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用于病人術后縫合,尤其是一種深部軟組織切口吻合的器械。
背景技術:
術后縫合是醫生對切口吻合及固位的基本操作,術后縫合多為醫生手持彎針,牽引縫合線對切口實施縫合。對于微創手術中的深部軟組織切口的縫合,醫生用手持彎針進行縫合的操作難度大,縫合效果欠佳或無法完成。本專利就是為解決上述問題而設計出來一種用于微創手術的深部軟組織切口吻合的器械。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微創手術的深部軟組織切口吻合的器械。本實用新型采用內設有針槽的針管套、尾部設有限位套管的直針、頭部折彎的彎針及連接有推桿彈簧、鉸軸的推桿,構成了深部軟組織切口吻合的器械;直針扎入軟組織切口一側并傳動至彎針口及導引體由直針管內移動并穿入彎針眼的多步操作工序只需持續扣動扳機一步完成,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的優點,且導引體由直針穿向彎針眼,使穿針命中率得以提高。
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的具體技術方案是:
一種深部軟組織切口吻合的器械,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一個由兩件半殼體扣合而成,且內設針管套座、限位塊、手柄軸座及第二彈簧座的殼體;
一個由兩件半管套扣合而成,且內設針槽及儲線管的針管套;
一根頭部設有折彎、且折彎處設有針眼的彎針;
一根空心的、且尾部設有第一彈簧座及限位套管的直針;
一根設有絲桿,其末端設有鉸軸、第二彈簧座及推桿彈簧的推桿;
一個上方設有第一鉸軸孔、中部設有第二鉸軸孔及下方設有第三彈簧座的桿狀扳機,且第三彈簧座上設有手柄復位彈簧;
一根末端連接有導引體的縫合線,且縫合線置于針管套的儲線管中,導引體置于直針頂部的空心內;
所述推桿的絲桿設于空心的直針內,彎針及直針設于針管套的針槽內,針管套設于針管套座內并一端延伸至殼體外,扳機經第一鉸軸孔與殼體的手柄軸座鉸接,手柄復位彈簧位于第三彈簧座及殼體的第二彈簧座之間;所述推桿的鉸軸與扳機的第二鉸軸孔鉸接,推桿彈簧設于推桿的第二彈簧座與直針的第一彈簧座之間,限位套管設于第一彈簧座與推桿的第二彈簧座之間并與第一彈簧座連接;
所述的彎針及直針為單排或多排平行設于針管套的針槽內;所述的導引體為折疊的導絲、球形體或多棱形體。
本實用新型采用針管套、彎針、直針及推桿構成了深部軟組織切口吻合的器械,直針的扎入及導引體穿過針眼的多步工序只需通過持續扣動扳機一次完成,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且導引體由直針穿向彎針、穿針命中率高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A截面示意圖;
圖3為圖1的B處放大示意圖;
圖4為縫合線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圖1、圖2、圖3、圖4,本實用新型包括:
一個由兩件半殼體扣合而成,且內設針管套座11、限位塊12、手柄軸座13及第二彈簧座14的殼體1;
一個由兩件半管套扣合而成,且內設針槽21及儲線管22的針管套2;
一根頭部設有折彎、且折彎處設有針眼31的彎針3;
一根空心的、且尾部設有第一彈簧座41及限位套管42的直針4;
一根設有絲桿54,其末端設有鉸軸52、第二彈簧座51及推桿彈簧53的推桿5;
一個上方設有第一鉸軸孔61、中部設有第二鉸軸孔62及下方設有第三彈簧座63的桿狀扳機6,且第三彈簧座63上設有手柄復位彈簧64;
一根末端連接有導引體71的縫合線7,且縫合線7置于針管套2的儲線管22中,導引體71置于直針4頂部的空心內;
所述推桿5的絲桿54設于空心的直針4內,彎針3及直針4設于針管套2的針槽21內,針管套2設于針管套座11內并一端延伸至殼體1外,扳機6經第一鉸軸孔61與殼體1的手柄軸座13鉸接,手柄復位彈簧64位于第三彈簧座63及殼體1的第二彈簧座14之間;所述推桿5的鉸軸52與扳機6的第二鉸軸孔62鉸接,推桿彈簧53設于推桿5的第二彈簧座51與直針4的第一彈簧座41之間,限位套管42設于第一彈簧座41與推桿5的第二彈簧座51之間并與第一彈簧座41連接;
所述的彎針3及直針4以單排或多排平行方式設于針管套2的針槽21內。對于多排設置而言,一次扣動扳機時,可實現多針同時縫合;所述的導引體71為折疊的導絲、球形體或多棱形體。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
參閱圖1、圖2、圖3、圖4,將縫合線7置入儲線管22內,在縫合線7的端頭連接導引體71,將導引體71由直針4的針頭一端置入直針4的空心管內,本實用新型的扳機6處于初始狀態,包裝、消毒待用;
縫合傷口時,順著彎針3的折彎方向將彎針3從傷口的一側扎入,穩握殼體1的手柄,并用食指扣住扳機6開始施力,隨扳機6繞第一鉸軸孔61的轉動并克服手柄復位彈簧64的彈力,驅使推桿5向左移動,推桿5上的力經第二彈簧座51、推桿彈簧53傳遞至直針4的第一彈簧座41,驅使推桿5連同直針4并使直針4沿針管套2的針槽21向左移動,將直針4從傷口的另一側扎入,此時,限位套管42被第一彈簧座41帶動一同向左移動,當限位套管42 觸及殼體1的限位塊12時,直針4到位,繼續扣動扳機6,推桿5的第二彈簧座51連同絲桿54在直針4的空心內繼續向左移動,絲桿54的頭部將導引體71連同縫合線7由直針4的針頭頂出并穿過彎針3的針眼31,導引體71被彎針3的針眼31卡接;
松動扳機6,在手柄復位彈簧64的作用下,扳機6開始復位,同時,推桿5向右移動,隨推桿5的移動,推桿5的第二彈簧座51觸及限位套管42,限位套管42牽動第一彈簧座41帶動直針4一同向右移動,將直針4從傷口的另一側退出,此時,儲線管22內的縫合線7在導引體71的牽引下,在傷口內由傷口的直針4一側被牽引到傷口的彎針3一側,拔出彎針3,彎針3的針眼31將卡接的導引體71及縫合線7引出,最后完成打結,傷口縫合完畢。
參閱圖1、圖2、圖3、圖4,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一根空心的、且尾部設有第一彈簧座41及限位套管42的直針4,與一根絲桿54、且末端設有鉸軸52、第二彈簧座51及推桿彈簧53的推桿5的結構,使得縫合傷口時,直針4從傷口的扎入及導引體由針頭頂出并穿過針眼的多步工序只需通過連續扣動扳機6一次完成,不僅使產品結構得以簡化。更是簡化了醫生操作程序,操作更加方便、快捷。
參閱圖1、圖2、圖3、圖4,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一個由兩件半管套扣合而成,且半管套內平排設有兩道或多道針槽21及儲線管22的針管套2結構,將各為兩根或多根的彎針3、直針4,對應分設于針管套2的兩件半管套的針槽21內,并且在每根空心直針4內設置有推桿5的絲桿54,使得縫合傷口時,直針4從傷口扎入及導引體71由針頭頂出并穿過彎針3的針眼31,兩條或多條縫合線同時引出。對于需要進行兩針或多針縫合的傷口,可一次扣動板機,實現多針同時縫合。這不僅節約了醫療器材,更是簡化了醫生操作程序,操作更加方便、快捷。
參閱圖1、圖2、圖3,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一根空心的、且尾部設有第一彈簧座41及限位套管42的直針4,且推桿5的絲桿54設于空心的直針4內的結構,使用時,將導引體71設于直針4內,縫合時,推桿5絲桿54的頭部將導引體71由直針4的針頭頂出并穿過彎針3的針眼31,導引體71被彎針3的針眼31卡接,實現縫合線7由直針4向彎針3的過渡;即導引體71設置在直針4內,導引體71由直針4穿向彎針3的針眼,導引體71在直針4空心管內的走線軌跡為直線,導引體71易控制、穿針的命中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