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藥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治療失眠的中藥泡腳粉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失眠是指經常不能入睡或醒后難以再次入睡的一種現象。其癥狀表現不一,輕者睡眠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半夜睡醒,醒后不能再寐;嚴重者徹夜不眠,中醫認為“不得寐”或“目不瞑”或“不寐”。本病常兼見頭暈、頭痛、心悸、神疲乏力、心神不定等癥,現代醫學稱神經官能癥,勞累太過度或精神壓力大者多見中年失眠癥狀。
人的腳上有上百個穴位連接人體的各個部位,所以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古代最早記載泡腳的書籍是晉代葛洪著的《肘后備急方》,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中國最古老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認為:“陽氣起于足五趾之里。”足三陽經(胃、膽、膀胱)止于腿足部,足三陰經(肝、脾、胃)起于腿足部,這里是陰陽交會的地方。小腿上分布著60多個穴位,足部有近70個反射區。我們如果對這些穴位和反射區經常進行中藥足浴按摩,就像給五臟六腑藥浴洗泡按摩一樣,所以,人們把足部形象的比喻為“人體的保養站”。因此,浴足粉目前在市場上逐步受到歡迎,但市面上的足浴粉療效低、品種少,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地在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種治療失眠的中藥泡腳粉及其制備方法,它能配伍簡單、取、用方便、治療效果好,藥物價格低廉、同時能有效地抵御生活快節奏,工作過度緊張、勞累、長期高負荷而帶來的精神壓力及易患失眠癥的實際性難題。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失眠的中藥泡腳粉及其制備方法,其配方包括:丹參10-20克、遠志10-20克、石菖蒲10-20克、珍珠母20-30克、酸棗仁(打碎)20-20克、黃連5-10克、白芍10-20克。
所述丹參具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之功效;遠志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消腫之功效;石菖蒲具有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之功效;珍珠母平肝潛陽,清肝明目,鎮驚安神之功效;酸棗仁具有治虛煩不眠,驚悸怔忡,煩渴,虛汗之功效;黃連具有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白芍平肝止痛,養血調經,斂陰止汗之功效。
一種治療失眠的中藥泡腳粉制備方法:將所述酸棗仁打碎成粗末,然后將丹參、遠志、石菖蒲、珍珠母、黃連、白芍及酸棗仁末加水放入鐵鍋,加入溫水5000毫升浸泡30分鐘,然后猛火燒開后轉文火煎煮,煎煮至鐵鍋藥汁剩3500毫升左右時停火,去渣取汁。
使用方法:將所述藥汁到入木森盒,先熏蒸,待水溫降至45度時或溫度適宜時浸泡洗雙腳,在浸泡的同時對小腿的三陰交穴、太溪穴點按100次,交換點按,力度適中,以點按酸、脹、微痛為宜。待浸泡60分鐘后,用腳巾擦去足水,食脂扣拳,在足心穴、足肝穴、足胃穴、足腎上泉穴、足脾穴、足涌泉穴、足垂體穴進行按揉,每穴交替按揉100-120次為宜,然后進行5分鐘的緩搓揉。以上方法先熏蒸后浸泡,再按揉,每晚睡前一次,10天為一療程。
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所以本發明一種治療失眠的中藥泡腳粉及其制備方法,它能有效的促進血液循環,通經活絡,溫灼臟腑,刺激神經末梢,平衡和改善身體電磁場,調整陰陽平衡和神經功能,加速肌肉纖維和細胞分子的運動,迫使毛細血管擴張和收縮,從而調動和增強人體器官自身的抗病潛能戰勝失眠癥,方便快捷的做到了強身健體預防和治療的功效,達到了本發明的目的。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一種治療失眠的中藥泡腳粉及其制備方法,其配方包括:丹參10-20克、遠志10-20克、石菖蒲10-20克、珍珠母20-30克、酸棗仁(打碎)20-20克、黃連5-10克、白芍10-20克。
一種治療失眠的中藥泡腳粉制備方法:將所述酸棗仁打碎成粗末,然后將丹參、遠志、石菖蒲、珍珠母、黃連、白芍及酸棗仁末加水放入鐵鍋,加入溫水5000毫升浸泡30分鐘,然后猛火燒開后轉文火煎煮,煎煮至鐵鍋藥汁剩3500毫升左右時停火,去渣取汁。
使用方法:將所述藥汁到入木森盒,先熏蒸,待水溫降至45度時或溫度適宜時浸泡洗雙腳,在浸泡的同時對小腿的三陰交穴、太溪穴點按100次,交換點按,力度適中,以點按酸、脹、微痛為宜。待浸泡60分鐘后,用腳巾擦去足水,食脂扣拳,在足心穴、足肝穴、足胃穴、足腎上泉穴、足脾穴、足涌泉穴、足垂體穴進行按揉,每穴交替按揉100-120次為宜,然后進行5分鐘的緩搓揉。以上方法先熏蒸后浸泡,再按揉,每晚睡前一次,10天為一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