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發熱敷材結構,特別是結合薄型發熱體與半固體凝膠層,且此半固體凝膠層涂布有具濃度梯度的皮膚外用劑的發熱敷材結構。
背景技術:
一般而言,敷材可區分為濕式敷材及干式敷材。常見的濕式敷材有面膜,其主要結構大多為僅使用單層支持布料(例如不織布),加以「浸泡」皮膚外用劑(例如玻尿酸、膠原蛋白等),使用者可直接將單層布料敷貼在臉上;較為常見的干式敷材則有外用貼布,是直接在支持布料上「涂布」皮膚外用劑之外,另涂布一層黏著層,使貼布可牢固黏貼在目標部位上。
然而,不論現有濕式敷材浸泡皮膚外用劑(如玻尿酸、膠原蛋白等)或是干式敷材涂布皮膚外用劑,液體或凝膠狀的皮膚外用劑在敷材上的分布有無法達成期望濃度的問題。詳言之,濕式敷材是直接以皮膚外用劑浸潤,因此敷材整體會具有均勻濃度的皮膚外用劑,當將其貼附于皮膚使用時,僅有表面的皮膚外用劑可被肌膚吸收,進而造成敷材(例如不織布)內部吸附的皮膚外用劑因無法被吸收而被浪費掉。另一方面,干式敷材是將皮膚外用劑涂布于敷材表面,理論上當涂布時其表面濃度會最高,然實際上皮膚外用劑卻會隨著存放時間越長而逐漸滲透進敷材內部,使得最終整體濃度仍是均勻分布于整個敷材,如此一來,敷材表面的皮膚外用劑的濃度必然會下降,與原先涂布后的外用劑期望濃度有落差,無法維持初始涂布后的濃度的設定,且易造成皮膚外用劑的浪費。再者,后續在使用干式敷材時,由于無法使肌膚與期望濃度的皮膚外用劑接觸進而吸收,而造成皮膚外用劑的功效不彰的問題。
此外,一般而言,當使用敷材時,可透過敷材與貼附肌膚部位之間的封閉空間的溫度上升,來達成局部肌膚吸收皮膚外用劑的功效。以濕式敷材例如面膜作為說明,當使用者將面膜敷在臉部時,理論上肌膚可因敷上面膜而與外部空氣隔離,使肌膚與面膜之間形成一封閉空間,當此空間被體溫微微加熱時,肌膚表面溫度會升高(大約僅上升1℃),毛細孔因熱溫而打開且微血管擴張,此時面膜上的皮膚外用劑可透過經皮吸收進入肌膚皮層,增加肌膚對皮膚外用劑的吸收。在現有的醫學領域中,濕式敷材面膜的經皮吸收原理亦可應用于皮膚病患者,例如針對干癬或慢性濕疹皮膚病患者的封閉式療法,由于其病灶的角質層太厚,故而在患部擦藥之后,再將患部包以保鮮膜或是防水不透氣的塑料用以使局部肌膚的溫度上升,如此可增加患部肌膚對藥物的吸收速率。
然而,濕式敷材面膜有仍需改善之處。濕式敷材面膜僅使用單層布料浸潤皮膚外用劑,然在使用過程中,面膜與肌膚之間的形成的微空間中的熱氣易受外在環境溫度干擾,不易維持所需的溫度。如此一來,濕式敷材面膜并無法使皮膚外用劑有效被肌膚所吸。此外,皮膚外用劑(大多為液體或凝膠狀)由于比熱關系在較低氣溫(如冬天)的環境下較為冰冷,增加使用上的不適。
另一方面,現有干式敷材亦有待改善之處。以酸痛貼布舉例說明,現有酸痛貼布在貼附于使用者的肌膚部位時,是透過肌膚及貼布之間緊密的微環境,使止痛消炎的特定成分能對患部產生溫熱感。但這些溫熱感將隨著消炎止痛化學成分揮發或經皮吸收而逐漸消失,無法持續發熱一段特定的時間。
雖然目前已有發熱型熱敷眼罩,然所述熱敷眼罩僅具有簡單的發熱結構,純粹僅能提供熱敷效果。
在改善敷材結構以俾達到最佳發熱經皮吸收效果的技術上,有先前技術如臺灣新型專利TW M489550揭露的護膚加熱裝置,其利用熱敷包與護膚膜單元分別放置于具有隔室的袋體中,在使用護膚膜單元之前可先行經由所述熱敷包加熱護膚膜單元。然而由于熱敷包僅能在使用前加熱護膚膜單元,當護膚膜單元從袋體移出后,將容易散失熱度,如此無法于使用護膚膜單元的同時達到持續熱敷效果,熱敷效果不佳。
技術實現要素:
因此,為了改善前述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將皮膚外用劑集中于半固體凝膠層的表面,并可于敷上肌膚的同時進行熱敷的發熱敷材結構。為了達成前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發熱敷材結構,其包含結合具有濃度梯度的皮膚外用劑的半固體凝膠層,在敷于肌膚的同時,透過穩定的發熱體,提高溫度以促進所述皮膚外用劑的經皮吸收效率。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發熱敷材結構,其包含薄型發熱體,其厚度為小于5mm;以及半固體凝膠層,其包含第一面及第二面,半固體凝膠層的第一面與薄型發熱體貼合。其中,半固體凝膠層包含皮膚外用劑,皮膚外用劑于半固體凝膠層的第二面具有第一濃度,于半固體凝膠層的第一面有第二濃度,且第一濃度大于第二濃度。
優選地,本實用新型可進一步包含于半固體凝膠層的第一面及第二面之間具有第三濃度的皮膚外用劑。
優選地,第一濃度可大于第三濃度,第三濃度可大于第二濃度。
優選地,第一濃度與第二濃度的差值可至少大于20%。
優選地,半固體凝膠層可包含固形物及水。
優選地,固形物可包含選自聚丙烯酸系、多元醇系、聚乙烯醇系、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其共聚物、其組合物及其組合的群組的親水性高分子材料,其中親水性高分子材料的分子量可大于1×105。
優選地,固形物占半固體凝膠層的總重量百分比可為1%至70%。
優選地,半固體凝膠層的含水率可為30%至99%。
優選地,本實用新型進一步可包含設置于半固體凝膠層與薄型發熱體之間的第一支撐層,以及設置于第一支撐層與薄型發熱體之間的第一黏合層。
優選地,本實用新型進一步可包含設置于薄型發熱體面對第一黏合層的相對面的第二支撐層;以及設置于第二支撐層與薄型發熱體之間之第二黏合層。
優選地,薄型發熱體的發熱溫度為28℃至45℃。
承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發熱敷材結構,其結合薄型發熱體與半固體凝膠層,具有以下多個優點:
(1)本實用新型的發熱敷材結構,其半固體凝膠層包含高分子親水性材料的固形物,可使涂布的皮膚外用劑集中于半固體凝膠層的表面,使所述表面具有最高濃度的皮膚外用劑。
(2)本實用新型的發熱敷材結構,薄型發熱體可于固定時間內穩定發熱,提高肌膚與敷材之間的封閉空間的溫度,達到熱敷效應,進而可舒緩傷病部位、促進血液循環并增加局部的經皮吸收率。
(3)本實用新型的發熱敷材結構,皮膚外用劑以最高濃度維持集中于半固體凝膠層的表面,可利于使用者有效吸收所述皮膚外用劑。此外,透過薄型發熱體加熱,達到緩釋效應,可延長皮膚外用劑的釋放時間,可促使滲透進半固體凝膠層內部的較低的皮膚外用劑繼而可被肌膚吸收。
附圖說明
圖1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發熱敷材結構示意圖;
圖2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半固體凝膠層的深度與皮膚外用劑濃度的分布關系圖;
圖3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的發熱敷材結構示意圖;
圖4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干敷型面膜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描述半固體凝膠層中活性成分的擴散示意圖;
圖6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加熱酸痛貼布的示意圖。
圖中:10、20:發熱敷材結構;30:干敷型面膜;40:加熱酸痛貼布;110、210、310、410:薄型發熱體;120、220、340、440:半固體凝膠層;125、225、325、425:皮膚外用劑;240、320、420:第一黏合層;230、330、430:第一支撐層;422:第二黏合層;432:第二支撐層。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實施例,其為一種發熱敷材結構。本實施例的發熱敷材結構可參考圖1來理解。圖1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發熱敷材結構示意圖。所述發熱敷材結構10包含薄型發熱體110以及半固體凝膠層120。薄型發熱體110的厚度可為0.1至5mm,半固體凝膠層120的厚度可為0.1mm至3mm。薄型發熱體110與半固體凝膠層120的一面貼合,其中半固體凝膠層120涂布有一皮膚外用劑125,所述皮膚外用劑125具有第一濃度及第二濃度。其中,在半固體凝膠層120不與薄型發熱體110貼合的另一面涂布的皮膚外用劑125具有第一濃度,半固體凝膠層120與薄型發熱體110貼合的所述面涂布的皮膚外用劑125具有第二濃度,且第一濃度大于第二濃度。
更進一步地,皮膚外用劑125可包含第三濃度。亦即,在半固體凝膠層120內部的皮膚外用劑125涂布有第三濃度,且第一濃度大于第三濃度,第三濃度大于第二濃度,且第一濃度與第二濃度的差值至少為20%。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薄型發熱體110主要以鐵粉、鹽、活性碳、保水劑、蛭石與水的發熱成分組成。此外,薄型發熱體110包含一包裝材,所述包裝材可為不織布。前述發熱成分封裝于包裝材內,并形成厚度小于5mm的薄型發熱體110。詳言之,薄型發熱體110厚度可控制在0.1mm至5mm之內,優選地可為0.1mm至3mm。在使用時,薄型發熱體110的發熱溫度為28℃至45℃,優選者為與人體肌膚相似的溫度,如35℃至45℃。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半固體凝膠層120包含固形物及水。固形物是選自由聚丙烯酸系、多元醇系、聚乙烯醇系(PVA)、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其組合物、其共聚物或其組合(例如聚苯乙酸丙烯酸共聚物)的群組的親水性高分子材料。且這些親水性高分子材料的分子量大于1×105。半固體凝膠層的固形物占半固體凝膠層總重量百分比可為1%至70%,優選為3%至30%。半固體凝膠層的厚度可為0.1mm至3mm。當半固體凝膠層120是以親水性高分子材料形成時,半固體凝膠層120可含有相當高的含水率,舉例來說,半固體凝膠層120的含水率可為30%至99%,優選的含水率為50%至95%。半固體凝膠層120涂布皮膚外用劑125,皮膚外用劑125占總半固體凝膠層的重量比例可為1%至5%。
詳言之,本實用新型的半固體凝膠層120由親水性高分子材料的固形物及水組成。當皮膚外用劑125被涂布于半固體凝膠層120的表面時,皮膚外用劑125的化學分子會受到分子間正負電荷作用力的吸引而被集中在半固體凝膠層120的親水性高分子聚合物里。因此皮膚外用劑125的濃度可在接近半固體凝膠層120的表層時具有最高濃度,而僅有少部分的皮膚外用劑125擴散至半固體凝膠層120的深處,故形成濃度梯度的現象。
根據前述本實用新型的半固體凝膠層120的設置,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發熱敷材結構上涂布的皮膚外用劑125可呈現濃度梯度。詳細來說,所述皮膚外用劑125的濃度可分為三至六個濃度區間。
以下以三個濃度區間作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描述的第一區間,是指半固體凝膠層120不與薄型發熱體110貼合的一面(亦即表面);第二區間則指半固體凝膠層120從表面向與薄型發熱體110貼合的一面的方向(向下)延伸50%的深度;第三區間則為半固體凝膠層120從50%的深度至100%深度的區間。皮膚外用劑125的濃度在第一區間、第二區間以及第三區間內分別具有不同的濃度。皮膚外用劑125于第一區間的濃度為是最接近初始涂布的濃度,因而第一區間的濃度最高。在此將皮膚外用劑125于第一區間的濃度定義為100%,則皮膚外用劑125于第二區間的濃度則為40至100%;皮膚外用劑125在第三區間內的濃度小于40%。簡言之,皮膚外用劑125的濃度于半固體凝膠層120的表面的濃度最高,皮膚外用劑是以低濃度存在于半固體凝膠層120的深度50%以下之處,且皮膚外用劑于第一區間的濃度與第三區間的濃度的差值可為大于60%。
相似地,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發熱敷材結構,亦呈現另一皮膚外用劑125的濃度梯度的分布。在此分布中,皮膚外用劑125的濃度分成六個濃度區間,并請參閱圖2,其為半固體凝膠層的深度與皮膚外用劑濃度的分布關系圖。在此定義半固體凝膠層120的表面為第一區間,所述區間的皮膚外用劑125的濃度最接近初始涂布的濃度,以濃度的100%計;第二區間是半固體凝膠層120從表面向半固體凝膠層125相對于表面延伸10%的深度,所述區間內的皮膚外用劑125的濃度為≥90%且<100%;第三區間是半固體凝膠層120從深度10%至深度35%之處,所述區間的皮膚外用劑125的濃度為70%至90%;第四區間為半固體凝膠層120從30%至50%的深度,所述區間具有皮膚外用劑125的35%至70%的濃度5;第五區間指半固體凝膠層120從50至80%的深度,所述區間包含10%至35%濃度的皮膚外用劑125;第六區間指半固體凝膠層120從80%深度以下之處,所述區間包含少于10%濃度的皮膚外用劑125。從圖2可看出,皮膚外用劑125的濃度于半固體凝膠層120的表面的濃度最高,而皮膚外用劑以低濃度存在于半固體凝膠層120深度為80%至100%之處,且皮膚外用劑的最高濃度與最低濃度的差值可大于90%。
皮膚外用劑的實例可為保濕劑、美白劑、經皮吸收藥物等,但不限于此。
本實用新型亦提供另一實施例,其為一種發熱敷材結構。本實施例可參考圖3來理解。圖3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的發熱敷材結構示意圖。發熱敷材結構20包含薄型發熱體210及半固體凝膠層220,且進一步包含設置于半固體凝膠層220與薄型發熱體210之間的第一支撐層230,用于支撐半固體凝膠層220;以及設置于薄型發熱體210與第一支撐層230之間的第一黏合層240,用于將薄型發熱體210與第一支撐層230黏合固定。第一支撐層230的厚度可為0.1至2mm,優選為0.1mm至0.5mm;第一黏合層的厚度可為0.01mm至3mm,優選為0.02mm至0.5mm。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的發熱敷材結構20所包含的薄型發熱體210及半固體凝膠層220與前述一實施例的薄型發熱體110及半固體凝膠層120具有相似的材料及結構,請參閱前述說明于此不在贅述。其中,半固體凝膠層220包含一皮膚外用劑225。與前述實施例相同,半固體凝膠層220包含的皮膚外用劑225可集中于半固體凝膠層220的表面,使皮膚外用劑225在半固體凝膠層220的表面具有最高濃度,而越往半固體凝膠層220的深處,皮膚外用劑225的濃度越低。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中,第一支撐層230用于支撐整體發熱敷材結構20,且第一支撐層230為化學纖維材料或天然纖維材料。化學纖維材料包含但不限于不織布、聚酯、尼龍等;天然纖維材料包含但不限于木漿、棉、麻、蠶絲、生物纖維等。第一黏合層240主要用于將薄型發熱體210的一面與第一支撐層230的一面結合。第一黏合層240可包含化學纖維層(例如聚四氟乙烯材料所形成的防水透氣膜的夾層)、聚氨酯、丙烯酸類等黏著劑、或其組合。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于此提供示例性實施方式如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參酌圖式而更簡易良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
本實用新型提供第一實施方式,其為利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發熱敷材結構制成一干敷型面膜的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干敷型面膜的示意圖。第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干敷型面膜30,其從面膜最外側的面至與臉部接觸的面的結構依序為薄型發熱體310、第一黏合層320、第一支撐層330、半固體凝膠層340。
在此實施方式中,薄型發熱體310主要包含鐵粉、鹽、活性碳、保水劑、蛭石與水組成的發熱成分。這些成分的比例為鐵粉:鹽:活性碳:保水劑:蛭石:水=6:1.2:1:1:1:3。然所述比例僅為舉例說明,可不限于此。此外,薄型發熱體310包含一包裝材,該包裝材可為不織布。前述發熱成分透過所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現有的技藝封裝于包裝材內。在本次實施方式中,薄型發熱體310的厚度為0.26mm。
進一步,第一黏合層320主要用于將薄型發熱體310的一面與第一支撐層330的一面結合。如前述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所述,第一黏合層320可包含化學纖維層(例如聚四氟乙烯材料所形成的防水透氣膜的夾層)、聚氨酯、丙烯酸類等黏著劑、或其組合。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黏合層320包含化學纖維層及聚氨酯(PUR)黏著劑。化學纖維層設置于薄型發熱體310一面,并透過聚氨酯黏著劑將薄型發熱體310與該化學纖維層黏合固定。在本次實施方式中,第一黏合層320的厚度為0.03mm。
在此實施方式中,第一支撐層330用于支撐整體干敷型面膜,且第一支撐層為化學纖維材料或天然纖維材料。如前所述,化學纖維材料包含但不限于不織布、聚酯、尼龍等;天然纖維材料包含但不限于木漿、棉、麻、蠶絲、生物纖維等。在此實施方式的干敷型面膜中,第一支撐層330為不織布材料,且第一支撐層330的厚度為0.1mm。第一支撐層330作為主體結構,主要用來維持干敷型面膜30的形狀及穩定性。
進一步,半固體凝膠層340包含固形物及水,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固形物是由親水性高分子復合材料形成,其可為聚丙烯酸系、多元醇系、聚乙烯醇系(PVA)、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其組合物、其共聚物或其組合(例如聚苯乙酸丙烯酸共聚物),且這些親水性高分子材料的分子量大于1×105。在此實施方式中,半固體凝膠層340的厚度為2mm。
此外,半固體凝膠層340的表面涂布有皮膚外用劑325。當半固體凝膠層340內含有皮膚外用劑325時,這些皮膚外用劑325的有效成分,例如保養保濕美白等功效成分,可經由化學分子間作用力滲入半固體凝膠層340中,而被鎖在高分子聚合物里。此外,透過半固體凝膠層340的材料的正負電荷,以及這些聚合物的高分子量,使得皮膚外用劑325被涂布于半固體凝膠層340上時,可被集中在半固體凝膠層340的表層,而使得半固體凝膠層340的表面的皮膚外用劑325的濃度接近最初涂布的初始皮膚外用劑325的濃度,僅有少部分的皮膚外用劑325逐漸往半固體凝膠層340的底層遞減,形成濃度梯度的現象。在此干敷型面膜30的實施方式中,皮膚外用劑主要為保濕成分。
在此實施方式中,半固體凝膠層的固形物包含下列材料:聚丙烯酸鈉(Sodium polyacrylate),分子量約為4×106,占半固體凝膠層的總重量百分比為1.5%;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分子量3×106,占半固體凝膠層的總重量百分比為0.5%;吐溫(Tween)80(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單油酸酯),占半固體凝膠層的總重量百分比3%。皮膚保濕成分則包含玻尿酸(分子量為1×105),占半固體凝膠層的總重量百分比1%;大分子玻尿酸(分子量為1×106),占半固體凝膠層的總重量百分比1%;甘油,占半固體凝膠層的總重量百分比0.5%;胺基酸類,占半固體凝膠層的總重量百分比1.5%;丙二醇,占半固體凝膠層的總重量百分比為1%。半固體凝膠層340的含水率為:90%。
實際以紅外線光譜分析儀測試本實用新型的保濕成分于干敷型面膜30的半固體凝膠層340內部的濃度,可發現本實用新型的干敷型面膜30的半固體凝膠層340包含五個保濕成分的濃度區間。若以半固體凝膠層340的表面(遠離薄型發熱體的面)的保濕成分為100%計,則半固體凝膠層340的深度為距離表面0.5mm之處的保濕成分的濃度為64.5%;半固體凝膠層340深度為距離表面1mm之處的保濕成分的濃度為62.2%;半固體凝膠層340深度為距離表面1.5mm之處的保濕成分的濃度為48.9%;半固體凝膠層340深度為距離表面為2mm之處的保濕成分的濃度為20.6%。
詳言之,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在水中解離成帶有正電荷的吡咯烷酮基團,而半固體凝膠層帶有負電荷丙烯酸官能基團。故而當作為皮膚外用劑的玻尿酸等保濕成分被涂布至半固體凝膠層時,這些化學分子會被半固體凝膠層的表面的負電荷吸引,但又受到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合物分子的影響,玻尿酸等保濕成分被集中在半固體凝膠層的表層。如此一來,而半固體凝膠層的表面將維持最高濃度的保濕成分,僅有少部分的保濕成分滲入半固體凝膠層的較深處(請參閱圖5),呈現如前述的濃度梯度的分布效應。
進一步地,當使用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方式的干敷型面膜30時,將所述面膜從包裝袋體取出并簡易搓揉,使薄型發熱體310開始釋放熱能并傳導至半固體凝膠層340。薄型發熱體310的發熱溫度為45℃,將半固體凝膠層340遠離薄型發熱體310的一面與臉部肌膚貼合,于此實際測量半固體凝膠層340表面的溫度為比人體體溫略高的溫度,大約在37至41℃。干敷型面膜30除了可透過薄型發熱體310達成緩溫加熱至適合直接接觸肌膚使用的溫度之外,亦可維持所述溫度一段特定時間,例如可維持大約45分鐘至1小時。
當透過干敷型面膜30的薄型發熱體310加熱半固體凝膠層340,整體面膜的溫度上升,使得與面膜接觸的肌膚溫度上升,如此肌膚毛細孔打開,增加經皮吸收的效率。此外,由于半固體凝膠層340內含的保濕成分是以濃度梯度分布于整體凝膠層中,且半固體凝膠層的表面的保濕成分為最高,如此亦增加使用者肌膚對保濕成分的吸收效率。為了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干敷型面膜30的保濕功效,發明人將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干敷型面膜貼附于受試者(三位)皮膚15分鐘,移除面膜后利用皮膚檢測儀測量肌膚的保濕度。敷用干敷型面膜之后,三位受試者的皮膚保濕度的平均為57.3%。進一步地,將本實用新型的干敷型面膜的保濕效果與目前一般市售的現有濕敷面膜產品做功效測試的比較。取用四款市售的濕敷面膜產品,分別為得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水晶果凍面膜;森田藥妝:玻尿酸復合原液面膜;圣克萊爾:玻尿酸100%保濕面膜;以及LADY MARIAN美魔力:白珍珠潤白面膜。將這些面膜分別于不同天的相同時段,于肌膚上敷用15分鐘。使用市售面膜產品后的肌膚保濕度大約為37%至55%。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干敷型面膜相比,可發現使用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干敷型面膜,可讓肌膚具有較高的保濕度(超過57%)。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提供的干敷型面膜,結合薄型發熱體與半固體凝膠層的結構,且半固體凝膠層的表層具有最高濃度的保濕成分。當敷用干敷型面膜時,肌膚可直接接觸最高濃度的保濕成分,利于肌膚對保濕成分完整吸收。此外,透過加熱干敷型面膜,使得肌膚表面的溫度上升,增加肌膚的微血管微循環,可加速肌膚內的新陳代謝速率,增加肌膚含氧量。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干敷型面膜,可提供比人體體溫略高的溫度(37至41℃),此溫熱的效果亦能使毛孔張開,增加肌膚對皮膚外用劑的吸收效率。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在此提供第二實施方式,其為利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發熱敷材結構制成一加熱酸痛貼布的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方式,請參閱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加熱酸痛貼布的示意圖。第二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加熱酸痛貼布40,其從貼布最外側的面至與肌膚接觸的面的結構依序為第二支撐層432、第二黏合層422、薄型發熱體410、第一黏合層420、第一支撐層430、半固體凝膠層440。
在此實施方式中,薄型發熱體410的材料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材料相同。其主要包含鐵粉、鹽、活性碳、保水劑、蛭石與水組成的發熱成分。這些成分的比例為鐵粉:鹽:活性碳:保水劑:蛭石:水=6:1.2:1:1:1:3。然比例僅為舉例說明,可不限于此。在本次實施方式中,薄型發熱體410的厚度為0.21mm。
接著,第一黏合層420及第二黏合層422主要用于將薄型發熱體410分別與第一支撐層430及第二支撐層432的一面結合。如前述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所述,第一黏合層420及第二黏合層422可包含化學纖維層(例如聚四氟乙烯材料所形成的防水透氣膜的夾層)、聚氨酯、丙烯酸類等黏著劑、或其組合。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黏合層420及第二黏合層422僅以化學纖維層制成,利用化學纖維層形成上下層,分別接觸薄型發熱體410的兩面,使薄型發熱體410夾于兩層化學纖維層之間。在本次實施方式中,第一黏合層420及第二黏合層422的厚度個別皆為0.025mm。
在此實施方式中,第一支撐層430及第二支撐層432用于支撐整體加熱酸痛貼布。如前所述,第一支撐層430及第二支撐層432可為化學纖維材料或天然纖維材料。化學纖維材料包含,但不限于,不織布、聚酯、尼龍等;天然纖維材料包含但不限于木漿、棉、麻、蠶絲、生物纖維等。在此加熱酸痛貼布40中,第一支撐層430及第二支稱層432為木漿料,且厚度均為0.13mm。第一支撐層430及第二支撐層432形成袋體,將第一黏合層420、第二黏合層422及薄型發熱體410包覆,作為主體結構,主要用來維持加熱酸痛貼布40形狀及穩定性。
進一步,半固體凝膠層440可包含固形物及水,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固形物是選自由聚丙烯酸系、多元醇系、聚乙烯醇系(PVA)、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其組合物、其共聚物或其組合(例如聚苯乙酸丙烯酸共聚物)所組成的群組的親水性高分子材料,且這些親水性高分子材料的分子量大于1×105。在此實施方式中,半固體凝膠層440的厚度為1mm。
此外,半固體凝膠層440另涂布皮膚外用劑425。當半固體凝膠層440內含有皮膚外用劑425時,這些皮膚外用劑425的有效成分,可經由化學分子間作用力滲入半固體凝膠層440中,而被固定于高分子聚合物中。此外,透過半固體凝膠層440的材料的正負電荷,以及這些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的分子量,使得皮膚外用劑425被于半固體凝膠層440上時,可被集中在半固體凝膠層440的表層,而使得半固體凝膠層440的表面呈現皮膚外用劑425的涂布初始濃度。僅有少部分的皮膚外用劑325逐漸往半固體凝膠層340的底層遞減,形成濃度梯度的現象。在此加熱酸痛貼布的實施方式中,皮膚外用劑425主要為消炎止痛解熱等舒緩成分,舉例說明但不限于:雙氯芬酸(Diclofenac)、吲哚美辛(Indomethacin)、氟比洛芬(Flurbiprofen)、酮洛芬(Ketoprofen)、柳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等。
在此實施方式中,半固體凝膠層440的固形物包含下列材料:聚丙烯酸鈉(Sodium polyacrylate),分子量約為4×106,占總重量百分比為11.3%;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分子量3×106,占總重量百分比為9%;吐溫(Tween)80(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單油酸酯),占總重量百分比9%。消炎止痛成分則包含Indomethacin,占總重量百分比0.5%;柳酸甲酯,占總重量百分比0.2%。半固體凝膠層440的含水率為:70%。
經由紅外線光譜分析儀檢測本實用新型的加熱酸痛貼布40的半固體凝膠層440的內部的消炎止痛成分的濃度,本實用新型的加熱酸痛貼布40的半固體凝膠層440包含五個消炎止痛成分的濃度區間。若以半固體凝膠層440的表面(遠離薄型發熱體的面)為消炎止痛成分為100%計,則半固體凝膠層440的深度為距離表面0.5mm之處的消炎止痛成分的濃度為72.5%;半固體凝膠層440的深度為距離表面1mm之處的消炎止痛成分的濃度為63.1%;半固體凝膠層440的深度為距離表面1.5mm之處的消炎止痛成分的濃度為45%;半固體凝膠層440的深度為距離表面2mm之處的消炎止痛成分的濃度為11%。
進一步,當使用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加熱酸痛貼布40時,將貼布從包裝袋體取出并簡易搓揉,使薄型發熱體410開始釋放熱能并傳導至半固體凝膠層440。薄型發熱體410的發熱溫度為43℃。當使用時,半固體凝膠層440遠離薄型發熱體的一面與患部肌膚貼合,實際測量半固體凝膠層440表面的溫度為比人體體溫略高的溫度,大約在37至41℃。加熱酸痛貼布40除了可透過薄型發熱體達成加熱至適合直接接觸肌膚使用的溫度之外,亦可維持溫度一段特定時間,例如可維持大約50分鐘至70分鐘。
實際使用時,由于薄型發熱體提供至半固體凝膠層的熱能,可使得于貼附于患部肌膚時,給予患部肌膚局部熱敷功能,促使局部血液循環。此外,呈現濃度梯度分布的消炎止痛成分,可同時于微溫環境下,增加經皮吸收的效率。
綜合上述,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發熱敷材結構,其結合薄型發熱體與具有以親水性高分子材料形成的半固體凝膠層,皮膚外用劑以最高濃度維持集中于半固體凝膠層的表面,可利于使用者直接吸收高濃度的皮膚外用劑。再者,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發熱敷材結構,可穩定使敷材維持一定熱度,增加使用上的舒適性,增加肌膚對活性成分的經皮吸收率,并且達到熱敷效應,可舒緩傷病部位。最后,經由薄型發熱體加熱,達到緩釋效應,可延長皮膚外用劑的釋放時間,可促使滲透進半固體凝膠層內部的較低的皮膚外用劑繼而可被肌膚吸收,大幅增加皮膚外用劑的吸收效率,減少皮膚外用劑的浪費。
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而非限制性者。任何未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與范疇,而對等進行的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于權利要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