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內鏡下血管插管系統(tǒng)。
(二)
背景技術:
內臟血管內注射藥物、測量壓力及血流動力學研究,內臟血管內血液成分分析等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主要通過內鏡下穿刺來完成,由于穿刺針針尖非常鋒利,再加上心跳、呼吸及消化道等不自主運動,因此特別容易造成穿刺針針尖穿到血管壁或劃破血管引起大出血及危及生命的并發(fā)癥。目前在臨床工作中極少開展此類工作,由此試驗只能在動物身上來完成。本系統(tǒng)可解決上述問題。
(三)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內鏡下血管插管系統(tǒng),操作安全性高,使用效果好。
為此,本實用新型采取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內鏡下血管插管系統(tǒng),包括有穿刺針,所述穿刺針包括有包括有針體、針尖和針柄,所述針尖和針柄布置在針體兩端,所述針體上套裝有針鞘和針鞘柄,針鞘柄安裝在針鞘尾部,相鄰針柄布置,所述針體和針柄為中空結構,所述針鞘密封安裝在針體上,所述針體前端位于針鞘外側的側壁上開有側孔;
還包括有穿刺用導絲和血管留置管,所述導絲上設有長度標記;所述血管留置管側面設有通孔,前端有長度標記。
所述針體的針尖呈鍥形。
所述針體前端的側孔為兩個,相鄰布置。
所述血管留置管上開有多個通孔。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是:一、在內鏡下選好穿刺點,將所述穿刺針刺入血管;二、當針體側孔有血液流出,說明穿刺針已經成功刺入血管;三、這時拔出手柄,將穿刺用導絲沿針柄和針體的空腔插至血管腔內一定深度固定;四、退出穿刺針;五、將血管留置管沿穿刺用導絲插入血管內;六、退出穿刺用導絲,固定血管留置管,完成內鏡下血管插管術,如附圖4所示。
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是:1、穿刺完即可拔出穿刺針,采用血管留置管留置在血管中,避免了尖銳的針尖劃破血管壁引起的各種危害,使用更安全;2、通過血管留置管注射藥物、采集血液樣本、或測壓及血流動力學研究,更加準確、安全、可靠;3、穿刺用導絲前端較柔軟不易損壞血管壁,中后部有一定硬度便于操作;導絲上的長度標記便于具體操作;4、所述血管留置管上開有多個通孔,提高數(shù)據(jù)準確性;當該留置管一側貼在血管壁,通孔仍能保持通暢;5、所述導絲和血管留置管上面設有長度標記,看到一個或一組標記就可以判斷導絲或血管留置管插入血管的的深度,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在狹小的體腔內視野不開闊,往往無法判斷導絲或留置管插入血管的深度,很容易引起導絲或留置管的滑出造成大出血的危險,看到一組或一個長度標記就能判斷插入血管的深度,對操作非常方便,避免了血管留置管或導絲滑出的危險,提高了安全性。
(四)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穿刺針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側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導絲貫穿穿刺針示意圖;
圖4本實用新型血管留置管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導絲結構示意圖;
圖6為為本實用新型穿刺過程示意圖。
(五)具體實施例
參照附圖1-5,一種內鏡下血管插管系統(tǒng),包括有穿刺針,所述穿刺針包括有包括有針體1、針尖2和針柄3,所述針尖和針柄布置在針體兩端,所述針體上套裝有針鞘4和針鞘柄5,針鞘柄安裝在針鞘尾部,相鄰針柄布置,所述針體和針柄為中空結構,所述針鞘密封安裝在針體上,所述針體前端位于針鞘外側的側壁上開有側孔6;還包括有穿刺用導絲7和血管留置管9,所述導絲上設有長度標記8;所述血管留置管側面設有通孔10,前端有長度標記11。所述針體的針尖呈鍥形。所述針體前端的側孔為兩個,相鄰布置。所述血管留置管上開有多個通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