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用熱量和濕度交換裝置。
背景技術:
醫用熱量和濕度交換裝置(HME)是臨床常用的一種醫療器械,主要使用在麻醉病人、ICU重癥監護室病人等的醫療護理過程中。目前,當患者預期插管呼吸的時間少于72小時、在人工通氣狀態下插管呼吸的患者通常是通過在人工通氣裝置上加設一個熱濕交換裝置的方式對氣體進行加溫和加濕。熱濕交換裝置的運行是通過從患者呼出的氣體中保留溫度和濕度,并在下一次吸氣階段將大部分保留的溫度和濕度給予患者。
常見的醫用熱量和濕度交換裝置包括殼體和一對海綿濾芯。殼體包括管狀的殼體本體以及用于將殼體本體與人體的氣管插管連通的接口管,接口管設置在殼體本體的中間位置,一對海綿濾芯分別設置在殼體本體的兩端。患者呼出的氣體經過氣管插管、接口管進入到殼體本體的內腔中,氣體中攜帶的熱量和水分分別被一對海綿濾芯吸收。在下一次吸氣過程中,一對海綿濾芯中保存的濕度和溫度進入到吸入氣體中,改變了濕度和溫度的吸入氣體再進入到人體呼吸道內。
現有的醫用熱量和濕度交換裝置在加熱和加濕的效果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具有良好的加熱和加濕效果的醫用熱量和濕度交換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醫用熱量和濕度交換裝置,包括殼體和一對海綿濾芯;殼體包括管狀的殼體本體,一對海綿濾芯分別設置在殼體本體的兩端;其中,各海綿濾芯的整個外表面設有親水涂層。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技術效果:
1、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醫用熱量和濕度交換裝置在一對海綿濾芯的表面設有親水涂層,親水涂層具有更好的鎖水性能,同時也能更好地保留氣體中的溫度,從而提高了醫用熱量和濕度交換裝置的加熱和加濕效果;
2、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醫用熱量和濕度交換裝置的殼體本體在正對接口管的內壁表面設有分流部,從而能夠將從接口管流入的患者所呼出的氣體向殼體本體兩端分流,使位于殼體本體兩端的一對海綿濾芯所保留的溫度和水分相對均勻,進而使進入到人體呼吸道內的吸入氣體的溫度和濕度也更加均勻,既改善了加熱和加濕效果,也提高了患者的使用舒適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醫用熱量和濕度交換裝置的整體外觀示意圖。
圖2和圖3分別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醫用熱量和濕度交換裝置的不同角度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請參考圖1至圖3。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醫用熱量和濕度交換裝置包括殼體1和一對海綿濾芯2。
殼體1包括管狀的殼體本體11,一對海綿濾芯2分別設置在殼體本體11的兩端,各海綿濾芯2的整個外表面設有親水涂層。由于親水涂層具有更好的鎖水性能,同時也能更好地保留氣體中的溫度,從而提高了本實用新型醫用熱量和濕度交換裝置的加熱和加濕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管狀的殼體本體11的中心通孔110的形狀為橢圓形,各海綿濾芯2的截面形狀為圓形或橢圓形;各海綿濾芯2與殼體本體11的中心通孔110過盈配合。較佳的是,殼體本體11的兩端分別設有用于止擋海綿濾芯2的止擋件3,止擋件3與殼體本體11相連接。
進一步地,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醫用熱量和濕度交換裝置的殼體1包括用于將殼體本體11與人體的氣管插管連通的接口管12,接口管12設置在殼體本體11的中間位置;殼體本體11在正對接口管12的內壁表面設有用于將從接口管12流入的氣體向殼體本體11兩端分流的分流部13。分流部13的橫截面形狀包括但不限于等腰三角形、圓弧形等等。
患者呼出的氣體經過氣管插管、接口管12進入到殼體本體11的中心通孔110中,分流部13可將該呼出的氣體向殼體本體11兩端分流,使位于殼體本體兩端的一對海綿濾芯2所保留的溫度和水分相對均勻。在下一次吸氣過程中,一對海綿濾芯2中保存的濕度和溫度進入到吸入氣體中,使進入到人體呼吸道內的吸入氣體的溫度和濕度也更加均勻,既改善了加熱和加濕效果,也提高了患者的使用舒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