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將線段固定在兩枝叉叉枝端部形成弦的方法。
背景技術:
各種形狀的兩枝叉,例如Y狀的、V狀的、F狀的、U狀的等等,其共同的特征是都有兩個叉枝。將線段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兩枝叉的兩個叉枝端部,在兩個叉枝端部之間形成張緊的弦。張緊的弦可以用于清潔牙縫及其他縫隙。
目前,線段在兩枝叉的兩個叉枝端部固定成弦的方法各有不同。
線段的兩端分別注塑在兩個叉枝端部,在兩個叉枝端部之間形成弦的,在使用一段時間后,線會松弛、斷掉或從叉枝端部拔脫,無法再使用。
線段的兩端分別用機械裝置夾持在兩個叉枝端部,在兩個叉枝端部之間形成弦的,過于笨重,使用不便。
在剔牙器(90209894.2)實用新型專利中,線段的兩端分別纏繞在兩個叉枝端部,在兩個叉枝端部之間形成弦后將余線拉向柄部。也過于笨重,使用不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將線段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兩枝叉的兩個叉枝端部,在兩個叉枝端部之間形成張緊的弦的方法。克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
本發(fā)明的整體結構特征是:兩枝叉的兩個叉枝端部分別都開有邊槽和頂槽,線段的一端先在一個叉枝端部的邊槽中纏繞數(shù)圈后將余線拉向另一個叉枝端部,繃緊后在另一個叉枝端部的邊槽中纏繞數(shù)圈,形成張緊的弦。然后將余線通過頂槽改變纏繞方向。將余線繞過張緊的弦后拉緊,壓在張緊的弦與邊槽之間,形成活結固定。
邊槽還可以防止線段形成張緊的弦后,在使用中沿著叉枝桿方向移動。
使用中張緊的弦斷掉后,牽扯留在兩個叉枝端部的殘線便可去除殘線,更換新線后,再次使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兩枝叉中的任意一個叉枝的主視圖。
圖3是圖2的左視圖。
圖4是圖1的附視圖。
圖5、圖6、圖7是線纏繞在叉枝端部,形成張緊的弦的過程示意。
圖8、圖9、圖10 是叉枝頂槽的各種位置。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施例的整體結構如圖1 所示,由兩枝叉和線段7組成。兩枝叉由叉枝1、叉枝2、橫撐4和叉柄3等四個部分組成。線段7的兩端分別纏繞在叉枝1和叉枝2的邊槽5上,在叉枝1和叉枝2之間形成張緊的弦d-e。
參見圖2、圖3,在每一個叉枝的端部分別設置兩個邊槽5,和一個頂槽6。兩個邊槽5起定位作用,線段7在兩個邊槽5中纏繞。頂槽6則用于改變線段7的纏繞方向,便于形成活結。
形成張緊的弦的方法參見圖5,先將線段7在叉枝1端部的邊槽5內壓住線段7的線頭纏繞數(shù)圈后,拉向叉枝2。參見圖6,用手指捏緊叉枝1和叉枝2的上端部,使其稍微變形靠攏后,將線段7拉緊在叉枝2上端部的邊槽5內纏繞數(shù)圈,松開手指形成張緊的弦d-e。再將線段7的線尾從叉枝2上端部的內側引入頂槽6,通過頂槽6拉向叉枝2上端部的外側。參見圖7,將線尾從前下至后上繞過張緊的弦的e端,再向叉枝2上端部的外側牽拉,線尾壓在張緊的弦的e端與邊槽之間,形成活結。當弦d-e在使用時斷開后,拉扯線頭,即可去除殘線,更換新線后,便可再次使用。
頂槽6的可設置成各種方向。頂槽6平行于形成的弦線段7如圖4;頂槽6垂直于形成的弦線段7如圖8;頂槽6傾斜于形成的弦線段7如圖9、圖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