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用器材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減少對人體損傷的無連接片分離鉗。
背景技術:
在人體體內進行微創腹腔鏡手術中,需要對體內大型器官組織進行牽引和有力,便于手術部位有足夠的空間進行手術操作。目前現有技術中已有這種分離鉗。這些分離鉗的結構主要包括:手柄、拉桿、連板、鉗夾,兩鉗夾分別與兩連板鉸接,兩連板與拉桿相鉸接,其帶動鉗夾運動的原理為:移動拉桿時,推動兩連板轉動,連板帶動鉗夾轉動,實現鉗夾開閉。然而這種結構存在一個缺陷,當鉗夾張開時,連接板在轉動動到外側,使得連接板前端會突出在鉗夾座外,這樣在手術過程中就容易觸碰或刮擦到其他器官組織,造成對器官組織的損傷。如專利號為201020119004.9,名稱為直視大型分離鉗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其公開的結構包括固定手柄、活動手柄、活動鉗夾、固定鉗夾、鉗桿、鉗夾座、拉桿、連板等結構,其中兩片鉗夾互相交叉,在交叉處用鉗夾連接銷轉動連接在鉗夾座上,鉗夾的低端用連接板連接銷固定在連板上,連板用拉桿連接銷轉動連接在拉桿連接頭一端上,其工作時,當鉗夾張開時,連板就會突出在鉗夾座外,這就與上述缺點一樣,在手術過程中就容易觸碰或刮擦到其他器官組織,造成對器官組織的損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主要是解決現有技術中一般分離鉗結構不合理,手術過程中就容易觸碰或刮擦到其他器官組織,對器官組織造成損傷的問題,提供了一種減少對人體損傷的無連接片分離鉗。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問題主要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的:一種無連接片分離鉗,包括手柄、拉桿、兩片鉗夾、鉗夾座,拉桿后端與手柄連接,拉桿前端與鉗夾在鉗夾座內通過聯動機構相連接,聯動機構包括第二拉桿,第二拉桿位于在鉗夾座內,在鉗夾座前端側壁上開有兩個相對的卡孔,所述鉗夾包括后端的連接部,在連接部上設置有推塊,兩片鉗夾的連接部鉸接在第二拉桿前端上,推塊卡入在與鉗夾同側的卡孔內,第二拉桿后端與拉桿前端相連接。本實用新型無需采用連接片,采用第二拉桿代替連接片連接在鉗夾與拉桿之間,第二拉桿在拉桿帶動下在鉗夾座內進行前后移動,同時鉗夾在第二拉桿帶動下進行前后移動,在移動過程中推塊受卡孔阻擋,則撥動推塊使連接部繞鉸接軸轉動,從而實現鉗夾張開和閉合。本實用新型第二拉桿始終在鉗夾座內水平移動,推塊也不會突出在卡孔外,工作過程沒有異物凸起在鉗夾座外,相比采用連接片,連接片在工作過程中會突起在鉗夾座外,本實用新型更不易對人體內部組織造成損傷。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鉗夾座為兩端開口的筒狀結構,鉗夾座內腔包括前部扁平狀的滑動腔和后部用于和套管連接的螺紋腔,所述第二拉桿包括與滑動腔形狀相匹配的滑動部,在滑動部前端設置有U行的鉸接座,在滑動部的后端設置有連接桿,滑動部和鉸接座位于在滑動腔內,連接桿穿入在螺紋腔內,兩片鉗夾的連接部通過鉗夾連接銷鉸接在鉸接座內。本方案中鉗夾座整體為圓筒結構,與套管連接后形成均勻的整體。第二拉桿滑動部配合滑動腔形狀進行滑動,兩者配合緊密,第二拉桿滑動更加穩定不易晃動。螺紋腔為圓形腔體,螺紋腔內壁設有內螺紋,用于和套管螺紋連接。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在所述拉桿前端上開有連接孔,連接孔內壁設有內螺紋,所述連接桿外壁設有對應的外螺紋,拉桿前端穿入螺紋腔,連接孔與連接桿螺紋相連。本方案將拉桿與第二拉桿通過螺紋連接方式連成一體。拉桿的截面直徑小于螺紋腔內徑,拉桿與螺紋腔直徑留有空隙,留出的空隙用于插入連接套管。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所述鉗夾座內腔壁上設置有長形的限位槽,在所述第二拉桿上對應設置有限位塊,第二拉桿設置在鉗夾座內時限位塊卡入在限位槽內。本方案限制了第二拉桿在鉗夾座內移動的距離,使得第二拉桿在限定的范圍內移動,保證兩片鉗夾正常的張開和閉合。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鉗夾還包括前端的夾齒部,夾持部與連接部相連處的外側設有內彎,所述推塊設置在連接部外側上,且推塊與內彎相鄰,在所述鉗夾座前端開口內邊緣上對應內彎設置有彎沿。本方案使得鉗夾與鉗夾座前端之間連接更加緊密,內彎貼合彎沿進行轉動,使得鉗夾轉動更加穩定不抖動。
因此,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無需采用連接片,采用第二拉桿和推塊的結構,第二拉桿始終在鉗夾座內水平移動,推塊也不會突出在卡孔外,工作過程沒有異物凸起在鉗夾座外,減少了手術過程中因觸碰和刮擦而造成對人體內部組織的損傷。
附圖說明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鉗夾閉合狀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附圖2是本實用新型鉗夾張開狀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附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鉗夾座的一種剖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第二拉桿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附圖5是本實用新型中拉桿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
附圖6是本實用新型中鉗夾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1-鉗夾 2-鉗夾座 3-第二拉桿 4-拉桿 5-連接部 6-推塊 7-卡孔 8-限位槽 9-限位塊 10-滑動腔 11-螺紋腔 12-滑動部 13-鉸接座 14-連接桿 15-連接孔 16-內彎 23-夾齒部 24-彎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
實施例:
本實施例一種無連接片分離鉗,如圖1和圖2所示,包括手柄、拉桿4、兩片鉗夾1、鉗夾座2,拉桿后端與手柄連接,拉桿前端與鉗夾在鉗夾座內通過聯動機構相連接,手柄上設置有定位機構。
聯動機構包括第二拉桿3,第二拉桿位于在鉗夾座2內,如圖3所示,鉗夾座為兩端開口的筒狀結構,鉗夾座內腔包括前部扁平狀的滑動腔12和后部用于和套管連接的螺紋腔11。如圖4所示,第二拉桿3包括與滑動腔形狀相匹配的滑動部12,在滑動部前端設置有U行的鉸接座13,在滑動部的后端設置有連接桿14,滑動部和鉸接座位于在滑動腔內,連接桿穿入在螺紋腔內。
在鉗夾座前端側壁上開有兩個相對的卡孔7,鉗夾包括前端的夾齒部23和后端的連接部5,在連接部上設置有推塊6,兩片鉗夾的連接部鉸接在第二拉桿前端的鉸接座內,推塊卡入在與鉗夾同側的卡孔內,第二拉桿后端的連接桿與拉桿前端相連接。
如圖5所示,拉桿4前端上開有連接孔15,連接孔內壁設有內螺紋,連接桿外壁設有對應的外螺紋,拉桿前端穿入螺紋腔11,連接孔與連接桿螺紋相連。
如圖1、圖3和圖4所示,鉗夾座2內腔壁上設置有長形的限位槽8,在第二拉桿上對應設置有限位塊9,第二拉桿設置在鉗夾座內時限位塊卡入在限位槽內。
如圖6所示,夾持部與連接部相連處的外側設有內彎16,推塊6設置在連接部5外側上,且推塊與內彎相鄰,在鉗夾座2前端開口內邊緣上對應內彎設置有彎沿24。
分離鉗在未使用時,鉗夾閉合,此時如圖1所示。當要張開鉗夾時,按動活動手柄,活動手柄帶動拉桿向前推動,拉桿帶動第二拉桿向前移動,第二拉桿則帶動鉗夾一起移動,鉗夾在向前移動過程中,由于推塊卡在卡孔內,受到卡孔的阻礙不能移動,在第二拉桿繼續前進過程中使得鉗夾繞鉸接處轉動,兩片鉗夾張開,如圖2所示。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鉗夾、鉗夾座、第二拉桿、拉桿、連接部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實用新型精神相違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