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光測量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具備射出用于向被檢體照射的光的送光口的光測量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已知一種具備射出用于向被檢體照射的光的送光口的光測量裝置。這種光測量裝置例如在日本特開2004-255075號公報中被公開。
在上述日本特開2004-255075號公報中公開的光測量裝置具備射出用于向被檢體照射的光的光連接器。該光測量裝置具備內部包括激光二極管的主體部、包括適配器的照射探針、檢測探針、光連接器以及連接器。而且,照射探針構成為向被檢體照射來自主體部的光。另外,檢測探針構成為利用適配器檢測在被檢體內被反射(散射)的光,并將檢測出的信號傳遞到主體部。而且,檢測探針和主體部構成為能夠通過連接器互相進行裝卸,另一方面,照射探針和主體部經由光連接器互相固定地連接。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255075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然而,在上述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光測量裝置中,照射探針和主體部經由光連接器互相固定地連接,因此在使主體部移動(搬運)時,需要使主體部與照射探針一起(不分離地)移動。因此,上述專利文獻1的光測量裝置存在與主體部的移動有關的便利性低這樣的不便。因此,考慮將主體部和照射探針構成為能夠通過光連接器進行裝卸。然而,在該情況下,在將照射探針從主體部分離的狀態下,來自主體部的光經由光連接器向外部射出,光有可能被誤照射到被檢體以外(例如,人眼等)。因此,以往存在以下問題點:難以在提高與裝置主體部的移動有關的便利性的同時抑制光從裝置主體部被誤照射到被檢體以外(例如,人眼等)。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如上所述的問題而完成的,本發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在提高與裝置主體部的移動有關的便利性的同時抑制光從裝置主體部被誤照射到被檢體以外的光測量裝置。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一個方面的光測量裝置具備:裝置主體部,其包括光源和射出用于向被檢體照射的光所需的送光口;光傳送部,其包括光纖且構成為相對于送光口進行裝卸,向配置于被檢體的送光點傳送光;以及遮光部,其設置于裝置主體部,構成為在從送光口卸下了光傳送部的狀態下遮擋從送光口向外部照射的光。
在本發明的一個方面的光測量裝置中,如上所述那樣將光傳送部構成為相對于送光口進行裝卸,由此能夠提高與裝置主體部的移動有關的便利性。另外,設置構成為在從送光口卸下了光傳送部的狀態下遮擋從送光口向外部照射的光的遮光部,由此即使在從送光口卸下了光傳送部的狀態下,也能夠利用遮光部遮擋從送光口向外部照射的光。其結果是,即使在從裝置主體部誤照射了光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光被照射到被檢體以外(例如,人眼等)。根據以上內容,能夠在提高與裝置主體部的移動有關的便利性的同時抑制光從裝置主體部被誤照射到被檢體以外(例如,人眼等)。
在上述一個方面的光測量裝置中,優選的是,光傳送部構成為在遮光部裝置設置于主體部的狀態下相對于送光口進行裝卸,遮光部至少在從送光口卸下了光傳送部的狀態下被配置在來自送光口的光的光軸上的位置。如果像這樣構成,則不僅在從送光口卸下了光傳送部的狀態下,在光傳送部正在相對于送光口進行裝卸時,也能夠利用遮光部遮擋從送光口向外部照射的光。由此,能夠更加可靠地抑制光從裝置主體部被誤照射到被檢體以外(例如,人眼等)。
在該情況下,優選的是,遮光部被設置為在與送光口隔開間隔的位置處從裝置主體部的外部覆蓋送光口,光傳送部構成為在遮光部與裝置主體部之間相對于送光口進行裝卸。如果像這樣構成,則能夠將光傳送部以插入遮光部與裝置主體部之間的方式進行安裝,因此在光傳送部的裝卸時不需要移動遮光部。因此,能夠更加可靠地抑制光從裝置主體部被誤照射到被檢體以外(例如,人眼等)。另外,能夠使遮光部暴露于裝置主體部的外部,因此例如在遮光部發生破損或變形的情況下能夠使用戶迅速地發現破損或變形。
在上述一個方面的光測量裝置中,優選的是,設置有多個送光口,設置有多個光纖,光傳送部包括連接構件,該連接構件收容多個光纖的一端部,通過沿與光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相對于裝置主體部進行裝卸,使多個光纖分別相對于多個送光口一并地進行裝卸。在此,遮光部配置在與光軸交叉的位置,以遮擋來自送光口的光。因此,在構成為使連接構件沿光軸的方向相對于裝置主體部進行裝卸的情況下,需要構成為使遮光部可動或構成為將遮光部分離地配置在距離裝置主體部較遠的位置處。在該情況下,認為光測量裝置的結構復雜化或光測量裝置大型化。因此,如果如本發明那樣構成為將連接構件沿與光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安裝于裝置主體部,則不需要構成為使遮光部可動,且能夠將遮光部配置在距離裝置主體部較近的位置處,因此能夠抑制光測量裝置的結構復雜化或大型化。另外,連接構件使多個光纖相對于多個送光口一并地進行裝卸,因此與使多個光纖分別相對于多個送光口單獨地進行裝卸的情況相比,能夠縮短光纖的裝卸作業時間。由此,還能夠縮短在光纖的裝卸作業中從送光口向外部漏光的時間,由此也能夠抑制光從裝置主體部被誤照射到被檢體以外。另外,連接構件使多個光纖相對于多個送光口一并地進行裝卸,因此能夠抑制用于裝卸光纖的作業復雜化。其結果是,能夠進一步提高與裝置主體部的移動有關的(與搬運時的準備有關的)便利性。
在該情況下,優選的是,連接構件構成為通過沿與光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在遮光部與裝置主體部之間進行滑動移動來使光纖相對于送光口進行裝卸。如果像這樣構成,則用戶僅通過使連接構件在遮光部與裝置主體部之間進行滑動移動就能夠容易地使多個光纖相對于多個送光口一并地進行裝卸。其結果是,能夠容易地進行光傳送部的裝卸,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與裝置主體部的移動有關的(與搬運時的準備有關的)便利性。
在構成為使上述連接構件進行滑動移動來使光纖相對于送光口進行裝卸的光測量裝置中,優選的是,遮光部包括引導部,該引導部沿與連接構件在遮光部與裝置主體部之間進行滑動移動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如果像這樣構成,則能夠通過使連接構件沿引導部移動來容易地使連接構件在進行滑動移動之后配置在遮光部與裝置主體部之間。
在包括上述連接構件的光測量裝置中,優選的是,遮光部具有沿連接構件的外形形狀覆蓋的形狀。如果像這樣構成,則能夠以覆蓋連接構件的方式將遮光部設置在連接構件的附近,因此能夠抑制光測量裝置的結構大型化。另外,能夠抑制在遮光部與連接構件之間形成間隙,因此即使在連接構件相對于光測量裝置進行裝卸等時誤射出光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漏光。
在上述一個方面的光測量裝置中,優選的是,遮光部包括第一面和第二面,該第一面安裝于裝置主體部的沿光軸的方向,該第二面從第一面起沿與光軸垂直的方向延伸,光傳送部構成為在由第一面和第二面形成的空間內相對于送光口進行裝卸。如果這樣構成,則在光傳送部相對于送光口進行裝卸時,第二面能夠在設置于裝置主體部的狀態下遮擋從送光口向外部照射的光,因此能夠容易地抑制光從裝置主體部被誤照射到被檢體以外(例如,人眼等)。
在該情況下,優選的是,遮光部利用多個第一面和第二面形成為以包圍的方式覆蓋送光口的箱形狀。如果這樣構成,則將遮光部構成為利用多個第一面和第二面形而成為箱形狀來以包圍的方式覆蓋送光口,因此例如與遮光部由一個第一面和一個第二面構成的情況相比,能夠更加可靠地抑制光從裝置主體部被誤照射到被檢體以外。
在構成為在裝置主體部中設置有上述遮光部的狀態下光傳送部相對于送光口進行裝卸的光測量裝置中,優選的是,遮光部包括擋板部,該擋板部在遮擋從送光口向外部照射的光的位置和不遮擋從送光口向外部照射的光的位置之間移動。如果這樣構成,則能夠將包括擋板部的遮光部設置于裝置主體部的送光口或裝置主體部的內部,因此與將遮光部設置在裝置主體部的外部的情況相比,能夠抑制光測量裝置的結構大型化。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如上所述那樣能夠在提高與裝置主體部的移動有關的便利性的同時抑制光從裝置主體部被誤照射到被檢體以外。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的整體結構的框圖。
圖2是示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的整體結構的立體圖。
圖3是用于說明圖2中的送光探針部的裝卸的分解立體圖。
圖4是示意性地示出遮光部和送光探針部的局部截面圖。
圖5是示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的遮光部和送光探針部的分解立體圖。
圖6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的示意性的側視圖。
圖7是示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的送光探針部的立體圖。
圖8是示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的遮光部和送光探針部的立體圖。
圖9是用于說明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的遮光部的結構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圖來說明使本發明具體化的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方式)
首先,參照圖1~圖4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100的整體結構進行說明。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光測量裝置的一例,對構成為能夠攜帶搬運的光測量裝置100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100中設置有裝置主體部1、送光探針部2、受光探針部3、支架部4以及控制單元5。另外,送光探針部2和受光探針部3連接于裝置主體部1,送光探針部2和受光探針部3連接于支架部4。而且,支架部4配置于被檢體P(例如,人體的頭部表面上)。此外,送光探針部2是本發明的“光傳送部”的一例。
如圖2和圖3所示,裝置主體部1包括送光口11和光源部12(參照圖3)。光源部12構成為能夠照射近紅外光的波長范圍的測量光。送光口11構成為向裝置主體部1的外部(光軸A的方向(箭頭Y1方向側))射出從光源部12照射的光。
如圖2所示,裝置主體部1形成為長方體形狀。在裝置主體部1的一側側面13(箭頭Y1方向側的側面)設置有四個送光口11。四個送光口11被配置為以互相隔開規定的間隔的方式沿X方向排列在直線上。而且,如圖3所示,光源部12相對于每個送光口11設置在裝置主體部1的內側(箭頭Y2方向側),并總共設置四個。另外,光源部12構成為能夠照射例如780nm、805nm以及830nm這三個波長的光,在光源部12中設置有與三個波長分別對應的激光二極管等。此外,在圖2中省略了光源部12的圖示。
送光探針部2包括四根光纖21、用于捆束四根光纖21的捆束構件22、收容有四根光纖21的一端部21a的連接構件23、固定構件24以及緊固構件25。
在此,在第一實施方式中,送光探針部2構成為能夠相對于送光口11進行裝卸。即,送光探針部2構成為能夠通過將送光探針部2的連接構件23相對于送光口11進行裝卸來使四根光纖21各自的一端部21a相對于送光口11一并地進行裝卸。由此,四根光纖21各自的一端部21a構成為將從送光口11射出的光經由光纖21引導至安裝于支架部4的光纖21的另一端部21b。此外,另一端部21b是本發明的“送光點”的一例。
受光探針部3包括八根光纖31、用于將八根光纖31綁起來進行捆束的捆束構件32以及收容有八根光纖31的一端部(未圖示)的連接構件33。另外,連接構件33構成為能夠利用螺絲(未圖示)等相對于裝置主體部1進行裝卸,從而構成為能夠將八根光纖31各自的一端部相對于后述受光口14進行裝卸。
如圖1所示,支架部4構成為能夠將送光探針部2的光纖21的另一端部21b和受光探針部3的光纖31的另一端部31a配置在支架部4上。而且,光測量裝置100構成為從送光探針部2的光纖21的另一端部21b向被檢體P照射測量光。另外,通過被檢體P和/或被被檢體P反射(在體內進行反射)的測量光入射到配置在支架部4上的受光探針部3的光纖31的另一端部31a。而且,受光探針部3構成為將所入射的測量光引導至光纖31的一端。
而且,如圖2所示,在裝置主體部1的一側側面13設置有受光口14。在裝置主體部1的一側側面13(箭頭Y1方向側的側面)設置有八個受光口14。八個受光口14被配置為以互相隔開規定的間隔的方式沿X方向排列。另外,與各個受光口14相對應地在裝置主體部1的內側(箭頭Y2方向側)設置有受光部15(參照圖1),總共設置了八個受光部15。而且,受光部15構成為經由光纖31的一端和受光口14接收上述測量光。
如圖1所示,在光測量裝置100中設置有測量控制部16。測量控制部16構成為進行光源部12的光的照射的控制和從受光部15獲取測量光的強度的信息的控制。
另外,在光測量裝置100中設置有主體控制部17和存儲部18。主體控制部17構成為進行使從受光部15獲取到的測量光的強度的信息存儲到存儲部18的控制。另外,主體控制部17構成為能夠以無線或有線方式與控制單元5進行雙向通信。而且,主體控制部17構成為向控制單元5傳遞在存儲部18中存儲的信息,并且從控制單元5獲取包含操作信息等的控制信號。
另外,在控制單元5中設置有控制部51、顯示部52以及操作部53。
在此,在被檢體P中反映腦活動,從而腦內的血紅蛋白量在活化部位增大,由血紅蛋白吸收的測量光的吸收量增大。因此,光測量裝置100能夠基于獲取到的測量光強度來獲取伴隨腦活動的血紅蛋白量的變化。此外,血紅蛋白被劃分為與氧結合的氧合血紅蛋白以及沒有與氧結合的脫氧血紅蛋白,且吸光特性互不相同。因此,在光測量裝置100中,使用考慮了吸光特性的不同的多個波長(例如,780nm、805nm以及830nm這三個波長)的測量光來進行測量,基于所得到的各個波長的測量光的強度來利用控制單元5的控制部51進行各血紅蛋白量以及總量的計算。
其結果是,光測量裝置100構成為能夠基于入射到受光探針部3的測量光的強度(受光量)來非侵入地獲取伴隨腦活動的血紅蛋白量的變化、即血流量的變化或氧代謝的活化狀態。而且,光測量裝置100構成為能夠通過使用送光探針部2的多根光纖21和受光探針部3的多根光纖31在多點的測量通道中測量寬闊的腦區域來獲取腦的哪個區域如何活動的二維分布。而且,光測量裝置100構成為在控制單元5的顯示部52中顯示上述二維分布。
另外,控制單元5的操作部53構成為能夠接受用戶的輸入操作。控制部51構成為基于用戶的輸入操作來進行與裝置主體部1的通信和使顯示部52顯示二維分布的控制。
在此,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如圖3所示那樣在光測量裝置100中設置有遮光部6。使用螺絲(未圖示)等將遮光部6安裝于裝置主體部1的一側側面13(箭頭Y1方向側的側面)。遮光部6具有形成為從一側側面13起沿光軸A的方向(箭頭Y1方向)分別延伸的平板形狀的上表面61(箭頭Z1方向側)、下表面62(箭頭Z2方向側)以及側面63(箭頭X1方向側)。此外,上表面61、下表面62以及側面63是本發明的“第一面”的一例。
另外,在遮光部6中設置有遮光面64,該遮光面64與上表面61、下表面62以及側面63的各箭頭Y1方向側端部連接,并沿與光軸A垂直的方向(X方向和Z方向)延伸。遮光面64對從送光口11(光源部12)射出的光具有遮光性,例如由金屬性的板形成。此外,遮光面64是本發明的“第二面”和“引導部”的一例。
如圖2所示,在遮光部6安裝于一側側面13的狀態下,遮光面64被配置在與從送光口11射出的光的光軸A交叉的位置。其結果是,遮光面64構成為即使在送光探針部2(連接構件23)未被安裝于送光口11的狀態(被卸下了的狀態)下從送光口11向裝置主體部1的外部誤射出光的情況下遮擋光。
這樣,遮光部6被設置為從裝置主體部1的外部(箭頭Y1方向側)覆蓋送光口11。具體地說,遮光部6利用上表面61、下表面62、側面63以及遮光面64形成為在箭頭X2方向側具有開口并以包圍的方式覆蓋送光口11的箱形狀。另外,遮光部6具有沿連接構件23的外形形狀進行覆蓋的形狀。其結果是,利用遮光部6和一側側面13在遮光部6的內側形成用于從箭頭X2方向側插入連接構件23的規定的空間。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如圖3和圖4所示,送光探針部2構成為在遮光部6被設置于裝置主體部1的狀態下能夠相對于送光口11進行裝卸。另外,送光探針部2構成為能夠在遮光部6與裝置主體部1之間(由上表面61、下表面62、側面63以及遮光面64形成的空間內)相對于送光口11進行裝卸。具體地說,送光探針部2的連接構件23構成為通過沿與光軸A的方向垂直的方向(X方向)在遮光部6與裝置主體部1之間進行滑動移動,能夠使光纖21(的一端21a)相對于送光口11進行裝卸。
更為具體地說,在遮光部6的上表面61的送光口11側(箭頭Z2方向側)且裝置主體部1側(箭頭Y2方向側)設置有沿X方向延伸的上部引導件65。另外,在遮光部6的下表面62的送光口11側(箭頭Z1方向側)且裝置主體部1側(箭頭Y2方向側)設置有沿X方向延伸的下部引導件66。而且,上部引導件65和下部引導件66構成為在連接構件23在遮光部6與裝置主體部1之間進行滑動移動(被安裝或卸下)時與連接構件23的上端面23a和下端面23b各端面接觸(進行引導)。此外,上部引導件65和下部引導件66是本發明的“引導部”的一例。
此外,連接構件23的箭頭Y1方向側利用遮光面64進行引導。即,構成為在連接構件23在遮光部6與裝置主體部1之間進行滑動移動時,遮光面64的裝置主體部1側(箭頭Y2方向側)與連接構件23的側端面23c接觸。因而,遮光面64還作為連接構件23的引導件而發揮功能。如上所述,遮光部6和連接構件23通過構成為能夠一邊接觸一邊進行滑動移動,能夠使連接構件23的內部的光纖21的一端部21a更加準確地配置在送光口11的位置。
另外,如圖4所示,在連接構件23中設置有卡合部23e。卡合部23e被設置為從連接構件23的箭頭X1方向側的側端面23d突出,并構成為與設置于遮光部6的側面63的開口部63a卡合。由此,構成為在將連接構件23安裝于遮光部6與裝置主體部1之間后,避免連接構件23(例如因連接構件23的自重等)容易地從遮光部6與裝置主體部1之間脫離。
另外,如圖3所示,在送光探針部2中設置有固定構件24。固定構件24形成為沿裝置主體部1的箭頭Y2方向側的側面19在YZ平面內擴展的平板形狀,且設置在連接構件23的箭頭X2方向側。在固定構件24的箭頭Y2方向側部分設置有開口部24a。另外,在裝置主體部1的側面19,在與開口部24a對應的位置處設置有螺釘孔19a。而且,通過將緊固構件25穿過開口部24a安裝于螺釘孔19a,能夠將連接構件23固定于裝置主體部1。緊固構件25例如由蝶形螺釘構成。另外,在固定構件24的箭頭Y1方向側部分連接有光纖21和捆束構件25。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能夠獲得如下效果。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那樣將光探針部2構成為相對于送光口11進行裝卸,由此能夠提高與裝置主體部1的移動有關的便利性。另外,在光測量裝置100中設置在從送光口11卸下了送光探針部2的狀態下遮擋從送光口11向外部照射的光的遮光部6,由此即使在從送光口11卸下了送光探針部2的狀態下,也能夠利用遮光部6遮擋從送光口11向外部照射的光。其結果是,即使在從裝置主體部1誤照射了光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光被照射到被檢體P以外(例如,人眼等)。根據以上內容,能夠在提高與裝置主體部1的移動有關的便利性的同時抑制光從裝置主體部1被誤照射到被檢體P以外(例如,人眼等)。
另外,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那樣將送光探針部2構成為在裝置主體部1中設置有遮光部6的狀態下相對于送光口11進行裝卸,從而至少在從送光口11卸下了探針部2的狀態下,將遮光部6配置在來自送光口11的光的光軸A上的位置。由此,不僅在從送光口11卸下了送光探針部2的狀態下,在送光探針部2正在相對于送光口11進行裝卸時,也能夠利用遮光部6遮擋從送光口11向外部照射的光。由此,能夠更加可靠地抑制光從裝置主體部1被誤照射到被檢體P以外(例如,人眼等)。
另外,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那樣將遮光部6設置為在與送光口11隔開間隔的位置處從裝置主體部1的外部覆蓋送光口11,從而將送光探針部2構成為在遮光部6與裝置主體部1之間相對于送光口11進行裝卸。由此,能夠將送光探針部2以插入遮光部6與裝置主體部1之間的方式進行安裝,因此在送光探針部2的裝卸時不需要移動遮光部6。因此,能夠更加可靠地抑制光從裝置主體部1被誤照射到被檢體P以外(例如,人眼等)。另外,能夠使遮光部6暴露于裝置主體部1的外部,因此例如在遮光部6發生破損或變形的情況下能夠使用戶迅速地發現破損或變形。
另外,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那樣在光測量裝置100中設置多個送光口11,并且設置多個光纖21。另外,將連接構件23構成為收容多個光纖21的一端部21a,通過使該連接構件23沿與光軸A的方向垂直的方向(X方向)相對于裝置主體部1進行裝卸,來使多個光纖21分別相對于多個送光口11一并地進行裝卸。在此,遮光部6(遮光面64)配置在與光軸A交叉的位置,以遮擋來自送光口11的光。因此,在將連接構件23構成為沿光軸A的方向安裝于裝置主體部1的情況下,需要構成為使遮光部6可動或構成為將遮光部6分離地配置在距離裝置主體部1較遠的位置處。在該情況下,認為光測量裝置100的結構復雜化或光測量裝置100大型化。因此,在第一實施方式中,通過將連接構件23構成為沿與光軸A的方向垂直的方向(X方向)安裝于裝置主體部1,不需要構成為使遮光部6可動,且能夠將遮光部6配置在距離裝置主體部1較近的位置處,因此能夠抑制光測量裝置100的結構復雜化或大型化。
另外,連接構件23使多個光纖21相對于多個送光口11一并地進行裝卸,因此與將多個光纖21分別相對于多個送光口11單獨地進行裝卸的情況相比,能夠縮短光纖21的裝卸作業時間。由此,還能夠縮短在光纖21的裝卸作業中從送光口11向外部漏光的時間,由此也能夠抑制光從裝置主體部1被誤照射到被檢體P以外。另外,連接構件23使多個光纖21相對于多個送光口11一并地進行裝卸,因此能夠抑制用于裝卸光纖21的作業復雜化。其結果是,能夠進一步提高與裝置主體部1的移動有關的(與搬運時的準備有關的)便利性。
另外,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那樣構成為使連接構件23沿與光軸A的方向垂直的方向(X方向)在遮光部6與裝置主體部1之間進行滑動移動,由此使光纖21相對于送光口11進行裝卸。由此,用戶僅通過使連接構件23在遮光部6與裝置主體部1之間進行滑動移動,就能夠容易地使多個光纖21相對于多個送光口11一并地進行裝卸。其結果是,能夠容易地進行送光探針部2的裝卸,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與裝置主體部1的移動有關的(與搬運時的準備有關的)便利性。
另外,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那樣將遮光部6構成為包括上部引導件65和下部引導件66,該上部引導件65和下部引導件66沿與連接構件23在遮光部6與裝置主體部1之間進行滑動移動的方向平行的方向(X方向)延伸。由此,通過使連接構件23沿上部引導件65和下部引導件66進行移動,能夠容易地使連接構件23進行滑動移動并配置在遮光部6與裝置主體部1之間。
另外,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遮光部6具有沿連接構件23的外形形狀進行覆蓋的形狀。由此,能夠以覆蓋連接構件23的方式在連接構件23的附近設置遮光部6,因此能夠抑制光測量裝置100的結構大型化。另外,能夠抑制在遮光部6與連接構件之間形成間隙,因此即使在連接構件23相對于光測量裝置100進行裝卸等時誤射出光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漏光。
另外,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那樣在遮光部6中設置安裝于裝置主體部1的沿光軸A的方向的上表面61、下表面62及側面63和從上表面61、下表面62及側面63起沿與光軸A垂直的方向(XZ平面)延伸的遮光面64。另外,將送光探針部2構成為能夠在由上表面61、下表面62、側面63以及遮光面64形成的空間內相對于送光口11進行裝卸。由此,在送光探針部2相對于送光口11進行裝卸時,遮光面64能夠在設置于裝置主體部1的狀態下遮擋從送光口11向外部照射的光,因此能夠容易地抑制光從裝置主體部1被誤照射到被檢體P以外(例如,人眼等)。
另外,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那樣將遮光部6形成為利用上表面61、下表面62、側面63以及遮光面64以包圍的方式覆蓋送光口11的箱形狀。由此,將遮光部6構成為利用上表面61、下表面62、側面63以及遮光面64形成為箱形狀以包圍的方式覆蓋送光口11,因此與遮光部6由上表面61和遮光面64構成的情況相比,能夠更加可靠地抑制光從裝置主體部1被誤照射到被檢體P以外。
(第二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5對第二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200的結構進行說明。第二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200與具備具有上表面、下表面、側面以及遮光面的遮光部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不同,具備不具有下表面和側面而具有上表面和遮光面的遮光部。此外,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對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附加同一附圖標記并省略說明。
如圖5所示,在第二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200的送光探針部202中設置有光纖21、捆束構件22以及連接構件223。
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連接構件23同樣地,連接構件223在內部包括光纖21的一端部21a。連接構件223在箭頭Y1方向側的側面223a的中央部連接于光纖21(和捆束構件22)。而且,連接構件223構成為通過在遮光部206與裝置主體部1之間沿鉛垂方向(Z方向)進行滑動移動,能夠使光纖21相對于送光口11進行裝卸。
另外,在連接構件223的側面223a的箭頭X1方向和箭頭X2方向的端部附近分別設置有螺釘孔223b。
在此,在第二實施方式中,遮光部206包括安裝于裝置主體部1的沿光軸B的方向(箭頭Y1方向)的上表面261和從上表面261的箭頭Y1方向側端部起沿與光軸B垂直的方向(箭頭Z2方向)延伸的遮光面262。
遮光面262構成為在從送光口11卸下了送光探針部202(連接構件223)的狀態下遮擋從送光口11向外部(光軸B的方向)照射的光。在遮光面262中設置有開口部263,構成為通過使螺釘264沿箭頭Y2方向貫穿開口部263后螺紋接合于上述螺釘孔223b,能夠將送光探針部202(連接構件223)固定在裝置主體部1與遮光部206之間。
另外,在遮光面262中設置有切口部265。切口部265形成為與捆束構件22的上側部分對應的形狀(圓弧形狀)。切口部265構成為能夠在將光纖21(和捆束構件22)的上部配置在內側之后放開光纖21。此外,切口部265被配置在沿光軸B的方向不會與送光口11重疊的位置。由此,遮光部206構成為遮擋從送光口11向外部照射的(光軸B的)光并且在安裝有連接構件223的狀態下抑制光纖21向箭頭Z2方向彎曲。
另外,第二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200的其它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100的其它結構相同。
在第二實施方式中,能夠獲得如下效果。
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遮光部206包括安裝于裝置主體部1的沿光軸B的方向(箭頭Y1方向)的上表面261和從上表面261起沿與光軸B垂直的方向(箭頭Z2方向)延伸的遮光面262。由此,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遮光部6不同,不包括下表面62、側面63等,因此能夠抑制遮光部206的結構復雜化。
另外,第二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200的其它效果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100的其它效果相同。
(第三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6和圖7對第三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300的結構進行說明。第三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300與具備設置有切口部的遮光部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不同,在遮光部中沒有設置切口部。此外,在第三實施方式中,對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和第二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附加同一附圖標記,并省略說明。
如圖6和圖7所示,在第三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300的送光探針部302中設置有四根光纖321和連接構件323。
在此,在第三實施方式中,四根光纖321分別以隔開規定的間隔的方式沿X方向單獨地連接于連接構件323。另外,各光纖321配置在連接構件323的箭頭Y1方向側的面中的箭頭Z2方向側的位置。具體地說,在將連接構件323安裝于送光口311的狀態下,連接有光纖321的位置被設定在與配置有送光口311的位置相比靠箭頭Z2方向側的位置。
遮光部306包括安裝于裝置主體部301的沿光軸C的方向(箭頭Y1方向)的上表面361和從上表面361的箭頭Y1方向端部起沿與光軸C垂直的方向(箭頭Z2方向)延伸的遮光面362。
遮光面362與第二實施方式的遮光面262不同,沒有設置切口部265。另一方面,遮光面362的箭頭Z2方向側端部被配置在與送光口311相比靠箭頭Z2方向側且與光纖321(光纖321的與連接構件323連接的連接位置)相比靠箭頭Z1方向側的位置。由此,遮光部306構成為,即使在從送光口311卸下了連接構件323的狀態下從送光口311向光軸C的方向照射了光的情況下,也能夠遮擋光。
另外,第三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300的其它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第二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100(光測量裝置200)的其它結構相同。
在第三實施方式中,能夠獲得如下效果。
在第三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那樣構成為能夠在連接構件323的箭頭Y1方向側的面中的箭頭Z2方向側的位置處以分別隔開規定的間隔的方式沿X方向單獨地連接四根光纖321。而且,將連接構件323構成為在將連接構件323安裝于送光口311的狀態下,從箭頭Y1方向側來看,連接了光纖321的位置被配置在與配置有送光口311的位置相比靠箭頭Z2方向側的位置處。由此,不像第二實施方式的遮光部206那樣設置切口部265,就能夠在從送光口311卸下了連接構件323的狀態下利用遮光部306遮擋從送光口311向光軸C的方向照射的光。
另外,第三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300的其它效果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100的其它效果相同。
(第四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8對第四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400的結構進行說明。第四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400與構成為能夠利用在內部配置有光纖的一端部的連接構件使光纖相對于送光口進行裝卸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不同,構成為不設置連接構件就能夠使光纖相對于送光口進行裝卸。此外,在第四實施方式中,對與上述第一~第三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附加同一附圖標記,并省略說明。
如圖8所示,第四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400的送光探針部402由多個(四根)光纖421構成。
在此,在第四實施方式中,四根光纖421構成為能夠相對于送光口11分別進行裝卸。另外,遮光部406包括上表面461和遮光面462,并且構成為即使在從送光口11卸下了光纖421的狀態下從送光口11向光軸D的方向照射了光的情況下,也能夠遮擋光。
另外,第四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400的其它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100的其它結構相同。
在第四實施方式中,能夠獲得如下效果。
在第四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那樣將四根光纖421構成為能夠相對于送光口11分別進行裝卸。另外,遮光部406包括上表面461和遮光面462,并且構成為在從送光口11卸下了光纖421的狀態下遮擋從送光口11向光軸D的方向照射的光。由此,不需要設置連接構件,因此由于不需要設置連接構件而能夠抑制送光探針部402的結構復雜化。
另外,第四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400的其它效果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光測量裝置100的其它效果相同。
此外,應該認為此次公開的實施方式的所有點都是例示而并非限制性的實施方式。本發明的保護范圍被并非上述實施方式的說明而是由權利要求書示出,還包括與權利要求書等同的意思和范圍內的所有變更(變形例)。
例如,在上述第一~第四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將本發明的光測量裝置構成為能夠攜帶并搬運的例子,但本發明并不限于此。在本發明中,也可以將光測量裝置構成為固定式、能夠通過車輪移動的臺車狀的便攜式等。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四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將本發明的遮光部以如下方式構成的例子:通過設置為從裝置主體部的外部覆蓋送光口來遮擋從送光口向外部照射的光,但本發明并不限于此。在本發明中也可以將遮光部以如下方式構成:利用除設置為從裝置主體部的外部覆蓋送光口的結構以外的結構來遮擋從送光口向外部照射的光。例如,也可以如圖9所示的變形例那樣構成為在裝置主體部501的內部設置遮光部506來遮擋從送光口511(光源部512)向外部照射的光。
在此,如圖9所示,在變形例的光測量裝置500中設置有裝置主體部501、送光探針部502以及遮光部506。裝置主體部501包括送光口511和光源部512,在裝置主體部501的內部配置有遮光部506。遮光部506包括擋板部561和施力構件562。擋板部561以如下方式構成:在沒有將送光探針部502(光纖521的一端部521a)安裝于送光口511的狀態(參照圖9實線部分)下,擋板部561被施力構件562施力,由此擋板部561被配置在遮擋從光源部512向外部(箭頭Y1方向側)照射的光的位置(參照圖9實線部分)。另外,擋板部561以如下方式構成:在送光探針部502(光纖521的一端部521a)安裝于送光口511的狀態(參照圖9虛線部分)下,光纖521的一端部521a向箭頭E方向行進,擋板部561被推向箭頭F方向(參照圖9虛線部分),由此擋板部561移動到不遮擋光的位置,從而光纖521的一端部521a與光源部512能夠連接。
在變形例中,如上所述那樣將遮光部506構成為包括擋板部561,該擋板部561在遮擋從送光口511向外部照射的光的位置(參照圖9實線部分)與不遮擋從送光口511向外部照射的光的位置(圖9的擋板部561被推向箭頭F方向的狀態即虛線部分)之間移動。由此,能夠將包括擋板部561的遮光部506設置在裝置主體部501的內部,因此與將遮光部506設置在裝置主體部501的外部情況相比,能夠抑制光測量裝置500的結構大型化。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四實施方式中示出了構成為在裝置主體部中設置四個本發明的送光口的例子,但本發明并不限于此。在本發明中,也可以構成為在裝置主體部中設置四個以外的數量的送光口。例如既可以構成為在裝置主體部中設置小于三個的送光口,也可以構成為設置五個以上的送光口。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四實施方式中示出了構成為在送光探針部中設置四根本發明的光纖、在受光探針部中設置八根本發明的光纖的例子,但本發明并不限于此。在本發明中也可以構成為在送光探針部中設置四根以外的數量的光纖,在受光探針部設置八根以外的數量的光纖。例如還可以構成為在送光探針部中設置八根(通過使四根光纖在前端部進行分支來變為八根)光纖,在受光探針部中設置數量大于八根或小于八根的光纖。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四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將本發明的遮光部構成為包括安裝于裝置主體部的沿光軸的方向的平板形狀的上表面和從上表面起沿與光軸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平板形狀的遮光面,從而將遮光部構成為遮擋從送光口向外部照射的光的例子,但本發明并不限于此。在本發明中,也可以將遮光部的上表面和遮光面構成為除平板形狀以外的形狀,從而將遮光部構成為遮擋從送光口向外部照射的光。例如,還可以構成為通過將遮光面設置為從裝置主體部起具有曲面來遮擋從送光口向外部照射的光。
附圖標記說明
1、301、501:裝置主體部;2、202、302、402、502:送光探針部(光傳送部);6、206、306、406、506:遮光部;11、311、511:送光口;12、512:光源部(光源);21、321、421、521:光纖;21a、521a:一端部(光纖的一端部);21b:另一端部(送光點);23、223、323:連接構件;61、261、361、461:上表面(第一面);62:下表面(第一面);63:側面(第一面);64、262、362、462:遮光面(第二面、引導部);65:上部引導件(引導部);66:下部引導件(引導部);100、200、300、400、500:光測量裝置;561:擋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