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yī)療領域的護理病床,具體為一種內科多角度調節(jié)護理病床。
背景技術:
醫(yī)院呼吸內科中經(jīng)常用到護理床,一般的呼吸內科護理床功能單一、舒適度低,現(xiàn)有的護理床,結構及功能比較單一,不利于老年人或者身體活動不便的使用者使用和身體康復,特別是對于腿腳不靈便的病人來說,由于身體活動不便而減少了活動時間和活動量,增加了身體不適感,甚至延緩了康復時間;同時病人在住院期間飲用食物或書寫資料時,只能靠在堅硬的床頭進行,背部沒有依靠,十分難受,很多時候需要人力去完成一些護理方面的需求,對護理人員帶來麻煩的同時,又不利于病人得到妥善的護理,從而形成很大的醫(yī)療隱患;另外,傳統(tǒng)的護理床設置的滾輪,定位不方便,給護理人員帶來了極大的工作難度。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內科多角度調節(jié)護理病床,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內科多角度調節(jié)護理病床,包括床板、伸縮筒、支撐腿、松緊螺栓、萬向輪、升降支撐桿、活動背板、鉸鏈、充氣頭枕、輸液架、呼叫按鈕、固定座、桌板和垃圾桶,所述床板下側設有伸縮筒,所述伸縮筒下側設有支撐腿,所述伸縮筒與支撐腿連接處設有松緊螺栓,所述支撐腿下側設有萬向輪,所述床板左側設有升降支撐桿,所述升降支撐桿上側設有活動背板,所述升降支撐桿與活動背板連 接板設有鉸鏈,所述活動背板上側設有充氣頭枕,所述活動背板右側設有輸液架,所述輸液架右側設有呼叫按鈕,所述呼叫按鈕右側設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側設有桌板,所述固定座下側設有垃圾桶。
優(yōu)選的,所述萬向輪右側設有腳踏制動裝置。
優(yōu)選的,所述床板兩側設有擋板。
優(yōu)選的,所述床板右側設有活動推手。
優(yōu)選的,所述活動背板下側設有滑動槽。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一種內科多角度調節(jié)護理病床具有簡單方便,多角度調節(jié)的特點,結構合理、功能多樣、操作方便,適用于腿腳不靈便、經(jīng)常在床上躺著的患者,同時可以自由調節(jié)活動背板的升降,方便實用,有效減輕了護理人員的工作強度,使患者在病床上可以更加舒適,同時該護理床還設有萬向輪可以方便移動,設有垃圾桶和桌板方便患者在病床上使用,提供了極大的便捷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床板,2、伸縮筒,3、支撐腿,4、松緊螺栓,5、萬向輪,6、升降支撐桿,7、活動背板,8、鉸鏈,9、充氣頭枕,10、輸液架,11、呼叫按鈕,12、固定座,13、桌板,14、垃圾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內科多角度調節(jié)護理病床,包括床板1、伸縮筒2、支撐腿3、松緊螺栓4、萬向輪5、升降支撐桿6、活動背板7、鉸鏈8、充氣頭枕9、輸液架10、呼叫按鈕11、固定座12、桌板13和垃圾桶14,床板1下側設有伸縮筒2,床板1右側設有活動推手,這樣設置可以方便移動,床板1兩側設有擋板,這樣設置可以對患者的頭部以及腳部進行遮擋,提供保護,伸縮筒2下側設有支撐腿3,伸縮筒2與支撐腿3連接處設有松緊螺栓4,支撐腿3下側設有萬向輪5,萬向輪5右側設有腳踏制動裝置,這樣設置可以方便固定該病床,增加安全性,床板1左側設有升降支撐桿6,升降支撐桿6上側設有活動背板7,活動背板7下側設有滑動槽,這樣設置可以方便使用者進行角度調節(jié),升降支撐桿6與活動背板7連接板設有鉸鏈8,活動背板7上側設有充氣頭枕9,活動背板7右側設有輸液架10,輸液架10右側設有呼叫按鈕11,呼叫按鈕11右側設有固定座12,固定座12上側設有桌板13,固定座12下側設有垃圾桶14。
工作原理:在使用該一種內科多角度調節(jié)護理病床時,醫(yī)療患者可以讓護理人員根據(jù)患者的自身情況,調節(jié)床體的整體高度,患者長時間躺在床上,產(chǎn)生疲勞后,可以調節(jié)活動背板7,進行坐姿,同時活動背板7提供支撐力,不會讓患者產(chǎn)生疲勞,同時患者還可以根據(jù)自身情況,對充氣頭枕9進行充氣放氣調節(jié),同時,患者可以將水杯、書籍等物品放置于桌板13上,從而完成對該一種內科多角度調節(jié)護理病床的使用過程。
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