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尤其涉及一種微創外科用可調角度持針鉗。
背景技術:
外科腹腔鏡手術屬于外科微創手術,是指醫生利用細長的手術工具通過人體表面的微小切口固定器探入到體內進行操作的手術。此類手術由于創口小、出血少、恢復快、疤痕小等諸多優點正在越來越多的開展,并被越來越多患者所接受。但是受體表微小切口的限制,醫生有時即使具備嫻熟的技術水平,在一定的角度限制下在患者體內完成復雜手術操作縫合也是十分困難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種微創外科用可調角度持針鉗,能輕松控制鉗頭的轉動可夾緊,便于在復雜手術中的使用。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微創外科用可調角度持針鉗,包括動鉗頭、鉗頭轉軸、定鉗頭、鉗頭前端彎曲關節、清洗接頭、方向旋轉開關、鉗頭前端彎曲控制桿、第一后柄、第一自動復位彈簧支架、第二自動復位彈簧支架、第二后柄及鉗頭鎖定卡槽;所述的動鉗頭通過所述的鉗頭轉軸連接在持針鉗的一端,所述的清洗接頭、方向旋轉開關及鉗頭前端彎曲控制桿分別設置在彎曲控制桿上,所述的鉗頭前端彎曲關節經所述的方向旋轉開關及 鉗頭前端彎曲控制桿連接到所述的第一后柄及第二后柄,所述的第一后柄及第二后柄通過所述的鉗頭前端彎曲關節控制所述的鉗頭前端轉動;所述的鉗頭鎖定卡槽連接并鎖定所述的第一后柄與所述的第二后柄;所述的第一自動復位彈簧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的第二自動復位彈簧支架的一端連接,位于所述的鉗頭鎖定卡槽的后方,所述的第一自動復位彈簧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的第一后柄連接,所述的第二自動復位彈簧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的第二后柄連接;所述的定鉗頭固定設置在持針鉗的一端,所述的鉗頭前端彎曲關節設置在持針鉗上,所述的動鉗頭及定鉗頭通過所述的鉗頭前端彎曲關節彎曲。
上述的微創外科用可調角度持針鉗,其中,所述的動鉗頭及定鉗頭與所述的鉗頭前端彎曲關節之間的間距為5cm。
上述的微創外科用可調角度持針鉗,其中,所述的動鉗頭及定鉗頭通過所述的鉗頭前端彎曲關節彎曲的角度為0°-60°。
上述的微創外科用可調角度持針鉗,其中,所述的第一后柄及第二后柄上分別設有多個手指凹槽。
上述的微創外科用可調角度持針鉗,其中,所述的動鉗頭及定鉗頭處加蓋鎢鋼片。
本實用新型解決目前相對于固定角度持針器在體內無法完成立體面縫合的問題,另辟蹊徑,采用區別于傳統直線型持針鉗,而設計具有可選擇彎曲多角度的持針鉗,大大降低了立體面縫合的難度,同時鉗端使用操作最簡單的開合運動實現醫用縫合針的抓取。這不僅可以極大地減少直線型持針鉗對組織立體面不易縫合的問題,而且節省手術時間,還可以讓沒有太多經驗的醫生輕松完成本來不易縫合的復雜手術操作,對 微創手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微創外科用可調角度持針鉗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請參見附圖1所示,一種微創外科用可調角度持針鉗,包括動鉗頭1、鉗頭轉軸2、定鉗頭3、鉗頭前端彎曲關節4、清洗接頭5、方向旋轉開關6、鉗頭前端彎曲控制桿7、第一后柄8、第一自動復位彈簧支架9、第二自動復位彈簧支架10、第二后柄11及鉗頭鎖定卡槽13;所述的動鉗頭1通過所述的鉗頭轉軸2連接在持針鉗的一端,所述的清洗接頭5、方向旋轉開關6及鉗頭前端彎曲控制桿7分別設置在彎曲控制桿上,所述的鉗頭前端彎曲關節4經所述的方向旋轉開關6及鉗頭前端彎曲控制桿7連接到所述的第一后柄8及第二后柄11,所述的第一后柄8及第二后柄11通過所述的鉗頭前端彎曲關節4控制所述的鉗頭前端轉動;所述的鉗頭鎖定卡槽13連接并鎖定所述的第一后柄8與所述的第二后柄11;所述的第一自動復位彈簧支架9的一端與所述的第二自動復位彈簧支架10的一端連接,位于所述的鉗頭鎖定卡槽13的后方,所述的第一自動復位彈簧支架9的另一端與所述的第一后柄8連接,所述的第二自動復位彈簧支架10的另一端與所述的第二后柄11連接;所述的定鉗頭3固定設置在持針鉗的一端,所述的鉗頭前端彎曲關節4設置在持針鉗上,所述的動鉗頭1及定鉗頭3通過所述的鉗頭前端彎曲關節4彎曲。
所述的動鉗頭1及定鉗頭3與所述的鉗頭前端彎曲關節4之間的間距為5cm。
所述的動鉗頭1及定鉗頭3通過所述的鉗頭前端彎曲關節4彎曲的角度為0°-60°。
所述的第一后柄8及第二后柄11上分別設有多個手指凹槽12,采用人體工程學設計,按照人手握式設計后柄外觀。
所述的動鉗頭1及定鉗頭3處加蓋鎢鋼片,以提高持針鉗的抓針力度,并且提高了耐磨度。
距動鉗頭1及定鉗頭35CM處使用鉗頭前端彎曲關節4的可彎曲設計,實現持針鉗的0-60度的可調彎曲,并可在鉗頭前端彎曲控制桿7上選擇任何角度的時時鎖定。方向旋轉開關6實現了360度可旋轉,并使用旋轉固定技術,保證了旋轉后的固定效果。第一自動復位彈簧支架9和第二自動復位彈簧支架10可以幫助手術醫生輕松使鉗頭恢復到打開狀態。
使用時,使用第一后柄8和第二后柄11控制動鉗頭1的開合,手指可放入手指凹槽12更有利于手術醫生對持針鉗的控制,并使用鉗頭鎖定卡槽13鎖定鉗頭前端固定醫用縫合針。當重新夾捏固定時,可以直接打開鉗頭鎖定卡槽13,第一自動復位彈簧支架9和第二自動復位彈簧支架10可以幫助手術醫生恢復鉗頭到初始狀態。鉗頭前端彎曲關節4由鉗頭前端彎曲控制桿7控制,并按鉗頭前端彎曲控制桿7上的固定按鍵實現角度固定。同時使用方向旋轉開關6轉動到手術醫生需要的各個角度。方向旋轉開關6采用齒輪旋轉,當在它的凹槽處施加一定作用力才會旋轉,這樣保證了持針器在縫合是在彎曲角度和旋轉方向上的相對固定, 從而實現手術縫合。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解決目前相對于固定角度持針器在體內無法完成立體面縫合的問題,另辟蹊徑,采用區別于傳統直線型持針鉗,而設計具有可選擇彎曲多角度的持針鉗,大大降低了立體面縫合的難度,同時鉗端使用操作最簡單的開合運動實現醫用縫合針的抓取。這不僅可以極大地減少直線型持針鉗對組織立體面不易縫合的問題,而且節省手術時間,還可以讓沒有太多經驗的醫生輕松完成本來不易縫合的復雜手術操作,對微創手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附屬在其他相關產品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