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中醫內科用針灸輔助裝置。
背景技術:
針灸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把針具(通常指毫針)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內,對人體特定穴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進針角度十分重要,且比較難把握,如果沒有把握好角度,會造成進針失敗,給患者帶來痛苦,目前市場上還沒有較好的針灸輔助裝置來提高進針角度的準確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中醫內科用針灸輔助裝置,它能夠有效提高進針角度的準確性。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中醫內科用針灸輔助裝置,包括墊板,轉板,量角器和定位盤;所述轉板下端與轉軸固定焊接,所述轉軸軸接在墊板上的軸承座上,所述轉板可在墊板上做180度旋轉,所述轉板中間位置設有垂直于底邊的針筒,所述針筒下方的墊板上設有扎針孔,所述轉板的右側頂端軸接定位棒;所述量角器垂直固定在墊板的左側邊緣,用來測量轉板的傾斜角度;所述定位盤垂直固定在墊板的右側邊緣,所述定位盤上均勻開設有與定位棒相吻合的齒槽。
進一步地,所述墊板和量角器均為透明亞克力材質。
進一步地,所述轉軸的左端設有手搖桿。
進一步地,所述扎針孔處塞有乙醇棉球。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本發明設計新穎,結構簡單,根據所需要的進針角度來調節轉板,通過量角器確定角度后,用定位棒和定位盤相配合來固定轉板,隨后毫針從針筒進入后穿過扎針孔扎入皮膚,大大提高了進針角度的準確性。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左上方的視圖;
圖2為本發明右上方的視圖;
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墊板,2-轉板,3-量角器,4-定位盤,5-轉軸,6-軸承座,7-針筒,8-扎針孔,9-定位棒,10-手搖桿。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發明。
如圖1、圖2所示,一種中醫內科用針灸輔助裝置,包括墊板1,轉板2,量角器3和定位盤4;所述轉板2下端與轉軸5固定焊接,所述轉軸5軸接在墊板1上的軸承座6上,所述轉板2可在墊板1上做180度旋轉,所述轉板2中間位置設有垂直于底邊的針筒7,所述針筒7下方的墊板1上設有扎針孔8,所述轉板2的右側頂端軸接定位棒9;所述量角器3垂直固定在墊板1的左側邊緣,用來測量轉板2的傾斜角度;所述定位盤4垂直固定在墊板1的右側邊緣,所述定位盤4上均勻開設有與定位棒9相吻合的齒槽。
進一步地,所述墊板1和量角器3均為透明亞克力材質。
進一步地,所述轉軸5的左端設有手搖桿10。
進一步地,所述扎針孔8處塞有乙醇棉球。
本發明設計新穎,結構簡單,根據所需要的進針角度來調節轉板2,通過量角器3確定角度后,用定位棒9和定位盤4相配合來固定轉板2,隨后毫針從針筒7進入后穿過扎針孔8扎入皮膚,大大提高了進針角度的準確性。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