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領域,特別是指一種用于術后壓迫的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現在老年患者疝氣術后傳統使用1公斤鹽袋包裹后壓迫于腹部傷口處,有助于患者傷口的恢復。但是,由于直接使用鹽袋包裹后壓迫于腹部傷口處,會造成不夠牢固,在病人翻動或改變體位時易滑落,無法起到持續壓迫的作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用于術后壓迫的裝置,能夠專門應用于術后患者的壓迫裝置。
基于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術后壓迫的裝置,包括依附體、壓迫部、松緊帶以及綁緊部;其中,所述的壓迫部設置在所述依附體的內壁上;而且,所述的依附體呈筒狀,所述依附體上端設計為一個開口,所述依附體下端設計為兩個開口;同時,所述依附體的上端開口邊緣上設計了所述的松緊帶,并且在所述依附體的下端兩個開口上分別設計了一個綁緊部。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的壓迫部采用沙袋設計。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壓迫部與所述依附體固定連接;并且,所述用于術后壓迫的裝置還包括緊固部,所述緊固部覆蓋住所述壓迫部,并且所述緊固部的邊緣與所述依附體固定連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所述緊固部上設置一防水層,且所述防水層的面積大于所述的緊固部的面積。
在一些實施例中,還包括彈性帶、連接扣以及掛鉤;其中,在所述壓迫部的左右兩端上分別連接有一個所述的彈性帶,并且在每個所述彈性帶的自由端上安裝有所述連接扣或者所述掛鉤。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的用于術后壓迫的裝置包括兩個壓迫部,并且呈對稱設置;
其中,在每個所述壓迫部的左右兩端上分別連接有一個所述彈性帶,在每個所述彈性帶的自由端上安裝有所述連接扣或者所述掛鉤;同時,將設置在左側的所述壓迫部的右邊彈性帶與設置在右側的所述壓迫部的左邊彈性帶,通過相互卡扣在一起的所述連接扣和所述掛鉤連接在一起;而設置在左側的所述壓迫部的左邊彈性帶與設置在右側的所述壓迫部的右邊彈性帶,分別環繞所述依附體,并在所述依附體安裝有左、右側壓迫部的對側壁上通過相互卡扣在一起的所述連接扣和所述掛鉤連接在一起。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所述的依附體的內壁上設置至少一個壓迫袋,所述壓迫袋上面有開口,將所述的壓迫部通過所述開口放入到所述壓迫袋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所述松緊帶的左右兩端上分別設置了魔術貼。
從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術后壓迫的裝置,通過所述的壓迫部設置在所述依附體的內壁上;而且,所述的依附體呈筒狀,所述依附體上端設計為一個開口,所述依附體下端設計為兩個開口;同時,所述依附體的上端開口邊緣上設計了所述的松緊帶,并且在所述依附體的下端兩個開口上分別設計了一個綁緊部。從而,所述用于術后壓迫的裝置操作簡便,又能保證衛生,且成本低廉。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用于術后壓迫的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并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細說明。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參閱圖1所示的,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用于術后壓迫的裝置的結構示意圖,所述的用于術后壓迫的裝置包括依附體2以及壓迫部3。其中,所述的壓迫部3設置在所述依附體2的內壁上。并且,所述的依附體2呈筒狀,其上端設計為一個開口,其下端設計為兩個開口。從而,術后患者將兩腳分別可以通過依附體2上端的開口,經過依附體2下端的兩個開口,使所述的用于術后壓迫的裝置穿在其身上,然后通過依附體2上的壓迫部3對術后需要進行壓迫的位置進行處理。
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能夠適用于老年男性疝氣術后需要長時間壓迫止血,并且可以在任意變換體位的情況下,還能夠精準持續壓迫。從而,既提高了舒適度又能夠持續壓迫作用。
較佳地,所述的壓迫部3采用沙袋設計,且所述沙袋與依附體2固定連接。優選地,所述用于術后壓迫的裝置還包括緊固部(圖中未標示),該緊固部覆蓋住所述壓迫部3,并且該緊固部的邊緣與所述依附體2固定連接。進一步地,可以在所述緊固部的上設置一防水層,且該防水層的面積大于所述的緊固部的面積。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較佳地實施例,本實用新型所述用于術后壓迫的裝置還可以包括彈性帶6、連接扣7以及掛鉤8。其中,在所述壓迫部3的左右兩端上分別連接有一個彈性帶6,并且在每個彈性帶6的自由端上安裝有連接扣7或者掛鉤8。進一步地,所述的用于術后壓迫的裝置包括兩個壓迫部3,并且呈對稱設置。并且,在每個壓迫部3的左右兩端上分別連接有一個彈性帶6,在每個彈性帶6的自由端上安裝有連接扣7或者掛鉤8。同時,可以將左側壓迫部3的右邊彈性帶6與右側壓迫部3的左邊彈性帶6,通過相互可以卡扣在一起的連接扣7和掛鉤8連接在一起。而左側壓迫部3的左邊彈性帶6與右側壓迫部3的右邊彈性帶6,可以分別環繞依附體2,并在依附體2安裝有左、右側壓迫部3的對側壁上通過相互可以卡扣在一起的連接扣7和掛鉤8連接在一起。
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用于術后壓迫的裝置能夠根據不同體型的患者,調整壓迫部3對于患者腹部的壓迫工作。也就是說,當患者穿上所述依附體2后,發現壓迫部3對于腹部的壓迫感不明顯時,則可以將壓迫部3上安裝的一個彈性帶6與另外一個彈性帶6通過可以卡扣在一起的連接扣7和掛鉤8連接在一起。當然,兩個相互卡扣的彈性帶6可以是安裝在同一個壓迫部3的,也可以是分別安裝在不同壓迫部3上的。
需要說明的是,上面所述的壓迫部可以根據術后要壓迫的位置來調節其安裝位置。具體來說,可以在所述的依附體2的內壁上設置至少一個壓迫袋,所述壓迫袋上面有開口,可以將壓迫部3通過該開口放入到所述壓迫袋中,從而,可以根據需要壓迫位置的不同,臨時將壓迫部3放入到相應的壓迫袋中進行壓迫。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在所述依附體2的上端開口邊緣上設計了松緊帶1,并且在松緊帶1的左右兩端上分別設置了魔術貼5。因此,可以通過松緊帶1將整個所述的用于術后壓迫的裝置固定在患者身體上,當然可以通過松緊帶1兩端的魔術貼5使兩個自由端連接在一起。
作為一個可參考的實施例,在所述依附體2的下端兩個開口上分別設計了一個綁緊部4,可以在將整個所述用于術后壓迫的裝置穿于患者身上之后,每個綁緊部4繞腿一周,然后再將自由端拴在其上。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術后壓迫的裝置,可以方便、衛生,并且專用于臨床上術后患者的壓迫,大大提高了患者病情恢復的效率;而且,避免醫療風險,安全可靠、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與此同時,本發明使用起來更方便快捷,在臨床上值得應用推廣;還有,所述的用于術后壓迫的裝置成本低,加工簡單,安裝方便;最后,整個所述的用于術后壓迫的裝置簡便、緊湊,易于實現。
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