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增生組織介入治療器械。
背景技術:
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性腺器官。前列腺如栗子,底朝上,與膀胱相貼,尖朝下,抵泌尿生殖膈,前面貼恥骨聯合,后面依直腸,所以有前列腺腫大時,可做直腸指診,觸知前列腺的背面。前列腺腺體的中間有尿道穿過,扼守著尿道上口,所以,前列腺有病,排尿首先受影響。
前列腺增生的病理及分析病理前列腺分內外兩層:內層為尿道周圍的粘膜和粘膜下腺體;外層為前列腺體。后者構成前列腺的主體,兩層之間有纖維膜隔開。前列腺增生主要發生在內層,在膀胱頸至精阜一段后尿道的腺體間質中,現稱該部分為移行帶鏡檢可見。
根據間質和腺樣組織的比例不同,多例前列腺增生分為兩型,結節大而軟的纖維肌腺型及腺體小而硬的纖維肌型增生的向外壓迫使外層的前列腺體逐漸成為一薄層纖維腺樣的假包膜。因其與增生得以有明顯分界主要手術時易自此膜內摘除結節故臨床系統上亦稱基因外科包膜。
增生的前列腺使膀胱頸發生梗阻,膀胱為克服頸部阻力而加強收縮使逼尿肌發生代償性肥厚呈小梁狀突起。膀胱腔內壓增高,膀胱粘膜可自肌束間薄弱處向外膨起,形成憩室膀胱頸部梗阻。繼續加重,尿液將不同程度地殘留于膀胱,伴隨殘余尿的增多,膀胱壁逐漸變薄使輸尿管下端斜行穿過膀胱壁肌層所形成的生理性活瓣作用失效。膀胱內尿液便逆流至輸尿管和腎盂,引起兩側上尿路積水,腎盂內壓增高,使腎實質缺血性萎縮,引起腎功能減退最終發生尿毒癥。
現有技術中存有一些介入治療增生組織的醫療器械,例如:多致動觸發器錨固輸送系統(zl200880106011.0)、具有能更換的筒式部件的錨固件輸送系統(zl200980130076.3)、多致動觸發器錨固輸送系統(zl201410345568.7)、錨固件傳送系統(zl201480021090.0)。
但是,上述各個器械雖然將空心拉繩、遠端錨固件、拉繩、近端錨固件等合理的發射,但是還是存在結構設計不合理、不利于生產以及安全性能差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增生組織介入治療器械,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結構設計不合理、不利于生產以及安全性能差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的增生組織介入治療器械,包括:殼體以及分別設置于殼體上的遠端錨固件發射植入機構和近端錨固件發射植入機構;
其中,所述遠端錨固件發射植入機構包括:第一制動按鈕、撥轉件、凸輪機構、鎖止件、第一發射部件和發射滑座;所述第一制動按鈕鉸接于所述殼體的手柄部位,且通過所述撥轉件與所述凸輪機構的左端可撥動地接觸設置,所述凸輪機構的上端與所述第一發射部件連接,所述第一發射部件可滑動地設置于所述發射滑座上,且在所述第一發射部件與發射滑座之間連接有蓄力彈簧,所述鎖止件對應設置于所述凸輪機構的右端;
其中,所述近端錨固件發射植入機構包括:第二制動按鈕、連桿機構、限位件、第二發射部件和第三制動按鈕;所述第二制動按鈕鉸接于所述殼體的手柄部位,且與所述連桿機構的左端連接,所述連桿機構的右端連接有移動件,所述移動件可滑動地設置于所述發射滑座上,在所述移動件的兩端分別通過蓄力彈簧與所述發射滑座、第二發射部件進行連接,所述限位件與第三制動按鈕分別鉸接在所述發射滑座的下方,所述限位件的右端與所述第三制動按鈕左端可撥動地接觸設置,所述限位件與所述移動件限位接觸,所述第三制動按鈕與所述第二發射部件限位接觸。
進一步地,所述凸輪機構包括凸輪本體和扇形體,所述凸輪本體上設有用于與所述撥轉件相對應的觸發部,所述扇形體上設有弧形導槽、卡止件,所述凸輪本體上設有與弧形導槽相匹配的定位柱,所述扇形體的外邊緣與所述鎖止件之間彈性接觸;當所述第一制動按鈕被初次按壓時,所述撥轉件撥動所述凸輪本體進行轉動,從而帶動所述第一發射部件從發射滑座的左側移動至右側并完成蓄力;當所述第一制動按鈕被按壓至末端時,所述撥轉件與所述凸輪本體的觸發部脫離,從而釋放所述第一發射部件以完成對遠端錨固組件的發射,所述第一制動按鈕在松開后進行彈性復位;當所述第一制動按鈕再次被按壓時,所述撥轉件再次撥動所述凸輪本體進行轉動,所述扇形體失去所述鎖止件的束縛,使所述鎖止件抵靠在所述凸輪本體的右后端完成鎖死。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制動按鈕通過扭簧鉸接在所述殼體的手柄部位。
進一步地,所述撥轉件與所述第一制動按鈕同軸鉸接,所述撥轉件隨所述第一制動按鈕同步轉動。
進一步地,所述撥轉件的下方設有限位塊,所述撥轉件在所述限位塊的作用下被限制為只允許其自身進行逆時針旋轉。
進一步地,所述卡止件的下端鉸接于所述扇形體上,所述卡止件的上端伸入至所述弧形導槽的區域,所述卡止件被限制為只允許順時針旋轉。
進一步地,所述發射滑座上設有水平設置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發射部件對應安裝于第一滑槽上。
進一步地,所述殼體的發射部位連接有導通管,所述導通管內設有遠端錨固組件和近端錨固件組件。
進一步地,所述遠端錨固組件包括空心拉線和位于空心拉線內的遠端錨固件和拉繩。
進一步地,所述近端錨固件組件包括u型近端錨固件。
進一步地,所述連桿機構包括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所述第一連桿的左端鉸接在所述第二制動按鈕上,所述第一連桿的右端與第二連桿的左端鉸接,所述第二連桿的右端連接有移動件。
進一步地,所述限位件的左端鉸接于在所述發射滑座的下方,所述限位件的右端設有與第三制動按鈕相對應的觸發部,且在所述限位件的中部設有呈弧形的限位凸起,當所述第二制動按鈕被按壓時,所述移動件從所述限位凸起的右測滑至左側并卡緊在限位凸起的左側。
進一步地,所述第三制動按鈕的中部鉸接在所述發射滑座的下方,所述第三制動按鈕的左端設有與所述限位件相對應的呈z型的撥動部,所述第二發射部件卡緊在所述撥動部內;當向上推動所述第三制動按鈕時,所述第二發射部件擺脫所述撥動部的束縛,并在蓄力彈簧的作用下水平滑動以完成對近端錨固件組件的發射,且所述限位件在所述第三制動按鈕的撥動下進行偏轉,使移動件擺脫束縛而向右彈射。
進一步地,所述發射滑座上設有第二滑槽,所述移動件、第二發射部件分別安裝于所述第二滑槽內。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該增生組織介入治療器械的整體性更強,機構部件簡單緊湊,利于推廣與應用。更加具體而言,在發射遠端錨固組件的同時利用凸輪機構實現了機構的失效和鎖死,增強了安全性,減少了零部件數量。其次,利用蓄力彈簧特性去實現近端錨固組件發射部件的推進和退回,然后綜合成同一方向去完成對時間差的控制,將大量結構件有效簡化為簡單的原理部件。機構的整體復雜度大量降低,零件數大量減少。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增生組織介入治療器械的整體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增生組織介入治療器械的第一狀態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增生組織介入治療器械的第二狀態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增生組織介入治療器械的第三狀態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增生組織介入治療器械的第四狀態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增生組織介入治療器械的第五狀態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增生組織介入治療器械的第六狀態圖;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增生組織介入治療器械的第七狀態圖;
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增生組織介入治療器械的第八狀態圖;
圖10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增生組織介入治療器械的第九狀態圖;
圖1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增生組織介入治療器械的第十狀態圖。附圖標記:
201-第一制動按鈕;202-第二制動按鈕;203-第三制動按鈕;
205-連桿機構;206-鎖止件;207-凸輪本體;208-限位件;209-發射滑座;210-第一發射部件;212-撥轉件;213-卡止件;215-扇形體;
401-移動件;402-第二發射部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子并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結合圖1至圖1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增生組織介入治療器械,其包括:殼體以及分別設置于殼體上的遠端錨固件發射植入機構和近端錨固件發射植入機構;其中,遠端錨固件發射植入機構包括:第一制動按鈕201、撥轉件212、凸輪機構、鎖止件206、第一發射部件210和發射滑座209;第一制動按鈕201鉸接于殼體的手柄部位,且通過撥轉件212與凸輪機構的左端可撥動地接觸設置,凸輪機構的上端與第一發射部件210連接,第一發射部件210可滑動地設置于發射滑座209上,且在第一發射部件210與發射滑座209之間連接有蓄力彈簧,鎖止件206對應設置于凸輪機構的右端;
其中,近端錨固件發射植入機構包括:第二制動按鈕202、連桿機構205、限位件208、第二發射部件402和第三制動按鈕203;第二制動按鈕202鉸接于殼體的手柄部位,且與連桿機構205的左端連接,連桿機構205的右端連接有移動件401,移動件401可滑動地設置于發射滑座209上,在移動件401的兩端分別通過蓄力彈簧與發射滑座209、第二發射部件402進行連接,限位件208與第三制動按鈕203分別鉸接在發射滑座209的下方,限位件208的右端與第三制動按鈕203左端可撥動地接觸設置,限位件208與移動件401限位接觸,第三制動按鈕203與第二發射部件402限位接觸。
本實施例中的凸輪機構包括凸輪本體207和扇形體215,凸輪本體207上設有用于與撥轉件212相對應的觸發部,扇形體215上設有弧形導槽、卡止件213,凸輪本體207上設有與弧形導槽相匹配的定位柱,扇形體215的外邊緣與鎖止件206之間彈性接觸;當第一制動按鈕201被初次按壓時,撥轉件212撥動凸輪本體207進行轉動,從而帶動第一發射部件210從發射滑座209的左側移動至右側并完成蓄力;當第一制動按鈕201被按壓至末端時,撥轉件212與凸輪本體207的觸發部脫離,從而釋放第一發射部件210以完成對遠端錨固組件的發射,第一制動按鈕201在松開后進行彈性復位;當第一制動按鈕201再次被按壓時,撥轉件212再次撥動凸輪本體207進行轉動,扇形體215失去鎖止件206的束縛,使鎖止件206抵靠在凸輪本體207的右后端完成鎖死。
優選地,第一制動按鈕201通過扭簧鉸接在殼體的手柄部位。
優選地,撥轉件212與第一制動按鈕201同軸鉸接,撥轉件212隨第一制動按鈕201同步轉動。
具體地,在撥轉件212的下方設有限位塊,撥轉件212在限位塊的作用下被限制為只允許其自身進行逆時針旋轉。
此外,卡止件213的下端鉸接于扇形體215上,卡止件213的上端伸入至弧形導槽的區域,卡止件213被限制為只允許順時針旋轉。
本實施例中發射滑座209上設有水平設置的第一滑槽,第一發射部件210對應安裝于第一滑槽上。
本實施例中的連桿機構205包括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第一連桿的左端鉸接在第二制動按鈕202上,第一連桿的右端與第二連桿的左端鉸接,第二連桿的右端連接有移動件401。
限位件208的左端鉸接于在發射滑座209的下方,限位件208的右端設有與第三制動按鈕203相對應的觸發部,且在限位件208的中部設有呈弧形的限位凸起,當第二制動按鈕202被按壓時,移動件401從限位凸起的右測滑至左側并卡緊在限位凸起的左側。
第三制動按鈕203的中部鉸接在發射滑座209的下方,第三制動按鈕203的左端設有與限位件208相對應的呈z型的撥動部,第二發射部件402卡緊在撥動部內;當向上推動第三制動按鈕203時,第二發射部件402擺脫撥動部的束縛,并在蓄力彈簧的作用下水平滑動以完成對近端錨固件組件的發射,且限位件208在第三制動按鈕203的撥動下進行偏轉,使移動件401擺脫束縛而向右彈射。
發射滑座209上設有第二滑槽,移動件401、第二發射部件402分別安裝于第二滑槽內。
本實施例在殼體的發射部位連接有導通管,導通管內設有遠端錨固組件和近端錨固件組件。其中,遠端錨固組件包括空心拉線和位于空心拉線內的遠端錨固件和拉繩。其中,近端錨固件組件包括u型近端錨固件。
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如圖1所示,這是本申請的器械整體圖,其長端部分插入導通管。通過多個操作按鈕,實現前述的介入治療過程。
如圖2所示,包括第一制動按鈕201、第二制動按鈕202、第三制動按鈕203。
本申請通過按下第一制動按鈕201,將空心拉線射出,空心拉線穿過前列腺后,松開第一制動按鈕201,使空心拉線回收,且將遠端錨固件滯留在前列腺的外側以及將拉繩滯留在前列腺中。
如圖3、圖4所示,按下第一制動按鈕201的過程中,撥轉件212帶著凸輪本體207轉動,凸輪本體207的轉動會使第一發射部件210的位置由圖2變成圖3,由于第一發射部件210與發射滑座209之間連接有蓄力彈簧,則第一發射部件210實際上是在蓄力。
在第一制動按鈕201被按到末端位置時,撥轉件212與凸輪本體207脫離,則第一發射部件210開始釋放,第一發射部件210將空心拉線連帶其中的遠端錨固件以及拉繩發射出去且擊穿前列腺。
在撥轉件212與凸輪本體207脫離后,由于第一制動按鈕201是通過扭簧鉸接在殼體上的,其會彈性復位。再次按下第一制動按鈕201,撥轉件212又會帶著凸輪本體207轉動,使第一發射部件210開始蓄力,但是此過程在凸輪本體207與撥轉件212脫離后,則會被卡緊,不再轉動。
如圖5所示,撥轉件212本身為可旋轉的模塊,由于下方阻塊限位使得撥轉件212自身只能逆時針旋轉。按壓第一制動按鈕201,撥轉件212撥動凸輪本體207蓄力,到達頂點時脫離凸輪本體207,第一制動按鈕201復位。
如圖6、圖7所示,第一制動按鈕201首次按壓時,鎖止件206被彈片所施加的持續順時針回彈力被扇形體215所阻擋,所以凸輪本體207可以回到初始位置。當再次按壓第一制動按鈕201時凸輪本體207會與扇形體215鎖死,凸輪本體207被卡止件213限制只能順時針旋轉。
之后,凸輪本體207的轉動帶動扇形體215,轉動過程中,鎖止件206失去扇形體215的束縛,自身旋轉到達圖8的位置,實現第一制動按鈕201的鎖死。
如圖8所示,第一制動按鈕201失效后,穿刺針已經完成回收,按下第二制動按鈕202,第二制動按鈕202帶動連桿機構205并完成近端錨固件發射的蓄力。
如圖9、圖10、圖11所示,近端錨固件完成蓄力以后第二制動按鈕202失效,推動第三制動按鈕203,第三制動按鈕203釋放蓄力完成近端錨固件的發射以及釋放。具體地,向上推動第三制動按鈕203,推動過程中第二發射部件402擺脫束縛,在拉簧作用下朝移動件401方向沿著第二滑槽進行水平運動。之后,持續推動第三制動按鈕203,如圖11所示,第三制動按鈕203旋轉過程中使限位件208發生偏轉,釋放移動件401,此時移動件401在壓簧作用下向右彈射。
值得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的各個部件的具體形式并不唯一,可根據實際需要靈活設置,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一切適應性的變形均屬于本專利的保護范圍。例如:凸輪機構可用齒輪齒條、蝸輪蝸桿、皮帶發條或鏈條等替代;連接機構可使用齒輪、凸輪等替代;鎖止件206可用彈簧、頂針等機構鎖死。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