況(在圖4中是阻抗Z1大于Z1p且在Z1q以下的情況)下,進行(在圖4中是以電力值W1p進行的)恒定電力控制。

如圖3所示,當利用第一驅動電力W1生成高頻電力P1時(步驟S106),剩余電力計算部37隨時間經過計算從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減去作為優先驅動電力的第一驅動電力W1所得到的第一剩余電力Q1(步驟S107)。然后,控制部32基于計算出的第一剩余電力Q1控制第二能量生成部51的驅動狀態,來向第二能量生成部51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步驟S108)。通過被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第二能量生成部51生成作為第二能量的振動產生電力P2(步驟S109)。然后,向超聲波振子23供給振動產生電力P2,超聲波振子23產生超聲波振動(步驟S110)。通過向處置部10的探頭前端部21傳遞作為第二能量的超聲波振動,探頭前端部21振動而在探頭前端部21與被把持的處置對象之間產生摩擦熱。利用摩擦熱,在使處置對象凝固的同時切開處置對象。一般地,基于超聲波振動的凝固性能比基于高頻電流的凝固性能低。在向超聲波振子23供給振動產生電力P2的狀態下,向壓電元件25施加振動產生電壓(電位差)V2。然后,在各個壓電元件25流過振動產生電流I2。此時,電流檢測部53隨時間經過檢測振動產生電流I2。

在步驟S108中,以使第二驅動電力W2為計算出的第一剩余電力Q1以下的狀態向第二能量生成部51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即,控制部32在使第二驅動電力W2為第一剩余電力Q1以下的范圍內進行第二驅動電力W2的控制。因而,在第一驅動電力W1為優先驅動電力的第一能量模式下,式(2)成立。

[式2]

W2≤Q1=W0max-W1 (2)

根據式(2)成立,式(3)成立。

[式3]

W1+W2≤W0max (3)

因而,在第一能量模式下,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W1+W2)為電池(電源)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在繼續進行第一能量模式下的處置的情況下(步驟S111-“否”),隨時間經過反復進行步驟S105~S110。

圖5是示出控制部32在第一能量模式下進行控制的狀態下的、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的圖。在圖5中,橫軸表示時間t,將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開始時設為ts,使用te表示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停止時。從ts到te的時間為2秒~5秒左右。另外,在圖5中,縱軸表示驅動電力W(W1、W2)。而且,使用實線表示第一驅動電力W1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使用虛線表示第二驅動電力W2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使用點劃線表示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W1+W2)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

在使用高頻電力P1的處置中,通過高頻電流I1流過處置對象,處置對象改性,并且處置對象的溫度上升。針對高頻電流I1的阻抗(高頻阻抗)Z1由于處置對象的改性和溫度上升而升高。因此,當從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開始時ts起經過一定時間時,阻抗Z1增大到進行使高頻電壓V1隨時間經過保持固定的恒壓控制的范圍。因而,當從供給開始時ts起經過一定時間時,從使第一驅動電力(高頻電力P1)隨時間經過保持固定的恒定電力控制切換為上述的恒壓控制。通過將第一驅動電力W1的控制切換為恒壓控制,第一驅動電力W1如圖5所示那樣隨時間經過減少。

另外,在第一能量模式下,優先供給用于生成作為優先能量的高頻電力P1的第一驅動電力W1。因此,在第一能量模式下,相對于振動產生電力P2優先生成高頻電力P1。因而,在第一能量模式下,由處置部10進行凝固性能比切開性能高的處置。

另外,在第一能量模式下,使第二驅動電力W2在從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減去第一驅動電力W1所得到的第一剩余電力Q1以下的范圍,來向第二能量生成部51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即,在第一能量模式下,控制部32將第二驅動電力W2隨時間經過連續保持為第一剩余電力Q1以下。由于第二驅動電力W2隨時間經過連續被保持為第一剩余電力Q1以下,因此在第一能量模式下,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隨時間經過連續被保持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第一能量模式下,在將第一驅動電力W1的控制切換為恒壓控制之后,與第一驅動電力W1的隨時間經過減少對應地,第二驅動電力W2在第一剩余電力Q1以下的范圍內隨時間經過增加。

在此,將在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的狀態下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的最大值設為第一最大驅動電力W1max。第一最大驅動電力W1max的大小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例如,在第一能量模式下,在時間ta以作為最大值的第一最大驅動電力W1max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但是,在時間ta,第二驅動電力W2的電力值W2a為第一剩余電力Q1的電力值Q1a以下。因此,在第一驅動電力W1變為作為最大值的第一最大驅動電力W1max的時間ta,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也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

如圖3所示,在由能量模式檢測部46檢測出的能量模式為第二能量模式的情況下(步驟S103-“否”),優先能量設定部36將作為第二能量的振動產生電力P2和超聲波振動設定為在處置部10的處置中優先級高的能量(步驟212)。因此,向第二能量生成部51供給的第二驅動電力W2成為優先驅動電力。

當振動產生電力P2(超聲波振動)被設定為優先能量時,控制部32控制第二能量生成部51的驅動狀態來向第二能量生成部51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步驟S113)。此時,第二驅動電力W2比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小。通過被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第二能量生成部51生成作為第二能量的振動產生電力P2(步驟S114)。然后,向超聲波振子23供給振動產生電力P2,超聲波振子23產生超聲波振動(步驟S115)。通過向處置部10的探頭前端部21傳遞作為第二能量的超聲波振動,如在第一能量模式的說明中所述的那樣,利用摩擦熱在使處置對象凝固的同時切開處置對象。

由超聲波振子23產生的超聲波振動的振幅與振動產生電流(交流電流)I2的電流值(有效值)成比例。在超聲波振動為優先能量的第二能量模式下,從處置性能的觀點出發,期望探頭前端部21產生的超聲波振動的振幅隨時間經過保持固定。在本實施方式中,控制部32基于檢測出的振動產生電流I2來控制第二能量生成部51。由此,將第二驅動電力W2的電力值調整為使振動產生電流I2隨時間經過固定的狀態,從而調整與第二驅動電力W2對應地變化的振動產生電力P2。即,在第二驅動電力W2的控制中,進行使振動產生電流I2隨時間經過保持固定的恒流控制。此外,振動產生電流I2使用針對振動產生電流I2的阻抗(聲阻抗)Z2、振動產生電力P2以及振動產生電壓V2而成為式(4)的那樣。

[式4]

I2=V2/Z2=P2/V2 (4)

因此,在使振動產生電流I2隨時間經過保持固定的恒流控制中,需要使振動產生電力P2和振動產生電壓V2隨著阻抗Z2增大而增大。因而,需要使與振動產生電力P2對應地變化的第二驅動電力W2隨著阻抗Z2增大而增大。

當利用第二驅動電力W2產生超聲波振動時(步驟S115),剩余電力計算部37隨時間經過計算從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減去作為優先驅動電力的第二驅動電力W2所得到的第二剩余電力Q2(步驟S116)。然后,控制部32基于計算出的第二剩余電力Q2控制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驅動狀態,來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步驟S117)。通過被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第一能量生成部41生成作為第一能量的高頻電力P1(步驟S118)。然后,向處置部10的鉗部件側電極部27和探頭側電極部28供給高頻電力P1,如在第一能量模式的說明中所述的那樣,使處置對象改性并且凝固。

在步驟S117中,以使第一驅動電力W1為計算出的第二剩余電力Q2以下的狀態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即,控制部32在使第一驅動電力W1為第二剩余電力Q2以下的范圍內進行第一驅動電力W1的控制。因而,在第二驅動電力W2為優先驅動電力的第二能量模式下,式(5)成立。

[式5]

W1≤Q2=W0max-W2 (5)

通過式(5)成立,與第一能量模式同樣,在第二能量模式下式(3)也成立。因而,在第二能量模式下,也使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W1+W2)為電池(電源)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在繼續進行第二能量模式下的處置的情況下(步驟S119-“否”),隨時間經過反復進行步驟S113~S118。

圖6是示出控制部32在第二能量模式下進行控制的狀態下的、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的圖。在圖6中,橫軸表示時間t,將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開始時設為ts,使用te表示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停止時。另外,在圖5中,縱軸表示驅動電力W(W1、W2)。而且,使用實線表示第一驅動電力W1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使用虛線表示第二驅動電力W2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使用點劃線表示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W1+W2)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

在使用超聲波振動(振動產生電力P2)的處置中,處置對象的水分由于通過超聲波振動而產生的摩擦熱而損失,從而處置對象硬化。由于處置對象的硬化,針對超聲波振動的負載變大,針對振動產生電流I2的阻抗(聲阻抗)Z2變大。在第二驅動電力W2的控制中,進行使振動產生電流I2隨時間經過保持固定的恒流控制。因此,當從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開始時ts起經過一定時間時,阻抗Z2變大,振動產生電力P2(振動產生電力V2)增加。由于振動產生電力P2增加,因此如圖5所示那樣與振動產生電力P2對應地變化的第二驅動電力W2隨時間經過增加。

另外,在第二能量模式下,優先供給用于生成作為優先能量的振動產生電力P2的第二驅動電力W2。因此,在第二能量模式下,相對于高頻電力P1優先生成振動產生電力P2(超聲波振動)。因而,在第二能量模式下,由處置部10進行切開性能比凝固性能高的處置。

另外,在第二能量模式下,使第一驅動電力W1在從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減去第二驅動電力W2所得到的第二剩余電力Q2以下的范圍內,來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即,在第二能量模式下,控制部32將第一驅動電力W1隨時間經過連續保持為第二剩余電力Q2以下。由于第一驅動電力W1隨時間經過連續被保持為第二剩余電力Q2以下,因此在第二能量模式下,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隨時間經過連續被保持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第二能量模式下,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隨時間經過的增加對應地,第一驅動電力W1在第二剩余電力Q2以下的范圍內隨時間經過減少。

在此,將在向第二能量生成部51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的狀態下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二驅動電力W2的最大值設為第二最大驅動電力W2max。第二最大驅動電力W2max的大小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例如在第二能量模式下,在時間tb,以作為最大值的第二最大驅動電力W2max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但是,在時間tb,第一驅動電力W1的電力值W1b為第二剩余電力Q2的電力值Q2b以下。因此,在第二驅動電力W2變為作為最大值的第二最大驅動電力W2max的時間tb,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也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小于作為第一驅動電力W1的最大值的第一最大驅動電力W1max與作為第二驅動電力W2的最大值的第二最大驅動電力W2max的和。即,式(6)成立。

[式6]

W1max+W2max≥W0max (6)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樣控制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因此在第一最大驅動電力W1max與第二最大驅動電力W2max的和大于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的情況下,也在第一能量模式和第二能量模式這兩個模式下都將每單位時間內同時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隨時間經過連續保持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由于進行使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始終保持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的控制,因此能夠在能量處置器具1中使用輸出的電源電力(電容量)W0小的電池31。即,能夠減小作為在能量處置器具1中使用的電源的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因而,能夠提供一種不使從電池31輸出的電源電力W0增大就能夠同時使用多個能量(在本實施方式中是高頻電力P1和超聲波振動)來適當地進行處置的能量處置器具1。

另外,通過減小電池31的電源電力W0(最大電源電力W0max),來實現電池31的小型化和輕量化。通過使電池31小型化和輕量化,能夠提高保持保持單元2的手術操作者在處置中的操作性。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第一能量和第二能量中設定在處置中優先級高的優先能量,優先供給用于生成優先能量的優先驅動電力(W1或W2)。因此,在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被保持為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的情況下,也由對應的能量生成部(41或51)適當地生成處置中優先級高的優先能量。因而,在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被保持為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的情況下,也適當地向處置部10供給優先能量,從而能夠確保處置性能。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利用電源監視部33隨時間經過監視電池31,還適當地檢測因電池31的特性變化而引起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的變化。而且,當檢測出最大電源電力W0max的變化時,由最大電力更新部35更新被規定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在更新了被規定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的情況下,控制部32使用更新后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來如上述那樣控制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即,由控制部32將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隨時間經過連續保持為電池31的更新后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因而,在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發生了變化的情況下,也能夠使用變化后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來適當地控制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

(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

接著,對圖7和圖8所示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進行說明。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在本變形例中,不設置優先能量設定部36,不進行優先級高的優先能量的設定。圖7是示出向處置部10供給處置中使用的能量的狀態下的能量處置器具1中的處理的流程圖。圖8是示出向處置部10供給能量的狀態下的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的圖。在圖8中,橫軸表示時間t,縱軸表示驅動電力W(W1、W2)。而且,使用實線表示第一驅動電力W1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使用虛線表示第二驅動電力W2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使用點劃線表示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W1+W2)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

如圖7所示,在本變形例中,當操作輸入檢測部45檢測出能量操作的輸入時(步驟S121-“是”),控制部32通過控制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驅動狀態,來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步驟S122)。通過被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第一能量生成部41生成作為第一能量的高頻電力P1,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利用高頻電流I1使處置對象凝固。此外,在本變形例中也與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能量模式同樣,基于阻抗(高頻阻抗)Z1的檢測結果來將第一驅動電力W1控制為使針對阻抗Z1的第一驅動電力W1的負載特性(變化特性)與圖4所示的負載特性相同的狀態。因而,控制部32基于阻抗Z1的檢測結果,通過恒流控制、恒定電力控制以及恒壓控制中的某一控制,以使第一驅動電力W1減小的方式調整第一驅動電力W1。

另外,即使開始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控制部32也通過控制第二能量生成部51的驅動狀態來維持使第二驅動電力W2向第二能量生成部51的供給停止的狀態(步驟S123)。因而,在處置部10中的處置開始時,控制部32不向第二能量生成部51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而使第一驅動電力W1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供給開始。此時,如圖8所示,以使第一驅動電力W1的電力值與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相同的狀態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但是,由于沒有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因此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隨時間經過連續保持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實際上與最大電源電力W0max相同),上述的式(3)成立。此外,在圖8中,使用ts表示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開始時,使用te表示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停止時。

在不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且只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的狀態下,高頻電流I1流過處置對象,因此當從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開始時ts起經過一定時間時,阻抗(高頻阻抗)Z1增大到進行使高頻電壓V1隨時間經過保持固定的恒壓控制的范圍。即,與阻抗Z1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對應地,由控制部32將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狀態從使第一驅動電力W1隨時間經過保持固定的恒定電力控制切換為恒壓控制。通過切換為恒壓控制,第一驅動電力W1的電力值開始(在本變形例中是從最大電源電力W0max起)減少。在沒有切換為恒壓控制的情況下(步驟S124-“否”),隨時間經過反復進行步驟S122、S123,直到切換為恒壓控制為止(即,直到第一驅動電力W1開始減少為止)。在圖8中,在時間tc,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狀態從恒定電力控制切換為恒壓控制。另外,在本變形例中,恒定電力控制下的第一驅動電力W1的電力值(圖4的W1p)與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相同。

當將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狀態切換為恒壓控制時(步驟S124-“是”),控制部32維持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步驟S125),剩余電力計算部37隨時間經過計算從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減去第一驅動電力W1所得到的剩余電力(第一剩余電力)Q1(步驟S126)。然后,控制部32通過控制第二能量生成部51的驅動狀態來向第二能量生成部51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步驟S127)。在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狀態向恒壓控制切換時(圖8的時間tc)或緊接在切換時之后,開始進行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即,與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狀態向恒壓控制的切換對應地,開始進行第二驅動電力W2向第二能量生成部51的供給。

在步驟S127中,以使第二驅動電力W2為計算出的剩余電力Q1以下的狀態向第二能量生成部51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即,在開始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之后,控制部32在使第二驅動電力W2為剩余電力Q1以下的范圍內進行第二驅動電力W2的控制。例如,在圖8中,在時間td,第二驅動電力W2的電力值W2d為剩余電力Q1的電力值Q1d以下。如上述那樣,在開始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之后,第二驅動電力W2隨時間經過連續保持為從最大電源電力W0max減去第一驅動電力W1所得到的剩余電力Q1以下。因此,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隨時間經過連續保持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在繼續進行使用能量的處置的情況下(步驟S128-“否”),隨時間經過反復進行步驟S125~S127。

如上述那樣,在本變形例中也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在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這兩者的狀態下,也將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隨時間經過連續保持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因此,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能夠在能量處置器具1中使用所輸出的電源電力(電容量)W0小的電池31。

(第二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9至圖12來說明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此外,第二實施方式是對第一實施方式的結構進行如下變形而得到的。此外,對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說明。

圖9是示出本實施方式的能量處置器具1的結構的圖。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第二能量,在處置中使用熱(熱產生電力P′2)來代替超聲波振動(振動產生電力P2)。但是,在本變形例中也將高頻電力P1作為第一能量在處置中使用。在本變形例中,不需要產生超聲波振動,因此不設置振子組件5,只由手柄組件3形成保持單元2。而且,在保持單元2(手柄組件3)中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設置有外殼主體部6、固定手柄7以及可動手柄8。

在本變形例中,軸61從外殼主體部6的前端側與外殼主體部6連結。在軸61的前端部連結有第一鉗部件62和第二鉗部件63。第一鉗部件62和第二鉗部件63能夠相對于彼此開閉。通過使可動手柄8相對于固定手柄7關閉,第一鉗部件62和第二鉗部件63相對于彼此關閉,從而能夠將處置對象把持在第一鉗部件62與第二鉗部件63之間。此外,關于第一鉗部件62和第二鉗部件63,既可以是一方相對于軸61固定且另一方能夠相對于軸61轉動,也可以是兩者都能夠相對于軸61轉動。在本實施方式中,由第一鉗部件62和第二鉗部件63形成使用能量(在本實施方式中是高頻電力P1和熱)來處置生物體組織等處置對象的處置部(末端執行器)10。

在保持單元2的內部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設置有操作輸入檢測部45、能量模式檢測部46以及控制部32。另外,控制部32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具備電源監視部33、最大電力更新部35、優先能量設定部36以及剩余電力計算部37。另外,在保持單元2的內部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設置有第一能量生成部41、第一電力檢測部42以及阻抗檢測部43。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通過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來生成作為第一能量的高頻電力P1。而且,第一電力檢測部42隨時間經過檢測所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

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鉗部件62中設置有第一電極部(電極部)67,第二鉗部件63中設置有第二電極部(電極部)68。生成的高頻電力P1被供給到第一電極部67和第二電極部68,從而在第一電極部67與第二電極部68之間產生高頻電壓(電位差)V1。由此,高頻電流I1流過被把持在第一鉗部件62與第二鉗部件63之間的處置對象,從而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利用高頻電流I1使處置對象凝固。阻抗檢測部43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隨時間經過檢測針對高頻電流I1的阻抗Z1(即,處置對象的阻抗)。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保持單元2的內部設置有第二能量生成部71、第二電力檢測部72以及溫度檢測部73。第二能量生成部71例如由包含放大電路的驅動電路形成,經由總線等接口而與控制部32連接。第二能量生成部71的驅動狀態被控制部32控制,并且第二能量生成部71的驅動狀態被反饋給控制部32。另外,第二電力檢測部72和溫度檢測部73例如由檢測電路形成。

在本實施方式中,向第二能量生成部71供給源于從電池31輸出的電源電力W0的第二驅動電力W2。第二能量生成部71被第二驅動電力W2驅動,生成作為第二能量的熱產生電力P′2。第二驅動電力W2的電力值(大小)與第二能量生成部71的驅動狀態對應地變化。第二電力檢測部72隨時間經過檢測第二驅動電力W2。第二電力檢測部72中的檢測結果經由總線等接口而傳遞到控制部32。此外,作為第二能量的熱產生電力P′2的電力值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電力值對應地變化,在第二驅動電力W2隨時間經過固定的情況下,熱產生電力P′2也隨時間經過固定。另外,隨著第二驅動電力W2增大,熱產生電力P′2也增大。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第一鉗部件62設置有加熱器等發熱體65。通過向發熱體65供給所生成的熱產生電力P′2,發熱體65發熱。而且,產生的熱通過第一鉗部件62而傳遞到被把持在第一鉗部件62與第二鉗部件63之間的處置對象。即,產生的熱傳遞到處置部10。利用熱在使處置對象凝固的同時切開處置對象。一般地,熱與高頻電流相比更容易使處置對象成為高溫,因此基于熱的切開性能比基于高頻電流的切開性能高。此外,發熱體65只要設置在處置部10即可,例如可以設置在第二鉗部件63。溫度檢測部73隨時間經過檢測被供給熱產生電力P′2的發熱體65的溫度T(即、電阻)。溫度檢測部73中的檢測結果經由總線等接口而傳遞到控制部32。

圖10是示出向處置部10供給處置中使用的能量(第一能量和第二能量)的狀態下的能量處置器具1中的處理的流程圖。圖11是示出控制部32在第一能量模式下進行控制的狀態下的、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的圖,圖12是示出控制部32在第二能量模式下進行控制的狀態下的、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的圖。在圖11和圖12中,橫軸表示時間t,將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開始時設為ts,使用te表示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停止時。從ts到te的時間為2秒~5秒左右。另外,在圖11和圖12中,縱軸表示驅動電力W(W1、W2)。而且,使用實線表示第一驅動電力W1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使用虛線表示第二驅動電力W2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使用點劃線表示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W1+W2)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

如圖10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也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當操作輸入檢測部45檢測出能量操作的輸入時(步驟S101-“是”),能量模式檢測部46進行能量模式的檢測(步驟S102)。在檢測出的能量模式為第一能量模式的情況下(步驟S103-“是”),優先能量設定部36將作為第一能量的高頻電力P1設定為在處置部10的處置中優先級高的能量(步驟104)。因此,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成為優先驅動電力。

在第一能量模式下,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控制部32通過控制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驅動狀態來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步驟S105)。此時,第一驅動電力W1比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小。通過被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第一能量生成部41生成作為第一能量的高頻電力P1(步驟S106)。然后,向處置部10的第一電極部67和第二電極部68供給高頻電力P1,如在第一實施方式中所述的那樣利用高頻電流I1處置處置對象。在本實施方式中也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在第一能量模式下,基于阻抗檢測部43的阻抗(高頻阻抗)Z1的檢測結果,將第一驅動電力W1控制為使針對阻抗Z1的第一驅動電力W1的負載特性(變化特性)與圖4所示的負載特性相同的狀態。因而,控制部32基于阻抗Z1的檢測結果,通過恒流控制、恒定電力控制以及恒壓控制中的某一控制,以使第一驅動電力W1減小的方式調整第一驅動電力W1。

如圖10所示,當利用第一驅動電力W1生成高頻電力P1時(步驟S106),與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能量模式同樣地,剩余電力計算部37隨時間經過計算從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減去作為優先驅動電力的第一驅動電力W1所得到的第一剩余電力Q1(步驟S107)。然后,控制部32基于計算出的第一剩余電力Q1控制第二能量生成部71的驅動狀態,來向第二能量生成部71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步驟S108)。通過被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第二能量生成部71生成作為第二能量的熱產生電力P′2(步驟S131)。然后,向發熱體65供給熱產生電力P′2,從而發熱體65產生熱(步驟S132)。通過將熱作為第二能量傳遞到處置部10的第一鉗部件62,來利用熱在使處置對象凝固的同時切開處置對象。此時,溫度檢測部73隨時間經過檢測發熱體65的溫度T。

在本實施方式中也同樣,在步驟S108中,以使第二驅動電力W2為計算出的第一剩余電力Q1以下的狀態向第二能量生成部71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即,在本實施方式中也同樣,在第一驅動電力W1為優先驅動電力的第一能量模式下,式(2)成立,并且式(3)成立。因而,在第一能量模式下,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W1+W2)為電池(電源)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在繼續進行第一能量模式下的處置的情況下(步驟S111-“否”),隨時間經過反復進行步驟S105~S108、S131、S132。

在本實施方式中也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當從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開始時ts起經過一定時間時,阻抗Z1增大到進行使高頻電壓V1隨時間經過保持固定的恒壓控制的范圍。因而,如圖11所示,在第一能量模式下,當從供給開始時ts起經過一定時間時,從使第一驅動電力(高頻電力P1)隨時間經過保持固定的恒定電力控制切換為上述的恒壓控制。通過將第一驅動電力W1的控制切換為恒壓控制,第一驅動電力W1隨時間經過減少。

另外,在第一能量模式下,優先供給用于生成作為優先能量的高頻電力P1的第一驅動電力W1。因此,在第一能量模式下,相對于熱產生電力P′2優先生成高頻電力P1。因而,在第一能量模式下,由處置部10進行凝固性能比切開性能高的處置。

另外,在第一能量模式下,使第二驅動電力W2在從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減去第一驅動電力W1所得到的第一剩余電力Q1以下的范圍內,來向第二能量生成部71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由于第二驅動電力W2隨時間經過連續保持為第一剩余電力Q1以下,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也同樣,在第一能量模式下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隨時間經過連續保持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

在本實施方式的第一能量模式下,例如在時間tf,以作為最大值的第一最大驅動電力W1max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但是,在時間tf,第二驅動電力W2的電力值W2f為第一剩余電力Q1的電力值Q1f以下。因此,在第一驅動電力W1變為作為最大值的第一最大驅動電力W1max的時間tf,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也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

如圖10所示,在檢測出的能量模式為第二能量模式的情況下(步驟S103-“否”),優先能量設定部36將作為第二能量的熱產生電力P′2和熱設定為在處置部10的處置中優先級高的能量(步驟S133)。因此,向第二能量生成部71供給的第二驅動電力W2成為優先驅動電力。

在第二能量模式下,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控制部32通過控制第二能量生成部71的驅動狀態來向第二能量生成部71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步驟S113)。此時,第二驅動電力W2比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小。通過被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第二能量生成部71生成作為第二能量的熱產生電力P′2(步驟S134)。然后,向發熱體65供給熱產生電力P′2,從而發熱體65產生熱(步驟S135)。通過將熱作為第二能量傳遞到處置部10的第一鉗部件62,來利用熱在使處置對象凝固的同時切開處置對象。

在熱為優先能量的第二能量模式下,控制部32基于檢測出的發熱體65的溫度T來控制第二能量生成部71。在發熱體65的溫度T小于目標溫度(設定溫度)T0的情況下(即為低溫的情況下),第二驅動電力W2(即熱產生電力P′2)增大,例如以大的電力值進行使第二驅動電力W2(熱產生電力P′2)隨時間經過保持固定的恒定電力控制。然后,當發熱體65的溫度T為目標溫度T0以上時,將第二驅動電力W2調整為使發熱體65為目標溫度T0的狀態。即,控制部32進行使發熱體65的溫度T隨時間經過固定保持為目標溫度T0的恒溫控制。在進行使溫度T保持為目標溫度T0的恒溫控制的狀態下,與發熱體65的溫度T小于目標溫度T0的情況相比,向第二能量生成部71供給的第二驅動電力W2減小。此外,目標溫度T0例如被設定為250℃~350℃范圍內的某個溫度。

如圖10所示,當利用第二驅動電力W2產生熱時(步驟S135),剩余電力計算部37隨時間經過計算從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減去作為優先驅動電力的第二驅動電力W2所得到的第二剩余電力Q2(步驟S116)。然后,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控制部32基于計算出的第二剩余電力Q2控制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驅動狀態,來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步驟S117)。通過被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第一能量生成部41生成作為第一能量的高頻電力P1(步驟S118)。然后,向處置部10的第一電極部67和第二電極部68供給高頻電力P1,從而如上述的那樣使處置對象改性并且凝固。

在本實施方式中也同樣,在步驟S117中,以使第一驅動電力W1為計算出的第二剩余電力Q2以下的狀態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即,在本實施方式中也同樣,在第二驅動電力W2為優先驅動電力的第二能量模式下,式(5)成立,并且式(3)成立。因而,在第二能量模式下,也使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W1+W2)為電池(電源)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在繼續進行第二能量模式下的處置的情況下(步驟S119-“否”),隨時間經過反復進行步驟S113、S134、S135、S116~S118。

在第二能量模式下,當從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開始時ts起經過一定時間時,發熱體65的溫度T達到目標溫度T0,第二驅動電力W2的控制切換為上述的恒溫控制。通過將第二驅動電力W2的控制切換為恒溫控制,如圖12所示那樣,第二驅動電力W2隨時間經過減少。

另外,在第二能量模式下,優先供給用于生成作為優先能量的熱產生電力P′2的第二驅動電力W2。因此,在第二能量模式下,相對于高頻電力P1優先生成熱產生電力P′2(熱)。因而,在第二能量模式下,由處置部10進行切開性能比凝固性能高的處置。

另外,在第二能量模式下,使第一驅動電力W1在從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減去第二驅動電力W2所得到的第二剩余電力Q2以下的范圍內,來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由于第一驅動電力W1隨時間經過連續保持為第二剩余電力Q2以下,因此在第二能量模式下,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隨時間經過連續保持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

在本實施方式的第二能量模式下,例如在時間tg,以作為最大值的第二最大驅動電力W2max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但是,在時間tg,第一驅動電力W1的電力值W1g為第二剩余電力Q2的電力值Q2g以下。因此,在第二驅動電力W2變為作為最大值的第二最大驅動電力W2max的時間tg,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也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也使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小于作為第一驅動電力W1的最大值的第一最大驅動電力W1max與作為第二驅動電力W2的最大值的第二最大驅動電力W2max的和,從而上述的式(6)成立。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述的那樣控制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因此即使在第一最大驅動電力W1max與第二最大驅動電力W2max的和大于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的情況下,也在第一能量模式和第二能量模式這兩個模式下都將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隨時間經過連續保持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因此,能夠在能量處置器具1中使用所輸出的電源電力(電容量)W0小的電池31。即,能夠減小作為在能量處置器具1中使用的電源的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V0max。因而,能夠提供一種不使從電池31輸出的電源電力W0增大就能夠同時使用多個能量(在本實施方式中為高頻電力P1和熱)來適當地進行處置的能量處置器具1,起到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作用和効果。

(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

接著,對圖13所示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進行說明。在本變形例中,與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同樣,不設置優先能量設定部36,不進行優先級高的優先能量的設定。圖13是示出向處置部供給能量的狀態下的、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的圖。在圖13中,橫軸表示時間t,縱軸表示驅動電力W(W1、W2)。而且,使用實線表示第一驅動電力W1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使用虛線表示第二驅動電力W2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使用點劃線表示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W1+W2)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

在本變形例中,以與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同樣的方式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即,如果參照圖7來進行說明,則在本變形例中也同樣,當操作輸入檢測部45檢測出能量操作的輸入時(步驟S121-“是”),控制部32通過控制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驅動狀態來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步驟S122)。由此,生成作為第一能量的高頻電力P1,如上述的那樣利用高頻電流I1使處置對象凝固。此外,在本變形例中也基于阻抗(高頻阻抗)Z1的檢測結果來將第一驅動電力W1控制為使針對阻抗Z1的第一驅動電力W1的負載特性與圖4所示的負載特性相同的狀態。因而,控制部32基于阻抗Z1的檢測結果,通過恒流控制、恒定電力控制以及恒壓控制中的某一控制,以使第一驅動電力W1減小的方式調整第一驅動電力W1。

另外,在本變形例中也同樣,即使開始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控制部32也通過控制第二能量生成部71的驅動狀態,來維持使第二驅動電力W2向第二能量生成部71的供給停止的狀態(步驟S123)。因而,在處置部10中的處置開始時,控制部32不向第二能量生成部71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而使第一驅動電力W1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供給開始。此時,如圖13所示,以使第一驅動電力W1的電力值與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相同的狀態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但是,由于沒有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因此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等同樣地,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隨時間經過連續保持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實際上與最大電源電力W0max相同),從而式(3)成立。此外,在圖13中,使用ts表示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開始時,使用te表示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停止時。

通過不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且只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當從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開始時ts起經過一定時間時,阻抗(高頻阻抗)Z1增大到進行使高頻電壓V1隨時間經過保持固定的恒壓控制的范圍。即,與阻抗Z1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對應地,由控制部32將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狀態從使第一驅動電力W1隨時間經過保持固定的恒定電力控制切換為恒壓控制。通過切換為恒壓控制,第一驅動電力W1的電力值開始(在本變形例中是從最大電源電力W0max起)減少。在沒有切換為恒壓控制的情況下(步驟S124-“否”),隨時間經過反復進行步驟S122、S123,直到切換為恒壓控制為止(即,直到第一驅動電力W1開始減少為止)。在圖13中,在時間tn,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狀態從恒定電力控制切換為恒壓控制。另外,在本變形例中,恒定電力控制下的第一驅動電力W1的電力值(圖4的W1p)與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相同。

當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狀態切換為恒壓控制時(步驟S124-“是”),控制部32維持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步驟S125),剩余電力計算部37隨時間經過計算從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減去第一驅動電力W1所得到的剩余電力(第一剩余電力)Q1(步驟S126)。然后,控制部32通過控制第二能量生成部71的驅動狀態來向第二能量生成部71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步驟S127)。在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狀態向恒壓控制切換時(圖13的時間tn)或緊接在切換時之后,開始進行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即,與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狀態向恒壓控制的切換對應地,開始進行第二驅動電力W2向第二能量生成部71的供給。

在步驟S127中,以使第二驅動電力W2為計算出的剩余電力Q1以下的狀態向第二能量生成部71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即,在開始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之后,控制部32在使第二驅動電力W2為剩余電力Q1以下的范圍內進行第二驅動電力W2的控制。因此,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隨時間經過連續保持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此時,當發熱體65的溫度T變為目標溫度T0時,通過使發熱體65隨時間經過固定保持為目標溫度T0的上述的恒溫控制來控制第二驅動電力W2。在繼續進行使用能量的處置的情況下(步驟S128-“否”),隨時間經過反復進行步驟S125~S127。

如上述的那樣,在本變形例中也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等同樣,在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這兩者的狀態下,也將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隨時間經過連續保持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因此,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等同樣,能夠在能量處置器具1中使用所輸出的電源電力(電容量)W0小的電池31。

另外,在處置開始時,首先,只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只供給高頻電力P1。然后,使高頻電流I1流過處置對象,在處置對象由于高頻電流I1而上升到一定溫度的狀態下,由發熱體65產生熱。因此,不使發熱體65中的發熱量增大,即不使第二驅動電力W2(熱產生電力P′2)增大,就能夠在短時間內使處置對象(發熱體65)上升到目標溫度T0。

接著,對圖14至圖17所示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第二變形例進行說明。在本變形例中也不設定優先能量設定部36,不進行優先級高的優先能量的設定。圖14是示出向處置部10供給處置中使用的能量的狀態下的能量處置器具1中的處理的流程圖。圖15是示出向處置部10供給能量的狀態下的、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的圖。在圖15中,橫軸表示時間t,縱軸表示驅動電力W(W1、W2)。而且,使用實線表示第一驅動電力W1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使用虛線表示第二驅動電力W2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使用點劃線表示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W1+W2)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圖16是示出向處置部10供給能量的狀態下的、針對高頻電流I1的阻抗(高頻阻抗)Z1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的圖,圖17是示出向處置部10供給能量的狀態下的發熱體65的溫度T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的圖。在圖16中,橫軸表示時間t,縱軸表示阻抗Z1。在圖17中,橫軸表示時間t,縱軸表示溫度T。

如圖14所示,在本變形例中也與第二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同樣地,當操作輸入檢測部45檢測出能量操作的輸入時(步驟S141-“是”),控制部32通過控制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驅動狀態來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步驟S142)。通過被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第一能量生成部41生成作為第一能量的高頻電力P1,如上述那樣利用高頻電流I1使處置對象凝固。此外,在本變形例中也基于阻抗(高頻阻抗)Z1的檢測結果來將第一驅動電力W1控制為使針對阻抗Z1的第一驅動電力W1的負載特性與圖4所示的負載特性相同的狀態。因而,控制部32基于阻抗Z1的檢測結果,通過恒流控制、恒定電力控制以及恒壓控制中的某一控制,以使第一驅動電力W1減小的方式調整第一驅動電力W1。

另外,即使開始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控制部32也通過控制第二能量生成部71的驅動狀態來維持使第二驅動電力W2向第二能量生成部71的供給停止的狀態(步驟S143)。因而,在處置部10中的處置開始時,控制部32不向第二能量生成部71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而使第一驅動電力W1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供給開始。此時,如圖15所示,以使第一驅動電力W1的電力值與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相同的狀態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但是,由于沒有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因此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等同樣地,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隨時間經過連續保持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實際上與最大電源電力W0max相同)。此外,在圖15至圖17中,使用ts表示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開始時,使用te表示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停止時。

通過不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且只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當從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開始時ts起經過一定時間時,阻抗(高頻阻抗)Z1增大到進行使高頻電壓V1隨時間經過保持固定的恒壓控制的范圍。即,與阻抗Z1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對應地,由控制部32將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狀態從使第一驅動電力W1隨時間經過保持固定的恒定電力控制切換為恒壓控制。通過切換為恒壓控制,第一驅動電力W1的電力值開始(在本變形例中是從最大電源電力W0max起)減少。在第一驅動電力W1沒有開始減少的情況下(步驟S144-“否”),隨時間經過反復進行步驟S142、S143,直到第一驅動電力W1開始減少為止(即,直到切換為恒壓控制為止)。在圖15和圖16中,在時間ti,阻抗Z1大于向恒壓控制切換的閾值Z1th,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狀態從恒定電力控制切換為恒壓控制,由此第一驅動電力W1開始減少。另外,在本變形例中,恒定電力控制下的第一驅動電力W1的電力值(圖4的W1p)與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相同。另外,阻抗Z1的向恒壓控制切換的閾值Z1th大于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開始時ts的阻抗Z1的阻抗值Z1s。

當第一驅動電力W1開始減少時(步驟S144-“是”),控制部32通過控制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驅動狀態來使第一驅動電力W1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供給停止(步驟S145)。然后,控制部32通過控制第二能量生成部71的驅動狀態來向第二能量生成部71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步驟S146)。在第一驅動電力W1開始減少時(圖15的時間ti)或緊接在開始減少時之后,使第一驅動電力W1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供給停止,并且使第二驅動電力W2向第二能量生成部71的供給開始。因而,在開始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之后,與由于針對高頻電流I1的阻抗Z1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而第一驅動電力W1開始減少對應地,使第一驅動電力W1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供給停止,并且使第二驅動電力W2向第二能量生成部71的供給開始。

如圖17所示,在開始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時(緊接在第一驅動電力W1開始減少之后),發熱體65(處置對象)的溫度T與第一驅動電力W1開始減少時的溫度T(在圖17中為溫度Ti)大致相同,比目標溫度T0低。因此,如圖15和圖17所示,在從開始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起的一定時間內,通過恒定電力控制來控制第二驅動電力W2,以第二驅動電力W2的電力值與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相同的狀態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此時,由于沒有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因此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等同樣,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隨時間經過連續保持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實際上與最大電源電力W0max相同)。此外,如圖17所示,由于高頻電流I1流過處置對象而處置對象(發熱體65)的溫度上升,因此第一驅動電力W1的減少開始時ti的溫度T(在圖17中為溫度Ti)比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開始時ts的發熱體的溫度T(在圖17中為溫度Ts)大。

當從開始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起經過一定時間時,發熱體65的溫度T達到目標溫度T0,進行使發熱體65的溫度T隨時間經過固定保持為目標溫度T0的恒溫控制。即,在開始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之后,與發熱體65的溫度T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對應地,由控制部32將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狀態從使第二驅動電力W2隨時間經過保持固定的恒定電力控制切換為恒溫控制。通過切換為恒溫控制,第二驅動電力W2開始(在本變形例中是從最大電源電力W0max起)減少。在第二驅動電力W2沒有切換為恒溫控制的情況下(步驟S147-“否”),隨時間經過反復進行步驟S145、S146,直到第二驅動電力W2切換為恒溫控制為止(即,直到溫度T達到目標溫度T0為止)。在圖15至圖17中,在時間tj,發熱體T的溫度達到目標溫度T0,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狀態從恒定電力控制切換為恒溫控制。

當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狀態切換為恒溫控制時(步驟S147-“是”),控制部32維持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步驟S148),剩余電力計算部37隨時間經過計算從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減去第二驅動電力W2所得到的剩余電力(第二剩余電力)Q2(步驟S149)。然后,控制部32通過控制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驅動狀態來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步驟S150)。在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狀態向恒溫控制切換時(圖15的時間tj)或緊接在切換時之后,開始進行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即,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狀態向恒溫控制切換對應地,再次開始進行第一驅動電力W1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供給。

在步驟S150中,以使第一驅動電力W1為計算出的剩余電力Q2以下的狀態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即,在再次開始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之后,控制部32在使第一驅動電力W1為剩余電力Q2以下的范圍內進行第一驅動電力W1的控制。因此,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隨時間經過連續保持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在繼續進行使用能量的處置的情況下(步驟S151-“否”),隨時間經過反復進行步驟S148~S150。在再次開始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之后,阻抗Z1變高,通過恒壓控制來控制第一驅動電力W1。因此,所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變小。

如上述的那樣,在本變形例中也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等同樣地,在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這兩者的狀態下,也將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隨時間經過連續保持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因此,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等同樣地,能夠在能量處置器具1中使用所輸出的電源電力(電容量)W0小的電池31。

另外,在本變形例中,在處置開始時,首先只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利用高頻電流I1來使處置對象(生物體組織)的溫度上升到某個程度。然后,以最大電源電力W0max只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利用熱來使處置對象上升到目標溫度(T0)。如上述的那樣,通過控制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不使第一驅動電力W1(高頻電力P1)和第二驅動電力W2(熱產生電力P′2)增大,就能夠使處置對象(發熱體65)上升到目標溫度T0。

接著,對圖18和圖19所示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第三變形例進行說明。在本變形例中也不設置優先能量設定部36,不進行優先級高的優先能量的設定。圖18是示出向處置部10供給處置中使用的能量的狀態下的能量處置器具1中的處理的流程圖。圖19是示出向處置部10供給能量的狀態下的、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的圖。在圖19中,橫軸表示時間t,縱軸表示驅動電力W(W1、W2)。而且,使用實線表示第一驅動電力W1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使用虛線表示第二驅動電力W2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使用點劃線表示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W1+W2)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

如圖18所示,在本變形例中,當操作輸入檢測部45檢測出能量操作的輸入時(步驟S161-“是”),控制部32通過控制第二能量生成部71的驅動狀態來向第二能量生成部71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步驟S162)。由此,向發熱體65供給熱產生電力P′2,進行使用由發熱體65產生的熱的上述的處置。此外,在本變形例中,也基于發熱體65的溫度T控制第二驅動電力W2,進行使第二驅動電力W2的電力值隨時間經過保持固定的恒定電力控制,直到溫度T到達目標溫度(設定溫度)T0為止。

另外,在本變形例中,即使開始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控制部32也通過控制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驅動狀態來維持使第一驅動電力W1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供給停止的狀態(步驟S163)。因而,在處置部10中的處置開始時,控制部32不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而使第二驅動電力W2向第二能量生成部71的供給開始。此時,如圖19所示,以使第二驅動電力W2的電力值與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相同的狀態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但是,由于沒有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因此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等同樣地,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隨時間經過連續保持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實際上與最大電源電力W0max相同)。此外,在圖19中,使用ts表示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開始時,使用te表示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停止時。

當以不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且只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的狀態經過一定時間時,發熱體65的溫度T達到目標溫度T0。由此,第二驅動電力W2的控制從恒定電力控制切換為使發熱體65的溫度隨時間經過保持固定的恒溫控制。即,在開始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之后,與溫度T達到了目標溫度T0對應地,由控制部32將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狀態從使第二驅動電力W2隨時間經過保持固定的恒定電力控制切換為恒溫控制。通過切換為恒溫控制,第二驅動電力W2的電力值開始(在本變形例中是從最大電源電力W0max起)減少。在溫度T沒有達到目標溫度T0的情況下(步驟S164-“否”),隨時間經過反復進行步驟S162、S163,直到溫度T達到目標溫度T0為止(即,直到第二驅動電力W2的控制切換為恒溫控制為止)。在圖19中,在時間tk,發熱體65的溫度T達到目標溫度T0,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狀態從恒定電力控制切換為恒溫控制。

當發熱體65的溫度T達到目標溫度T0時(步驟S164-“是”),控制部32維持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步驟S165),剩余電力計算部37隨時間經過計算從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減去第二驅動電力W2所得到的剩余電力(第二剩余電力)Q2(步驟S166)。然后,控制部32通過控制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驅動狀態來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步驟S167)。在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狀態向恒溫控制切換時(圖19的時間tk)或緊接在切換時之后,開始進行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即,與通過發熱體65的溫度T達到了目標溫度T0而第二驅動電力W2開始減少對應地,開始進行第一驅動電力W1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供給。

在步驟S167中,以使第一驅動電力W1為計算出的剩余電力Q2以下的狀態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即,在開始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之后,控制部32在使第一驅動電力W1為剩余電力Q2以下的范圍內進行第一驅動電力W1的控制。因此,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隨時間經過連續保持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此時,控制部32基于阻抗Z1的檢測結果,通過恒流控制、恒定電力控制以及恒壓控制中的某一控制,以使第一驅動電力W1減小的方式調整第一驅動電力W1。但是,在開始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時tk之后,由于來自發熱體65的熱而處置對象的溫度變高且阻抗(高頻阻抗)Z1變高。因此,主要通過恒壓控制來控制第一驅動電力W1,第一驅動電力W1不會增大。在繼續進行使用能量的處置的情況下(步驟S168-“否”),隨時間經過反復進行步驟S165~S167。

如上述的那樣,在本變形例中也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等同樣地,在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這兩者的狀態下,也將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隨時間經過連續保持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因此,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等同樣地,能夠在能量處置器具1中使用所輸出的電源電力(電容量)W0小的電池31。

接著,對圖20和圖21所示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第四變形例進行說明。在本變形例中也不設置優先能量設定部36,不進行優先級高的優先能量的設定。圖20是示出向處置部10供給處置中使用的能量的狀態下的能量處置器具1中的處理的流程圖。圖21是示出向處置部10供給能量的狀態下的、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的圖。在圖21中,橫軸表示時間t,縱軸表示驅動電力W(W1、W2)。而且,使用實線表示第一驅動電力W1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使用虛線表示第二驅動電力W2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使用點劃線表示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W1+W2)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

如圖20所示,在本變形例中也與第二實施方式的第三變形例同樣地,當操作輸入檢測部45檢測出能量操作的輸入時(步驟S171-“是”),控制部32通過控制第二能量生成部71的驅動狀態來向第二能量生成部71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步驟S172)。由此,向發熱體65供給熱產生電力P′2,并進行使用由發熱體65產生的熱的上述的處置。此外,在本變形例中,也基于發熱體65的溫度T來控制第二驅動電力W2,進行使第二驅動電力W2的電力值隨時間經過保持固定的恒定電力控制,直到溫度T達到目標溫度T0為止。

另外,即使開始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控制部32也通過控制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驅動狀態來維持使第一驅動電力W1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供給停止的狀態(步驟S173)。因而,在處置部10中的處置開始時,控制部32不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而使第二驅動電力W2向第二能量生成部71的供給開始。此時,如圖21所示,以使第二驅動電力W2的電力值與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相同的狀態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但是,由于沒有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因此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等同樣地,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隨時間經過連續保持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實際上與最大電源電力W0max相同)。此外,在圖21中,使用ts表示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開始時,使用te表示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停止時。

當以不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且只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的狀態經過一定時間時,發熱體65的溫度T達到目標溫度T0。由此,第二驅動電力W2的控制從恒定電力控制切換為使發熱體65的溫度隨時間經過保持固定的恒溫控制。即,在開始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之后,與溫度T達到了目標溫度T0對應地,由控制部32將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狀態從使第二驅動電力W2隨時間經過保持固定的恒定電力控制切換為恒溫控制。通過切換為恒溫控制,第二驅動電力W2的電力值開始(在本變形例中是從最大電源電力W0max起)減少。在溫度T沒有達到目標溫度T0的情況下(步驟S174-“否”),隨時間經過反復進行步驟S172、S173,直到溫度T達到目標溫度T0為止(即,直到第二驅動電力W2的控制切換為恒溫控制為止)。在圖21中,在時間tl,發熱體65的溫度T達到目標溫度T0,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狀態從恒定電力控制切換為恒溫控制。

當發熱體65的溫度T達到目標溫度T0時(步驟S174-“是”),控制部32通過控制第二能量生成部71的驅動狀態來使第二驅動電力W2向第二能量生成部71的供給停止(步驟S175)。然后,控制部32通過控制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驅動狀態來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步驟S176)。在第二驅動電力W2開始減少時(在圖21中為時間tl)或緊接在開始減少時之后,使第二驅動電力W2向第二能量生成部71的供給停止,并且使第一驅動電力W1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供給開始。因而,在開始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之后,與通過發熱體65的溫度T達到了目標溫度T0而第二驅動電力W2開始減少對應地,使第二驅動電力W2向第二能量生成部71的供給停止,并且使第一驅動電力W1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的供給開始。

在本變形例中也同樣,控制部32基于阻抗Z1的檢測結果,通過恒流控制、恒定電力控制以及恒壓控制中的某一控制,以使第一驅動電力W1減小的方式調整第一驅動電力W1。如圖21所示,在開始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時(緊接在第二驅動電力W2的減少開始時tl之后),在使第一驅動電力W1隨時間經過保持固定的恒定電力控制下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然后,在從開始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起的一定時間內,通過恒定電力控制來控制第一驅動電力W1,以使第一驅動電力W1的電力值與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相同的狀態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此時,由于沒有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因此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等同樣地,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隨時間經過連續保持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實際上與最大電源電力W0max相同)。

當從開始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起經過一定時間時,阻抗(高頻阻抗)Z1增大到進行使高頻電壓V1隨時間經過保持固定的恒壓控制的范圍。即,在開始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之后,與針對高頻電流I1的阻抗Z1的隨時間經過的變化對應地,由控制部32將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狀態從使第一驅動電力W1隨時間經過保持固定的恒定電力控制切換為恒壓控制。通過切換為恒壓控制,第一驅動電力W1的電力值開始(在本變形例中是從最大電源電力W0max起)減少。在第一驅動電力W1沒有開始減少的情況下(步驟S177-“否”),隨時間經過反復進行步驟S175、S176,直到第一驅動電力W1開始減少為止(即,直到切換為恒壓控制為止)。在圖21中,在時間tm,從恒定電力控制切換為恒壓控制,第一驅動電力W1開始減少。

當第一驅動電力W1開始減少時(步驟S177-“是”),控制部32維持第一驅動電力W1的供給(步驟S178),剩余電力計算部37隨時間經過計算從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減去第一驅動電力W1所得到的剩余電力(第一剩余電力)Q1(步驟S179)。然后,控制部32通過控制第二能量生成部71的驅動狀態來向第二能量生成部71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步驟S180)。在第一驅動電力W1開始減少時(圖21的時間tm)或緊接在開始減少時之后,開始進行第二驅動電力W2的供給。即,與第一驅動電力W1開始減少對應地,再次開始進行第二驅動電力W2向第二能量生成部71的供給。

在步驟S180中,以使第二驅動電力W2為計算出的剩余電力Q1以下的狀態向第二能量生成部71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即,在再次開始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之后,控制部32在使第二驅動電力W2為剩余電力Q1以下的范圍內進行第二驅動電力W2的控制。因此,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隨時間經過連續保持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在繼續進行使用能量的處置的情況下(步驟S181-“否”),隨時間經過反復進行步驟S178~S180。在再次開始供給第二驅動電力W2之后,處置對象(發熱體65)的溫度T高,主要通過恒溫控制來控制第二驅動電力W2。因此,所供給的第二驅動電力W2變小。

如上述的那樣,在本變形例中也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等同樣地,在供給第一驅動電力W1和第二驅動電力W2這兩者的狀態下,也將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隨時間經過連續被保持為電池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因此,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等同樣地,能夠在能量處置器具1中使用所輸出的電源電力(電容量)W0小的電池31。

(其它的變形例)

此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等中,將高頻電力P1作為第一能量向處置部10供給,將超聲波振動或熱作為第二能量向處置部10供給,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夠將第一能量和在針對處置的特性上與第一能量不同的第二能量同時供給到處置部(10)即可。

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等中,作為電源,設置了電池31,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保持單元2經由未圖示的線纜(通用線)而與能量生成器等能量源單元(未圖示)連接,能量源單元中設置有電源(31)、生成第一能量的第一能量生成部(41)、以及生成第二能量的第二能量生成部(51或71)。在該情況下,也在制造時規定作為從電源(31)每單位時間內輸出的電源電力(W0)的最大值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

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等中,在處置部(末端執行器)10中,處置對象被把持在兩個把持構件之間(探頭前端部21與鉗部件18之間或第一鉗部件62與第二鉗部件63之間),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處置部(10)形成為掛鉤形狀,將處置對象掛在掛鉤來進行切除處置對象的處置。在該情況下,在以高頻電力(P1)為第一能量向處置部(10)供給的同時,以超聲波振動為第二能量傳遞到處置部(10)。

在上述的實施方式等中,能量處置器具(1)具備:電源(31),其被規定了作為每單位時間內輸出的電源電力(W0)的最大值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第一能量生成部(41),其通過被供給源于從電源(31)輸出的電源電力(W0)的第一驅動電力(W1)來生成第一能量;以及第二能量生成部(51;71),其通過被供給源于從電源(31)輸出的電源電力(W0)的第二驅動電力(W2)來生成第二能量。處置部(10)能夠同時使用第一能量和第二能量來進行處置,電力檢測部(42、52;42、72)隨時間經過檢測向第一能量生成部(41)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以及向第二能量生成部(51;71)供給的第二驅動電力(W2)。控制部(32)基于電力檢測部(42,52;42,72)中的檢測結果來控制第一能量生成部(41)和第二能量生成部(51;71),由此將每單位時間內供給的第一驅動電力(W1)與第二驅動電力(W2)的總和(W1+W2)隨時間經過連續保持為電源(31)的最大電源電力(W0max)以下。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等,但是不言而喻的是,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實施方式等,在不偏離本發明的要旨的范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變形。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朗县| 古蔺县| 沈阳市| 翁源县| 日照市| 扎赉特旗| 德州市| 诸城市| 永善县| 黎川县| 浪卡子县| 孝感市| 定兴县| 金华市| 普宁市| 荥经县| 南木林县| 丰宁| 鹤壁市| 富顺县| 茂名市| 重庆市| 岳普湖县| 上蔡县| 洛宁县| 江门市| 宜丰县| 阿坝县| 福鼎市| 宁国市| 磴口县| 马边| 儋州市| 会昌县| 黄山市| 水富县| 吴江市| 宜兰市| 简阳市| 镇江市| 阿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