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醫療材料領域,具體是一種外科手術縫合用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醫用縫合線是常見的生物相容紡織品,廣泛應用于各類外科手術中,用以縫合傷口,聯結組織和結扎血管。早在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就已用棉纖維、馬鬃來縫合傷口,中國古代的史書中也早有用麻纖維作縫合線的紀錄。隨著高聚物及其纖維的發展,醫用縫合線的品種也越來越多。
縫合線種類很多,包括吸收性和非吸收性縫合線。許多普通的天然和合成的紡織用纖維已被成功地用作醫用不吸收縫合線,目前已開發出的不吸收縫合線種類有棉、蠶絲、麻、聚酰胺、聚酯、聚丙烯及金屬縫合線。可吸收縫合線有腸衣、骨膠原、甲殼質、聚乙交酯、乙交酯和丙交酯的共聚物、聚對二氧雜環乙酮縫合線。
醫用縫合線必須具有以下性能要求:
(1)線的強度較高,不受體液的影響而變形,在傷口愈合前力學性能沒有大的變化;(2)纖維的柔韌性良好,勾結強度高,縫合時通過人體組織容易,結扎時操作方便,作結后持結性良好;(3)生物相容性良好,組織反應小,不影響人體組織的生長;(4)對于吸收性縫合線,在組織修復后應完全被吸收,不在人體內留下異物;(5)產品質量穩定可靠,能夠長期保存,容易消毒而不變性;(6)沒有毒性、過敏性、電解性、膿毒性、致癌性和毛細管現象。
可見,縫線的質量要求非常高,但當前大多數縫線存在生物相容性低、縫線在組織內抗張強度小及妨礙正常的傷口愈合等現象,急需研發一種新型的外科手術縫合用材料。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外科手術縫合用材料及其制備方法,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外科手術縫合用材料,以重量份計,原料為:聚羥基乙酸15-23份、骨膠原5-8份、聚乳酸11-14份、色氨酸0.5-0.9份、魚膠原蛋白0.4-0.8份、牛膝2-4份、尼生素0.01-0.05份。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以重量份計,原料為:聚羥基乙酸18-21份、骨膠原6-7份、聚乳酸12-13份、色氨酸0.6-0.8份、魚膠原蛋白0.5-0.7份、牛膝2-4份、尼生素0.02-0.04份。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以重量份計,原料為:聚羥基乙酸20份、骨膠原7份、聚乳酸13份、色氨酸0.7份、魚膠原蛋白0.6份、牛膝3份、尼生素0.03份。
一種外科手術縫合用材料的制備方法,具體步驟為:
(1)首先,將聚羥基乙酸、聚乳酸和色氨酸混勻,隨后放進反應釜中,2MPa壓力及氮氣保護下進行反應,反應結束后通過熔融紡絲,冷卻后得到紡絲混合體;
(2)然后,將紡絲混合體與骨膠原、魚膠原蛋白、牛膝、尼生素混合,控制水分含量在45%-50%,接著使用超聲振蕩處理,超聲振蕩處理的功率為120W,時間為13分鐘,置于4℃溫度下低溫烘干,得到外科手術縫合用材料。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步驟(2)中控制水分含量在48%。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制得的縫合用新材料無毒無害無積累,易加工成型,且強度高、易打結,具有良好的柔軟性和耐消毒滅菌等優良性能,且可促進傷口的愈合,可在生物組織內15-25天完全被吸收降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一種外科手術縫合用材料,以重量份計,原料為:聚羥基乙酸15份、骨膠原5份、聚乳酸11份、色氨酸0.5份、魚膠原蛋白0.4份、牛膝2份、尼生素0.01份。
一種外科手術縫合用材料的制備方法,具體步驟為:
(1)首先,將聚羥基乙酸、聚乳酸和色氨酸混勻,隨后放進反應釜中,2MPa壓力及氮氣保護下進行反應,反應結束后通過熔融紡絲,冷卻后得到紡絲混合體;
(2)然后,將紡絲混合體與骨膠原、魚膠原蛋白、牛膝、尼生素混合,控制水分含量在45%,接著使用超聲振蕩處理,超聲振蕩處理的功率為120W,時間為13分鐘,置于4℃溫度下低溫烘干,得到外科手術縫合用材料。
實施例2
一種外科手術縫合用材料,以重量份計,原料為:聚羥基乙酸18份、骨膠原6份、聚乳酸12份、色氨酸0.6份、魚膠原蛋白0.5份、牛膝2份、尼生素0.02份。
一種外科手術縫合用材料的制備方法,具體步驟為:
(1)首先,將聚羥基乙酸、聚乳酸和色氨酸混勻,隨后放進反應釜中,2MPa壓力及氮氣保護下進行反應,反應結束后通過熔融紡絲,冷卻后得到紡絲混合體;
(2)然后,將紡絲混合體與骨膠原、魚膠原蛋白、牛膝、尼生素混合,控制水分含量在45%,接著使用超聲振蕩處理,超聲振蕩處理的功率為120W,時間為13分鐘,置于4℃溫度下低溫烘干,得到外科手術縫合用材料。
實施例3
一種外科手術縫合用材料,以重量份計,原料為:聚羥基乙酸20份、骨膠原7份、聚乳酸13份、色氨酸0.7份、魚膠原蛋白0.6份、牛膝3份、尼生素0.03份。
一種外科手術縫合用材料的制備方法,具體步驟為:
(1)首先,將聚羥基乙酸、聚乳酸和色氨酸混勻,隨后放進反應釜中,2MPa壓力及氮氣保護下進行反應,反應結束后通過熔融紡絲,冷卻后得到紡絲混合體;
(2)然后,將紡絲混合體與骨膠原、魚膠原蛋白、牛膝、尼生素混合,控制水分含量在48%,接著使用超聲振蕩處理,超聲振蕩處理的功率為120W,時間為13分鐘,置于4℃溫度下低溫烘干,得到外科手術縫合用材料。
實施例4
一種外科手術縫合用材料,以重量份計,原料為:聚羥基乙酸21份、骨膠原7份、聚乳酸13份、色氨酸0.8份、魚膠原蛋白0.7份、牛膝4份、尼生素0.04份。
一種外科手術縫合用材料的制備方法,具體步驟為:
(1)首先,將聚羥基乙酸、聚乳酸和色氨酸混勻,隨后放進反應釜中,2MPa壓力及氮氣保護下進行反應,反應結束后通過熔融紡絲,冷卻后得到紡絲混合體;
(2)然后,將紡絲混合體與骨膠原、魚膠原蛋白、牛膝、尼生素混合,控制水分含量在50%,接著使用超聲振蕩處理,超聲振蕩處理的功率為120W,時間為13分鐘,置于4℃溫度下低溫烘干,得到外科手術縫合用材料。
實施例5
一種外科手術縫合用材料,以重量份計,原料為:聚羥基乙酸23份、骨膠原8份、聚乳酸14份、色氨酸0.9份、魚膠原蛋白0.8份、牛膝4份、尼生素0.05份。
一種外科手術縫合用材料的制備方法,具體步驟為:
(1)首先,將聚羥基乙酸、聚乳酸和色氨酸混勻,隨后放進反應釜中,2MPa壓力及氮氣保護下進行反應,反應結束后通過熔融紡絲,冷卻后得到紡絲混合體;
(2)然后,將紡絲混合體與骨膠原、魚膠原蛋白、牛膝、尼生素混合,控制水分含量在50%,接著使用超聲振蕩處理,超聲振蕩處理的功率為120W,時間為13分鐘,置于4℃溫度下低溫烘干,得到外科手術縫合用材料。
經測試,本發明實施例1-5制備的外科手術用縫合新材料全部符合YY1116-2010 可吸收性外科縫線標準;其中規格4-0的外科手術用縫合新材料抗張強度平均值大于9.3N,單個值大于8.7N,且規格4-0的外科手術用縫合新材料連接強度平均值大于5.6N,單個值大于5.2N;其中化學性能檢測結果表明,外科手術用縫合新材料的生物性能優良,皮內測試無刺激性,無細胞毒性,無致敏反應,無致熱原反應,無炎癥反應,Ames試驗陰性,平均降解周期在20天,傷口的平均愈合周期為4天(以小鼠剖腹產為例)。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發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明內。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