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起身器。
背景技術:
長期臥床的患者,如非雙上肢手術的患者或者外耳再造手術的患者,術后需要下床活動或者需要進行康復治療時,均需要起床活動,依靠患者自身的力量起身或者需要他人的協助,會造成行動不便或者傷口裂開等問題。
現在患者起身,一般借助床旁的支架,患者依靠支架的輔助作用,完成起身;還有的是依靠電動床,通過控制電動床的升降,實現電動床上患者的起身。
依靠床旁的支架起身,也是依靠患者本身的力量,費力;依靠電動床起身,所需的患者的床是特定的電動床,成本高。從護理用具上考慮,幫助患者輕松省力的起身,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起身器,以解決現有的起身措施成本高、費力的問題。
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起身器,包括拉伸裝置和手持端,所述手持端與拉伸裝置連接,所述拉伸裝置用于拉動所述手持端,使所述手持端靠近所述拉伸裝置。
優選地,所述拉伸裝置固定在床尾。
優選地,所述拉伸裝置包括發條和傳動組件,所述傳動組件將所述發條和用于與所述手持端連接的連接繩連接,所述發條用于在由擰緊狀態復位時,通過所述傳動組件拉動所述手持端。
優選地,所述傳動組件包括第一卷軸與第二卷軸,所述第一卷軸上安裝有第一齒輪,所述第二卷軸上安裝有第二齒輪,所述第一卷軸與第二卷軸通過第一齒輪與第二齒輪配合連接;所述發條安裝在所述第二卷軸上,所述第二卷軸上安裝有發條齒輪,所述發條齒輪與所述發條相連接;用于與所述手持端連接的連接繩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卷軸連接。
優選地,所述拉伸裝置還包括卡緊裝置,所述卡緊裝置卡緊所述拉伸裝置。
優選地,所述拉伸裝置包括卷筒和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用于驅動所述卷筒轉動,所述卷筒用于將與連接所述手持端的連接繩卷起。
優選地,所述驅動裝置為電機。
優選地,所述病床的一側設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將所述手持端固定于所述病床的一側;拉伸裝置包括配重件,所述配重件和用于與所述手持端連接的連接繩連接,所述配重件下落時拉動所述手持端。
優選地,所述手持端有控制開關,所述控制開關用于控制所述手持端與所述固定部的脫離。
優選地,所述用于與所述手持端連接的連接繩的材質為尼龍。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起身器,包括拉伸裝置和手持端,所述手持端與拉伸裝置連接,所述拉伸裝置用于拉動所述手持端,使手持端逐漸靠近所述拉伸裝置。起身器的設計,解決了現有的起身措施的費力的問題,使得患者起身的過程更方便,無需人工幫助。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提供的起身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提供的起身器中第二卷軸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提供的起身器的傳動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提供的起身器的卡緊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2提供的起身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3提供的起身器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記:
1:拉伸裝置; 11:第一卷軸; 12:第二卷軸;
13:連接繩; 14:外殼; 15:卷筒;
16:電機; 2:手持端; 3:掛鉤;
4:配重件; 111:第一齒輪; 112:棘輪;
113:棘爪; 114:擺桿; 121:發條;
122:發條齒輪; 123:第二齒輪。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所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上端”、“下端”、“頂端”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還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1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提供的起身器的結構示意圖。在本實用新型中,起身器包括拉伸裝置1和手持端2,手持端2與拉伸裝置1連接,以用于拉動手持端2,使手持端2靠近拉伸裝置1。
本實用新型中,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提供的起身器中第二卷軸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提供的起身器的傳動組件的結構示意圖。拉伸裝置1包括發條121和傳動組件,傳動組件通過發條齒輪122及第一齒輪111、第二齒輪123將發條121和用于與手持端2連接的連接繩13連接,發條121用于在由擰緊狀態復位時,通過傳動組件拉動手持端2。
參閱圖3,傳動組件包括第一卷軸11與第二卷軸12,第一卷軸11上安裝有第一齒輪111,第二卷軸12上安裝有第二齒輪123,第一卷軸11與第二卷軸12通過第一齒輪111與第二齒輪123的嚙合配合連接;發條121安裝于第二卷軸12上,有與發條121連接的發條齒輪122,通過發條齒輪122連接發條121與第二卷軸12,手持端2連接的連接繩13的另一端與第一卷軸11連接。
拉伸裝置1包括卡緊裝置,卡緊裝置用于卡緊拉伸裝置1。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提供的起身器的卡緊結構的結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中,卡緊裝置為棘輪結構,包括棘輪112、棘爪113及擺桿114。棘輪112安裝于第一卷軸11上。
起身器的數量為2個,拉伸裝置1安裝在床尾,高度距離床墊的30~40厘米處,是患者起身之后的最佳高度,方便患者的起身;兩起身器之間的距離間隔為10厘米,連接繩13放于患者臥床的體側,床旁一側有掛鉤,用于固定住手持端2,使其處于備用狀態,此時,發條121處于松開狀態。非上肢手術的患者或耳再造手術的患者需要起身時,取下床旁掛鉤處放置的手持端2,患者的一只手握緊手持端2拉動連接繩13,與拉伸裝置1連接的連接繩13被拉動,發條121被擰緊,發條121由擰緊狀態復位,使連接繩13與拉伸裝置1的距離縮短;發條121被擰緊時,通過傳動組件的傳動使第一卷軸11旋轉,第一卷軸11的旋轉的速度足夠大,棘爪113甩出,與棘輪112相互配合卡緊,連接繩13被卡緊在某個位置,此時,起身器可持續的提供拉力,使患者緩慢起身。另一個手臂再拉動另外一個手持端2,同樣卡緊結構令連接繩13固定,兩手臂交替進行,隨著連接繩13不斷的收緊,距離拉伸裝置1的距離不斷的縮短,患者就會隨著這樣的交替進行而起身。此過程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患者每拉動一下連接繩13,連接繩13便靠近拉伸裝置1一部分,患者起身一點,斷斷續續的實現患者的完全起身。臥床時,采用同樣的方法,放松連接繩13。
棘輪結構主要用于連接繩13的卡緊,及由于患者所拉連接繩13過長所造成的潛在的危險,對患者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不至于拉力過大而產生傷害。
拉伸裝置1固定在床尾,通過掛鉤3掛在床尾,固定住拉伸裝置1,便于手持端2與拉伸裝置1之間距離的縮短。需要說明的是,拉伸裝置1固定在床尾,還可以采用支架式固定,類似于座位的形狀,將拉伸裝置1坐于床尾,也同樣可以固定在床尾。還可以采用繩子捆綁的形式,固定拉伸裝置1。
優選地,拉伸裝置1的材質為不銹鋼。拉伸裝置1包括傳動組件及發條121,用于卡緊及傳遞動力,且本實用新型中靠發條121的擰緊提供動力,需保證發條121的耐用性。發條121是用帶料繞城平面蝸卷形的彈簧,可以在垂直于軸的平面內形成轉動力矩,已儲存能量。發條121的工作可靠,維護簡單,防潮,防爆。不銹鋼材質的發條121具有良好的耐腐蝕性,不易斷裂。還可以使用其他材料,如低碳鋼等。低碳鋼塑性和韌性較好,具有良好的焊接性。
優選地,用于與手持端2連接的連接繩13的材質為尼龍。尼龍材質的連接繩13拉力強度高,韌性好,有較高的抗拉強度,便于多次使用,不至于拉斷;制作重量輕,易染色、易成型,方便制作;耐腐蝕,便于連接繩13的長期使用。可以選用其他的材料,如醫用繃帶,醫用繃帶質量輕硬度高,舒適安全,操作方便、靈活,便于使用,而且在病房里醫用繃帶隨處可見,當連接繩13突然斷裂或發生故障時,可以尋求家屬或醫護人員的幫助,找到醫用繃帶,便于起身器的再次使用。
手持端2可設置成患者喜歡的形狀,如患者為年輕的女孩,可以將手持端2設置成小鴨子或小松鼠之類的玩具形狀的樣子,使患者易于克服其心理的障礙;如患者為年輕的男孩,可以將手持端2設置成汽車、變形金剛之類的玩具形狀的樣子,也可克服其起身的障礙,便于增加其起身的動力,使起身的次數增加,鍛煉的次數增加,恢復的相對快些;還可以根據患者的類型,設置成其他的的形狀,只要便于患者的手的握持即可。需要說明的是,手持端2內可設置有音樂盒等小物件,當患者手握持住手持端2時,通過接觸某個按鈕,音樂盒開始播放音樂,使患者在起身的過程中,不至于把精力全部集中在起身的過程中,可以緩解患者的情緒,幫助患者克服心理的障礙,更好的完成起身。
還需要說明的是,手持端2可設置有控制燈泡的按鈕。夜間,非上肢手術的患者需要起身時,患者通過接觸手持端2的按鈕便可打開小燈泡,照亮房間,使患者方便的起身,無需進行第二次的操作,一步到位,避免患者不必要的傷害。
需要說明的是,手持端2的材料為聚氯乙烯,患者起身時手握手持端2手感舒適。
還需要說明的是,可以在拉伸裝置1安裝處的床尾處,安裝有記錄儀或攝像機,當患者起身時,相應的記錄儀或攝像機也相應的打開,便于觀察非上肢手術患者的起身狀況,當發現異常狀況時,醫護人員便于及時趕到,防止危險狀況的發生。還可以在拉伸裝置1的手持端2處,安裝上緊急報警信號燈,當患者產生異常狀況或起身出現狀況時,患者接觸一下手持端2上的按鈕,便可以觸動報警信號燈,醫護人員便可及時趕到,防止意外的發生。
實施例2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2提供的起身器的結構示意圖。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拉伸裝置1包括卷筒15和驅動裝置,驅動裝置用于驅動卷筒15轉動,卷筒15用于將用于與連接所述手持端2的連接繩13卷起。驅動裝置為電機16。
具體地,卷筒15的一端與電機16連接,用于與手持端2連接的連接繩13纏繞在卷筒15上。電機16帶動卷筒15旋轉。
起身器為2個,拉伸裝置1安裝在床尾,兩起身器的之間的間隔為10厘米,高度距離床墊的30~40厘米處,是患者起身之后的最佳高度,方便患者的起身;連接繩13放于患者臥床的體側,床旁一側有掛鉤,用于固定住手持端2,使其處于備用狀態,此時,電機16處于為未工作狀態。非上肢手術患者需要起身時,接觸電機16的開關,使電機16工作,卷筒15旋轉,使用于與手持端2連接的連接繩13距離拉伸裝置1越來越近,連接繩13纏繞在卷筒15上,隨著連接繩13的不斷卷起,患者不斷起身。電機16的轉速需控制,保證患者起身的速度不至于過大,產生不能應對的后果。
起身器包括外殼14,將電機16及卷筒15及電機線安裝于外殼14內,保證起身器在運作的過程中安全穩固,不至于發生漏電及觸電的危險,保證患者及醫護人員的安全,避免不必要的意外發生。
需要說明的是,可以在拉伸裝置1的手持端2處,安裝上緊急報警信號燈,當患者產生異常狀況、起身出現狀況時,患者接觸一下手持端2上的按鈕,便可以觸動報警信號燈,醫護人員便可及時趕到,防止意外的發生。
還需要說明的是,緊急信號燈可安裝于拉伸裝置1內部,當電機16發生漏電或其他狀況時,可迅速識別,緊急信號燈緊急報警,使醫護人員或家屬迅速趕到,避免不必要的傷害,確保患者的人身安全。
實施例3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3提供的起身器的結構示意圖。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病床的一側設置有固定部,固定部用于將手持端2固定于病床的一側;拉伸裝置1為配重件4,配重件4和用于與手持端2連接的連接繩13連接,配重件4下落時拉動手持端2,使手持端2靠近床尾端,實現患者的起身。
具體地,起身器為2個,配重件4安裝在床尾,兩起身器的之間的間隔為10厘米,高度距離床墊的30~40厘米處,是患者起身之后的最佳高度,方便患者的起身;連接繩13放于患者臥床的體側,床旁一側有掛鉤,用于固定住手持端2,使其處于備用狀態,此時,配重件4處于靜止狀態。
優選地,手持端2有控制開關,控制開關用于控制手持端2與固定部的脫離。患者起身時力量較小,配重件4的下落速度大,會使起身瞬間的力量過大,給患者帶來傷害。通過設置控制開關,控制手持端2與固定部的脫離。患者需要起身時,握住手持端2,接觸一下控制開關,使手持端2與固定部脫離,之后患者完成起身動作,避免了起身瞬間傷害的可能性。所需配重件4的重量不宜過大,能抵消患者起身時的拉力即可。還可將配重件4的下落設計成遙控控制,控制配重件4的速度,使其速度較緩的勻速的向下移動,使患者的起身緩慢勻速。
需要說明的是,用于連接手持端2與配重件4的連接繩13可安裝在卷筒15上,使連接繩13均勻有序的靠近床尾,不至于因力的沖擊而產生對患者不可彌補的傷害。
需要說明的是,連接配重件4與拉伸裝置1的連接繩13不宜過長,應確保配重件4到達地面時,患者剛好起身坐正,如配重件4與地面間的距離小于手持端2的起始位置與患者起身后的位置,會使患者剛好起身,避免了患者不必要的做功。因此,須確保配重件4到達地面時,患者剛好起身坐正。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起身器,其包括拉伸裝置1和手持端2,手持端2與拉伸裝置1連接,以用于拉動手持端2,使手持端2靠近拉伸裝置1,實現患者的起身。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