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按摩器,更詳細地涉及按摩人體的小腿的按摩器。
背景技術:
一般來講,腿部按摩器可通過按壓人體的腿部來按摩人體的腿部。
腿部按摩器主要用來按摩腿部的小腿,按摩部件可在小腿的大致旁邊或后方沿著左右方向移動或者沿著上下方向移動來按摩小腿,或者沿著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立體地移動來按摩小腿。
但是,由于小腿的粗細度及形態因人而異,因此需要根據小腿的粗細度及形態來調節按摩強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在于,提供可調整按摩強度的按摩器。
本發明的問題并不局限于上述問題,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理解未提及的其他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實施例的按摩器包括:旋轉軸;旋轉軸驅動單元,用于使上述旋轉軸旋轉;凸輪,設置于上述旋轉軸;軸承,配置于上述凸輪的外周;軸承蓋,用于包圍上述軸承;第一板,與上述軸承蓋相結合;第二板,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與上述第一板相結合,配置有至少一個按摩突起;以及加壓單元,用于使上述第二板朝向人體旋轉。
并且,本發明實施例的按摩器包括:旋轉軸;旋轉軸驅動單元,用于使上述旋轉軸旋轉;升降單元,當上述旋轉軸旋轉時,使上述旋轉軸升降;擺動模塊,設置于上述旋轉軸;以及至少一個按摩部,當上述旋轉軸旋轉時,借助上述擺動模塊擺動,上述按摩部包括第一板、第二板及加壓單元,上述第一板與上述擺動模塊相結合,上述第二板與上述第一板相結合,在上述第二板配置至少一個按摩突起,上述加壓單元使上述第二板朝向人體施加壓力。
其他實施例的具體事項包含在詳細說明及附圖。
本發明實施例的按摩器具有如下效果,即,借助加壓單元向第二板施加壓力,使得第二板對人體的小腿進行按摩,因此,可根據小腿的粗細及形態調整按摩強度。
本發明的效果并不局限于以上所提及的效果,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理解未提及的其他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示出本發明實施例的按摩器的外觀的立體圖。
圖2為示出本發明實施例的按摩器的內部結構的立體圖。
圖3為示出圖2的內部結構的圖。
圖4為示出圖3的主要部件的分解立體圖。
圖5為分解圖4所示的按摩部的正面立體圖。
圖6為分解圖4所示的按摩部件的背面立體圖。
圖7為按摩部的運行圖。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的按摩器的控制框圖。
附圖標記的說明
30:框架 32、34:升降引導件
40:旋轉軸 41、69a、69b:導輥
42、43:第一支撐軸承 44、69c、69d:第二支撐軸承
50:旋轉軸驅動單元 52:電機
54:從動齒輪 60:升降單元
61:升降軸 62:第一齒輪
63:第二齒輪 64、65:小齒輪
66、67:齒條 68:升降板
72、74、76、78:按摩部 78a:第一板
78b:第二板 78c:加壓單元
78d:按摩突起 78j:彈性部件
78k:旋轉位置限制孔 78m:旋轉位置限制突起
78n:氣囊 81:第一齒輪蓋部
82:第二齒輪蓋部 83:第三齒輪蓋部
84:支架 91:凸輪
91a:固定部 91b:軸承結合部
92:軸承 93:軸承蓋
93a:第一蓋 93b:第二蓋
94:軸 95:引導件
95a:導槽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與附圖一同詳細后述的實施例,本發明的優點、特征及用于實現上述優先及特征的方法變得更加明確。但是,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公開的實施例,本發明可體現為多個不同的形態,但是,本實施例使本發明的公開變得完整,本實施例用于告知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發明的完整范疇,通過本發明所要求保護的范疇定義本發明。在整體說明書中,相同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結構要素。
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按摩器。
圖1為示出本發明實施例的按摩器的外觀的立體圖。
參照圖1,在本發明實施例的按摩器中,在本體2凹陷形成腿插入槽部4、6。腿插入槽部4、6可包括:左腿插入槽部4,用于插入人體的左腿;以及右腿插入槽部6,用于插入人體的右腿。
本體2可包括左側部12、右側部14、以及位于左側部12和右側部14之間的中央部16,在左側部12及中央部16之間可形成有左腿插入槽部4,在右側部14及中央部16之間可形成有右腿插入部6。
左腿插入槽部4及右腿插入槽部6大致呈前部面和上部面開放的形狀。
本體2可包括用于形成外觀的外殼18,人體的腿可接觸的部分可由布、皮及海綿中的一個形成,并可由伸縮性高的蓋板19、20形成。蓋板19、20可包括:左側蓋板19,位于左腿插入槽部4;以及右側蓋板20,位于右腿插入槽部6。
在本發明實施例的按摩器中,可在本體2的內側設置至少一個按摩機構。
例如,按摩機構可包括后方部按摩機構,上述后方部按摩機構設置于本體2的內側后方,以使其位于腿插入槽部4、6的后方。后方部按摩機構可以為對向腿插入槽部4、6插入的小腿進行按摩的小腿按摩機構。
并且,按摩機構可包括下部按摩機構,上述下部按摩機構設置于本體2的內側下部,以使其位于腿插入槽部4、6的下側。下部按摩機構可以為對向腿插入槽部4、6插入的腳掌進行按摩的腳掌按摩機構。
在本發明的按摩器中,可以僅使上述后方部按摩機構和上述下部按摩機構中的至少一個設置于本體2,也可使上述后方部按摩機構及上述下部按摩機構一同設置于本體2。
圖2為示出本發明實施例的按摩器的內部結構的立體圖。圖3為示出圖2的內部結構的圖。圖4為示出圖3的主要部件的分解立體圖。
參照圖2至圖4,上述后方部按摩機構100包括:框架30;旋轉軸40;旋轉軸驅動單元50,用于使旋轉軸旋轉;升降單元60,當旋轉軸40旋轉時,使旋轉軸40升降;至少一個按摩部72、74、76、78,設置于旋轉軸40。
框架30呈內側開口的四角形狀。在框架30的兩側前方設置升降引導件32、34。升降引導件32、34包括:左側升降引導件32,設置于框架30的左側前方;以及右側升降引導件34,設置于框架30的右側前方。左側升降引導件32及右側升降引導件34以向上下長的方式形成,在左側升降引導件32朝向右側的面形成有開口,在右側升降引導件34朝向左側的面形成有開口。
導輥41分別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旋轉軸40的兩端。圖4僅示出設置于旋轉軸40的左側端的導輥41,但是,同樣的導輥41也設置于旋轉軸40的右側端。左側導輥41可通過左側升降引導件32的開口的右側向左側升降引導件32的內部插入,從而可借助左側升降引導件32向上下移動。而且,右側導輥41可通過右側升降引導件34的開口的左側向右側升降引導件34的內部插入,從而可借助右側升降引導件34向上下移動。
旋轉軸驅動單元50可包括:電機52;以及多個齒輪,接收電機52的驅動力并使旋轉軸40旋轉。上述多個齒輪可包括:驅動齒輪(未圖示),與電機52相連接,通過電機52旋轉;從動齒輪54,設置于旋轉軸40,與上述驅動齒輪直接連接或者通過聯動齒輪與上述驅動齒輪相連接,來使旋轉軸40旋轉。上述驅動齒輪為可以與電機52的旋轉軸相結合,并沿著電機52的旋轉軸方向以長的方式突出的圓柱形螺栓,從而以向上下長的方式配置的方式與從動齒輪54相嚙合。
在旋轉軸40設置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撐旋轉軸40的支撐軸承42、43、44。支撐軸承42、43、44包括分別設置于從動齒輪54的兩側的第一支撐軸承42、43和設置于導輥41的一側的第二支撐軸承44。第一支撐軸承42、43包括:左側支撐軸承42,設置于從動齒輪54的左側;以及右側支撐軸承43,設置于從動齒輪54的右側。而且,第二支撐軸承44僅僅圖示了在設置于旋轉軸40的左側端的導輥41的右側上設置的支撐軸承44,但是,在設置于旋轉軸40的右側端的導輥41的左側也設置有軸承44。
升降單元60包括:升降軸61,與旋轉軸40相平行;多個齒輪62、63,用于連接旋轉軸40及升降軸61;小齒輪64、65,設置于升降軸61;齒條66、67,與小齒輪64、65相嚙合,與框架30相結合;以及升降板68,設置有旋轉軸40及升降軸61。
升降軸61的左右長度與旋轉軸40的左右長度相同,升降軸61配置于旋轉軸40的下側。與旋轉軸40相同地,導輥69a、49b分別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于升降軸61的兩端。導輥69a、69b包括:左側導輥69a,設置于升降軸61的左側端;以及右側導輥69b,設置于升降軸61的右側段。左側導輥69a可通過左側升降引導件32的開口的右側向左側升降引導件32的內部插入,從而借助左側升降引導件32上下移動。而且,右側導輥69b可通過右側升降引導件34的開口的左側向右側升降引導件34的內部插入,從而借助右側升降引導件34上下移動。
并且,與旋轉軸40相同地,在升降軸61中,在導輥69a、69b的一側設置第二支撐軸承69c、69d。第二支撐軸承69c、69d包括:左側支撐軸承69c,設置于左側導輥69a的右側;以及右側支撐軸承69d,設置于右側導輥69b的左側。
多個齒輪62、63包括:第一齒輪62,設置于旋轉軸40;以及第二齒輪63,設置于升降軸61,與第一齒輪62相嚙合。在第一齒輪62及第二齒輪63之間還可設置有聯動齒輪。
小齒輪64、65包括:左側小齒輪64,設置于第二齒輪63及左側支撐軸承69c之間;以及右側小齒輪65,設置于第二齒輪63及右側支撐軸承69d之間。
齒條66、67包括:左側齒條66,與左側小齒輪64相嚙合;以及右側齒條67,與右側小齒輪65相嚙合。左側齒條66及右側齒條67分別以向上下長的方式形成,由此橫穿框架30的開口的內側,從而上端與框架30的上端內側相結合,下端與框架30的下端內側相結合。
在升降板68的兩端形成有旋轉軸40貫通的旋轉軸貫通孔68a。旋轉軸40的兩端通過旋轉軸貫通孔68a向升降板68的側面突出。在向升降板68的側面突出的旋轉軸40的兩端分別設置導輥41。
并且,在升降板68的兩端形成有升降軸61貫通的貫通孔68b。升降軸貫通孔68b配置于旋轉軸貫通孔68a的下側。升降軸61的兩端通過升降軸貫通孔68b向升降板68的側面突出。在向升降板68的側面突出的升降板61的兩端分別設置左側導輥69a及右側導輥69b。
如上所述,旋轉軸40及升降軸61一同設置于升降板68,因此,當旋轉軸40旋轉時,可借助小齒輪64、65來沿齒條66、67上下移動,旋轉軸40、升降軸61及升降板68也會一同上下移動。
升降板68包括:第一齒輪蓋部81,包圍上述驅動齒輪及從動齒輪54來加以保護;第二齒輪蓋部82,包圍上述多個齒輪62、63來加以保護;以及第三齒輪蓋部83,包圍小齒輪64、65的一部分來加以保護。
第一齒輪蓋部81可呈兩件式。即,第一齒輪蓋部81包括:第一主蓋81a,與升降板68形成為一體;第一副蓋81b,與上述第一主蓋81a相結合,與第一主蓋81a一同包圍上述驅動齒輪及從動齒輪54。電機52可以與第一副蓋81b的下側相結合并被支撐,上述驅動齒輪可通過向上下形成于第一副蓋81b的孔81c向第一副蓋81b的內部插入,從而與從動齒輪54相嚙合。
而且,第二齒輪蓋部82可包括:第二主蓋82a,與升降板68形成為一體;以及第二副蓋(未圖示),與第二主蓋82a相結合,與第二主蓋82a一同包圍上述多個齒輪62、63。
而且,優選地,小齒輪64、65與齒條66、67相嚙合,因此,第三齒輪蓋部30與升降板68形成為一體并包圍小齒輪64、65的前方一部分,且第三齒輪蓋部83的后方開口。
另一方面,第一齒輪蓋部81包圍上述驅動齒輪及從動齒輪54來加以保護,而且用于支撐設置于旋轉軸40的第一支撐軸承42、43。即,第一齒輪蓋部81包括:主蓋81d,用于包圍上述驅動齒輪及從動齒輪54;以及副蓋81e,在主蓋81d的左右側分別突出形成,并設置于第一支撐軸承42、43的外周。
并且,在升降板68配置支架84,上述支架84設置于第二支撐軸承44、69c、69d,并用于支撐第二支撐軸承44、69c、69d。支架84可呈兩件式。即,支架84可包括:主支架84a,與升降板68形成為一體,用于包圍第二支撐軸承44、69c、69d的一部分;以及副支架(未圖示),與主支架84a相結合,用于包圍第二支撐軸承44、69c、69d的剩余部分。
在按摩部72、74、76、78與蓋板19、20相接觸的狀態下,可通過蓋板19、20對人體的小腿進行按摩。
按摩部72、74、76、78包括:第一按摩部72及第二按摩部74,用于對人體的左側小腿進行按摩;以及第三按摩部76及第四按摩部78,用于對人體的右側小腿進行按摩。第一按摩部72、第二按摩部74、第三按摩部76及第四按摩部78呈相同結構及形狀。第一按摩部72及第二按摩部74左右對稱,第三按摩部76及第四按摩部78左右對稱。
第一按摩部72對人體左側小腿的左側及后方進行按摩,第二按摩部74對人體的左側小腿的右側及后方進行按摩。而且,第三按摩部76對人體的右側小腿的左側及后方進行按摩,第四按摩部78對人體的右側小腿的右側及后方進行按摩。
另一方面,框架30的前方與安全板36、38相結合。安全板36、38位于第三齒輪蓋部83的前面。安全板36、38包括:左側安全板36,配置于第一按摩部72及第二按摩部74之間;以及右側安全板38,位于第三按摩部76及第四按摩部78之間。左側安全板36用于限制左側小腿朝向升降板68的后方移動,并防止左側小腿因升降中的升降板68而負傷,右側安全板38用于限制右側小腿朝向升降板68的后方移動,并防止右側小腿因升降中的升降板68而負傷。
圖5為分解圖4所示的按摩部的正面立體圖。圖6為分解圖4所示的按摩部件的背面立體圖。圖7為按摩部的運行圖。按摩部72、74、76、78呈相同結構及形狀,因此,為了說明的理解,僅舉例一個按摩部78來進行說明。
參照圖4至圖7,在旋轉軸40設置有擺動模塊91、92、93,當旋轉軸40旋轉時,使按摩部78擺動。擺動模塊91、92、93包括:凸輪91,設置于旋轉軸40;軸承92,設置于凸輪91的外周;以及軸承蓋93,包圍軸承92并與按摩部78相結合。當旋轉軸40旋轉時,按摩部78可借助擺動模塊91、92、93擺動。即,可根據凸輪91的外周面形狀,當旋轉軸40旋轉時,按摩部78可反復上側朝向人體傾斜或者下側朝向人體傾斜,并可反復前方朝向人體傾斜或者后方朝向人體傾斜。
按摩部78與軸承蓋93相結合,從而,當旋轉軸40旋轉時,按摩部78在擺動的過程中可對人體進行按摩。
凸輪91包括:固定部91a,與旋轉軸40相結合;軸承結合部91b,與軸承92相結合。固定部91a的外周與旋轉軸40的外周相平行,軸承結合部91b的外周相對于旋轉軸40的外周傾斜。在凸輪91的外周突出形成用于將凸輪91劃分成固定部91a和軸承結合部91b的卡定部91c。即,以卡定部91c為基準,凸輪91的一側為固定部91a,而另一側為軸承結合部91b。
軸承92包括:內輪92a,與軸承結合部91b相結合;外輪92b,以能夠旋轉的方式配置于內輪92a的外側并與軸承蓋93相結合。
軸承蓋93呈兩件式。即,軸承蓋93包括:第一蓋93a,配置于軸承92的一側,用于包圍軸承92的一部分;以及第二蓋93b,配置于軸承92的另一側并與第一蓋93a相結合,用于包圍軸承92的剩余部分。
第二蓋93b的形狀與軸承92的形狀相對應形成為環形,但是,與第二蓋93b相比,在第一蓋93a還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第一結合部93c。形成于第一蓋93a的第一結合部93c與按摩部78相結合。在第一結合部93c形成有用于與摩擦部78相結合的兩個孔93d。
按摩部78包括:第一板78a,與在第一蓋93a形成的第一結合部93c相結合;第二板78b,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與第一板78a相結合,配置有至少一個按摩突起78d;以及加壓單元78c,向第二板78b施加壓力,使得第二板78b朝向人體旋轉。
第二板78b并非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與第一板78a相結合,而是以能夠滑動的方式與第一板78a相結合。在此情況下,加壓單元78c朝向人體的方向向第二板78b施加壓力,使得第二板78b朝向人體滑動。即,加壓單元78c呈朝向人體的方向向第二板78b施加壓力的結構,根據第一板78a及第二板78b的結合結構,可使第二板78b朝向人體旋轉,也可使第二板78b朝向人體滑動。以下,說明第二板78b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與第一板78a相結合,加壓單元78c通過向第二板78b施加壓力來使第二板78b旋轉。
第二板78b的后端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與第一般78a相結合,由此,若第二板78b被加壓單元78c施加壓力,則第二板78b的前方可從第一板78a展開并朝向人體旋轉。按摩突起78d突出形成于第二板78b的朝向人體的面。按摩突起78d可由柔性材質形成。在本實施例中,按摩突起78d由內部為空心的橡膠材質形成,從而可通過彈簧墊力來對人體進行按摩。按摩突起78d的材質并不局限于柔性材質,只要呈從第二板78b突出的形態,即使使用堅硬的材質也無妨。
在第一板78a的后端形成有第二結合部78e,在第二板78b的后端形成有第三結合部78f。第二結合部78e分別形成于第一板78a的上下端。形成于第二板78b的第三結合部78f向形成于第一板78a的第二結合部78e之間插入,從而可借助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與第二結合部78e相結合,第二板78b的后端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與第一板78a相結合。
在第三結合部78f形成有用于與第二結合部78e相結合的一個以上的孔78g。而且,在第二結合部78e形成有三個孔78h、78i。向在第二結合部78e形成的三個孔78h、78i中的一個孔78i和形成于第三結合部78f的孔78g插入銷,使得第三結合部78f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與第二結合部78e相結合。
另一方面,向形成于第二結合部78e的三個孔78h、78i中的兩個孔78h和形成于第一結合部93c的兩個孔93d插入長螺栓,使得第二結合部78e與第一結合部93c相結合。如上所述,若第二結合部78e與第一結合部93c相結合,則第一板78a固定于第一蓋93a,從而,若第二板78b被加壓單元78c施加壓力,則使第二板78b相對于第一板78a旋轉。
按摩部78還包括復原彈簧78j,上述復原彈簧78j用于使借助加壓單元78c被施加壓力并旋轉的第二板78b向原位置復原。復原彈簧78j包括:線圈形狀的線圈部;一端部,從上述線圈部的一端延伸并突出;以及另一端部,從上述線圈部的另一端延伸并突出。優選地,用于使第二結合部78e及第三結合部78f相結合的上述銷貫通上述線圈部,上述一端部與第一板78a相接觸或相互卡定,上述另一端部與第二板78b相接觸或者相互卡定。
在第一板78a形成有旋轉位置限制孔78k,在第二板78b形成有旋轉位置限制突起78m,旋轉位置限制孔78k插入于上述旋轉位置限制突起78m,并用于限制第二板78b朝向人體旋轉的位置。當第二板78b被加壓單元78c施加壓力而朝向人體旋轉時,旋轉位置限制突起78m在從旋轉位置限制孔78k內引出的過程中,其一側卡在第一板78a,由此使第二板78b無法再朝向人體旋轉。即使互換旋轉位置限制孔78k及旋轉位置限制突起78m的位置也無妨。即,在第一板78a可形成旋轉位置限制突起78m,在第二板78b可形成旋轉位置限制孔78k。
加壓單元78c包括氣囊78n,上述氣囊78n配置于第一板78a及第二板78b之間,借助向內部流入的空氣的膨脹向第二板78b施加壓力。但是,加壓單元78c無需必須包括氣囊78n,只要是可向第二板78b施加壓力的結構,可變更成多種其他結構。例如,加壓單元78c可由氣缸及桿形成,上述氣缸與第一板78a的外側相結合,上述桿貫通第一板78a并與第二板78b相結合。如上所述,在加壓單元78c由上述氣缸及上述桿形成的情況下,隨著上述氣缸內的氣壓或液壓的上升,上述桿會從上述氣缸引出并向上述第二板78b施加壓力。以下說明加壓單元78c可包括氣囊78n。
氣囊78n的后端與第一板78a相結合。在氣囊78n的后端形成作為不膨脹部分的安裝部78p,在安裝部78p形成兩個孔78q。而且,在第一板78a形成有用于與安裝部78p相結合的氣囊結合部78r。分別向形成于安裝部78p的兩個孔78q插入螺栓,來使安裝部78p緊固于氣囊結合部78r,由此氣囊78n的后端可以與第一板78a相結合。氣囊結合部78r也可形成于第二板78b。在氣囊結合部78r形成于第二板78b的情況下,氣囊78n的后端可以與第二板78b相結合。
另一方面,軸承蓋93的后方與軸94相結合,軸94向軸承蓋93的后方突出。軸94還可包括:大徑部94a,一部分插入于形成在第一蓋93a的軸連接孔93e;小徑部94b,其直徑小于大徑部94a的直徑;以及球體94c,直徑大于大徑部94a的直徑。
但是,升降板68的后方與引導件95相結合,在引導件95形成有用于插入軸94的球體94c的導槽95a。導槽95a以向左右長的方式形成,從而引導軸94的左右方向的移動并控制上下方向的過度轉動。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的按摩器的控制框圖。
參照圖8,本發明實施例的按摩器還可包括:強度等級調整部1,用于調整按摩強度等級;控制器3,用于控制按摩器;氣管9,用于向氣囊78n供給空氣;氣泵5,抽吸用于使氣囊78n膨脹的空氣;以及氣囊閥7,用于調整氣泵5向氣管9抽吸的空氣??刂破?根據從強度等級調整部1輸入的信號控制氣泵5及氣囊閥7,由此控制從氣泵5向氣管9內排出的空氣的量來調整氣囊78n的膨脹程度。優選地,氣管9的一端與氣泵5及氣囊閥7相連接,另一端貫通第一板78a來與氣囊78n相結合。
強度等級調整部1設置于在本體2形成的操作板,或者可設置于遠程控制按摩器的遠程操作器。
除強度等級調整部1之外,可在上述操作板或上述遠程操作器形成有腿部按摩開始/停止輸入部和電源輸入部等,使用人員可借助上述操作板或上述遠程操作器來使按摩器運行并可調整按摩強度。
控制器3根據在強度等級調整部1中調整的強度等級來控制氣囊閥7的開閉時間,并在基于強度等級調整部1中調整的強度等級的開啟時間內,控制器3可使氣泵5運行。
當按摩器開始運行時,控制器3可調整與已設定的強度等級相對應的氣泵5的輸出和氣囊閥7的開啟時間。
在按摩器運行過程中,通過強度等級調整部1輸入新的強度等級,則控制器3控制氣泵5的輸出,并控制氣囊閥7的開閉時間。按摩器通過控制氣泵5的輸出變更和氣囊閥7來變更氣囊78n的膨脹程度,由此調整按摩強度。
如上所述,在本發明實施例的按摩器中,第二板78b借助加壓單元78c被施加壓力并對人體的小腿進行按摩,因此,可根據小腿的粗細及形態調整按摩強度。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的按摩器用于對人體的小腿進行按摩,但是,只要是可向兩個按摩部72、74之間或兩個按摩部76、78之間插入的人體部位,均可適用與本發明實施例的按摩器相同的結構來變更實施成對人體的胳膊、脖子等進行按摩的機構。
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知道在不變更本發明技術思想或必要特征的情況下可實施成其他具體形態。因此,以上記述的實施例在所有方面均是例示性實施例,而并非用于限定本發明。與上述詳細說明相比,本發明的范圍呈現在下述發明要求保護范圍,從發明要求保護范圍的含義、范圍及其等同概念導出的所有變更或變形形態均術語本發明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