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的連接穩固的高耐磨指間關節假體。
背景技術:
隨著手工業及機械加工業的不斷壯大,勞動者手外傷的發生率逐年增加,其中不乏大量的指間關節受損病例出現,另外,類風濕性關節炎、感染、腫瘤切除或先天性疾病等一時造成手部掌指間關節缺損的因素之一,這些都嚴重影響手的功能和外形。目前,治療指間關節費用最低的是指間關節融合術,但是手指功能丟失嚴重等副作用日漸凸顯,這種手術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大多數患者的期望需求,能夠比較完整的保留指間關節功能的方法有指間關節置換術和關節移植等,然而關節移植受限于供體不足和后續的免疫排斥反應阻礙了其推廣,因此,目前,國內應用的人工小關節假體仍以Swanson硅膠假體為主,在使用的抗磨損、耐碰撞性能上仍然有待提高,另外關節的近遠端固定部分十分重要,目前的指間關節術后壽命不長,主要就是固定材料和固定方法不完善,因此,研發一種連接穩固的高耐磨指間關節假體具有非常重要的醫學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的連接穩固的高耐磨指間關節假體。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包括關節套和關節軸,所述關節套設置柱形槽與關節軸旋轉配合,所述關節套垂直與柱形槽軸線方向上設置連接桿,所述連接桿上設置倒鉤刺,所述關節軸上垂直軸線方向上設置連接桿,所述連接桿上設置倒鉤刺。
本實用新型設置具有柱形槽的關節套,利用柱形槽與關節軸的配合達到指間關節的旋轉活動功能,關節套和關節軸的表面都設置熱解碳涂層,增加關節套和關節軸之間的耐磨性和抗碰撞性,延長指間關節的使用壽命,連接桿和倒鉤刺由記憶合金制成,在非使用狀態下,倒鉤刺處于刺槽內,當處于使用狀態下,由特定溫度激發,倒鉤刺豎起,起到防滑作用,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不僅連接異常牢固,而且具有很好的耐磨性,具有極大的推廣價值。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方式;
圖3為圖1實施方式中的關節套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2實施方式中的關節套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1實施方式中的關節軸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2實施方式中的關節軸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關節套,11-限位槽,12-限位檔撥,2-關節軸,21-限位銷,3-連接桿,4-倒鉤刺,41-刺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但不得以任何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加以限制,基于本實用新型教導所作的任何變更或改進,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如圖1~6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關節套1和關節軸2,所述關節套1設置柱形槽與關節軸2旋轉配合,所述關節套1垂直與柱形槽軸線方向上設置連接桿3,所述連接桿3上設置倒鉤刺4,所述關節軸2上垂直軸線方向上設置連接桿3,所述連接桿3上設置倒鉤刺4。
所述關節套1和關節軸2表面設置熱解碳涂層,增加指間關節的耐磨性,延長使用壽命。
所述關節套1的柱形槽口兩側不對稱設置,所述柱形槽口的一側口上延伸設置限位檔撥12,限位檔撥12對關節軸2上的連接桿3進行限位,使關節軸2上的連接桿3與關節套1上的限位桿3之間的角度最大為10°;所述柱形槽口上沒有設置限位擋板的一側,關節軸2上的連接桿3相對關節套1上的連接桿3的活動夾角可達到-90°。
所述關節套1的柱形槽口兩側設置為對稱結構,所述柱形槽內沿徑向設置限位槽11,所述關節軸2的柱面上垂直設置限位銷21,所述限位銷21與限位槽11滑移限位配合,通過限位槽11和限位銷21之間的限位配合,兩連接桿3之間的夾角范圍為-90°~10°
所述連接桿3設置為錐形桿,其錐度為0°~5°,所述錐形桿的尖端圓滑過度設置。
所述倒鉤刺4朝向與連接桿3的尖端方向之間的夾角呈鈍角。
所述連接桿3和倒鉤刺4為記憶合金制成,所述連接桿3上設置有刺槽41,非使用狀態時,倒鉤刺4置于刺槽41內,當處于骨髓內時,倒鉤刺豎起,處于防滑狀態。
所述倒鉤刺4與連接桿3的夾角設置為150°~170°。
所述倒鉤刺4的長度設置1~3mm。
本實用新型工作原理及工作過程:
本實用新型設置具有柱形槽的關節套1,利用柱形槽與關節軸2的配合達到指間關節的旋轉活動功能,關節套1和關節軸2的表面都設置熱解碳涂層,增加關節套1和關節軸2之間的耐磨性和抗碰撞性,延長指間關節的使用壽命,連接桿3和倒鉤刺4由記憶合金制成,在非使用狀態下,倒鉤刺處于刺槽41內,當處于使用狀態下,由特定溫度激發,倒鉤刺豎起,起到防滑作用,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不僅連接異常牢固,而且具有很好的耐磨性,具有極大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