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是指一種多功能吸氧裝置。
背景技術:
在現代臨床醫學中,呼吸機作為一項能人工替代自主通氣功能的有效手段,已普遍用于各種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大手術期間的麻醉呼吸管理、呼吸支持治療和急救復蘇中,在現代醫學領域內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呼吸機是一種能夠起到預防和治療呼吸衰竭,減少并發癥,挽救及延長病人生命的至關重要的醫療設備。而當患者的病癥得到有效的救治后,通常需要一段時間的脫呼吸機訓練,以使得患者逐漸熟悉并且適應自主呼吸功能。
但是,目前脫呼吸機訓練的過程,通常是由醫護人員隨機選擇可用的或者業余的吸氧裝置或吸氧管組合,形成一個臨時的吸氧裝置,對患者進行脫呼吸機訓練。這些非專用的吸氧裝置導致脫呼吸機訓練的過程將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同時,這些業余的吸氧裝置或者吸氧管的連接部位不僅不易連接,容易脫離,而且連接的密封效果不佳,容易造成污染。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專用于患者脫呼吸機訓練的多功能吸氧裝置,能夠提高患者在進行脫呼吸機訓練時的效率和穩定性。
基于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吸氧裝置,包括:供氧裝置、濕化裝置、三通管、氣管插管以及吸氧管;當患者脫呼吸機訓練時間較短時,所述供氧裝置直接通過所述吸氧管連接到所述氣管插管上;當患者脫呼吸機訓練時間較長時,所述供氧裝置和濕化裝置均通過所述三通管連接到所述氣管插管上,所述氣管插管將所述供氧裝置和濕化裝置中輸出的包含氧氣并且經過濕化的混合氣體輸送到患者的體內;當脫呼吸機訓練成功后,所述供氧裝置通過所述吸氧管連接到患者的鼻孔位置,使得患者通過鼻孔進行呼吸訓練。
可選的,所述供氧裝置、濕化裝置和氣管插管與所述三通管之間的連接,所述吸氧管與供氧裝置之間的連接均為可拆卸式連接。
進一步,所述可拆卸式連接為螺紋式連接,且所述螺紋連接中的螺母端均設置為能夠自由轉動。
可選的,所述供氧裝置與所述三通管之間、所述濕化裝置與所述三通管之間均設置有調節閥門,分別用于調節所述供氧裝置、所述濕化裝置的輸出量。
可選的,所述吸氧管包括單腔吸氧管或者雙腔吸氧管。
進一步,所述單腔吸氧管或者所述雙腔吸氧管與鼻孔連接的位置設置有鼻塞,所述鼻塞對應鼻孔的那一端設置有呼吸孔。
可選的,所述呼吸孔包括位于中心的主呼吸孔和圍繞所述主呼吸孔設置的輔助呼吸孔。
可選的,所述鼻塞為倒錐形塞子結構。
可選的,所述單腔吸氧管或者所述雙腔吸氧管與鼻孔連接的那一端還設置有呼吸引導機構,所述呼吸引導機構包含吸氣管和呼氣管;其中,所述吸氣管設置于供氧裝置與鼻孔之間,使鼻孔只能由供氧裝置向鼻孔方向吸氣;所述呼氣管設置于鼻孔與外界空氣之間,使鼻孔只能向外界呼氣。
進一步,所述吸氣管中設置有單向的吸氣葉片,所述呼氣管中設置有單向的呼氣葉片。
從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吸氧裝置不僅包含了用于對氣管插管供氧的供氧裝置,而且具有對氣管插管內空氣進行濕化的濕化裝置,也即,通過三通管實現了所述氣管插管中輸送氣體的供氧和濕化;此外,所述多功能吸氧裝置還具有用于患者鼻孔呼吸訓練的吸氧管,使得患者在利用氣管插管進行脫呼吸機訓練后,患者的鼻孔能夠通過吸氧管進行呼吸訓練,提高患者自主呼吸的進度。因此,所述多功能吸氧裝置不僅提高了患者在進行脫呼吸機訓練時的效率和穩定性,而且能夠加快患者自主呼吸功能恢復的速度和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吸氧裝置進行短時間脫呼吸機訓練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吸氧裝置進行長時間脫呼吸機訓練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吸氧裝置脫呼吸機訓練后利用鼻孔呼吸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吸氧裝置中雙腔吸氧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吸氧裝置中鼻塞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吸氧裝置中鼻塞的另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吸氧裝置中呼吸引導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并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細說明。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有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為了區分兩個相同名稱非相同的實體或者非相同的參量,可見“第一”“第二”僅為了表述的方便,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限定,后續實施例對此不再一一說明。
本發明針對于目前患者在脫呼吸機訓練時,沒有專用并且有效的吸氧裝置的問題,提供了一種多功能的吸氧裝置,能夠完全適應患者的脫呼吸機訓練以及脫呼吸機訓練后利用鼻孔吸氧的使用,同時還能夠提高患者脫呼吸機訓練的效率和效果。
在本實用新型一個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多功能吸氧裝置包括:供氧裝置1、濕化裝置2、三通管3、氣管插管4以及吸氧管5。其中,所述供氧裝置1作為氧源,用于提供患者呼吸所需的氧氣;所述濕化裝置2為空氣濕化裝置,用于將輸送給患者的空氣濕化,這是因為,沒有經過鼻孔呼吸的空氣過于干燥,不利于患者的吸收,所以需要經過濕化后,模擬得到人體呼吸空氣的效果,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尤其是長時間脫呼吸機訓練時需要將輸送的氧氣濕化。所述三通管3用于連接所述供氧裝置1、所述濕化裝置2以及連接到人體呼吸道的氣管插管4,將所述供氧裝置1提供的氧氣、所述濕化裝置2的濕化作用通過所述氣管插管4輸送到患者體內。所述吸氧管5即可以作為輸氧管直接將所述供氧裝置1中的氧氣輸送到所述氣管插管4中,還可以作為鼻孔吸氧管,將所述供氧裝置1中的氧氣輸送到患者的鼻孔中,是患者可以通過鼻孔進行呼吸。
具體的,參照圖1所示,當患者脫呼吸機訓練的時間較短時(這個時間因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在醫務工作中醫生通常可以判斷多長時間才是較短時間或者較長時間),所述供氧裝置1直接通過所述吸氧管5連接到所述氣管插管4上,此時由于時間短,可以不需要空氣濕化,所述吸氧管5作為簡單的輸氧管。參照圖2所示,當患者脫呼吸機訓練時間較長時,所述供氧裝置1和濕化裝置2均通過所述三通管3連接到所述氣管插管4上,所述氣管插管4將所述供氧裝置2和濕化裝置3中輸出的包含氧氣并且經過濕化的混合氣體輸送到患者的體內;也即所述供氧裝置1將含有一定氧氣的空氣輸送到所述三通管3內,然后所述濕化裝置2將所述三通管3內的空氣濕化,最后所述三通管3將濕化后的空氣輸送到氣管插管4內,進而進入患者體內。當然,此時可以通過所述吸氧管5連接所述供氧裝置1和所述三通管3或者連接所述氣管插管4和所述三通管3。參照圖3所示,當脫呼吸機訓練成功后,所述供氧裝置1通過所述吸氧管5連接到患者的鼻孔位置,使得患者通過鼻孔進行呼吸訓練,也即所述吸氧管5用于將所述供氧裝置1連接到患者的鼻孔呼吸道內,使患者能夠逐步恢復鼻孔呼吸的功能,也即所述吸氧管5的一端連接到所述供氧裝置1上,另一端連接到患者的鼻孔,使得患者能夠通過鼻孔進行呼吸訓練。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各個部件之間的位置距離的關系,可以根據需要在兩個相互連接的部件之間設置連接管,所述連接管可以采用專門的通氣管,也可以利用所述吸氧管5替代,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這些常見輔助設備的使用。
由上述實施例可知,所述多功能吸氧裝置不僅包含了用于對氣管插管4供氧的供氧裝置1,而且具有對氣管插管4內空氣進行濕化的濕化裝置2,也即,通過三通管3實現了所述氣管插管4中輸送氣體的供氧和濕化。此外,所述多功能吸氧裝置還具有用于患者鼻孔呼吸訓練的吸氧管5,使得患者在利用氣管插管進行脫呼吸機訓練后,患者的鼻孔能夠通過吸氧管5進行呼吸訓練,提高患者自主呼吸的進度。因此,所述多功能吸氧裝置不僅提高了患者在進行脫呼吸機訓練時的效率和穩定性,而且能夠加快患者自主呼吸功能恢復的速度和效率。
在一些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吸氧管5與所述供氧裝置1、濕化裝置2、三通管3、氣管插管4構成的供氧裝置既可以同時使用,也可以單獨使用。例如:當患者的脫呼吸機訓練時間比較短時,可以直接將所述吸氧管5一端連接到供氧裝置1另一端直接插入所述氣管插管4中,此時不需要進行氣道濕化。或者,脫呼吸機訓練成功以后,拔出所述氣管插管4后,單獨使用所述吸氧管5對患者的鼻孔進行供氧。當然也可以將所述吸氧管5作為連接管與供氧裝置1和三通管3連接。
在本實用新型一些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供氧裝置1、濕化裝置2和氣管插管4與所述三通管3之間的連接,所述吸氧管5與供氧裝置1之間的連接均為可拆卸式連接。這樣,不僅可以將每個單獨的部件獨立包裝和存放,而且當某一個部件出現損壞時,可以及時替換單獨的組件,大大節約了成本。同時,所述可拆卸式的結構還有利于單獨部件的消毒和清理,并且有利于復雜環境中的使用。
可選的,所述可拆卸式連接方式可以為螺紋式連接、卡合式連接,類似于注射器中針頭與針筒的連接,或者還可為為其他可以拆卸的連接方式。
進一步,所述可拆卸式連接為螺紋式連接,例如:所述三通管3的出口端段設置有外螺紋,所述供氧裝置1對應的連接端設置有配合的螺母結構,使得所述供氧裝置1與所述三通管3為螺紋連接。并且所述螺紋連接中的螺母端均設置為能夠自由轉動。這樣使得所述供氧裝置1與所述三通管3連接時,不需要轉動整個供氧裝置1或者所述三通管3,只需要相應的轉動螺母結構就可以實現。而為了解決可自由轉動螺母帶來的密封問題,可以在配合位置設置有密封圈,或者其他密封結構。
在一些可選的實施例中,參照圖2所示,所述供氧裝置1與所述三通管3之間、所述濕化裝置2與所述三通管3之間均設置有調節閥門7,分別用于調節所述供氧裝置1、所述濕化裝置2的輸出量。這樣,使得所述多功能吸氧裝置能夠適應于不同情況的患者,或者通過調節所述供氧裝置1、所述濕化裝置2的輸出量進而優化患者脫呼吸機訓練的效果和效率。
在一些可選的實施例中,參照圖1-4所示,所述吸氧管5為單腔吸氧管或者雙腔吸氧管6。其中,所述單腔吸氧管為一條管路,且一端與所述供氧裝置1連接,另一端連接到患者的鼻孔位置。而因為不同的患者有時候可能在脫呼吸機訓練后,還需要用到一個鼻孔輸送藥物等情況,例如使用留置胃管的情況。因此,需要設置單腔吸氧管或者雙腔吸氧管。所述雙腔吸氧管6一端連接到所述供氧裝置1上,另一端設置為圓環狀結構,且在所述圓環狀結構的設置有兩個出氣孔,分別對應于患者的兩個鼻孔。
進一步,所述單腔吸氧管或者所述雙腔吸氧管6與鼻孔連接的位置設置有鼻塞51,所述鼻塞51對應鼻孔的那一端設置有呼吸孔。其中,所述鼻塞51與所述單腔吸氧管或者所述雙腔吸氧管6既可以設置有固定連接,也可以設置為可拆卸式連接,例如螺紋連接,將所述鼻塞51設置為螺帽結構。
可選的,患者脫呼吸機訓練成功后,若還需要供氧,則根據需要可以利用所述單腔吸氧管或者所述雙腔吸氧管6進行供氧,或者將所述單腔吸氧管與所述雙腔吸氧管6相互連接形成一個較長的雙腔吸氧管6進行供氧。
在一些可選的實施例中,參照圖5所示,所述鼻塞51中的呼吸孔包括位于中心的主呼吸孔511和圍繞所述主呼吸孔設置的輔助呼吸孔512。這樣,既有利于氣體均勻穩定的輸送到患者的體內,而且能夠防止某一位置堵塞造成通氣不順暢的問題。
在一些可選的實施例中,參照圖6所示,所述鼻塞51的直徑先由小變大,然后再由大變小,形成一個前端較大、后端較小的倒錐形塞子結構513。這樣,當所述鼻塞51塞入患者的鼻孔中時,連接比較穩定,不容易出現脫離的情況。也即,所述倒錐形塞子結構513提高了所述鼻塞51結構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可選的實施例中,參照圖7所示,所述單腔吸氧管或者所述雙腔吸氧管6與鼻孔連接的那一端還設置有呼吸引導機構8,所述呼吸引導機構8包含吸氣管81和呼氣管82;其中,所述吸氣管81設置于供氧裝置1與鼻孔之間,使鼻孔只能由所述供氧裝置1向鼻孔方向吸氣;所述呼氣管82設置于鼻孔與外界空氣之間,使鼻孔只能向外界呼氣。這樣,使得呼吸困難的患者能夠有效的進行呼吸訓練,逐漸恢復自身的呼吸功能。
進一步,參照圖7所示,所述吸氣管81中設置有單向的吸氣葉片83,所述呼氣管82中設置有單向的呼氣葉片84。這樣,當患者吸氣時,所述吸氣葉片83打開,所述呼氣葉片84關閉,患者只能從所述供氧裝置1中吸取帶有氧氣的空氣;當患者呼氣時,所述吸氣葉片83關閉,所述呼氣葉片84打開,呼出的氣體將從呼氣管中輸送到外界空氣中。當然,所述呼吸引導機構還可以采用其他限制氣流方向的部件,例如單向氣閥。
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以上任何實施例的討論僅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開的范圍(包括權利要求)被限于這些例子;在本實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實施例或者不同實施例中的技術特征之間也可以進行組合,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實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許多其它變化,為了簡明它們沒有在細節中提供。因此,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另外,為簡化說明和討論,并且為了不會使本實用新型難以理解,在所提供的附圖中可以示出或可以不示出與集成電路(IC)芯片和其它部件的公知的電源/接地連接。此外,可以以框圖的形式示出裝置,以便避免使本實用新型難以理解,并且這也考慮了以下事實,即關于這些框圖裝置的實施方式的細節是高度取決于將要實施本實用新型的平臺的(即,這些細節應當完全處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范圍內)。在闡述了具體細節(例如,電路)以描述本實用新型的示例性實施例的情況下,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顯而易見的是,可以在沒有這些具體細節的情況下或者這些具體細節有變化的情況下實施本實用新型。因此,這些描述應被認為是說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盡管已經結合了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描述,但是根據前面的描述,這些實施例的很多替換、修改和變型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其它存儲器架構(例如,動態RAM(DRAM))可以使用所討論的實施例。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旨在涵蓋落入所附權利要求的寬泛范圍之內的所有這樣的替換、修改和變型。因此,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