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種護(hù)理用按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護(hù)理用按摩裝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支撐板、位于所述支撐板下方的推動裝置、位于所述支撐板上方的定位裝置、位于所述推動裝置右側(cè)的氣缸裝置、位于所述氣缸裝置右側(cè)的支架裝置及設(shè)置于所述支架裝置上的敲擊裝置,所述底板上設(shè)有位于其上方的第一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右側(cè)的第二支撐桿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上方的第一支架,所述支撐板上設(shè)有第一通孔、位于其上方的第一頂靠桿、位于所述第一頂靠桿左側(cè)的第二頂靠桿、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頂靠桿上的第一彈簧及設(shè)置于所述第二頂靠桿上的第二彈簧,所述推動裝置包括第一氣缸、位于所述第一氣缸左右兩側(cè)的第一橫桿、位于所述第一氣缸上方的第一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上方的第一推動塊、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左右兩側(cè)的第三彈簧及位于所述第三彈簧下方的第二橫桿,所述定位裝置包括第二支架、設(shè)置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方的第一定位桿、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桿左側(cè)的第三支架及位于所述第三支架下方的第一斜桿,所述氣缸裝置包括第二氣缸、位于所述第二氣缸左側(cè)的第三橫桿、位于所述第二氣缸上方的第二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上方的第四橫桿、位于所述第四橫桿上方的第四彈簧及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左右兩側(cè)的第二斜桿,所述支架裝置包括第四支架、第五彈簧、位于所述第五彈簧上方的第三支撐桿、設(shè)置于所述第四支架上的第五橫桿、位于所述第四支架上方的第六彈簧、位于所述第三支撐桿上方的第六橫桿、位于所述第三支撐桿右側(cè)的第三斜桿、位于所述第三支撐桿左側(cè)的第七橫桿、位于所述第七橫桿下方的第七彈簧,所述敲擊裝置包括第一豎桿、位于所述第一豎桿下方的第八橫桿、位于所述第一豎桿左右兩側(cè)的第一彎曲桿、位于所述第八橫桿下方的第二彎曲桿、設(shè)置于所述第二彎曲桿上的第八彈簧、位于所述第八橫桿下方的第九彈簧、位于所述第九彈簧下方的敲擊頭、位于所述第一彎曲桿右側(cè)的第二豎桿及設(shè)置于所述第二豎桿上的第九橫桿。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護(hù)理用按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撐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支撐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支撐板固定連接。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護(hù)理用按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頂靠桿呈半圓環(huán)狀,所述第一頂靠桿的右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頂靠桿的左端頂靠在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彈簧的兩端與所述第一頂靠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頂靠桿呈半圓環(huán)狀,所述第二頂靠桿的左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頂靠桿的右端頂靠在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二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二彈簧的兩端與所述第二頂靠桿固定連接。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護(hù)理用按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氣缸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橫桿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氣缸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推動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推動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氣缸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貫穿所述第二橫桿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一推動塊呈半球狀,所述第一推動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推動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推動塊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下方,所述第二橫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橫桿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桿的端部與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三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推動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橫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護(hù)理用按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二頂靠桿頂靠在所述第二支架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定位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一定位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架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桿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斜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桿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架固定連接。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護(hù)理用按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氣缸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三橫桿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橫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二氣缸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推動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推動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氣缸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桿呈長方體,所述第四橫桿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橫桿的左端頂靠在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右表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四彈簧設(shè)有兩個(gè),所述第四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四彈簧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橫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設(shè)有兩個(gè)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二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推動桿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護(hù)理用按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支架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的一端與所述底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的另一端呈豎直狀,所述第五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五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桿的下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三支撐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撐桿的右表面與所述第四支架滑動連接,所述支撐板的右表面與所述第三支撐桿的左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四橫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橫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五橫桿水平放置,所述第五橫桿的右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頂靠桿頂靠在所述第五橫桿的下表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貫穿所述第五橫桿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護(hù)理用按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六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支架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斜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三斜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桿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六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橫桿呈長方體,所述第六橫桿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六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橫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七橫桿水平放置,所述第七橫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彈簧設(shè)有兩個(gè),所述第七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七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五橫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七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七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護(hù)理用按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豎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豎桿豎直放置,所述第六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豎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的下端與所述第八橫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八橫桿呈長方體,所述第八橫桿水平放置,所述第八橫桿的左端頂靠在所述第一定位桿的右表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設(shè)有兩個(gè)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豎桿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一彎曲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豎桿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的下端與所述第八橫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彎曲桿設(shè)有兩個(gè)且分別位于所述第八橫桿下方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二彎曲桿呈彎曲狀,所述第二彎曲桿的上端與所述第八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八彈簧設(shè)有兩個(gè),所述第八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八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二彎曲桿固定連接,所述第八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八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九彈簧設(shè)有兩個(gè),所述第九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九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八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九彈簧的下端與所述敲擊頭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敲擊頭呈半球狀,所述敲擊頭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上方,所述第二豎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豎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的上端與所述第六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的下端與所述第八橫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橫桿的左端頂靠在所述第二豎桿的右表面上且與其固定連接,所述第九橫桿呈水平狀,所述第九橫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二豎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九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二彎曲桿固定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