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中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治療鼻咽癌的應用。
背景技術:
鼻咽癌是指發生于鼻咽腔頂部和側壁的惡性腫瘤。是我國高發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為耳鼻咽喉惡性腫瘤之首。常見臨床癥狀為鼻塞、涕中帶血、耳悶堵感、聽力下降、復視及頭痛等。對于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療是其首選治療方法,同時采用手術及化療進行輔助治療。放射性治療往往會帶來較大的不良反應,全身反應包括乏力、頭暈、胃納減退、惡心、嘔吐、口中無味或變味、失眠或嗜睡等,個別患者可以發生血象改變,尤其是白細胞減少。手術治療與化學治療也會造成患者元氣耗損、免疫力下降等問題。
目前,也有中醫中藥應用于治療鼻咽癌,但現有的中藥對于鼻咽癌的治療效果不佳,不能較好的鞏固放療、化療的效果,消除放、化療的毒副作用。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本發明提供的中藥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白花蛇舌草20~60份,延胡索10~40份,丹參6~18份,靈芝6~18份,枸杞子10~32份,山豆根6~18份,腫節風20~40份,三棱8~28份,人參6~18份,雞血藤10~32份,天花粉15~35份,苦參6~18份,半枝蓮8~28份,莪術10~32份,黃芪20~40份,地黃20~40份,蒲公英10~40份,甘草20~60份,蒼耳子6~18份,藿香8~28份,三七10~40份,薏苡仁8~28份,山藥10~40份,炒三仙20~40份,川貝6~18份。
優選的,本發明提供的中藥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白花蛇舌草35~45份,延胡索18~32份,丹參10~14份,靈芝10~14份,枸杞子16~26份,山豆根10~14份,腫節風25~35份,三棱15~21份,人參10~14份,雞血藤16~26份,天花粉20~30份,苦參10~14份,半枝蓮15~21份,莪術16~26份,黃芪25~35份,地黃25~35份,蒲公英18~32份,甘草35~45份,蒼耳子10~14份,藿香15~21份,三七18~32份,薏苡仁15~21份,山藥18~32份,炒三仙25~35份,川貝10~14份。
最佳的,本發明提供的中藥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白花蛇舌草40份,延胡索25份,丹參12份,靈芝12份,枸杞子21份,山豆根12份,腫節風30份,三棱18份,人參12份,雞血藤21份,天花粉25份,苦參12份,半枝蓮18份,莪術21份,黃芪30份,地黃30份,蒲公英25份,甘草40份,蒼耳子12份,藿香18份,三七25份,薏苡仁18份,山藥25份,炒三仙30份,川貝12份。
所述中藥組合物制成藥學上可接受的制劑。
所述制劑為片劑、膠囊、顆粒劑、散劑或丸劑中的任意一種。
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第一步,稱取白花蛇舌草、延胡索、丹參、靈芝、枸杞子、山豆根、腫節風、三棱、人參、雞血藤、天花粉、苦參、半枝蓮、莪術、黃芪、地黃、蒲公英、甘草、蒼耳子、藿香、三七、薏苡仁、山藥、炒三仙、川貝,粉碎,過篩,混合均勻得到發酵原料;第二步,將菌種加入到發酵原料中,攪拌均勻后裝入發酵罐進行發酵;第三步,在33~40℃下,發酵8~12天,20~60℃下低溫提取,得到發酵產物;第四步,將發酵產物干燥,加入輔料,制成藥學上可接受的制劑。
第二步中,所述菌種為蜂蜜或益生菌。
進一步的,所述蜂蜜與發酵原料的重量比例為1~2:1,益生菌與發酵原料的重量比例為0.05~0.1:1。
進一步的,所述益生菌為乳酸菌、雙歧桿菌、酵母菌中的一種或兩種。
進一步的,所述第三步中,在37℃下,發酵10天,在45℃下低溫提取,得到發酵產物。
本發明還涉及所述中藥組合物在制備治療鼻咽癌藥物中的應用。
其中,需要說明的是,對于實現本發明的目的來說,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并不限于上述制備方法,本發明只是提供一種具體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所述中藥組合物,所選中藥藥性介紹如下:
白花蛇舌草,味甘,性寒,歸胃、大腸、小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消痛散結,利尿除濕,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腸癰,瘡癤腫毒,濕熱黃疸,小便不利等癥;外用治瘡癤癰腫,毒蛇咬傷。
延胡索,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具有活血散瘀,行氣止痛的功效,主治胸脅、脘腹疼痛,經閉痛經,產后瘀阻,跌撲腫痛。
丹參,味苦,性微寒,歸心、肝經,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的功效,主治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積聚,胸腹刺痛,熱痹疼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肝脾腫大,心絞痛。
靈芝,味甘,性平,歸心、肺、肝、腎經,具有補氣安神,止咳平喘的功效,主治眩暈不眠,心悸氣短,虛勞咳喘。
枸杞子,味甘,性平,歸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主治虛勞精虧,腰膝酸痛,眩暈耳鳴,內熱消渴,血虛萎黃,目昏不明。
山豆根,味苦,性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的功效,主治火毒蘊結,咽喉腫痛,齒齦腫痛。
腫節風,味苦、辛,性平,歸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消斑,祛風通絡的功效,主治血熱紫斑、紫癜,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三棱,味苦、辛,性平,歸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的功效,主治癥瘕痞塊,瘀血經閉,食積脹痛。
人參,味甘、微苦,性溫、平,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固脫,生津,安神,益智的功效,主治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雞血藤,味苦、甘,性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血,活血,通絡的功效,主治月經不調,血虛萎黃,麻木癱瘓,風濕痹痛。
天花粉,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消腫排膿的功效,主治熱病煩渴,肺熱燥咳,內熱消渴,瘡瘍腫毒。
苦參,味苦,性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利尿的功效,主治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
半枝蓮,味辛、苦,性寒,歸肺、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瘀利尿的功效,主治疔瘡腫毒,咽喉腫痛,毒蛇咬傷,跌撲傷痛,水腫,黃疸。
莪術,味苦,性溫,歸肝、脾經,具有消積止痛,破血行氣之功效,主治燀瘕痞塊,瘀血經閉,食積脹痛。
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肺、脾、肝、腎經,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主治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黃芪圓片,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
地黃,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主治熱病心煩,舌絳,血熱吐衄,斑疹紫黑,熱病傷陰,消渴多飲。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歸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的功效,主治疔瘡腫毒,乳癰,瘰癘,目赤,咽痛,肺癰,腸癰,濕熱黃疸,熱淋澀痛。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瀉火解毒,調和諸藥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食少,腹痛便溏,勞倦發熱,肺痿咳嗽,心悸,驚癇,治咽喉腫痛,消化性潰瘍,癰疽瘡瘍,解藥毒及食物中毒。
蒼耳子,味辛、苦,性溫,歸肺經,具有散風除濕,通鼻竅的功效,主治風寒頭痛,鼻淵流涕,風疹瘙癢,濕痹拘攣。
藿香,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具有快氣,和中,辟穢,祛濕的功效,主治感冒暑濕,寒熱,頭痛,胸脘痞悶,嘔吐泄瀉,瘧疾,痢疾,口臭。
三七,味甘、微苦,性溫,歸肝、胃經,具有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的功效,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剌痛,跌撲腫痛。
薏苡仁,味甘、淡,性涼,歸脾、胃、肺經,具有健脾滲濕,除痹止瀉,清熱排濃的功效,主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濕痹拘攣,脾虛泄瀉,肺癰,腸癰,扁平疣。
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具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的功效,主治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
川貝,味甘、平,性涼,歸肺、胃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平喘,清熱化痰的功效,主治肺熱咳嗽,陰虛燥咳,癰腫,瘰疬。
本發明所述中藥組合物具有以下優點:本發明所述中藥組合物所選原料之間能夠協同作用,抑制或殺死癌細胞,軟化縮小腫瘤,消除癌造;對人體無毒副作用,治療效果顯著;采用本發明所述發酵方法制備,中藥的成分經過益生菌轉化,由大分子變成小分子,能夠快速被人體吸收,療效提速;中藥口味得以改善。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但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實施例一
第一步,稱取白花蛇舌草20g,延胡索10g,丹參6g,靈芝6g,枸杞子10g,山豆根6g,腫節風20g,三棱8g,人參6g,雞血藤10g,天花粉15g,苦參6g,半枝蓮8g,莪術10g,黃芪20g,地黃20g,蒲公英10g,甘草20g,蒼耳子6g,藿香8g,三七10g,薏苡仁8g,山藥10g,炒三仙20g,川貝6g,粉碎,過篩,混合均勻得到發酵原料;第二步,將乳酸菌13.95g加入到發酵原料中,攪拌均勻后裝入發酵罐進行發酵;第三步,在33℃下,發酵12天,20℃下低溫提取,得到發酵產物;第四步,將發酵產物干燥,加入糊精,壓片,制成片劑。
實施例二
第一步,稱取白花蛇舌草60g,延胡索40g,丹參18g,靈芝18g,枸杞子32g,山豆根18g,腫節風40g,三棱28g,人參18g,雞血藤32g,天花粉35g,苦參18g,半枝蓮28g,莪術32g,黃芪40g,地黃40g,蒲公英40g,甘草60g,蒼耳子18g,藿香28g,三七40g,薏苡仁28g,山藥40g,炒三仙40g,川貝18g,粉碎,過篩,混合均勻得到發酵原料;第二步,將雙歧桿菌48.5g加入到發酵原料中,攪拌均勻后裝入發酵罐進行發酵;第三步,在35℃下,發酵11天,25℃下低溫提取,得到發酵產物;第四步,將發酵產物干燥,加入淀粉,制成丸劑。
實施例三
第一步,稱取白花蛇舌草35g,延胡索18g,丹參10g,靈芝10g,枸杞子16g,山豆根10g,腫節風25g,三棱15g,人參10g,雞血藤16g,天花粉20g,苦參10g,半枝蓮15g,莪術16g,黃芪25g,地黃25g,蒲公英18g,甘草35g,蒼耳子10g,藿香15g,三七18g,薏苡仁15g,山藥18g,炒三仙25g,川貝10g,粉碎,過篩,混合均勻得到發酵原料;第二步,將酵母菌31g加入到發酵原料中,攪拌均勻后裝入發酵罐進行發酵;第三步,在37℃下,發酵10天,45℃下低溫提取,得到發酵產物;第四步,在發酵產物中加入糊精,制粒干燥,制成顆粒劑。
實施例四
第一步,稱取白花蛇舌草45g,延胡索32g,丹參14g,靈芝14g,枸杞子26g,山豆根14g,腫節風35g,三棱21g,人參14g,雞血藤26g,天花粉30g,苦參14g,半枝蓮21g,莪術26g,黃芪35g,地黃35g,蒲公英32g,甘草45g,蒼耳子14g,藿香21g,三七32g,薏苡仁21g,山藥32g,炒三仙35g,川貝14g,粉碎,過篩,混合均勻得到發酵原料;第二步,將酵母菌、乳酸菌共51.8g加入到發酵原料中,攪拌均勻后裝入發酵罐進行發酵;第三步,在38℃下,發酵9天,50℃下低溫提取,得到發酵產物;第四步,將發酵產物干燥,加入淀粉,制成散劑。
實施例五
第一步,稱取白花蛇舌草40g,延胡索25g,丹參12g,靈芝12g,枸杞子21g,山豆根12g,腫節風30g,三棱18g,人參12g,雞血藤21g,天花粉25g,苦參12g,半枝蓮18g,莪術21g,黃芪30g,地黃30g,蒲公英25g,甘草40g,蒼耳子12g,藿香18g,三七25g,薏苡仁18g,山藥25g,炒三仙30g,川貝12g,粉碎,過篩,混合均勻得到發酵原料;第二步,將酵母菌、雙歧桿菌共49g加入到發酵原料中,攪拌均勻后裝入發酵罐進行發酵;第三步,在40℃下,發酵8天,55℃下低溫提取,得到發酵產物;第四步,將發酵產物干燥,加入淀粉,制成散劑。
實施例六
第一步,稱取白花蛇舌草38g,延胡索27g,丹參11g,靈芝11g,枸杞子22g,山豆根13g,腫節風32g,三棱19g,人參13g,雞血藤22g,天花粉26g,苦參11g,半枝蓮17g,莪術22g,黃芪32g,地黃28g,蒲公英23g,甘草36g,蒼耳子11g,藿香17g,三七22g,薏苡仁17g,山藥22g,炒三仙32g,川貝13g,粉碎,過篩,混合均勻得到發酵原料;第二步,將雙歧桿菌、乳酸菌共32.2g加入到發酵原料中,攪拌均勻后裝入發酵罐進行發酵;第三步,在40℃下,發酵8天,60℃下低溫提取,得到發酵產物;第四步,將發酵產物干燥,加入淀粉,制成丸劑。
實施例七
第一步,稱取白花蛇舌草25g,延胡索13g,丹參7g,靈芝7g,枸杞子12g,山豆根11g,腫節風22g,三棱10g,人參8g,雞血藤13g,天花粉17g,苦參8g,半枝蓮10g,莪術12g,黃芪23g,地黃22g,蒲公英14g,甘草25g,蒼耳子7g,藿香10g,三七15g,薏苡仁12g,山藥14g,炒三仙22g,川貝8g,粉碎,過篩,混合均勻得到發酵原料;第二步,將乳酸菌34.7g加入到發酵原料中,攪拌均勻后裝入發酵罐進行發酵;第三步,在40℃下,發酵8天,45℃下低溫提取,得到發酵產物;第四步,將發酵產物干燥,加入糊精,填充裝囊,制成膠囊。
實施例八
第一步,稱取白花蛇舌草50g,延胡索35g,丹參16g,靈芝16g,枸杞子28g,山豆根15g,腫節風37g,三棱25g,人參16g,雞血藤28g,天花粉32g,苦參15g,半枝蓮24g,莪術28g,黃芪37g,地黃37g,蒲公英35g,甘草50g,蒼耳子16g,藿香22g,三七36g,薏苡仁24g,山藥36g,炒三仙37g,川貝16g,粉碎,過篩,混合均勻得到發酵原料;第二步,將酵母菌、乳酸菌42.6g加入到發酵原料中,攪拌均勻后裝入發酵罐進行發酵;第三步,在40℃下,發酵8天,45℃下低溫提取,得到發酵產物;第四步,將發酵產物干燥,加入糊精,壓片,制成片劑。
實施例九
第一步,稱取白花蛇舌草50g,延胡索35g,丹參16g,靈芝16g,枸杞子28g,山豆根15g,腫節風37g,三棱25g,人參16g,雞血藤28g,天花粉32g,苦參15g,半枝蓮24g,莪術28g,黃芪37g,地黃37g,蒲公英35g,甘草50g,蒼耳子16g,藿香22g,三七36g,薏苡仁24g,山藥36g,炒三仙37g,川貝16g,粉碎,過篩,混合均勻得到發酵原料;第二步,將711g蜂蜜加入到發酵原料中,攪拌均勻后裝入發酵罐進行發酵;第三步,在40℃下,發酵8天,45℃下低溫提取,得到發酵產物;第四步,將發酵產物干燥,加入糊精,壓片,制成片劑。
實施例十
第一步,稱取白花蛇舌草25g,延胡索13g,丹參7g,靈芝7g,枸杞子12g,山豆根11g,腫節風22g,三棱10g,人參8g,雞血藤13g,天花粉17g,苦參8g,半枝蓮10g,莪術12g,黃芪23g,地黃22g,蒲公英14g,甘草25g,蒼耳子7g,藿香10g,三七15g,薏苡仁12g,山藥14g,炒三仙22g,川貝8g,粉碎,過篩,混合均勻得到發酵原料;第二步,將694g蜂蜜加入到發酵原料中,攪拌均勻后裝入發酵罐進行發酵;第三步,在40℃下,發酵8天,45℃下低溫提取,得到發酵產物;第四步,將發酵產物干燥,加入糊精,填充裝囊,制成膠囊。
實施例十一
第一步,稱取白花蛇舌草45g,延胡索32g,丹參14g,靈芝14g,枸杞子26g,山豆根14g,腫節風35g,三棱21g,人參14g,雞血藤26g,天花粉30g,苦參14g,半枝蓮21g,莪術26g,黃芪35g,地黃35g,蒲公英32g,甘草45g,蒼耳子14g,藿香21g,三七32g,薏苡仁21g,山藥32g,炒三仙35g,川貝14g,粉碎,過篩,混合均勻得到發酵原料;第二步,將774g蜂蜜加入到發酵原料中,攪拌均勻后裝入發酵罐進行發酵;第三步,在38℃下,發酵9天,50℃下低溫提取,得到發酵產物;第四步,將發酵產物干燥,加入淀粉,制成散劑。
實施例9-11中,采用蜂蜜作為菌種原料,蜂蜜的加入能夠改善中藥口味。
服用方法:本發明中各類藥劑服用方法如下:片劑和丸劑:每日三次,飯后服用,每次兩片,每片含藥量0.5克;膠囊劑:每日三次,飯后服用,每次兩粒,每粒含藥量0.5克;散劑:每日三次,飯后服用,每次服用一包,每包含藥量0.5g;顆粒劑:每日三次,飯后服用,每次服用兩粒,每粒含藥量0.5g。
以下結合臨床資料及典型病例對本發明的有益效果進一步說明。
臨床觀察
1、臨床資料:選自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的門診及住院患者共84例確診為鼻咽癌的患者。
2、治療方法: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分為對照組和中藥組。對照組僅接受放射治療,中藥組在接受和對照組相同程度的放射治療的同時,服用本實施例三、實施例六或實施例七的中藥,每天三次。
3、效果指標:按照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CIST評定方法,完全緩解:所有目標病灶消失;部分緩解:基線病灶長徑總和縮小大于30%。;無明顯變化:基線病灶長徑總和縮小未達30%或增加未達20%;病變擴展:基線病灶長徑總和增大超過20%或新病灶出現。
經過2個療程的治療,對兩組患者的療效進行對比。
表1療效對比
由表1可見,放射治療的患者服用本發明的中藥,對于治療鼻咽癌效果顯著,可以起到鞏固放療的效果,并且可以消除放療、化療的副作用,改善人體體質,利于后期的治療。
典型病例
1、李某,56歲,確診為鼻咽癌中期,有鼻塞、耳鳴等癥狀,放射治療期間,服用本發明的實施例三制備的顆粒劑,1個療程后,上述癥狀明顯好轉,CT顯示咽部腫塊縮小70%。目前患者堅持服用,病情穩定。
2、孫某,54歲,確診為鼻咽癌,幾首放射治療,出現口干、咳嗽、消瘦等癥狀,服用本發明實施例六制備的丸劑,2個療程后,上述癥狀消失,目前患者堅持服用,病情穩定,未復發。
3、趙某,確診為鼻咽癌,鼻涕中帶血、耳鳴等癥狀,放射治療期間,服用本發明實施例七制備的膠囊劑3個療程后,上述癥狀消失。目前患者病情穩定,未見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