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漿膜腔負壓引流裝置,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漿膜腔穿刺術是一項臨床常用的診斷和治療性操作技術,包括胸腔穿刺術、腹腔穿刺術、心包穿刺術等。胸腔穿刺術(thoracentesis)通常是指胸腔積液穿刺抽液。當胸腔積液量較多時可引起呼吸功能障礙,患者出現干咳、胸悶、氣急等不適甚至循環障礙表現,需抽取積液以解決壓迫癥狀。另外,作為原發疾病的反映,抽取胸水進行檢查可了解積液的性質,協助明確胸腔積液的病因。同樣,腹腔穿刺術(abdominocentesis)主要是指對腹腔進行穿刺、抽取積液的操作過程。例如:一些因營養不良、右心功能衰竭、腎病綜合征、門脈高壓、腹膜炎、惡性腫瘤腹膜轉移等可引起腹膜腔液體的異常積聚或血腹等。所以漿膜腔穿刺術對臨床疾病的診斷,緩解癥狀,甚至治療有很大的幫助。
傳統的穿刺抽液方法均來自全國高等院校診斷學教材所介紹的方法,該方法已用多年,對多數病例是成功的。但對于包裹性積液或中小量積液、肥胖的患者,采用傳統穿刺方法,穿刺成功率不高,容易出現并發癥。通常傳統的穿刺抽液方法需要兩位或兩位以上醫師完成,而且操作相對較復雜。新近有文獻報道,利用中心負壓吸引裝置,進行胸腹腔穿刺引流術,臨床效果較好。美國呼吸科醫師也是利用無菌真空瓶(Baxer)負壓吸引,用于胸膜腔穿刺引流。
然而漿膜腔穿刺引流術作為一項創傷性操作,具有一定的風險。有時會有一些并發癥發生。以胸腔穿刺術為例,如:胸膜反應,患者表現為頭昏、出汗、面色蒼白、心悸、四肢發涼、血壓下降等癥狀,多系迷走神經反射亢進所致。若大量快速抽液后,甚至出現復張性肺水腫,常在術后即刻或1小時內,最遲不超過24小時發生。早期癥狀為劇咳、呼吸急促、胸痛、煩躁不安、心悸。繼之咳大量白色或粉紅色泡沫樣痰,可伴發熱、惡心、嘔吐,嚴重者出現休克及昏迷。肺部檢查發現患者兩肺廣泛濕羅音。胸片見大片邊界模糊斑片影。其預防的方法是要求抽液不宜過快。目前由于負壓吸引裝置調控性差,易使患者出現上述不良反應。
因此,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致力于開發一種單人操作即可完成的簡便、負壓可調節的漿膜腔負壓引流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漿膜腔負壓引流裝置,所述裝置包括穿刺針、引流瓶、緩沖瓶和負壓發生器,前述部件通過連接管一一相連,形成引流負壓通路,此外該引流裝置還包括壓力調節組件,所述組件包括手動調節器、三通管和腳踏式調節器,其中所述手動調節器和三通管設置在所述引流負壓通路中,所述腳踏式調節器與所述負壓發生器電連接。
進一步,所述穿刺針為無菌設置,用于胸腔、腹腔、心包等的穿刺。
進一步,所述引流瓶為無菌設置,可將引流到的漿膜腔積液取出并送檢化驗;優選地,所述引流瓶的容量為1-5L。
所述緩沖瓶用于防止引流的液體沖入負壓發生器而損壞該機器。
所述負壓發生器為常規抽真空裝置;優選地,其上設置有壓力顯示儀表;該負壓發生器可調節壓力范圍優選為0-0.06MPa,其中0-0.04MPa是常用范圍,該負壓發生器上還可設置有超壓報警器,當負壓大于0.04MPa時其可通過報警器發出蜂鳴聲提醒操作者。
所述壓力調節組件可通過手動調節、三通管調節和腳踏調節三層保護來控制負壓的大小;所述手動調節器可通過手動控制來調節負壓的大小,所述腳踏式調節器可通過腳踩力度來調控負壓發生器的工作功率,向腳踏板所施壓力越大,負壓發生器產生的負壓越大,向腳踏板所施壓力越小,負壓發生器產生的負壓越小;所述三通管可通過旋轉而關閉負壓引流通道,同時將緩沖瓶和負壓發生裝置通大氣,在負壓過大的情況下,可通過旋轉該三通管停止進行中的負壓引流,從而防止因引流速度過快而使患者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的情況發生。
進一步,所述三通管為無菌設置。
優選地,所述腳踏式調節器可采用滑動變阻器或旋轉式變阻器來實現所述功能。
優選地,所述壓力調節組件還包括壓力檢測器,用于檢測負壓引流通道內負壓的大小,同時顯示出來,該顯示裝置可以是刻度盤、液晶顯示屏等;所述壓力檢測器可以采用常規的壓力檢測裝置,但是其在負壓引流通道內的部分也為無菌設置。
優選地,所述壓力檢測器的設置位置應靠近穿刺針,這樣可以更精確地監控施加于患者漿膜腔的負壓大小;另外,所述壓力檢測器及其顯示裝置還應靠近手動調節器,這樣便于操作者一邊觀察一邊調節壓力大小;在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壓力檢測器與所述手動調節器合二為一。
本實用新型所有的部件可方便地分別拆下,緩沖瓶之前的部件均為無菌部件,且可分別拆下進行滅菌處理,從緩沖瓶開始之后的部件不用進行滅菌,因此用完可以不拆下,以便下次使用,緩沖瓶在必要的時候需要清洗。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漿膜腔負壓引流裝置的一種安裝及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將帶有手動調節器和壓力檢測器的連接管、引流瓶及帶有三通的連接管進行無菌處理,處理完后按前述的順序連接;
2)將帶有三通的連接管的另一端與緩沖瓶連接,該緩沖瓶的另一開口通過連接管與負壓發生器相連,該負壓發生器還電連接有腳踏式調節器;
3)將無菌穿刺針與帶有手動調節器和壓力檢測器的連接管的開口端連接,此時三通管在引流方向上是關閉的;
4)操作者以一手食指與中指固定患者穿刺部位皮膚,另一只手持穿刺針沿麻醉處緩緩刺入,當針鋒抵抗感突感消失時,提示穿刺針進入漿膜腔;
5)轉動三通管,使三通方向與引流方向一致,腳踩腳踏式調節器調節壓力;
6)操作者一手固定穿刺針,另一手可根據壓力檢測器顯示的負壓大小調節手動調節器,也可通過腳踩力度來調控負壓發生器的功率,從而控制其產生的負壓。
當壓力檢測器顯示的負壓過大時可以通過手動或腳踏來控制負壓的大小,還可以在緊急情況下通過旋轉三通使引流通路關閉,同時使負壓發生器通大氣來停止引流。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漿膜腔負壓引流裝置的主要特點是可采用三種調節方式來調節負壓的大小,分別通過手動調節器、腳踏式調節器和三通管來調節,從而實現壓力的三重保險,充分實現了負壓引流的可調可控,避免了因負壓調節不良而使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且通過手腳結合的調節實現了負壓引流裝置的單人操控,節省了人力。此外,無菌引流瓶內的液體可直接取出并送檢化驗,節省了步驟,且本裝置可以在任何有電源的室內進行使用,且容易操作,操作時間短,因而非常便捷。
本實用新型不僅可減輕醫務人員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患者易于接受,痛苦小,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作進一步說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個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漿膜腔負壓引流裝置的引流通路上依次設置有:穿刺針1、帶有壓力檢測器和刻度盤的手動調節器2、引流瓶3、三通管4、緩沖瓶5、負壓發生器6,它們由連接管7依次相連,其中負壓發生器6上有顯示壓力的儀表盤,還電連接有腳踏式調節器8。
壓力調節組件由帶有壓力檢測器和刻度盤的手動調節器2、三通管4、腳踏式調節器8三部分組成,可分別用手和腳來控制負壓的大小,手動調節器2可以采用撥片、轉輪等各種調節方式,腳踏式調節器8可通過腳踩力度來調控負壓發生器的工作功率,向腳踏板所施壓力越大,負壓發生器產生的負壓越大,向腳踏板所施壓力越小,負壓發生器產生的負壓越小,腳踏式調節器可采用滑動變阻器或旋轉式變阻器實現所述功能;三通管4可通過旋轉而關閉負壓引流通道,同時將緩沖瓶5和負壓發生裝置6通大氣,在負壓過大的情況下,可通過旋轉該三通管4停止進行中的負壓引流,從而防止因引流速度過快而使患者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的情況發生。三部分組成的壓力調節組件為負壓引流提供了三重保護。
這種漿膜腔負壓引流裝置的使用方法是:
1)患者取適當體位,常規消毒皮膚,以穿刺點為中心進行消毒,三次;
2)將緩沖瓶5、負壓發生器6連接好,插上電源打開開關,檢測是否工作正常;
3)將安裝有帶有壓力檢測器和刻度盤的手動調節器2的連接管、引流瓶3及帶有三通管4的連接管進行無菌處理,處理完后按圖1的順序連接;
4)打開無菌穿刺包,戴無菌手套,覆蓋消毒洞巾,檢查穿刺包內物品,注意穿刺針1與抽液用注射器連接后檢查是否通暢,同時檢查是否有漏氣情況;
5)將安裝有穿刺針1的注射器與連接管開口端連接;
6)三通管4位置指向大氣,使負壓發生器儀表初始位置指向大氣;
7)操作者以一手食指與中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膚,另一只手持穿刺針沿麻醉處緩緩刺入,當針鋒抵抗感突感消失時,提示穿刺針進入漿膜腔;
8)轉動三通管4,使三通方向與胸腔引流管一致,腳踩腳踏式調節器8調節壓力;
9)操作者一手固定穿刺針,另一手即可調節手動調節器控制負壓大小,也可通過腳踏式調節器8來調節壓力;
10)抽液結束拔出穿刺針1,局部消毒,覆蓋無菌紗布,稍用力壓迫片刻,用膠布固定。
由于引流瓶3是無菌的,可將引流到的漿膜腔積液取出并送檢化驗。
負壓發生器6的儀表顯示可調節壓力范圍是0-0.06MPa,其中0-0.04MPa是常用范圍,如指針至0.04-0.06MPa時,儀器即出現鳴笛報警,此時可通過腳踩力度來調控負壓發生器產生的壓力。
以上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構思作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