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病患轉運擔架。
背景技術:
醫療臨床上,在搬運患者的時候需要倍加的小心,大幅度的移動或者晃動就會增加患者的病情,嚴重時會成為導致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但是現有使用的搬運擔架一般結構簡單,功能單一,很容易造成患者的大幅度移動,所以這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病患轉運擔架,通過設置彈簧柔性支撐,床面支架桿可以在滑槽內上、下滑動,該結構可以卸掉所產生的震蕩,避免震蕩對患者的心臟造成負擔,避免給患者帶來二次傷害。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病患轉運擔架,包括兩個對稱設置的擔架桿組件,所述擔架桿組件包括擔架桿、底部支撐桿和把手桿,所述擔架桿的兩端設置有連接端,所述把手桿螺紋連接于所述連接端內,所述底部支撐桿對稱設置有兩根,所述底部支撐桿設置在所述擔架桿的下方,所述底部支撐桿與所述擔架桿之間焊接固定,所述底部支撐桿為空心桿件,所述底部支撐桿內設置有彈簧,所述底部支撐桿的外圓周面上設置有滑槽,所述滑槽貫穿所述底部支撐桿,在兩側所述滑槽之間配合有床面支架桿,所述床面支架桿的兩端具有外螺紋,所述床面支架桿的兩端延伸至所述滑槽外部,所述床面支架桿的兩端設置有鎖緊螺母,所述床面支架桿與所述彈簧相抵,兩側所述床面支架桿之間配合有雙層擔架床面。
優選地,所述底部支撐桿的底部設置有支撐底座。
優選地,所述支撐底座的頂部設置有套部,所述套部的頂部設置有配合所述底部支撐桿的套孔,在所述套孔的孔壁上環形設置有三根以上的鎖緊條,所述鎖緊條為橡膠制成。
優選地,所述把手桿的外部設置有把手套。
優選地,所述把手套具有把手槽,所述把手槽內設置有按摩凸點。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裝置在使用時通過底部支撐桿支撐地面,避免患者與地面之間接觸,同時床面支架桿通過彈簧柔性支撐,床面支架桿可以在滑槽內上、下滑動,在搬運過程中,該結構可以卸掉所產生的震蕩,避免震蕩對患者的心臟造成負擔,避免給患者帶來二次傷害,本裝置的結構較為簡單,成本較為低廉,適合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支撐底座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參閱圖1和圖2所示的一種病患轉運擔架,包括兩個對稱設置的擔架桿組件1,所述擔架桿組件1包括擔架桿101、底部支撐桿102和把手桿103,所述擔架桿101的兩端設置有連接端111,所述把手桿103螺紋連接于所述連接端111內,所述底部支撐桿102對稱設置有兩根,所述底部支撐桿102設置在所述擔架桿101的下方,所述底部支撐桿102與所述擔架桿101之間焊接固定,所述底部支撐桿102為空心桿件,所述底部支撐桿102內設置有彈簧104,所述底部支撐桿102的外圓周面上設置有滑槽105,所述滑槽105貫穿所述底部支撐桿102,在兩側所述滑槽105之間配合有床面支架桿106,所述床面支架桿106的兩端具有外螺紋,所述床面支架桿106的兩端延伸至所述滑槽105外部,所述床面支架桿106的兩端設置有鎖緊螺母107,所述床面支架桿106與所述彈簧104相抵,兩側所述床面支架桿106之間配合有雙層擔架床面108。
本實用新型中一個較佳的實施例,所述底部支撐桿102的底部設置有支撐底座2。
本實用新型中一個較佳的實施例,所述支撐底座2的頂部設置有套部201,所述套部201的頂部設置有配合所述底部支撐桿2的套孔202,在所述套孔202的孔壁上環形設置有三根以上的鎖緊條203,所述鎖緊條203為橡膠制成。
本實用新型中一個較佳的實施例,所述把手桿103的外部設置有把手套3。
本實用新型中一個較佳的實施例,所述把手套3具有把手槽301,所述把手槽301內設置有按摩凸點(未圖示)。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裝置在使用時通過底部支撐桿支撐地面,避免患者與地面之間接觸,同時床面支架桿通過彈簧柔性支撐,床面支架桿可以在滑槽內上、下滑動,在搬運過程中,該結構可以卸掉所產生的震蕩,避免震蕩對患者的心臟造成負擔,避免給患者帶來二次傷害,本裝置的結構較為簡單,成本較為低廉,適合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