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中藥組合物,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治療高脂血癥的的中藥配方。
背景技術:
高脂血癥尿病是一種由于脂肪代謝或運轉異常使血漿一種或多種脂質高于正常稱為高脂血癥,脂質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須與蛋白質結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因此,高脂血癥常為高脂蛋白血癥,表現為高膽固醇血癥、高甘油三酯血癥或兩者兼有,臨床上分為兩類:①原發性,罕見,屬遺傳性脂代謝紊亂疾病;②繼發性,常見于控制不良糖尿病,飲酒、甲狀腺功能減退癥、腎病綜合征,腎透析、腎移植、膽道阻塞,口服避孕藥等。原發性者見于兒童,繼發性者多在20歲后發病,多數人無癥狀僅于體檢時發現,也可早年發生冠心病及其他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如中風,周圍血管病,常伴有肥胖,葡萄糖耐量異常(或糖尿病),高胰島素血癥,高尿酸血癥,可發生急性胰腺炎,常出現黃斑瘤位于上,下眼瞼或腱黃瘤在肢體伸側肌腱,如鷹嘴,髕,足跟部,伴有肌腱炎時有痛感和壓痛。本病發病機制長常多為肝腎陰虛,痰濁淤血阻滯。
本發明通過痰淤入手,以化瘀活血立法,隨證變化施治,取得了較好療效,長期服用后即可治愈高脂血癥。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解決現有技術上的問題,特提供了一種效果明顯、療程較短的治療高脂血癥的中藥配方。
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制成該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其重量配比為:陳皮13g,半夏13g,甘草3g,澤瀉13g,薏苡仁28g,茵陳18g,瓜蔞16g,焦山楂13g,荷葉13g,郁金13g。
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的制備和使用方法:水煎服:每天1服,7劑為一療程,需要用藥2-6療程。
發明用于治療高脂血癥的中藥配方,選擇天然藥物,針對高脂血癥病因病機,各味藥材各具其效,互相協調,方中半夏、陳皮 利濕化痰;陳皮行氣化痰;茯苓、薏苡仁化濕健脾;澤瀉滲濕利水;荷葉芳香化濕;茵陳祛濕利膽;郁金活血行氣,解郁利膽。上述諸味藥物共用,相互協同相得益彰,共奏清熱解毒、清熱利濕、清熱疏風、通經活血、行血消腫、活血散瘀、散結通絡、散結消腫之效,諸藥合用,活血化痰、通脈降脂,為治療高脂血癥的良方。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一種治療高脂血癥的的中藥配方,按重量份數包括以下中藥成分:陳皮13g,半夏13g,甘草3g,澤瀉13g,薏苡仁28g,茵陳18g,瓜蔞16g,焦山楂13g,荷葉13g,郁金13g。
實施例2:如果患者有脾虛癥狀,在上述組分中加人參16g,黨參12g,白術10g,黃芪20g。
實施例3:如果患者有腎虛癥狀,在上述組分中加首烏12g,黃精15g,當歸16g,杜仲16g。
實施例4:如果患者有肝氣郁結癥狀,在上述組分中加決明子20g,鉤藤15g。
實施例5:如果患者有氣質血瘀癥狀,在上述組分中加香附16g,陳皮20g,丹參15g,赤芍16g,桃仁20g。
水煎服:每天1服,7劑為一療程,需要用藥2-6療程。
以下通過實用例來闡明本發明所述用于高脂血癥護理的中藥配方的臨床治療效果。
1、臨床資料
50例高脂血癥患者,均為一年以上高脂血癥病史,患者平均年齡45±20歲(25~65歲),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中的高脂血癥診斷標準,全部診斷為高脂血癥患者。
50例高脂血癥患者全部頭暈目眩、頭痛、肢麻等癥狀
2、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各項指標正常;
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部分指標正常;
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減輕、癥狀加重,判定為無效。
3、治療結果
50例高脂血癥患者治療3~4療程后,治愈38例,治療顯效8例,無效2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3%。
典型案例:
沈某,男性,54歲,胸骨后壓榨樣疼痛5小時。既往史:多發腔隙性腦梗塞,慢性腎功能不全,脂肪肝,肝多發囊腫,甲狀腺結節, 膽囊結石,外周動脈粥樣硬化,高血脂癥。過敏史:青霉素,外傷史:右下腹受傷。手術史:闌尾切除術,右疝氣切除術,2000年前列腺切除術。1.3專科情況(體檢):T:36.5℃,P:76次/分,R:16次/分,BP:160/80mmHg。神志清 楚,查體合作,面容、皮膚鞏膜未見黃染,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心率76次/分,心律齊,心音正常,未聞及雜音。雙肺未聞及羅音,腹軟,無壓痛,肝脾未觸及。雙下肢無水腫。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查體:煩躁不安,雙肺呼吸音清,心率105次/分,律齊,心音低。既往有心絞痛病史。準備接受中藥治療,后服用本發明配方6劑,水煎服,每天1劑,每日1服。第二診:疼痛略感減輕,繼服12劑,三診:疼痛基本解除,之后,為鞏固治療效果,囑繼續服用12劑。隨訪1年,一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