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新型注射器。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注射器多為一次性塑料注射器,由針頭、套筒、活塞、針套組成,在使用時,將針套取下,注射完畢后,因針筒和針頭的處理方式不同,需要將針筒和針頭分離,單獨收集,單獨處理。目前,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可用毀形器進行毀形,或采用手工毀形將針頭、針筒分離后,針頭可直接放入防刺容器或用鉗子夾彎90度以上,注射器用鉗子夾斷乳頭,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60分鐘以上,然后再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人工進行針頭、針筒分離時,容易刺傷處理人員,造成交叉感染。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注射器,結構簡單,注射完成后能夠快速分離針頭,且不會刺傷處理人員。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注射器,包括針筒、針頭、針頭罩、橡膠塞、推拉桿,所述針頭通過針頭座與針筒相連,所述針頭座靠近針筒的一端對稱設有拉柄板,拉柄板的內側設有限位槽,針頭座靠近針筒的一端外壁上設有卡槽,針頭座壁上對稱設有撕裂痕,所述撕裂痕設在兩個拉柄板的中間,所述針頭罩可拆卸設在針頭座上,針頭罩的開口端的內壁上設有卡扣,卡扣與卡槽配合連接,所述針頭罩開口端外壁上對稱設有限位凸肋,所述限位凸肋與限位槽相配合連接,所述針頭罩外壁上對稱設有拉環,所述拉環與限位凸肋設在同一直線上。
進一步,所述針頭罩外壁上對稱設有扇形的彈性結構,所述彈性結構設在兩個限位凸肋的中間,在撐開針頭罩時,彈性結構能夠產生張力,防止外力破壞針頭罩,避免針頭罩的保護作用消失。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結構簡單,注射完成后能夠快速分離針頭,針頭罩能夠在使用前、使用后均保護針頭,防止針頭刺傷處理人員。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針頭罩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A-A向剖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針頭座位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B-B向剖視圖。
圖中:1針頭,2針頭座,21拉柄板,22限位槽,23卡槽,24撕裂痕,3針頭罩,31拉環,32限位凸肋,33彈性結構,34卡扣,4針筒,5橡膠塞,51推拉桿。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根據圖1、圖2、圖3、圖4、圖5所示的一種新型注射器,包括針筒4、針頭1、針頭罩3、橡膠塞5、推拉桿51,所述針頭1通過針頭座2與針筒4相連,所述針頭座2靠近針筒4的一端對稱設有拉柄板21,拉柄板21的內側設有限位槽22,針頭座2靠近針筒4的一端外壁上設有卡槽23,針頭座2壁上對稱設有撕裂痕24,所述撕裂痕24設在兩個拉柄板21的中間,所述針頭罩3可拆卸設在針頭座2上,針頭罩3的開口端的內壁上設有卡扣34,卡扣34與卡槽23配合連接,所述針頭罩3開口端外壁上對稱設有限位凸肋32,所述限位凸肋32與限位槽22相配合連接,起到限位的作用,同時限位凸肋具有加強的作用,所述針頭罩3外壁上對稱設有拉環31,所述拉環31與限位凸肋32設在同一直線上。
進一步,所述針頭罩3外壁上對稱設有扇形的彈性結構33,所述彈性結構33設在兩個限位凸肋32的中間,在撐開針頭罩3時,彈性結構33能夠產生張力,防止外力破壞針頭罩3,避免針頭罩3的保護作用消失。
在未使用時,針頭罩罩在針頭外,起到保護作用,當針筒使用完畢后,將針頭罩的限位凸肋與針座上的限位槽內,安裝時聽到卡一聲,將卡扣成功放置在卡槽內,利用撐開鉗或類似工具,將撐開鉗的兩腳放置在拉環內,針頭罩上的限位凸肋通過限位槽將力作用到拉柄板上,通過拉柄板的張開力,將針座上的撕裂痕撐開,順利將針座從針筒上取下,此過程針頭通過針頭罩保護,操作者不需要接觸針頭,有效避免刺傷操作者,取下的針頭和針筒分別放置在收集筒內,做下一步處理。
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所述實施方式,任何人應得知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作出的結構變化,凡是與本實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術方案,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本實用新型未詳細描述的技術、形狀、構造部分均為公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