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口腔CT中的定位裝置,特別涉及一種能夠在CT掃描中的頭顱定位輔助裝置。
背景技術:
口腔CT是一種新型口腔X射線成像系統,能夠提供患者口腔頜面部三維影像,被廣泛應用于牙齒種植診斷、口腔外科術前計劃、正畸方案設計等口腔各科室。與傳統的全景片、正側位片等二維影像相比,口腔CT影像除了具有無重疊、無失真的優點外,還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因此受到醫生的廣泛歡迎。
口腔CT影像包含XYZ三個維度,其中,XY平面被稱為橫斷面,XZ平面被稱為冠狀面,YZ平面被稱為矢狀面。為了使患者頭部的正中矢狀面(即穿過鼻尖點和枕點的正中垂直面)盡量與CT影像中的正中矢狀面重合,大多數口腔CT都提供頜托或頭托來支撐患者的頭部,并提供激光線進行輔助定位。然而,上述工具都依賴于操作員手動調節和目測判斷,無法徹底消除患者頭部的偏轉,導致患者的正中矢狀面與口腔CT影像中的正中矢狀面或多或少地存在偏差。
而上述偏差在某些應用中是不允許存在的,比如在正畸應用中,醫生需要將三維CT影像轉化為二維正位、側位和頦頂位透視影像以便進行測量,或者基于三維CT影像進行患者的左右臉對稱性分析,或者直接在三維CT影像上進行三維測量,但是上述工作的前提,是必須保證患者的正中矢狀面與口腔CT影像中的正中矢狀面完全重合,否則就將失去測量和分析的準確性。
為了提高上述測量和分析的準確性,醫生會通過專業的口腔CT影像處理軟件(比如Dolphin、Invivo),并采用重新擺位(Reorientation)的方法對患者正中矢狀面偏差進行校正,醫生在CT影像中選擇患者左右兩側對稱的點(比如左右眼眶邊緣點)作為基準點,再根據上述基準點計算校正參數。但是,上述基準點的選取依賴于醫生的人為操作,可能引入誤差,而且費時費力。
目前,更常見的是通過采用定位裝置對頭顱進行定位,保證CT時頭部定位準確,如中國專利文獻CN 203408057 U公開了一種CT頭顱定位架。該CT頭顱定位架包括固定支架、中心塊、耳塞調節桿和耳塞,所述中心塊可上下移動式安裝在固定支架上,所述中心塊左右兩側分別設有耳塞調節桿和耳塞,所述耳塞可移動式安裝在耳塞調節桿上,所述耳塞調節桿與中心塊可移動式連接,所述固定支架一側的耳塞調節桿上裝有鼻架,所述中心塊上可旋轉式連接有鼻架支撐,所述鼻架支撐上端穿設有鼻架連接桿,所述鼻架連接桿的另一端可上下移動式穿設在鼻架上。通過上述CT頭顱定位架,解決了CT時頭部定位不準的問題,提高了掃描圖像質量。
但是,上述技術公開的CT頭顱定位架包括固定支架、中心塊、耳塞調節桿、耳塞和鼻架等部件,本身的結構較為復雜,需要對耳塞、鼻架和中心塊等進行調整,不便于操作;再者,上CT頭顱定位架需要與CT或者其它設備連接,以實現對CT頭顱定位架的固定,但是,為適應其它類型的CT,需要對CT頭顱定位架進行調整,導致CT頭顱定位架適用應差。
技術實現要素:
為此,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是頭顱定位裝置結構復雜、適用性差、操作不便捷的缺陷,進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適用性強、操作便捷的頭顱定位輔助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頭顱定位輔助裝置,包括可固定于頭部的夾持件,所述夾持件包括適于夾持在頭部兩側的左夾持臂和右夾持臂,所述左夾持臂和所述右夾持臂上設置有適于塞入耳道中的定位凸起。
優選地,所述定位凸起對稱設置于所述左夾持臂和所述右夾持臂上。
優選地,所述左夾持臂和所述右夾持臂的連接端連接形成彎曲部,所述左夾持臂、所述右夾持臂和所述彎曲部形成適于夾持頭部的空腔。
優選地,所述定位凸起對稱設置于所述左夾持臂和所述右夾持臂的活動端,在夾持過程中,所述彎曲部使所述左夾持臂和所述右夾持臂朝向所述空腔內閉合,并帶動所述定位凸起塞入耳道。
優選地,所述左夾持臂、所述右夾持臂和所述彎曲部形成U型結構,所述定位凸起朝向所述空腔內對稱設置于所述U型結構的活動端。
優選地,還包括套設于所述定位凸起上的耳塞。
優選地,所述左夾持臂和所述右夾持臂的連接端一體成型有彈性彎曲部。
優選地,所述連接端活動連接使所述左夾持臂和所述右夾持臂形成彎曲部,所述彎曲部使所述左夾持臂和所述右夾持臂朝向所述空腔內閉合。
優選地,所述連接端端口中部設置有相互配合的凹槽和凸起,連接軸貫穿所述凹槽和內嵌于所述凹槽內的所述凸起,以連接所述左夾持臂和所述右夾持臂并可使兩者繞所述連接軸旋轉,所述連接軸上同軸設置扭簧,所述扭簧兩端分別與所述左夾持臂和所述右夾持臂的連接端連接,以使所述左夾持臂和所述右夾持臂朝向所述空腔內閉合。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頭顱定位輔助裝置,通過設置適于夾持在頭部兩側的左夾持臂和右夾持臂,并在左夾持臂和右夾持臂上設置有適于塞入耳道中的定位凸起。只需將左夾持臂和右夾持臂固定在頭部兩側,并將定位凸起塞入耳道中即可。在CT影像掃描過程中,旋轉CT,使CT影像圖中的兩個定位凸起的影像重合,指示患者的正中矢狀面位置,進而保證患者的正中矢狀面與CT影像中的正中矢狀面完全重合,為后續將X射線影像系統中三維圖像轉為正畸所需的正、側位圖像提供依據。該頭顱定位輔助裝置結構簡單,能適用各種類型的CT,無需與CT或其它裝置連接,操作便捷,可以實現患者的輕便定位。
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頭顱定位輔助裝置,通過將左夾持臂和右夾持臂的連接端連接形成彎曲部,利用左夾持臂、右夾持臂和彎曲部所形成的適于夾持頭部的空腔將所述頭顱定位輔助裝置固定于頭部,結構簡單方便、適用性強。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頭顱定位輔助裝置的結構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頭顱定位輔助裝置的結構俯視。
附圖標記:
1-定位凸起;2-左夾持臂;3-右夾持臂;4-彎曲部;5-凹槽;6-凸起;7-連接軸;8-空腔;9-活動端。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實用新型不同實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術特征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沖突就可以相互結合。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頭顱定位輔助裝置,如圖1和圖2所示,頭顱定位輔助裝置包括可固定于頭部的夾持件,夾持件包括適于夾持在頭部兩側的左夾持臂2和右夾持臂3,左夾持臂2和右夾持臂3上設置有適于塞入耳道中的定位凸起1。在本實施方式中,定位凸起1可為鋼珠,在另外的實施方式中,定位凸起1可為其它適于塞入耳道中并具有在CT中易顯影材質的結構。
上述頭顱定位輔助裝置中,通過設置適于夾持在頭部兩側的左夾持臂2和右夾持臂3,并在左夾持臂2和右夾持臂3上設置有適于塞入耳道中的定位凸起1。只需將左夾持臂2和右夾持臂3固定在頭部兩側,并將定位凸起1塞入耳道中即可。在CT影像掃描過程中,旋轉CT,使CT影像圖中的兩個定位凸起1的影像重合,指示患者的正中矢狀面位置,進而保證患者的正中矢狀面與CT影像中的正中矢狀面完全重合,為后續將X射線影像系統三維圖像轉為正畸所需的正、側位圖像提供依據。該頭顱定位輔助裝置結構簡單,能適用各種類型的CT,無需與CT或其它裝置連接,操作便捷,可以實現患者的輕便定位。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定位凸起1對稱設置于左夾持臂2和右夾持臂3上。需要說明的是在非X射線成像應用領域定位凸起1可不對稱設置。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左夾持臂2和右夾持臂3的連接端連接形成彎曲部4,左夾持臂2、右夾持臂3和彎曲部4形成適于夾持頭部的空腔8。通過上述設置可固定頭部。同時,該結構具有簡單方便、適用性強的特點。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定位凸起1對稱設置于左夾持臂2和右夾持臂3的活動端9,在夾持過程中,彎曲部4使左夾持臂2和右夾持臂3朝向空腔8內閉合,并帶動定位凸起1塞入耳道。
進一步地,左夾持臂2、右夾持臂3和彎曲部4形成U型結構,定位凸起1朝向空腔8內對稱設置于U型結構的活動端9。通過上述設置,可直接將頭顱定位輔助裝置戴在患者頭部。
進一步地,還包括套設于定位凸起1上的耳塞。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左夾持臂2和右夾持臂3的連接端一體成型有彈性彎曲部4;在另外的實施方式中,如圖1所示,連接端活動連接使左夾持臂2和右夾持臂3形成彎曲部4,彎曲部4使左夾持臂2和右夾持臂3朝向空腔8內閉合。
進一步地,如圖1所示,連接端端口中部設置有相互配合的凹槽5和凸起6,連接軸7貫穿凹槽5和內嵌于凹槽5內的凸起6,以連接左夾持臂2和右夾持臂3并可使兩者繞連接軸旋轉,連接軸7上同軸設置扭簧,扭簧兩端分別與左夾持臂2和右夾持臂3的連接端連接,通過扭簧的彈力使左夾持臂2和右夾持臂3朝向空腔8內閉合。在本實施方式中,連接軸可為銷軸。
進一步地,左夾持臂2和右夾持臂3的材質可為具有彈性的非金屬材料。需要說明的是在其它非X射線成像應用領域,左夾持臂2和右夾持臂3的材質可為金屬。
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實用新型創造的保護范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