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用品,特別是溶藥器。
背景技術:
輸液是目前臨床上一種被廣泛應用的治療方法。而有些用來輸入到病人體內的藥液是醫生手工配置的。配置藥液一般用注射器來完成,具體的操作步驟是:用注射器將藥液瓶中的藥液抽取少量,然后將此部分藥液注入到藥粉瓶中。待藥粉充分溶解后再將此部分混合液抽出,注入輸液瓶內。在上述配藥過程中,由于藥液瓶和藥粉瓶的膠塞會與注射器的針頭精密貼合,會導致瓶內空間成為一個獨立的密封結構。因此在抽取液體時瓶內會由于液體的減少形成負壓,加大醫生的操作負擔。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減輕醫護人員的勞動強度的溶藥器。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的解決方案是:一次性無菌溶藥器,包括有針頭固定座、套管固定座,所述套管固定座為中空設置,所述針筒固定座安裝在套管固定座的上表面,所述套管固定座的上表面還包括有通孔,所述通孔上覆蓋有濾膜;所述套管固定座的下方安裝有套管,所述針頭固定座的下端安裝有針管,所述針管穿過所述的套管,所述針管與套管之間的空腔與套管固定座內的空腔相連通;所述套管的末端設有出氣孔。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濾膜上設有濾膜壓塞,所述濾膜壓塞與通孔抵接。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針頭固定座的上端設有魯爾接頭。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套管固定座包括有上蓋與下座,所述套管固定安裝在下座上,所述通孔設置在上蓋上,所述上蓋與針頭固定座一體成型,所述上蓋與下座密封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使用的時候,將針管與套管一起插入到藥瓶內,針管伸入到藥液中,而套管沒有沒入到藥液中,所以當針管再抽取藥液的時候,外部的空氣能通過套管固定座的空腔進入到藥瓶內,從而保持了藥瓶內外的氣壓差,使得溶藥的操作變得簡單,同時,通過濾網可以保證進入到藥瓶內的空氣干凈,避免污染藥液。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說明。顯然,所描述的附圖只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設計方案和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正面剖視圖 ;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爆炸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只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其他實施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聯接/連接關系,并非單指構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據具體實施情況,通過添加或減少聯接輔件,來組成更優的聯接結構。本發明創造中的各個技術特征,在不互相矛盾沖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組合。
參照圖1~圖2,一次性無菌溶藥器,包括有針頭固定座1、套管固定座2,所述套管固定座2為中空設置,所述針筒固定座1安裝在套管固定座2的上表面,所述套管固定座2的上表面還包括有通孔21,所述通孔21上覆蓋有濾膜3;所述套管固定座2的下方安裝有套管4,所述針頭固定座1的下端安裝有針管5,所述針管5穿過所述的套管4,所述針管5與套管4之間的空腔與套管固定座2內的空腔相連通;所述套管4的末端設有出氣孔41。針頭固定座與通孔安裝在同一平面上,可以簡化加工過程,而且可以避免醫護人員在操作時會手誤阻擋到通孔的位置。
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濾膜3上設有濾膜壓塞6,所述濾膜壓塞6與通孔21抵接。通孔的底面設有臺階面,所述的濾膜放置在臺階面上,然后被濾膜壓塞壓緊。當濾膜使用長時間需要更換的時候,只需用力撬開濾膜壓塞即可對濾膜進行更換,方便操作。
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針頭固定座1的上端設有魯爾接頭。針頭固定座上的魯爾接頭方便針頭與外部的輸液器進行連接。
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套管固定座2包括有上蓋與下座,所述套管4固定安裝在下座上,所述通孔21設置在上蓋上,所述上蓋與針頭固定座1一體成型,所述上蓋與下座密封連接。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進行了具體說明,但本發明創造并不限于所述實施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還可作出種種的等同變型或替換,這些等同的變型或替換均包含在本申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