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神經內科感覺檢查器。
背景技術:
臨床上神經內科進行痛覺檢查時,通常使用大頭針輕刺病人的皮膚進行檢查,檢查后用記號筆標記,然后再用皮尺進行測量,操作較為麻煩;檢查病人的溫度感覺時,用冷水管或者熱水管置于病人的皮膚上進行檢查;檢查觸覺時,通常是用棉簽輕觸病人的皮膚進行檢查,這種操作方式比較麻煩,且用到的工具較為零散,不易攜帶,大大降低了淺感覺檢查的效率,給醫務人員帶來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神經內科感覺檢查器,將多個功能基于一體,使用方便,節約勞動時間。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神經內科感覺檢查器,包括殼體、觸覺針、熱覺傳感頭、冷覺傳感頭,所述殼體的上端設有第一金屬軟管、第二金屬軟管,第一金屬軟管與熱覺傳感頭相連,第二金屬軟管與冷覺傳感頭相連,所述熱覺傳感頭內設有加熱器、儲熱介質、第一溫度傳感器,所述冷覺傳感頭內設有制冷介質、第二溫度傳感器,所述殼體內設有蓄電池、控制器、熱保溫倉、冷保溫倉,所述殼體的下端內設有多個墨水腔,所述墨水腔呈中心對稱分布,所述墨水腔上設有出口,所述殼體外墨水腔的一端設有連接頭,所述連接頭內設有彈簧片插槽、一個導管,所述導管靠近殼體的一端露出連接頭,所述連接頭上靠近殼體的一端設有多個密封塞,所述彈簧片插槽內設有觸覺針,所述觸覺針內設有通腔,所述通腔通過連接管與導管相連,所述連接管上設有控制閥,所述控制器與加熱器、第一溫度傳感器、第二溫度傳感器相連,所述控制器與控制開關、顯示器相連。
進一步,所述導管加上密封塞的數量與墨水腔的數量相等,導管、密封塞的分布位置與出口相對應。
進一步,所述殼體上設有與墨水腔相對應的顏色標記線,所述連接頭上設有與導管相對應的指示線。
進一步,所述連接頭與殼體通過卡接方式相連,且能夠相對運動。
進一步,所述墨水腔內分別設有不同顏色的墨水。
進一步,所述彈簧片插槽的頂部設有壓力傳感器,壓力傳感器與控制器相連。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將多個功能基于一體,使用方便,直接在患者皮膚上進行標記,節省了再次標記的程序,同時避免標記位置不準確的清楚產生,節約勞動時間。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殼體的熱覺傳感頭一端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殼體與連接頭一端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A-A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殼體,11墨水腔,12出口,13控制開關,14顯示器,2熱覺傳感頭,21第一金屬軟管,22熱保溫倉,3冷覺傳感頭,31第二金屬軟管,32冷保溫倉,4顏色標記線,5連接頭,51指示線,52密封塞,53導管,6觸覺針,61 彈簧插槽,62通腔,63連接管,64控制閥,7蓄電池,8控制器,9壓力傳感器。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根據圖1、2、3、4所示的一種神經內科感覺檢查器,包括殼體1、觸覺針6、熱覺傳感頭2、冷覺傳感頭3,所述殼體1的上端設有第一金屬軟管21、第二金屬軟管31,第一金屬軟管21與熱覺傳感頭2相連,第二金屬軟管31與冷覺傳感頭3相連,所述熱覺傳感頭2內設有加熱器、儲熱介質、第一溫度傳感器,所述冷覺傳感頭3內設有制冷介質、第二溫度傳感器,所述殼體1內設有蓄電池7、控制器8、熱保溫倉22、冷保溫倉32,在不使用時可以將熱覺傳感頭2、冷傳感頭3放置在熱保溫倉22、冷保溫倉內32,進行保溫,待測試時取出,所述殼體 1的下端內設有多個墨水腔11,所述墨水腔11呈中心對稱分布,所述墨水腔11 上設有出口12,所述殼體1外墨水腔11的一端設有連接頭5,所述連接頭5內設有彈簧片插槽61、一個導管53,所述導管53靠近殼體1的一端露出連接頭5,所述連接頭5上靠近殼體1的一端設有多個密封塞53,所述彈簧片插槽61內設有觸覺針6,所述觸覺針6內設有通腔62,所述通腔62通過連接管63與導管 53相連,所述連接管53上設有控制閥64,所述控制器8與加熱器、第一溫度傳感器、第二溫度傳感器相連,所述控制器8與控制開關13、顯示器14相連。
進一步,所述導管53加上密封塞52的數量與墨水腔11的數量相等,導管 53、密封塞52的分布位置與出口相對應。
進一步,所述殼體1上設有與墨水腔11相對應的顏色標記線4,所述連接頭5上設有與導管53相對應的指示線51。
進一步,所述連接頭5與殼體1通過卡接方式相連,且能夠相對運動。
進一步,所述墨水腔11內分別設有不同顏色的墨水。
進一步,所述彈簧片插槽61的頂部設有壓力傳感器9,壓力傳感器9與控制器8相連。
當為患者進行觸覺檢查后,根據患者反饋或者顯示器14顯示的壓力,轉動連接頭5,使導管53與對應的墨水腔11出口12相連,其他的墨水腔11出口12 被對應的密封塞52堵住,打開控制閥64使墨水流出,通過觸覺針6頭,直接在患者皮膚上進行標記,節省了再次標記的程序,同時避免標記位置不準確的清楚產生。
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所述實施方式,任何人應得知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作出的結構變化,凡是與本實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術方案,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本實用新型未詳細描述的技術、形狀、構造部分均為公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