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中藥組合物,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治療肝炎的的中藥配方。
背景技術:
肝炎指的是在多種致病因素侵害肝臟,使肝細胞受到破壞,肝臟的功能受損,繼而引起人體出現一系列不適的癥狀,這些損害病程不超過半年。肝炎分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急性肝炎指的是在多種致病因素侵害肝臟,使肝細胞受到破壞,肝臟的功能受損,繼而引起人體出現一系列不適的癥狀,這些損害病程不超過半年。這些常見的致病因素有病毒、細菌、寄生蟲、化學毒物、藥物和毒物、酒精等。在我國,最常見的急性肝炎是急性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急性乙型肝炎。國外,以酒精性肝炎居多。慢性肝炎是指急性肝炎病程超過半年,或是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現肝炎癥狀、體征及肝功能異常者。本發明用于治療肝炎護理的中藥配方,針對肝炎病因病機,以清熱解毒,清熱利濕,清熱疏風,通經活血、行血消腫,活血散瘀,散結通絡,散結消腫為治則,使邪伏、病退、正復而身安,達到解毒消癰,治療功效。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解決現有技術上的問題,特提供了一種效果明顯、療程較短的治療肝炎的中藥配方。
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制成該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其重量配比為:綿茵陳40g,虎杖20g,敗醬草20g,白花蛇舌草20g,板藍根20g,土茯苓20g,蒲公英20g,徐長卿20g,雞骨草20g,蠶沙10g,蜂房10g,柴胡20g,枳實10g,焦三仙各15g 。
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的制備和使用方法為沖服,每天1劑,水煎服,7劑為一療程,需要用藥2-6療程。
發明用于治療肝炎的中藥配方,選擇天然藥物,針對肝炎病因病機,各味藥材各具其效,互相協調,方中茵陳、土茯苓、蠶沙除濕退黃;虎杖、白花蛇舌草、敗醬草、板藍根、蒲公英、徐長卿、雞骨草清熱解毒柴胡、枳實疏肝解郁;焦三仙運脾和中,并防苦寒敗胃。上述諸味藥物共用,相互協同相得益彰,共奏疏肝柔肝、滋腎運脾,和胃理氣、清熱解毒、通經活血、行血消腫、活血散瘀、散結通絡、散結消腫之效,諸藥合用,活血化痰、通脈降脂,為治療高脂血癥的良方。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一種治療肝炎的中藥配方,按重量份數是包括以下中藥成分:綿茵陳40g,虎杖20g,敗醬草20g,白花蛇舌草20g,板藍根20g,土茯苓20g,蒲公英20g,徐長卿20g,雞骨草20g,蠶沙10g,蜂房10g,柴胡20g,枳實10g,焦三仙各15g。
將此配方沖服:每天1劑,水煎服,7劑為一療程,需要用藥2-6療程。
以下通過實用例來闡明本發明所述用于肝炎的中藥配方的臨床治療效果。
1、臨床資料
50例肝炎患者,患者平均年齡50±20歲(30~70歲),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中的肝炎診斷標準,全部診斷為肝炎患者。50例肝炎患者全部有發熱、食欲減退、惡心等癥狀均出現明顯好轉。
2、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疼痛消失;
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發熱減輕;
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減輕、繼續發熱、惡心者,判定為無效。
3、治療結果
50例肝炎患者治療3~4療程后,治愈38例,治療顯效8例,無效2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3%。
典型案例:
李某,男性,52歲,,因發熱、食欲減退、惡心2周,皮膚黃染1周來診 患者2周前無明顯誘因發熱達38℃,無發冷和寒戰,不咳嗽,但感全身不適、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右上腹部不適,偶爾嘔吐,曾按上感和胃病治療無好轉。1周前皮膚出現黃染,尿色較黃,無皮膚搔癢,大便正常,睡眠稍差,體重無明顯變化。既往體健,無肝炎和膽石癥史,無藥物過敏史,無輸血史,無疫區接觸史。查體:T37.5℃,P80次/分,R20次/分,Bp120/75mmHg,皮膚略黃,無出血點,淺表淋巴結末觸及,鞏膜黃染,咽(-),心肺(-),腹平軟,肝肋下2cm,質軟,輕壓痛和叩擊痛,脾側位剛及,腹水征(-),下肢不腫。網織紅 細胞1.0%,尿蛋白(-),尿膽紅素(+),尿膽原(+),大便顏色加深,隱血(-) 。服用本發明配方6劑,水煎服,每天1劑,每日1服。第二診:病痛略感減輕,繼服12劑,三診:病痛基本解除,之后,為鞏固治療效果,遵醫囑繼續服用12劑。隨訪1年,一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