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醫藥診療技術,特別涉及治療胃寒病的中草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
胃寒病泛指胃痛病、慢性胃炎、胃潰瘍、消化不良等癥。其病因多與飲食習慣有關,如長期飲食不節、嗜食生冷、感寒食冷、特別是天氣變冷仍暴飲啤酒,特別易得胃寒性胃病。再加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工作節奏加快,生活精神壓力加大,心情郁悶,在這種情況下再長期飲啤酒食生冷,由此造成脾胃陽氣虛衰,導致陰寒凝滯胃腑,造成胃脘冷痛,綿綿不已時發時止,食少脘痞,倦怠乏力,畏寒肢冷,喜溫喜按,天冷食涼胃痛加劇,其胃粘膜多已收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和產生潰瘍。胃寒病為常見多發慢性病,西醫多以增加胃動力、消炎止疼治療,其藥物多對消化不良及潰瘍性疼痛有一定止痛作用,但對胃寒病從根本上的治療收效甚微。祖國中醫學在治療胃寒病上有獨到之處,認為胃寒病為脾、肝、腎虛衰,氣血不旺,陰寒入侵,直中凝滯胃腑所致,時間長久則導致器質性胃粘膜發生病變,使病情逐漸加重。治療胃寒病應以扶正祛邪、補氣血壯五臟,補先天之肝腎,壯后天之脾胃,暖胃散寒治根本為原則。
技術實現要素:
:
本發明之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胃寒病的中藥組合物,采用普通常用中草藥,調理臟腑,恢復元氣,健壯脾胃,醫治根本,治愈率高,治療效果好。
本發明一種治療胃寒病的中藥組合物其原料成分和重量配比為:
肉桂5-15g、當歸10-20g、小回香8-18g、烏藥5-15g、枸杞10-20g、制附子5-15g;黨參10-20g、白術10-20g、茯苓10-20g、甘草5-15g、木香5-15g、砂仁8-18g、厚樸10-20g、炒蒼術10-20g;莪術10-20g、紅花5-15g、元胡8-18g、檳榔5-15g、良姜5-15g、炮姜5-15g、香附8-18g。
本發明的優選方案是:
肉桂5g、當歸10g、小回香18g、烏藥10g、枸杞20g、制附片10g;黨參15g、白術12g、茯苓12g、甘草6g、木香6g、砂仁8g、厚樸20g、炒蒼術20g;莪術10g、紅花5g、元胡18g、檳榔15g、良姜6g、炮姜6g、香附10g;
上述組方中,前6味中藥是為補人之先天之本,其中:
肉桂:辛、甘,大熱。功效:入肝、腎、脾經。溫中補陽,散寒止痛。滋補肝腎,脾胃虛寒。辛熱能消沉寒,又通經脈,適于虛寒性的胃痛腹痛。
當歸:味苦、辛,性溫,入肝、心、脾經,功效補血和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性溫能散,帶甘能緩,散之緩之肝之所喜。
小回香:辛、溫,入肝、腎、脾、胃經,功效:理氣止痛,調中和胃。味辛能行,溫能散寒。
烏藥:辛、溫,入脾、肺、腎膀胱經,功效:順氣散寒止痛。
枸杞:味甘、性平,入肝、腎經,滋補肝腎,益精明目。平肝補腎,虛勞精虧。
附子:大辛,大熱,有毒,入心、脾、腎經。功效回陽救逆,補陽益火,補陽氣不足,溫中散寒。散寒燥濕,溫中止痛。
6味中,當歸、枸杞溫補肝腎,肉桂引火歸元,補命門之火,附片回陽溫補脾、散寒止痛、溫陽逐寒,小茴香溫經散寒,烏藥溫通理氣。總體功效溫腎暖肝復元氣,治療腎氣虛衰、肝腎虛寒,治肝腎不足,使氣血旺元氣盛,為行氣散寒打下基礎。
上述組方中,中間8味中藥其作用為補人之后天之本,其中:
黨參: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功效,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健運中氣,主治脾胃陽氣虛衰。
白術:味苦,性甘溫,入脾、胃經。功效:補脾益氣,健脾胃之運化,治脾胃虛弱所致少食漲滿。
茯苓:甘、平,入心、肺、脾、胃、腎經,利水滲濕,健脾化濕,健脾補中,治脾虛濕困,水飲不化,食少脘悶等癥。
甘草:味甘,性平,入十二經。功效,補脾益氣,清熱解毒,潤肺止渴,調和諸藥。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大腸經。功效,行氣止痛。長于行腸胃滯氣,凡消化不良、食欲減退、腹滿漲痛等癥均皆有效。
砂仁:味辛,性溫,入脾、胃、腎經。功效:調中行氣,溫脾調胃,快氣寬中。治胸膈漲滿,氣滯食滯。
厚樸: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肺、大腸經,功效:化濕導滯,除胃中滯氣,散滿除漲,治脘悶漲痛。
炒蒼術: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功效:燥濕健脾,治脾陽不運,運化失司,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以上8味,其中黨參15g、白術12g、茯苓12g、甘草10g為四君子湯,具 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的功效,主治脾胃氣虛證。再加木香通行脾胃之氣滯,砂仁行氣溫中開胃,蒼術治濕盛困脾脘痞腹脹,厚樸下氣除滿治濕滯傷中。所體現總體功效是:溫中健脾、滋養胃陰、和胃解郁、健胃降逆,增強脾胃消化、吸收、運化之功能。
上述組方中,后7味中藥是為進一步強壯后天脾胃之功能,其中:
莪術:辛苦、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破血消積止痛,辛散溫通行氣的功效,用于飲食積滯,胸腹滿悶作痛等癥。
紅花:辛、溫,入心、肝經。具有活血通經,祛瘀止痛的功效,凡瘀積內滯及經絡不利諸證皆可用。
醋元胡: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辛散溫通,活血利氣,氣行血活的功效,為適用于腹中諸痛的止痛良藥。
良姜:味辛,性熱,入脾、胃經。具有散寒止痛,辛散脾胃寒邪的功效,為治胃寒要藥。
炮姜:大辛大熱,入心、肺、脾、胃、腎經。具有溫中回陽,發諸經之寒氣,去臟腑之陳寒痼冷,守而不走專注暖胃溫胃之功效。
檳榔:味辛、性溫,入脾、胃、大腸、肺經。具有治食滯脘腹脹痛,驅蟲消積下氣的功效。
香附:味辛、微苦,性平,入肝、三焦經。具有理肝氣郁滯的功效,主治肝氣郁滯,胸悶脅痛,胃病,腹痛、消化不良、寒凝氣滯胃脘作痛見長。
以上7味中藥,總體功效是補中益氣、燥濕健脾、疏肝理氣,健脾和胃,溫胃祛寒,通行脾胃之氣滯寒凝,暖胃、溫胃、健胃,祛腐生肌修補胃粘膜,提升消化功能。
本發明所產生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已臨床應用多年,經不斷驗證和修正,其組方配伍合理,各味中藥協同作用,補先天以恢復元氣,補后天強壯脾胃功能。扶正祛邪、標本兼治,元氣足、氣血旺、臟附功能復原健壯、扶正祛邪除胃寒,腸胃損傷得以快速修復。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
肉桂5g、當歸20g、小回香10g、烏藥15g、枸杞10g、制附片10g、黨參15g、白術20g、茯苓20g、甘草10g、木香8g、砂仁6g、厚樸18g、炒蒼術16g、莪術10g、紅花6g、醋元胡15g、檳榔15g、良姜5g、炮姜5g、香附10g。煎湯劑服用,也可以蜜為丸口服。湯劑效果更好。
實施例二,
肉桂8g、當歸10g、小茴香15g、烏藥15g、枸杞10g、制附片12g、黨參15g、白術10g、茯苓10g、甘草8g、木香12g、砂仁6g、厚樸20g、炒蒼術20g;莪術10g、紅花5g、醋元胡10g、檳榔18g、良姜5g、炮姜5g、香附8g。煎湯劑服用,也可以蜜為丸口服。湯劑效果更好。
治驗病例:
1、孫××,男,32歲,有四年胃寒胃痛病史。自訴:胃痛,偶爾泛酸水;吃飯時胃口差,飯后胃部難受;熱敷胃部后癥狀減輕。服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5天,胃痛已不明顯,胃脘部溫熱感,胃納增加,續服10天,諸癥消失,治愈。
2、郭××,男,40歲。就診時自述:胃脘部不適近2年,因工作繁忙,三 餐不準,畏寒喜熱,遇冷則嘔,四肢清冷,二便清利,口不渴,唇不焦,食久不化,脈沉遲。服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水煎湯劑5天,自覺藥后遇冷嘔吐大幅減輕。續服5天,畏寒喜熱,四肢清冷已不明顯,食后胃中舒適。再鞏固服用3天,癥狀消失,痊愈。
3、謝××,女,50歲,就時自訴患有慢性胃炎病史多年。癥見:神清、痛苦貌、慢性消瘦體型、面色萎黃、肢涼、胃滿隱痛、得溫痛減、暖氣、吞酸、輕壓痛無反跳痛。舌淡、苔薄白、脈弦緊。曾服奧美拉唑、嗎丁琳、阿莫西林等治療,雖暫時能有所緩解,但稍受涼后即復發。服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湯劑7天,諸癥已去大半,續服7天,全身癥狀消失而告愈。
4、劉××,51歲。胃痛多年,常因天氣變冷、感寒食冷品而引發疼痛,疼痛時伴有胃部寒涼感,得溫癥狀減輕。服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煎湯劑服14天,癥狀有所緩解。繼續服用14天,癥狀消失,食欲增加,精神飽滿。
本組合物藥源廣,成本低,一般采用常規水煎服用,一天一副。還可磨成粉制成蜜丸,還可添加少量淀粉類輔料壓制成藥片,但效果最佳應水煎湯劑服用。經多年臨床治驗,其療效顯著,治療作用可靠,治愈率高達80%,有效率達95%。治愈后,注意飲食習慣,注重腸胃保健,則永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