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治療頸椎病的中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風寒濕型頸椎病的中藥外敷貼。
背景技術:
:頸椎病(Cervicalspondylopathy)又稱頸椎綜合征,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及頸椎骨質增生,刺激或壓迫了周圍的脊髓、神經根、血管及交感神經,從而引起頸部強直、僵硬、雙上肢麻木、頭暈眼花、惡心嘔吐、聽力下降、上臂肢體酸脹等臨床癥狀的疾病,稱為頸椎病,是我國常見慢性疾病之一。近年來,國內外醫院紛紛采用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椎體融合術、手術治療、頸椎牽引、針灸和推拿等方法來綜合治療頸椎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是存在治療療效不佳、價格昂貴、使用成本高等問題。因此,尋求一種有效方法來緩解患者主要癥狀,減輕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對解決臨床治療頸椎病難點具有重要意義。頸椎病是退變性質的疾病,其發病機制較復雜,部分病理機制尚未完全清楚。國內外學者從病因和發病機制等各個角度對頸椎病進行了大量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目前被認為頸椎病的發病機制主要與機械壓迫、交感神經受刺激、橫突孔狹窄、頸后軟組織病變、體液因子及微循環障礙等有關。主要原因是頸椎的退行性變,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慢性勞損和頸椎的先天性畸形等,嚴重的會引起患者出現吞咽障礙、視力障礙、頸心綜合征、高血壓頸椎病、胸部疼痛以及植物神經紊亂等并發癥等,如不及時治療會造成患者出現下肢癱瘓,給患者以及家屬帶來嚴重的后果。頸椎病屬于祖國醫學“痹癥”、“痙證”、“眩暈”等范疇,病機屬于本虛標實,標實包括風寒、痰濕、血瘀及肝風內動等;本虛包括氣血虧虛、肝腎虧虛、腎陰陽兩虛等。中醫分別從六經辯證、肝脾腎論治、氣血論治三個維度對病因病機進行詳細的闡述:一、六經辯證論治,認為是由于外感風、寒、濕三邪侵入足太陽膀胱經,由表入里,使機體營衛失調,氣血失調,經脈不暢,氣滯血瘀,肢體失去濡養而導致活動不利;二、氣血辯證論治,認為是由于氣虛血瘀是本病的病機之關鍵,而勞倦內傷是氣虛血瘀的主要原因,瘀血阻脈,不通則痛;瘀血之不除,新血不可生,氣虛無援,血運不暢,榮養失職,引起了不榮則痛和肢麻等癥狀;三、肝脾腎辯證論治,金元醫家李東恒《脾胃論·大腸小腸五臟皆屬于胃虛則俱病論》云:“胃虛則五臟六腑、十二經、十五絡、四肢皆不得營運之氣而百病生”,由此可知,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氣血虧虛,肢體失去濡養。目前中醫對頸椎病的外用藥治療多采用膏藥,如中國專利申請號201610513616.8、201510059185.8等公開的外用藥物,這些藥物主要以治療頸椎和頸部肌肉勞損出發來進行治療,因此在短時的止痛方面效果是很好的,但是這類膏藥很難消除患者的眩暈和惡心現象,對于由于外感風、寒、濕三邪侵入所致的風寒濕型頸椎病則效果更是不好,其原因就是發病原因、藥物的選用以及治療方法的選用不合理,所以治療效果不佳。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風寒濕型頸椎病的中藥外敷貼,其配方較簡單,選用藥物的配合合理,對治療外感風、寒、濕所致的風寒濕型頸椎病療效明顯。實現本發明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中藥外敷貼含有以下各種藥物,沙苑子、川草烏、紅藤、荊芥、防風、當歸尾、雞血藤、海桐皮、透骨草、紅花、細辛、花椒、桂枝、芍藥、艾葉、威靈仙和烏梢蛇,其中各藥物的醇提物重量比為,沙苑子1~30份、川草烏1~20份、紅藤1~30份、荊芥1~30份、防風1~30份、當歸尾1~40份份、雞血藤1~30份、海桐皮1~20份、透骨草1~30份、紅花1~20份、細辛1~10份、花椒1~15份、桂枝1~10份份、芍藥1~15份、艾葉1~15份、威靈仙1~20份和烏梢蛇1~30份。中藥外敷貼的各藥物的醇提物為各藥物用體積濃度95%乙醇分別浸泡一個月,采用提取、分離、濃縮和干燥工藝流程分別提取浸膏,再按各藥物的配比混合,采用體積濃度為70%酒精按照1∶15的配比制作而成的醇提物混合液。該中藥外敷貼的各藥物的醇提物混合液是與含低聚物為載體的殼聚糖醫用生物膜和醫用發熱貼組合而成的外敷貼。沙苑子為溫補肝腎、固精、縮尿及益肝明目的傳統中藥。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沙苑子具有直接擴張血管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抗炎作用和鎮痛作用,能有效緩解疼痛。紅藤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炎及祛風濕等功能,與當歸尾、雞血藤合用具有活血止痛,祛風除濕之功效,對風寒濕型頸椎病具有良好的療效;荊芥、防風均有祛風濕、止痛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兩藥聯合應用增強的抗炎,解熱鎮痛作用。海桐皮、透骨草、花椒和威靈仙舒筋活絡,祛風除濕,痛痹止痛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海桐皮中含有刺桐靈堿、氨基酸和有機酸等,具有能夠有效地改善局部微循環和抗炎的作用;透骨草藥理活性為抗過敏、抗炎、抗真菌等;花椒具有抗腫瘤,抗炎,鎮痛,抗病毒,抗血小板凝結,抗菌和抗氧化等活性;威靈仙具有鎮痛抗炎、免疫抑制和抗腫瘤等作用。以上諸藥合用,共奏祛風除濕、溫經通絡、活血止痛之功。桂枝溫通筋脈、通陽化氣,芍藥具有鎮痙、鎮痛、通經作用,加艾葉可達溫經散寒止痛之功。烏梢蛇干具有祛風濕、通經絡的功效,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頑固性疾病的首選天然藥材;烏梢蛇肉治病早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主治“諸風頑痹,皮膚不仁,風騷濕疹、疥癬熱毒、須眉脫落”等癥。該中藥外敷貼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是:①貼于體表的外敷貼藥物配伍合理,可刺激神經末梢,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達到消腫,消炎和鎮痛的目的;②同時藥物在患處通過皮膚滲透達皮下組織,在局部產生藥物濃度的相對優勢,從而發揮較強的藥理作用;③因外敷藥中有些刺激性強的藥物,強刺激通過神經反射,可以調節肌體功能促進抗體形成,提高人體免疫力。藥物穿通皮膚及黏膜后,經過血管或淋巴管進入體循環,也可產生全身性藥物作用;④配合了醫用發熱貼可促進肌膚對藥物的滲透,使藥物直達靶向器官,進一步增強了治療效果;⑤肌膚表面噴灑醫用生物膜,可起到防止藥液外滲和殺菌的作用。以下是本中藥外敷貼的臨床治療資料:臨床資料:選取尋甸縣中醫院2014年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頸椎病患者46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23例,對照組23例。治療組23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患者9例,患者年齡42~62歲,平均年齡(43.2±3.4)歲;對照組23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齡46~68歲,平均年齡(48.2±2.4)歲;病程2月~5年,平均2.4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情況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根據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相關診斷標準,風寒濕型:頸、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為主,頭有沉重感,頸部僵硬,活動不利,惡寒畏風。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緊。頸椎X線示:椎體增生,鉤椎關節增生明顯,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CT可見椎體后贅生物及神經根管變窄。納入標準為:符合上述風寒濕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意識清楚,能配合采集臨床資料者;年齡18歲以上,66歲以下。排出標準為:研究者認為無法配合完成本研究的患者;合并各系統嚴重疾病;孕婦或哺乳期婦女;頸部皮膚有破潰者;頸椎骨實質病變,包括結核、腫瘤等;胸廓出口(上口)綜合癥、肩周炎、腕管癥候群、網球肘、尺橈神經核正中神經損傷、肱二頭肌腱鞘炎等引起的上肢疼痛為主的患者。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針灸推拿手法治療,每天治療1次,10d為1個療程。在傳統針灸推拿治療基礎上給予中藥外敷貼結合超導離子靶向導入治療儀治療,每天治療1次,10d為1個療程。中藥外敷方如下:紅藤、荊芥、元胡、防風、當歸、雞血藤、海桐皮、乳香、沒藥、透骨草、川斷、紅花、花椒、伸筋草、威靈仙、甘草等16味中藥各30g使用超細粉碎機粉碎,用體積分數為95%乙醇浸泡一個月,采用提取、分離、濃縮和干燥等工藝流程提取浸膏;采用體積分數為70%酒精按照1∶15的配比制作;將配比完成的10mL藥液浸入藥墊中。采用超導離子靶向導入治療儀,調到藥導檔,選擇“治療頸椎病”處方項,將藥墊放在正極,用繃帶綁住兩個極,然后根據患者的承受能力調節大小,電流強度應有麻、顫、震動感為宜。取穴:患肢內外膝眼。每次20min。觀察指標為:肩背疼痛、雙上肢酸麻、重著及屈伸不利等臨床癥狀及其血液動力學的改變。療效標準:①治愈:原有各型病癥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②好轉:原有各型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3)未愈:癥狀無改善。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數據以x±s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Tukey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觀察比較結果:治療組23名患者在進行治療后,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1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觀察比較(x±s)分組例數治愈好轉未愈總有效率/%治療組23138291.3對照組23910482.6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變化情況:兩組治療后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d)、舒張末期血流速度(Vm)均較治療前升高(P<0.05),其中治療組升高幅度較對照組明顯(P<0.05)。見表2。表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變化情況(x±S)。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取沙苑子、川草烏、紅藤、荊芥、防風、當歸尾、雞血藤、海桐皮、透骨草、紅花、細辛、花椒、桂枝、芍藥、艾葉、威靈仙和烏梢蛇使用超細粉碎機粉碎,按以下重量比混合均勻,沙苑子1~30份、川草烏1~20份、紅藤1~30份、荊芥1~30份、防風1~30份、當歸尾1~40份份、雞血藤1~30份、海桐皮1~20份、透骨草1~30份、紅花1~20份、細辛1~10份、花椒1~15份、桂枝1~10份份、芍藥1~15份、艾葉1~15份、威靈仙1~20份和烏梢蛇1~30份。用體積分數為95%乙醇分別浸泡一個月,采用提取、分離、濃縮和干燥等工藝流程分別提取浸膏;按各藥物的配比,采用體積分數為70%酒精按照1∶15的配比制作成各藥物混合的提取液;將配比完成的10mL藥液浸入藥墊中。采用超導離子靶向導入治療儀,調到藥導檔,選擇“治療頸椎病”處方項,將藥墊放在正極,用繃帶綁住兩個極,然后根據患者的承受能力調節大小,電流強度應有麻、顫、震動感為宜。取穴:患肢內外膝眼。每次20min。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