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用設備,特別涉及一種負壓引流袋的恒壓裝置。
背景技術:
負壓引流在臨床應用非常廣泛,針對手術后患者 , 負壓引流的目的有兩點,其一 是為了將傷口創面滲出的液體引出體外 ;其二就是為了通過負壓將傷口創面腔隙縮小,有 利于創口組織愈合。這就要求負壓要有一定的壓力且是持續的,才能使創面腔隙縮小 , 另 外,引流要有管道,且要負壓維持。現在臨床上應用的負壓引流器很多,但基本上是負壓和引流在同一容器內,如人工負壓引流球、人工負壓引流瓶,中心負壓引流瓶等。人工負壓引 流器會在制造負壓過程中出現少量引流物倒流以及壓力不夠大,引流物倒出或清洗不方便 等缺點。中心負壓引流瓶則存在一旦中心負壓停止就不存在負壓,無法應用,以及不便倒出 及不便清洗等缺點。現有技術中,人工負壓引流器只能靠人工產生負壓,而不能靠負壓吸引 器等外部動力產生負壓,人工操作產生負壓較為費力 ;中心負壓引流瓶只能靠負壓吸引器 等外部動力產生負壓,而不能通過人工產生負壓,當真空泵等出現故障時負壓吸引器便不 能工作。并且現有技術中的負壓引流器,引流液進入負壓腔后便不能在進行負壓引流,一次 引流后需拆下引流器排出引流液后再進行引流,引流工作只能斷續進行,不能連續引流,工作效率低。
而且現有技術中無法對負壓值進行有效控制。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負壓引流袋的恒壓裝置,能夠有效控制負壓值。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了一種負壓引流袋的恒壓裝置,包括外框架、設置于所述外框架內的塑料負壓罐,所述塑料負壓罐的上下兩端的中心處具有凸出的定位部,所述塑料負壓罐內設置有復位彈簧,所述復位彈簧的兩端插設于兩端的定位部內,所述塑料負壓罐的側壁呈波紋狀,所述塑料負壓罐的頂部設置有排氣口以及吸入口,所述排氣口處設置有密封堵塞,所述吸入口處連接有吸附橡膠管,所述吸附橡膠管的端部具有吸附嘴,所述吸附橡膠管上設置有滑動式調節按鈕,所述外框架內沿著上下方向滑動設置有擠壓板,所述擠壓板的一端與所述外框架的內側相滑動連接,所述擠壓板的另一端伸出所述外框架,所述外框架的外側設置有刻度尺,所述外框架上設置有用于將其固定的彈性卡座,所述擠壓板與所述外框架之間設置有將兩者鎖定于多個工作位置的鎖定機構。
進一步改進的是:所述外框架的內側設置有滑軌,所述擠壓板的端部具有與所述滑軌相配合的滑動部。
進一步改進的是:所述擠壓板上開設有與所述塑料負壓罐上端部的定位部相配合的定位孔。
進一步改進的是:所述外框架的底部開設有與所述塑料負壓罐下端部的定位部相配合的定位槽。
進一步改進的是:所述鎖定機構包括固定設置于所述外框架外側的鎖定齒條、轉動設置于所述擠壓板上與所述鎖定齒條相配合的鎖定齒。
進一步改進的是:所述外框架呈圓柱形。
進一步改進的是:所述外框架由透明硬性材質制成。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在于:通過設置擠壓板與外框架,通過調節兩者的相對位置,從而將塑料負壓罐的高度進行限制,從而能夠有效控制負壓值,而且外框架上設置有刻度尺,能夠方便調節至相應位置,從而控制所需的負壓值,此外通過彈性卡座對外框架進行固定,從而有效對塑料負壓罐進行限位。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示意圖。
其中:1、外框架;2、塑料負壓罐;3、定位部;4、復位彈簧;5、排氣口;6、吸入口;7、密封堵塞;8、吸附橡膠管;9、吸附嘴;10、滑動式調節按鈕;11、擠壓板;12、刻度尺;13、彈性卡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如圖1所示,一種負壓引流袋的恒壓裝置,包括外框架1、設置于所述外框架1內的塑料負壓罐2,所述塑料負壓罐2的上下兩端的中心處具有凸出的定位部3,所述塑料負壓罐2內設置有復位彈簧4,所述復位彈簧4的兩端插設于兩端的定位部3內,所述塑料負壓罐2的側壁呈波紋狀,所述塑料負壓罐2的頂部設置有排氣口5以及吸入口6,所述排氣口5處設置有密封堵塞7,所述吸入口6處連接有吸附橡膠管8,所述吸附橡膠管8的端部具有吸附嘴9,所述吸附橡膠管8上設置有滑動式調節按鈕10,所述外框架1內沿著上下方向滑動設置有擠壓板11,所述擠壓板11的一端與所述外框架1的內側相滑動連接,所述擠壓板11的另一端伸出所述外框架1,所述外框架1的外側設置有刻度尺12,所述外框架1上設置有用于將其固定的彈性卡座13,所述擠壓板11與所述外框架1之間設置有將兩者鎖定于多個工作位置的鎖定機構。
所述滑動式調節按鈕10的具體結構不是本實用新型的設計要點,其結構與輸液管上的調節裝置類似,屬于現有技術。
鎖定機構的具體結構,本實施例中采用的是:所述鎖定機構包括固定設置于所述外框架1外側的鎖定齒條、轉動設置于所述擠壓板11上與所述鎖定齒條相配合的鎖定齒,其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此外也可以使用現有技術中的其他鎖定機構進行運用,只要是能夠將兩個滑動件鎖定于多個位置的鎖定機構都能在此使用。
通過設置擠壓板11與外框架1,通過調節兩者的相對位置,從而將塑料負壓罐2的高度進行限制,從而能夠有效控制負壓值,而且外框架1上設置有刻度尺12,能夠方便調節至相應位置,從而控制所需的負壓值,此外通過彈性卡座13對外框架1進行固定,從而有效對塑料負壓罐2進行限位。
為了方便滑動擠壓板11,所述外框架1的內側設置有滑軌,所述擠壓板11的端部具有與所述滑軌相配合的滑動部。
為了能夠將擠壓板11與塑料負壓罐2進行定位,所述擠壓板11上開設有與所述塑料負壓罐2上端部的定位部3相配合的定位孔。
為了能夠將外框架1與塑料負壓罐2進行定位,所述外框架1的底部開設有與所述塑料負壓罐2下端部的定位部3相配合的定位槽。
為了防止對病患造成影響,如刮傷患者皮膚等,所述外框架1呈圓柱形。
為了能夠實時觀察塑料負壓罐2的狀態,所述外框架1由透明硬質材料制成,如硬性透明塑料或者硬性鋼化玻璃等。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