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防針刺結構及防針刺靜脈輸液穿刺針。
背景技術:
目前,常用的一次性輸液靜脈針在使用前,需要給針頭套上針套以保護針頭,例如防止針頭被彎折或碰撞等。使用時,拔掉針套時,容易造成刺傷危險,但真正的危險是在輸液完成后處置階段,從被輸液者體內拔出后,在進行廢棄處置時,不管是放入專業的處置盒還是帶上針套,都有容易被刺傷的危險,造成醫務人員感染等嚴重后果。
針對這一缺陷,有的靜脈針采用了伸縮式針頭的技術手段,在輸液完成后,利用彈簧等結構的彈力,將針頭縮回至一用于保護針頭的保護套等結構內。這樣一來,雖然可以有效保護針頭,避免醫務人員被刺傷,但是卻會因為針頭回縮的機械動作造成患者極大的痛苦。
另一方面,伸縮式針頭在縮回時,由于可以伸縮的機械結構往往存在縫隙,可能將皮膚夾住對患者造成更大的痛苦。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靜脈針存在安全性問題且機械動作造成患者痛苦的缺陷,提供一種安全性更好、機械動作所造成的痛苦更低的防針刺結構及防針刺靜脈輸液穿刺針。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一種防針刺結構,其包含:
針座,針座的第一端用于固定針頭;
針柄,針柄固定于針座的第二端;
多個滑件,多個滑件為兩端開口的筒形并且相互嵌套,最里層的滑件可滑動地套設于針座上,多個滑件在滑動方向上的總長度大于針頭的長度;
第一限位機構,第一限位機構設置于多個滑件和針座,第一限位機構能夠限制最里層的滑件相對于針座的滑動,并且能夠限制多個滑件之間的相互滑動;
第二限位機構,第二限位機構設置于針柄和最里層的滑件,第二限位機構能夠限制最里層的滑件相對于針柄的轉動。
優選地,防針刺結構包含兩個滑件,兩個滑件分別為第一滑件和第二滑件,第一滑件可滑動地套設于針座外,第二滑件可滑動地套設于第一滑件外。
優選地,第一滑件的側邊上設置有第一平滑面,第二滑件的側邊上設置有第二平滑面,第一平滑面平行于第二平滑面。
在本實用新型中,第一平滑面和第二平滑面可以縮小滑件的橫截面積,從而使得針頭可以更貼近皮膚。
優選地,第二滑件側邊上還設置有操作部,操作部設置在第二平滑面的相反側,操作部為向內凹陷的弧形表面并且能夠防滑。
在本實用新型中,設置操作部,從而醫護人員可以容易地利用手指操作各個滑件。
優選地,針座的側邊上設置有相反的兩個第三平滑面,兩個第三平滑面均平行于第一滑件,并且平行于針頭的軸心。
在本實用新型中,設置第三平滑面,從而縮小針座的橫截面積,從而使得針頭可以更貼近皮膚。
優選地,第二限位機構包含相互適配的凸起和凹陷,凸起設置在針柄和第一滑件中的一個上,凹陷設置在針柄和第一滑件中的另一個上,凸起能夠與凹陷接合,從而限制第一滑件相對于針柄的轉動。
優選地,第一限位機構包含六個卡槽和三個卡扣,
針座的側邊上設置有沿著針座的圓周方向排列的兩組卡槽,每組卡槽包含沿著針頭的軸心的方向排列的兩個卡槽,兩個卡槽分別設置在針座的兩端,
第一滑件的側邊上設置有沿著針頭的軸心的方向排列的兩個卡槽,
第一滑件的側邊上還設置有沿著第一滑件的圓周方向排列的兩個卡扣,兩個卡扣設置在第一滑件的靠近針柄的一端,
第二滑件的靠近針柄的一端設置有一個卡扣;
卡扣能夠與卡槽接合,從而限制第一滑件相對于針座的滑動和第二滑件相對于第一滑件的滑動。
優選地,卡槽包含相交的垂直面和傾斜面,垂直面垂直于針頭的軸心,傾斜面從垂直面的底部向遠離針頭的軸心的方向傾斜,卡扣朝向針頭的軸心偏壓。
優選地,防針刺結構還包含第三限位機構,第三限位機構設置在針座、第一滑件和第二滑件上,第三限位機構用于在卡槽與卡扣接合后,防止第一滑件、第二滑件在拉伸力的作用下脫出。
優選地,第三限位機構包含多個環形向內突出部和多個環形向外突出部;
針座的第一端設置有一個環形向外突出部;
第一滑件的遠離針座的一端設置有一個環形向外突出部;
第一滑件和第二滑件的靠近針柄的一端分別設置有一個環形向內突出部;
設于第二滑件的環形向內突出部的內徑小于設于第一滑件的環形向外突出部的外徑,設于第一滑件的環形向內突出部的內徑小于設于針座的環形向外突出部的外徑。
一種防針刺靜脈輸液穿刺針,其包含針頭、如上所述的防針刺結構、軟管和針套;
針頭固定于針座的第一端,軟管套設于針座的第二端,針座中設有輸液通道,針頭和軟管均與輸液通道連通,針套覆蓋針頭。
本實用新型的積極進步效果在于:通過設置多個滑件層套于針座,使得該防針刺靜脈輸液穿刺針的操作部位長度更短,并且通過滑件層層展開以在使用中和使用后遮蔽針頭,提高了安全性并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同時,設置了第二限位機構,使得最內層的滑件不能相對于針座轉動,從而更易操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的防針刺結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防針刺結構的正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的防針刺結構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的防針刺結構的后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的防針刺靜脈輸液穿刺針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的防針刺靜脈輸液穿刺針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其中針套被移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通過實施例的方式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將本實用新型限制在的實施例范圍之中。
如圖1所示,防針刺結構20包含:針座22、針柄21、多個滑件、第一限位機構、第二限位構件和第三限位機構。
針座22的第一端用于固定針頭30。
針柄21固定于針座22的第二端。
多個滑件為兩端開口的筒形并且相互嵌套,最里層的滑件可滑動地套設于針座22上,多個滑件在滑動方向上的總長度大于針頭30的長度。滑件的數量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來設定,比如設置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滑件,只要這些滑件在滑動方向上的總長度大于針頭30的長度。這里的滑動指的是在針頭30的軸心的方向上的位移。在本實施例中,滑件的數量為兩個,分別為第一滑件23和第二滑件24。第一滑件23可滑動地套設于針座22外,第二滑件24可滑動地套設于第一滑件23外。
如圖2-4所示,第一滑件23的側邊上設置有第一平滑面231,第二滑件24的側邊上設置有第二平滑面241,第一平滑面231平行于第二平滑面241。
第二滑件24側邊上還設置有操作部242,操作部242設置在第二平滑面241的相反側,操作部242為向內凹陷的弧形表面并且能夠防滑。
針座22的側邊上設置有相反的兩個第三平滑面221,兩個第三平滑面221均平行于第一滑件23,并且平行于針頭30的軸心。
這些平滑面的設置使得防針刺結構20的總體橫截面積縮小,當多個滑件收縮,針頭30露出時,針頭30可以更貼近患者的皮膚。
第一限位機構設置于多個滑件和針座22,第一限位機構能夠限制最里層的滑件相對于針座22的滑動,并且能夠限制多個滑件之間的相互滑動。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限位機構包含六個卡槽25和三個卡扣26。
針座22的側邊上設置有沿著針座22的圓周方向排列的兩組卡槽,每組卡槽包含沿著針頭30的軸心的方向排列的兩個卡槽25,兩個卡槽25分別設置在針座22的兩端。
第一滑件23的側邊上設置有沿著針頭30的軸心的方向排列的兩個卡槽25。
第一滑件23的側邊上還設置有沿著第一滑件23的圓周方向排列的兩個卡扣26,兩個卡扣26設置在第一滑件23的靠近針柄21的一端。
第二滑件24的靠近針柄21的一端設置有一個卡扣26。
卡扣26能夠與卡槽25接合,從而限制第一滑件23相對于針座22的滑動和第二滑件24相對于第一滑件23的滑動。
卡槽25包含相交的垂直面和傾斜面,垂直面垂直于針頭30的軸心,傾斜面從垂直面的底部向遠離針頭30的軸心的方向傾斜,卡扣26朝向針頭30的軸心偏壓。
第二限位機構,第二限位機構設置于針柄21和最里層的滑件,第二限位機構能夠限制最里層的滑件相對于針柄21的轉動。
第二限位機構包含相互適配的凸起232和凹陷211,凸起232設置在第一滑件23中的一個上,凹陷211設置在針柄21上,凸起232能夠與凹陷211接合,從而限制第一滑件23相對于針柄21的轉動。當然,凸起232和凹陷211的設置位置可以互換,凸起232可以設置在針柄21上,凹陷211可以設置第一滑件23上。
第三限位機構設置在針座22、第一滑件23和第二滑件24上,第三限位機構用于在卡槽25與卡扣26接合后,防止第一滑件23、第二滑件24在拉伸力的作用下脫出。在本實施例中,卡槽25和卡扣26設置為在拉伸力的作用下滑件容易向展開的方向運動,但是卻不能退回。因此,設置有第三限位機構,使得滑件和針座22不能相互分離。但是,只要第一限位構件設置成在滑件完全展開后,使得滑件之間和滑件與針座22之間完全鎖定,也可以不設置第三限位機構。
第三限位機構包含多個環形向內突出部和多個環形向外突出部;
針座22的第一端設置有一個環形向外突出部;
第一滑件23的遠離針座22的一端設置有一個環形向外突出部;
第一滑件23和第二滑件24的靠近針座22的一端分別設置有一個環形向內突出部;
設于第二滑件24的環形向內突出部的內徑小于設于第一滑件23的環形向外突出部的外徑,設于第一滑件23的環形向內突出部的內徑小于設于針座22的環形向外突出部的外徑。
如圖5和6所示,防針刺靜脈輸液穿刺針10包含針頭30、如上所述的防針刺結構20、軟管40和針套50。針頭30固定于針座22的第一端,軟管40套設于針座22的第二端,針座22中設有輸液通道,針頭30和軟管40均與輸液通道連通,針套50覆蓋針頭30。
下面描述防針刺靜脈輸液穿刺針10的操作方法。
在未使用前,針套50覆蓋針頭30,第一滑件23和第二滑件24處于完全收縮狀態,第一滑件23的凸起232接合手柄的凹陷211,第一滑件23的兩個卡扣26卡合于針座22的第二端的卡槽25,第二滑件24的卡扣26卡合于第一滑件23的靠近針柄21的一端的卡槽25。圖5示意了防針刺結構20完全收縮的狀態。
在使用時,拔去針套50,然后針頭30插入患者皮膚進行輸液。當輸液結束后,需要拔出針頭30時,在一邊拔出針頭30的同時,通過操作部242拉伸第一滑件23和第二滑件24,使得第一滑件23和第二滑件24朝向完全展開的方向滑動,直到防針刺結構20完全展開而針頭30也完全拔出。圖1示意了防針刺結構20完全展開的狀態。在針頭30拔出過程中,針頭30被第一滑件23和第二滑件24遮蔽,從而大大降低了刺傷醫務人員的風險。
在防針刺結構20完全展開后,如果繼續對第二滑件24施加拉伸力,環形向內突出部將會抵接環形向外突出部,使得第一滑件23不能脫離針座22,第二滑件24也不能脫離第一滑件23。而卡扣26與卡槽25的接合也使得第一滑件23和第二滑件24都不能收縮。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雖然以上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這僅是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是由所附權利要求書限定的。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實質的前提下,可以對這些實施方式作出多種變更或修改,但這些變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