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神經內科檢查用床。
背景技術:
患有神經內科病癥的患者,通常會表現出肢體行動異常,輕者行動遲緩,重者不能發力,醫生對患者檢查時,需要對患者配合醫生做出一些動作,以便掌握病情,由于現有的醫療器械中多是患者被動接受檢查的用具,這樣不便于醫生詳細地了解病情,枕頭會對患者起到一個放松的作用,可引導最真實的病情觀察,由于每個患者的體征及習慣不同,對枕頭的高度要求會有不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設計合理,操作簡單的神經內科檢查用床,通過對枕頭的氣膽調整,達到適應患者不同的要求調整至身體的最佳放松狀態,患者通過抓手推動設置在套筒另一端的配重塊,來展示自身的發力狀態,便于醫生對患者病情的觀察。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神經內科檢查用床,包括有床體、枕頭、氣嘴、氣管、單向連通器、氣囊、內連桿、抓手、緊固螺栓、折板、配重槽、磁石、套筒和配重塊,床體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神經內科檢查用床的主體件,在床體上的床頭部設置有枕頭,在枕頭內設置有氣膽,在枕頭的一側設置有氣嘴和氣管,所說的氣嘴與枕頭內的氣膽相連通,可將氣膽內的氣體釋放,所說的氣管一端與枕頭內的氣膽相連通,另一端與氣囊相連接,在氣管上設置有單向連通器,擠壓氣囊對枕頭內的氣膽充氣,在床板的兩側邊對稱設置有放置增砣的配重槽,在床板中部,并在底面的兩側分別通過彈簧鉸鏈設置有折板,在折板側面的前后兩端設置有磁石,在磁石中間的折板上設置有銷軸,折板通過銷軸與套筒相連接,所說的套筒為一端開口,另一端封閉的結構,在套筒內套接設置有可自由轉動的內連桿,所說的套筒和內連桿均為鐵質,在內連桿的上端連接設置有抓手,所說的抓手為弧形,便于就診者手掌握持或是手腕搬動,在套筒的側壁上,靠近開口一端設置有緊固螺栓,調整內連桿的延伸長度,在套筒封閉一端的端面上連接設置有配重塊,所說的配重塊為倒置的圓錐型,配重塊的錐面面積比套筒的截面略大,在配重塊上可放置增砣。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神經內科檢查用床,其設計合理,操作簡單,通過對枕頭的氣膽調整,達到適應患者不同的要求調整至身體的最佳放松狀態,患者通過抓手推動設置在套筒另一端的配重塊,來展示自身的發力狀態,便于醫生對患者病情的觀察。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神經內科檢查用床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神經內科檢查用床的俯視圖。
1-床體 2-枕頭 3-氣嘴 4-氣管 5-單向連通器 6-氣囊 7-內連桿 8-抓手 9-緊固螺栓 10-折板 11-配重槽 12-磁石 13-套筒 14-配重塊。
具體實施方式
現參照附圖1和附圖2,結合具體實施例,說明如下: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神經內科檢查用床,包括有床體1、枕頭2、氣嘴3、氣管4、單向連通器5、氣囊6、內連桿7、抓手8、緊固螺栓9、折板10、配重槽11、磁石12、套筒13和配重塊14,床體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神經內科檢查用床的主體件,在床體1上的床頭部設置有枕頭2,在枕頭2內設置有氣膽,在枕頭2的一側設置有氣嘴3和氣管4,所說的氣嘴3與枕頭2內的氣膽相連通,可將氣膽內的氣體釋放,所說的氣管4一端與枕頭2內的氣膽相連通,另一端與氣囊6相連接,在氣管4上設置有單向連通器5,擠壓氣囊6對枕頭2內的氣膽充氣,在床板的兩側邊對稱設置有放置增砣的配重槽11,在床板中部,并在底面的兩側分別通過彈簧鉸鏈設置有折板10,在折板10側面的前后兩端設置有磁石12,在磁石12中間的折板10上設置有銷軸,折板10通過銷軸與套筒13相連接,所說的套筒13為一端開口,另一端封閉的結構,在套筒13內套接設置有可自由轉動的內連桿7,所說的套筒13和內連桿7均為鐵質,在內連桿7的上端連接設置有抓手8,所說的抓手8為弧形,便于就診者手掌握持或是手腕搬動,在套筒13的側壁上,靠近開口一端設置有緊固螺栓9,調整內連桿7的延伸長度,在套筒13封閉一端的端面上連接設置有配重塊14,所說的配重塊14為倒置的圓錐型,配重塊14的錐面面積比套筒13的截面略大,在配重塊14上可放置增砣。
使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神經內科檢查用床,擠壓氣囊6對枕頭2內的氣膽充氣,翻出折板10,沿銷軸旋轉套筒13,將內連桿7拉出后固定,根據實際需要在配重塊14上加上增砣。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神經內科檢查用床,其設計合理,操作簡單,通過對枕頭的氣膽調整,達到適應患者不同的要求調整至身體的最佳放松狀態,患者通過抓手推動設置在套筒另一端的配重塊,來展示自身的發力狀態,便于醫生對患者病情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