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yī)療護理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護理床。
背景技術:
在醫(yī)院里,病房的病床是固定不動的。當患者在手術臺上完成手術后,首先由醫(yī)護人員將其抬至移動床上,然后由醫(yī)護人員推動移動床以將患者從手術室移動至病房內(nèi),最后再由醫(yī)護人員將患者搬到病床上。換言之,醫(yī)護人員至少需要移動患者兩次,方可將患者從手術臺移動至病房的病床上,特別不方便,而且也增加了加劇患者傷口疼痛的風險。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基于以上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護理床,將其投入使用只需對患者進行一次搬動,便可將患者從手術臺移動至病房內(nèi),方便又快捷。
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護理床,其特征在于:
包括有內(nèi)床和外床,所述外床圍設于所述內(nèi)床的外部;
所述內(nèi)床包括有第一床體;所述第一床體上設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處設有過濾網(wǎng)蓋,所述過濾網(wǎng)蓋可以向下翻轉(zhuǎn)以打開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床體上設有用于插設輸液桿的第一盲孔,所述第一盲孔成孔豎直;所述第一床體的底部設有用于集尿袋或者排血水袋的第一掛鉤,所述第一床體的底部還設有用于移動所述護理床的第一萬向輪;
所述外床包括有第二床體,所述第二床體包括有相互獨立的前半床體和后半床體,所述前半床體和所述后半床體通過磁性作用連接成一體;所述第二床體上設有用于插設輸液桿的第二盲孔,所述第二盲孔成孔豎直;在所述前半床體的兩個長邊上設有可以往外旋轉(zhuǎn)180°的扶手欄桿;所述第二床體的底部設有用于集尿袋或者排血水袋的第二掛鉤,所述第二床體的底部還設有用于移動所述護理床的第二萬向輪;
所述內(nèi)床和所述外床的所述前半床體活動連接成一體。
進一步的,所述內(nèi)床由鋁合金材質(zhì)制成;所述外床由鋁合金材質(zhì)制成,且所述外床的表面涂有白色油漆。
進一步的,所述前半床體和所述后半床體通過磁性作用連接成一體的具體結(jié)構(gòu)包括:所述前半床體的朝向所述后半床體的兩個端面上分別設有第一磁鐵和第二磁鐵,所述后半床體的朝向所述前半床體的兩個端面上分別設有第一鐵塊和第二鐵塊;所述第一磁鐵、所述第二磁鐵和所述第一鐵塊、所述第二鐵塊一一對應磁性吸引,使得所述前半床體和所述后半床體連接成一體。
進一步的,所述內(nèi)床和所述外床的所述前半床體活動連接成一體的具體結(jié)構(gòu)包括:所述護理床的床頭固定設置在所述外床的所述前半床體上,所述床頭固定設置有第一鏈條和第二鏈條;所述內(nèi)床的靠近所述床頭的兩個床角處分別設有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鏈條穿過所述第二通孔并扣緊,所述第二鏈條穿過所述第三通孔并扣緊,使得所述內(nèi)床和所述外床的所述前半床體連接成一體。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掛鉤共有四個,四個所述第一掛鉤均位于所述第一床體的兩個長邊上,其中兩個所述第一掛鉤與所述床頭的距離為所述第一床體的長度的1/3,另外兩個所述第一掛鉤與所述床頭的距離為所述第一床體的長度的2/3;所述第二掛鉤共有四個,四個所述第二掛鉤均位于所述第二床體的兩個長邊上,其中兩個所述第二掛鉤與所述床頭的距離為所述第二床體的長度的1/3,另外兩個所述第二掛鉤與所述床頭的距離為所述第二床體的長度的2/3。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盲孔的數(shù)量為九個,九個所述第一盲孔均勻分布在所述第一床體的兩個長邊、以及所述第一床體的遠離所述床頭的短邊上;所述第二盲孔的數(shù)量為九個,其中八個所述第二盲孔均勻分布在所述第二床體的兩個長邊上,剩余一個所述第二盲孔分布在所述第二床體的遠離所述床頭的短邊幾何中心處。
進一步的,所述過濾網(wǎng)蓋的組成材料包括有醫(yī)用紗布和PU皮,其中,所述醫(yī)用紗布有十層,所述醫(yī)用紗布層疊設于所述PU皮上。
進一步的,所述前半床體的長度和所述后半床體的長度相同。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徑為25厘米,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一床體的幾何中心處。
進一步的,所述扶手欄桿的材質(zhì)為磨砂塑料。
采用以上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技術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護理床,包括有內(nèi)床和外床,即為“床中床”結(jié)構(gòu)。當患者手術完成后,由醫(yī)護人員將其搬動至該護理床的內(nèi)床上,然后再整體移動到病房內(nèi);當該護理床布置到病房的合適位置后,直接手動拉開外床的后半床體,即可完成患者的病床布置,而無需再次搬動患者。因此,相對于傳統(tǒng)的護理床而言,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護理床方便又快捷,而且極大減輕了醫(yī)護人員的工作強度。此外,由于本實用新型只需醫(y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一次搬動,可以有效地降低因多次搬動患者而加劇患者傷口疼痛的風險。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護理床的俯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護理床的主視圖(其中,圖2a為扶手欄桿呈豎直狀態(tài)時的護理床的主視圖,圖2b為扶手欄桿呈放下狀態(tài)時的護理床的主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護理床的右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護理床的外床的前半床體和后半床體的連接結(jié)構(gòu)的放大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內(nèi)床;11、第一床體;111、第一通孔;112、過濾網(wǎng)蓋;1121、醫(yī)用紗布;113、第一盲孔;114、第一掛鉤;115、第一萬向輪;116、第二通孔;117、第三通孔;2、外床;21、第二床體;211、前半床體;2111、第一磁鐵;2112、第二磁鐵;212、后半床體;2121、第一鐵塊;2122、第二鐵塊;213、第二盲孔;214、扶手欄桿;215、第二掛鉤;216、第二萬向輪;3、床頭;31、第一鏈條;32、第二鏈條。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作進一步地詳細說明。
實施例1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護理床,如圖1~4所示,包括有內(nèi)床1和外床2,外床2圍設于內(nèi)床1的外部。根據(jù)實際需求,在本實施例中,該護理床的高度設為0.35米,內(nèi)床1的長度設為1.76米,內(nèi)床1的寬度設為0.86米,外床2的長度設為2米,外床2的寬度設為1米。當然,該護理床的高度、內(nèi)床1的長度和寬度、以及外床2的長度和寬度還可以設為其它數(shù)值,這些簡單的變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等效保護范圍。
其中,內(nèi)床1包括有第一床體11;第一床體11上設有第一通孔111,第一通孔111處設有一過濾網(wǎng)蓋112,過濾網(wǎng)蓋112可以向下翻轉(zhuǎn)以打開第一通孔111,基于該結(jié)構(gòu)的設置,躺在該護理床上的病人為了對身體進行通風排氣時,可以直接打開過濾網(wǎng)蓋112,從而有效地防止壓瘡的產(chǎn)生。第一床體11上設有用于插設輸液桿的第一盲孔113,第一盲孔113成孔豎直;第一床體11的底部設有用于集尿袋或者排血水袋的第一掛鉤114,第一床體11的底部還設有用于移動該護理床的第一萬向輪115。
其中,外床2包括有第二床體21,第二床體21包括有相互獨立的前半床體211和后半床體212,前半床體211和后半床體212通過磁性作用連接成一體。基于該結(jié)構(gòu)的設計,在準備將患者從手術臺搬至該護理床之前,可以將后半床體212往后拉開以脫離該護理床,以方便醫(yī)護人員將患者搬到該護理床上;當患者被搬到該護理床上后,可以重新將前半床體211和后半床體212合為一體,這樣既能增大該護理床在移動過程中的強度,又能有效地節(jié)省使用空間;在將患者移動到病房之后,又可以將后半床體212往后拉開以脫離該護理床,以使該護理床盡可能少地占用病房的空間。在本實施例中,前半床體211和后半床體212通過磁性作用連接成一體的具體結(jié)構(gòu)為:前半床體211的朝向后半床體212的兩個端面上分別設有第一磁鐵2111和第二磁鐵2112,后半床體212的朝向前半床體211的兩個端面上分別設有第一鐵塊2121和第二鐵塊2122;第一磁鐵2111、第二磁鐵2112和第一鐵塊2121、第二鐵塊2122一一對應磁性吸引,使得前半床體211和后半床體212連接成一體。
其中,第二床體21上設有用于插設輸液桿的第二盲孔213,第二盲孔213成孔豎直。在前半床體211的兩個長邊上設有可以往外旋轉(zhuǎn)180°的扶手欄桿214,基于這樣的設計,當患者躺在該護理床上時,為避免患者從床上掉落,將扶手欄桿214保持為豎直狀態(tài)(如圖2a所示),從而有效地提高該護理床的使用安全性;在欲將患者移到或者移離該護理床時,為避免扶手欄桿214造成干涉,將扶手欄桿214往外旋轉(zhuǎn)180°,使得扶手欄桿214保持為放下狀態(tài)(如圖2b所示),使得該護理床的設計更為合理化、人性化。第二床體21的底部設有用于集尿袋或者排血水袋的第二掛鉤215,第二床體21的底部還設有用于移動該護理床的第二萬向輪216。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2~3所示,第一萬向輪115通過長方體支柱與第一床體11進行連接,第二萬向輪216也通過長方形支柱與第二床體21進行連接,各長方體支柱均由不銹鋼材質(zhì)制成;第一萬向輪115和第二萬向輪216均由天然橡膠材質(zhì)制成,以保證在不降低萬向輪的強度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減輕整個護理床的重量。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萬向輪115的數(shù)量為6個,第二萬向輪216的數(shù)量為8個,以保證可以平穩(wěn)地支撐整個護理床(包括患者)的重量。當然,第一萬向輪115、第二萬向輪216的數(shù)量和位置分布還可以做其它調(diào)整,因此,只要第一萬向輪115、第二萬向輪216的數(shù)量和位置分布保證可以平穩(wěn)地支撐整個護理床(包括患者)的重量,則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等效保護范圍。
其中,內(nèi)床1和外床2的前半床體211活動連接成一體,在本實施例中,內(nèi)床1和外床2的前半床體211活動連接成一體的具體結(jié)構(gòu)為:該護理床的床頭3固定設置在外床2的前半床體211上,床頭3固定設置有第一鏈條31和第二鏈條32;內(nèi)床1的靠近床頭3的兩個床角處分別設有第二通孔116和第三通孔117;第一鏈條31穿過第二通孔116并扣緊,第二鏈條32穿過第三通孔117并扣緊,使得內(nèi)床1和外床2的前半床體211連接成一體。當然,內(nèi)床1和外床2的前半床體211活動連接成一體的結(jié)構(gòu)還可以設為其它形式,比如在床頭3上設置有鐵鉤,鐵鉤分別穿過第二通孔116、第三通孔117,從而將內(nèi)床1和外床2的前半床體211活動連接成一體,諸如此類簡單的機械結(jié)構(gòu)的變化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等效保護范圍。此外,內(nèi)床1的遠離床頭3的兩個拐角設計為圓角,后半床體212的遠離床頭3的兩個外拐角也設計為圓角,以避免拐角過于尖銳而對人體造成撞傷。
其中,內(nèi)床1由鋁合金材質(zhì)制成;外床2由鋁合金材質(zhì)制成,且外床2的表面涂有白色油漆,以便于將內(nèi)床1和外床2相互區(qū)別。當然,為了降低制造成本,內(nèi)床1和外床2的整體或者局部還可以劣化選擇由其它不受磁鐵吸引的材質(zhì)制成,比如高強度塑料等,這些簡單的材質(zhì)替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等效保護范圍。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2~3所示,第一掛鉤114共有四個,四個第一掛鉤114均位于第一床體11的兩個長邊上,為了方便對掛于第一掛鉤114上的集尿袋或者排血水袋進行使用,其中兩個第一掛鉤114與床頭3的距離選擇為第一床體11的長度的1/3,另外兩個第一掛鉤114與床頭3的距離選擇為第一床體11的長度的2/3。第二掛鉤215共有四個,四個第二掛鉤215均位于第二床體21的兩個長邊上,為了方便對掛于第二掛鉤215上的集尿袋或者排血水袋進行使用,其中兩個第二掛鉤215與床頭3的距離選擇為第二床體21的長度的1/3,另外兩個第二掛鉤215與床頭3的距離選擇為第二床體21的長度的2/3。當然,根據(jù)實際需求,第一掛鉤114和第二掛鉤215的數(shù)量和分布位置還可以簡單地做其它調(diào)整。因此,第一掛鉤114和第二掛鉤215的數(shù)量和分布位置只要不影響集尿袋或者排血水袋的正常使用,也不對患者造成干涉,則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等效保護范圍。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第一盲孔113的數(shù)量為九個,九個第一盲孔113均勻分布在第一床體11的兩個長邊、以及第一床體11的遠離床頭3的短邊上,第二盲孔213的數(shù)量為九個,其中八個第二盲孔213均勻分布在第二床體21的兩個長邊上,剩余一個第二盲孔213分布在第二床體21的遠離床頭3的短邊幾何中心處,可以保證患者的輸液順利進行。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盲孔113和第二盲孔213的深度均設為35厘米,可以保證輸液桿可以穩(wěn)定、牢固地豎立于該護理床的邊緣處。當然,根據(jù)實際需求,第一盲孔113和第二盲孔213的數(shù)量和分布位置還可以簡單地做其它調(diào)整,因此,第一盲孔113和第二盲孔213的數(shù)量和分布位置只要不影響輸液的正常進行,也不對患者造成干涉,則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等效保護范圍。
其中,過濾網(wǎng)蓋112的組成材料包括有醫(yī)用紗布1121和PU皮,其中,醫(yī)用紗布1121有十層,醫(yī)用紗布1121層疊設于PU皮上,從而實現(xiàn)雙層保護。
其中,前半床體211的長度和后半床體212的長度相同,使得前半床體211既具有合理的長度,又能對內(nèi)床1形成足夠的支撐。當然,其還可以劣化設計為前半床體211比后半床體212長、或者前半床體211比后半床體212短,諸如此類變化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等效保護范圍。
其中,發(fā)明人通過對人體學進行分析考慮,在本實施例中,將第一通孔111的孔徑選擇為25厘米,第一通孔111位于第一床體11的幾何中心處。
其中,扶手欄桿214的材質(zhì)為磨砂塑料,以避免患者在撐扶扶手欄桿214時出現(xiàn)手滑而發(fā)生摔傷,從而有效地增加該護理床的使用安全性。當然,扶手欄桿214還可以選擇由其它防滑材質(zhì)制成。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護理床,通過“床中床”的結(jié)構(gòu),實現(xiàn)了只需搬動患者一次即可將患者從手術臺移到病房的病床上的效果,既方便快捷,又極大減少了醫(yī)護人員的工作量,并且還有效地降低因多次搬動而容易導致患者傷口疼痛加劇的風險。因此,本實用新型在醫(yī)療護理設備技術領域中具有很高的市場價值。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但是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