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具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氣管插管。
背景技術:
臨床上,許多危重患者需要利用氣管插管建立人工氣道,氣管插管一端與人工呼吸機相連通,另一端插入到被切開的氣管內,以解決通氣和排痰的問題,但是人工氣道不具備人體呼吸道對吸入氣體的加溫與濕化作用,因此,需要向氣道內滴入濕化液以保持氣道內濕潤。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從氣管插管末端注入濕化液達到濕潤目的,但由于濕化液流經氣管插管內壁,而氣管插管內壁上附著有細菌,濕化液易將氣管插管內壁上的細菌沖洗進肺內,從而引起肺部感染。因此,目前的氣管插管在結構上還存在有不足,而亟待加以進一步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氣管插管,使其能夠實現無污染、低風險的有效濕化,且濕化液通入均勻,從而克服現有的氣管插管難以進行潔凈的濕化過程,容易造成病患肺部感染的不足。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氣管插管,包括插管,插管后端連接有插管接頭,插管前部設置 有氣囊,氣囊上連接有氣囊管,還包括位于所述插管內部的濕化管,所述濕化管包括若干節點腔以及連通在所述節點腔前后兩側的若干條分支管,所述分支管的數量由后向前逐漸增多,其中,最后端的一個節點腔的后側連通一條所述分支管,該分支管從所述插管管壁上設置的開孔中穿出成為所述濕化管的導液用端頭管。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地改進,所述濕化管的導液用端頭管的末端管口上連接有一進液接頭。
從所述濕化管后端向前每隔一個所述節點腔,所述分支管的數量增多一個。
所述濕化管包括3個節點腔,所述分支管的數量由所述濕化管后端向前依次為1、2、3、4條。
所述分支管的管徑由后向前逐漸減小。
所述濕化管在所述插管內部緊貼所述插管內壁。
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優點:
(1)由于設置了單獨的濕化管,易于實現無污染、低風險的有效濕化,克服了經插管管口注入濕化液將管壁上的細菌帶入氣管內的弊端。
(2)濕化管較細,且設置在插管管壁上,不影響插管的功能。
(3)由于分支管的數量從所述濕化管后端向前逐漸增多,管徑由后向前逐漸減小,使得濕化管的出液端出液更加均勻。
(4)濕化管的導液用端頭管的末端管口上連接有進液接頭,所述接頭能與各種型號的輸液器、注射器相連接,使用方便。
(5)濕化管除了可用于持續濕化或間斷濕化,也可用于氣管內給藥。
附圖說明
上述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氣管插管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氣管插管,包括插管1,插管1后端連接有插管接頭2,插管1前部設置有氣囊3,氣囊上連接有氣囊管(圖中未示出),還包括位于所述插管1內部的濕化管,所述濕化管包括若干節點腔7以及連通在所述節點腔7前后兩側的若干條分支管6,所述分支管6的數量由后向前逐漸增多,其中,最后端的一個節點腔7的后側連通一條所述分支管,該分支管從所述插管1管壁上設置的開孔中穿出成為所述濕化管的導液用端頭管4。
所述濕化管的導液用端頭管4的末端管口上連接有一進液接頭5,該進液接頭5能與各種型號的輸液器、注射器相連接,使用方便。濕化液可通過進液接頭5注入濕化管中。除了濕化液以外,該單獨設立的濕化管也可用于氣管內給藥。
作為優選的實施例,從所述濕化管后端向前每隔一個所述節點腔7,所述分支管6的數量增多一個。如圖1中所示,所述濕化管包括三個節點腔7,從后至前,每隔一個節點腔7,分支管6的數量增加一個,即所述分支管6的數量由所述濕化管后端向前依次為1、2、3、4條。濕化管最前端的4條所述分支管6的管口即位于所述插管1的前端開口處。濕化液從濕化管最后端的導液用端頭管4處注入后,沿著逐級增多的分支管6流出。較佳地,為保證濕化液輸出的更加均勻、順暢,所述分支管6的管徑由后向前逐漸減小。
此外,為了盡可能少地影響插管1的功能,所述濕化管在所述插管1內部緊貼所述插管1內壁布置。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氣管插管,通過增加特定結構的濕化管,不但不影響插管的功能,同時還克服了原有經插管管口注入濕化液容易將管壁上的細菌帶入患者氣管內的弊端,達到安全可靠的濕化目的。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做出些許簡單修改、等同變化或修飾,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